这两个典故比喻贤人虽清贫却品行高洁,是汉代人物范冉和袁安的故事。
【甑生尘】《后汉书·范冉传》:范冉字史云,为莱芜长。“所止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蠹鱼)范莱芜。'”o咏生活清贫。
【袁安困雪】东汉袁安没作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除阴平长、任城令。见《后汉书·袁安传》。
袁安,字邵公,南阳汝阳(今河南商水)人。
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后历任太仆、司空、司徒。
和帝即位,外戚窦宪兄弟专权,他不避权贵,多次上疏弹劾窦氏的专横。其子孙皆为大官僚,“汝南袁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
袁安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祖父袁良,通晓《易经》,汉平帝 时被推荐为举明,做了太子舍人;建武初年,到成武做了县令。
袁安小的时候,深受祖父的影响,学问做得很好,人品也好。 他办事认真,当地人都很尊重他。
起初,他在县里当一个小官。一次,他奉命到州衙门从事史那里办事,从事史想通过袁安给县令带封信, 袁安说:“如果是公事,自有邮驿传递,如果是私事,那不是功曹 所应该带的。
”他委婉地拒绝了。袁安的生活一直很清廉,但他很注重个人的修养,从不轻易打 扰别人。
一年冬天,连天大雪,地上积雪万丈。洛阳令下乡访贫问苦, 一路上见到穷人家都除雪出门,借粮乞食。
但到了袁安家门口,却见积雪原封未动,无法进门。一打听,邻居说好几天未见袁安出来了, 大概冻死了。
洛阳令叫大家清除积雪,破门而入,发现主人僵卧床 上,好在未死。问他为什么不出去借粮活命,袁安答道:“大雪连天,大家都在饿肚子,这个时候我怎么可以去打扰人家呢? ”于是,袁安被洛阳令举为孝廉。
后世常以“袁安高卧”为典,指身处困穷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 随后,袁安被任命为阴平县的县令,后又被任为任城县令。
县令乃百姓的父母官,袁安在任上,竞棘业业,为民请命,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深得百姓爱戴,属吏敬畏。明帝永平十三年(70),楚王英谋反,案子交给了楚郡。
案情重大又十分复杂,一直无法结案。第二年,朝廷太尉、司徒、司空三府推举袁安来处理此案。
袁安出任楚郡太守。这个案子十分棘手,数千人受到牵连,明帝非常愤怒,官吏急着定案,于是,对犯人严刑逼供,因受不了严刑之苦,很多人自己 诬陷自己,诬陷别人,就被判处死刑了。
袁安一到任,就直接到监狱去,审理哪些人没有明确罪证,然后一条条分别上报,要求将无罪的释放了。 府丞、掾史都叩头争辩,认为只要是附和反叛者,按照法律,就与叛逆者同罪,不可释放。
袁安据理力争,说:“如果不符合律令,我作为太守自然要承担责任,不会连累你们的。”袁安将案件情况上奏皇帝,明帝看了奏章,有所感悟,立即准奏,得到释放的达四百余家。
一年后,朝廷提拔袁安为河南尹。 他号令严明,从不枉用法律。
他自己常常说:“凡是读书做官的人,志向高的想做宰相,志向不高的也想做个牧守。在圣明之世禁锢人才,我不忍心啊。”
听到这话的人都很感激,并以此自励。袁安做了 10年河南尹,京师肃然,名重朝廷。
建初八年(83),迁太仆。这时已是章帝时期了。
元和二年(85),武威太守孟云上疏说:“朝廷既然已经和北匈奴和亲了,南匈奴又去掠夺他们,北单于认为汉朝欺骗了他们,想要进犯我边境。我认为应该把南匈奴掠夺的人归还他,以此安慰他。”
皇帝下令让百官到朝堂讨论。公卿贵族们都不同意把俘虏归还北单于,说:“夷狄历来狡诈,贪欲无止境,把俘虏还给他们了,他们的胃口就更大了,这事万万不可。
”只有袁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北匈奴遣使和亲以后,有时在边境俘虏了人口,也会立即归还汉朝,这说明他们畏惧我朝声威,而不是他们_先违约。孟云以大臣守卫边境,不应该在戎狄面前失去信用。
