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坚持不放。
意为守住陈旧、残破的东西,不肯放弃。原本比喻泥古守旧。
今多比喻思想保守,不求上进,不肯接受新事物。也作“保残守缺”。
出 处: 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书》:“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典故: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
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抱残守缺这句成语初作“保残守缺”,见于《汉书·刘歆传》:“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西汉时,有一个叫刘歆的人,字子骏,是著名学者刘向的儿子,曾拜为黄门郎(内