归还俘虏,足以表明我大汉朝对他们的宽厚,边境由此会安宁的。 ”袁安的分析在朝廷引起了更大的争议。
司徒桓虞改变了原来的 意见,同意袁安。太尉郑弘等人不同意。
郑弘用言语激怒桓虞,大声喊道:“你们都说要交还俘虏,这是对朝廷不忠。”桓虞当廷叱责郑弘等人,大家都变了脸。
章帝得到朝廷争议的详细情况,仔细斟酌,最后接纳了袁安的 建议。 章和元年(约87 ),袁安代桓虞为司徒。
两年后,章帝死了,和帝即位。和帝年幼,窦太后临朝。
窦太 后的哥哥车骑将军窦宪北击匈奴,袁安和太尉宋由、司空任隗及九卿到朝堂上疏谏止,说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耗费国家 资财,想求万里之外的功绩,对社稷是不利的。 几次上疏都被压下来了,宋由开始害怕了,不敢再在奏书上签字,九卿迫于权势也纷纷退却了。
只有袁安独与任隗坚持,他们到朝堂上, 摘下朝冠,据理力争。窦太后始终不听,大臣们都替他们捏着一把汗, 袁安却神情自若。
窦宪出征以后,他的弟弟窦笃、窦景依仗权势,在京师横行霸道,夺人财物。 窦景甚至擅自派使者通过驿站给边疆各郡发布通告,征 发骁勇善战的将士,渔阳、雁门、上谷三郡都不得不把征发来的边 兵送到窦景家去。
官吏们惧怕窦家的权势,没人敢出来说话。只有袁安无所畏惧,他上疏朝廷,列数窦景的罪状,主张将窦氏杀头示众。
袁安的上奏都被扣押了。 窦氏子弟也越来越猖狂,把自己的党 羽安排到名都大郡做大官,他们敲诈勒索,相互贿赂,社会风气极坏。
袁安看了这种情况极为痛心,他和任隗再次上奏,检举被窦氏安插在各州、薪俸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和受他们连及的官员,结果四十多人被免官。窦氏恨透了袁安,可是,袁安品行。
1.东郭履(东郭履) dōnɡ ɡuō lǚ 《史记.滑稽列传》:"东郭先生久待诏公车贫困饥寒衣敝履不完。
行雪中履有上无下足尽践地道中人笑之。"后因以"东郭履"形容处境窘迫。
2.袁安卧 yuán ān wò 指身处困穷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 汉 时 袁安 未达时, 洛阳 大雪,人多出乞食, 安 独僵卧不起, 洛阳 令按行至 安 门,见而贤之,举为孝廉,除 阴平 长、任城 令。
见《后汉书·袁安传》 唐 李贤 注引《汝南先贤传》。后因以“袁安高卧”为典,指身处困穷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
元 关汉卿 《裴度还带》第二折:“看路径行人绝迹,我可便听园林冻鸟时啼,这其间 袁安 高卧将门闭。” 柳亚子 《消寒一绝》:“ 袁安 高卧太寒酸, 党尉 羊膏未尽欢。”
亦省作“ 袁安卧 ”。 宋 苏舜钦 《答宋太祝见赠》诗:“穷冬三日雪,旅肠迫枯饿。
不免 东郭 行,难效 袁安 卧。”《西游记》第十八回:“那里得 东郭 履, 袁安 卧, 孙康 映读;更不见 子猷 舟, 王恭 币, 苏武 餐氊。”
或作“袁安睡”。 宋 梅尧臣 《次韵和王景彝十四日冒雪晚归》:“闭门我作 袁安 睡,呵笔君为谢客谣。”
3.孙康映读 孙康映雪夜读,比喻读书非常刻苦。 孙康也是晋国人,官至御史大夫.孙康少时酷爱读书,很想夜以继日的读书,但晚上无钱买油点灯,到了冬日,昼短夜长,漫长的黑夜他只有默默背诵或回忆白天读过的书.一年的冬天,天气格外寒冷,一连下了几场大雪.严寒的夜晚,他拥着单薄的被子,听着呼啸的寒风,正在床上背书,突然发现窗口越来越亮,,披衣出门一看,原来是白雪把窗口映亮了.突然灵机一动,是否可以看书,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小油灯还强.从此以后,孙康经常夜里蹲在雪地里映着雪光苦读.他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在书里,不觉的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孙康刻苦攻读,终成大业. 4.子猷舟 子猷舟 字面意思是子猷的小船 其实是有一个典故的,常比喻一些人事情快要成功了,却又突然放弃,做事情随性情!不考虑后果 王子猷即王徽之,潇洒风流,任性倜傥。
据《世说新语·任诞》载:ؤ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
四望皎然,因起傍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他的行为,全部受制于自己的心理,与世俗的功利性目的不同。
إ 一般的人做事情,总要考虑一下我做这个干什么,有什么好处。没有好处是绝对不会干的, 一切都是从我出发的。
在常人的眼里,王子猷的行为是疯子的做法。既然千里而来,而且已经到了家门前,无论 如何是应该去拜见一下的。
可他就是没有按照常规来操作,既是他的疯处,也是他的妙处。 他也有目的,那就是顺其自然,随机、随心、随缘。
有了兴趣就做,叫做率性而动;没有 了兴趣,那就不去做。想见戴安道,就连夜出发;不想见了,那就回家。
没有任何拖泥带水的 意思,真正叫做潇洒。 5.王恭币 晋王恭尝披鹤裘涉雪而行。
孟昶窥见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也。"事见《晋书.王恭传》。
后用为衣着不俗之典实。 6.苏武餐毡 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的故事。
囚窖中,断绝饮食,苏武以毡毛充饥,数天不死,匈奴以为神,遂放遂北海牧羝,十九历经磨难,宁死不屈,誓死报效国家! 出处《苏武牧羊》。
47、董卓专权: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以镇压黄巾为名,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割据一方。凉州军阀董卓以铲除宦官为名进京驻守,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汉献帝),董卓自封相国,独揽大权。骁(xiao)骑校尉曹操,联络冀州袁绍,聚集各州郡人马,选袁绍为盟主,进军洛阳。董卓得知,迁都长安,烧毁洛阳城。
48、袁绍尽灭宦官:东汉末年,宦官当政,大将军何进召前将军董卓进京协助诛灭宦官,反被宦官谋杀,袁绍、袁术引兵入宫,大杀宦官两千多人,宦官张让、段珪(gui)挟帝出逃,后被逼投水自尽。
49、王允巧诛董卓:董卓挟天子专横当道,发展到“董卓不除,国无宁日”的地步,司马王允将义女貂蝉同时许给吕布和董卓(义父子关系),使之反目,并挑唆吕布将董卓诛杀。
50、挟天子以令诸侯:王允定计诛董卓,执掌朝政,董卓部将郭汜帅大军攻陷长安,吕布出逃,王允被杀,郭汜当政,国舅董承及部将杨奉护汉献帝出逃,被曹操接至许昌为都,曹操自封大将军,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51、官渡之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北方的袁绍产生了冲突,公元200年,袁绍派军10万进军,先是大将颜良、文丑被暂降曹操的关羽所杀,形成了官渡对峙。袁绍谋士许攸(you)献计不被采用,且家人被拘捕,弃袁投曹,并向曹操献计火烧袁绍粮营乌巢,一战将袁绍击败,两年后袁绍忧愤而亡。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而后曹操各个消灭袁绍残余,统一了北方。
52、华佗:汉末注明医学家,外科技术尤为精湛,首次将全身麻醉(酒服麻沸散)应用于外科手术。并模仿“虎、鹿、熊、猿、鸟”5种禽兽创编了“五禽戏”。
53、三顾茅庐:袁绍败北,刘备投靠刘表,屯驻新野小县,访襄阳水镜先生司马徽(hui)知: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卧龙”诸葛亮,字孔明,刘备三访襄阳隆中,求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并按照《隆中对》“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业。
54、赤壁之战:曹操消灭袁绍统一北方,预南下扫平刘表和江东孙权,刘表病故,次子刘琮(cong)继位,向曹操递了降表,刘备腹背受敌,撤往江陵,被曹军在长坂坡追上,幸有赵云、张飞奋力拼杀得以脱险,退至江夏与刘琦汇合;同时,孙权接到曹操檄文,劝其投降,鲁肃献计联合刘备抗曹,任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领兵五万赤壁下寨抗曹。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战,曹操采用庞统之计将战船连在一起,孙刘联盟设反间计(蒋干中计)、苦肉计(周瑜打黄盖),并巧借东风,火烧连营,曹操败走华容道,被关羽所放(曹操对关羽有救命之恩),逃回江陵。赤壁一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
础。
55、孔明巧取荆襄:周瑜在赤壁大败曹操后,诸葛亮乘周瑜和曹仁周旋之计,略施小计,兵不血刃,巧夺南郡、荆州和襄阳。刘备丧偶,周瑜生计,用孙权的妹妹向刘备招亲为由,欲将刘备骗到南徐,以换回荆州。刘备协同赵云如约而至,在诸葛亮三个锦囊的帮助下,带着妻子安全回到荆州,所谓“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56、建安七子:在曹操统治集团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an)、徐干(gan)、阮瑀(yu)、应玚(yang)、刘桢(zhen)主导文坛发展。
57、公元220年,一月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在洛阳病逝,十月,曹丕称帝,建魏,东汉灭亡
62、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件”,杀曹爽、何晏(yan)等,司马氏至此专权魏国。 6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mao),曹丕之孙,公元260年,因司马昭权势日重,危及帝位,声称司马昭代魏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卫士、僮仆讨伐司马昭未果被害;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huan)为帝,即魏元帝,自己独揽大权。
64、三国归晋:司马昭立了魏元帝后举兵进攻蜀汉,蜀汉后主刘禅昏庸透顶,是扶不起来的天子,在奸佞(ning)宦官黄皓(hao)的唆使下负荆而降,刘备、诸葛亮千辛万苦开创的蜀汉政权从此灭亡。蜀汉灭亡不久,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为晋武帝,建立了晋朝,
公元279年,起兵灭吴,三国归晋,全国统一
“身无长物”的典故,见于《世说新语》言语篇和《晋书》王恭传——王恭从会稽回京,好友王忱来探望。王忱看中王恭坐的竹席,就对他说:“这席子我喜欢,能给我一领吗?”王恭不语。王忱走后,王恭叫人把竹席送到王忱家中。因没有多余的席子,王恭自己就坐在草垫上。王忱闻知后,对王恭说:“我本以为你那里有多的席子,才跟你要的。没想到你也就一领。”王恭回答说:“您不了解我。我这个人,没有多余的东西。”
“身无长物”意指做人没有多余的东西。这个典故源自家境拮据之人似可理解,源自王恭,则有深意存焉。王恭出身豪门,其家族太原王氏是东晋赫赫世家。王恭的姑姑,为晋哀帝司马丕的皇后;妹妹,为孝武帝司马曜的皇后。如此钟鸣鼎食之家,自然不会因一领竹席烦扰。王恭“身无长物”的回答,实际与其人生态度相关。《晋书》王恭传里,对他这一回答的评价是:“其简率如此。”所谓“简率”即简单率意,洒脱自在,不为外物所累。西哲有言,需求最少的人,离上帝最近。或许此话即是“身无长物”很好的注脚。
魏晋时期,以老庄哲学为根柢的玄学发达,士大夫多发言玄远,行事旷达。当时,很多士人服用五石散。五石散类似现今的毒品,可以兴奋神经。服了五石散后,要四处走动,让身体发热,以期达到效果,这个过程称为“行散”。一天,王恭行散至他弟弟王爽家门口,他在门前问道:“古诗中何句最佳?”王爽看着哥哥发呆,没有回答。王恭徐徐道:“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沉默良久,然后说:“此句最佳。”王恭吟诵的诗句出自《古诗十九首》,诗中充斥着人生苦短的悲凉。
王恭还有这样一句话,传之后世——“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名士风范是中国士大夫追慕的境界,欲探究名士精神,不能不潜心体味王恭的此话。西南联大时期,闻一多先生在中文系作教授,讲《楚辞》。黄昏时,闻先生抱着大叠讲义,昂首阔步走进教室。学生起立致敬,然后坐下。闻先生也在讲台上坐下,慢慢掏出一包烟,对着学生笑笑,绅士般地问:“哪位吸?”学生们一阵笑,没有人吸。闻先生便自己点燃一支,吸完后,开始上课。他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这,就是中国的名士。
王恭是美男子。有人赞美他的形象云:“濯濯如春月柳。”下雪天,天地皆白,王恭披着鹤氅裘(鹤羽做的大衣),出行在街道上。有个叫孟昶的人看到了,目光追随着他,赞叹道:“此真神仙中人。”后世多以“王恭柳”、“王恭氅”入诗,指代男子之美。李商隐有“诸生个个王恭柳,从事人人庾杲莲”,苏轼有“倒披王恭氅,半掩袁安户”,用典均本于王恭。
现实中,王恭为人抗直,却志大才疏。当时宰相司马道子专权,任用小人王国宝。为清君侧,王恭在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向京城建康(今南京)进发。中途,手下将领刘牢之叛变,王恭兵败被杀,时为公元398年。
饮冰
《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世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
内热,内心焦灼。阴阳之患,指悲喜之情交织而伤害人心。春秋时,孔子周游到楚,楚叶公子高将使齐,因而来向孔子求教。上面这段话就是叶公子高对孔子说的。他提出,早上受命,傍晚饮冰,可能是患了内热症。未达世情,便生阴阳之患,既担心自己完不成任务,又害怕伤害身体,以此患得患失,心绪不宁。孔子告诉他,只有忘掉自身得失,才能完成使命。后因以“饮冰”为惶恐忧心的典故。
卧雪
《后汉书.袁安传》李贤注引《汝南先贤传》:“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求取)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晋.皇甫谧《高士传》载:焦先(三国魏河东人,字孝然,一生贫困潦倒。据说他自己搭盖一个草庐,净扫其中,营木为床,布草蓐其上,冬夏都居住在里面)草庐被焚,因露寝。遭冬雪大至,先袒卧不移。人以为死,就视如故。
“袁安高卧”又作“袁安僵卧”,后以“卧雪”或“袁安高卧”为困苦潦倒、清高自守的典故。
1、缘起:曹操消灭袁氏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2、相关典故
众所周知,二乔,即大乔、小乔,分别是孙策、周瑜的妻子。孔明为了促使周瑜联合起来抗击曹操,特用激将法来激怒周瑜,使周瑜听孔明背诵完修改版《铜雀台赋》后,果然马上被激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并当即表示:“吾承伯符寄托,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适来所言,故相试耳。于是,孔明的激将法凑效了。
3、铜雀台名由来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里介绍铜雀台时道:“却说曹操於金光处,掘出一铜雀,问荀攸曰:‘此何兆也?’攸曰:‘昔舜母梦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操大喜,遂命作高台以庆之。
乃即日破土断木,烧瓦磨砖,筑铜雀台于漳河之上”。此说毫无根据,却提示了罗贯中在构思三国故事时,也思考过铜雀台名字的出处问题,只是不得其解,才虚拟出这段情节来。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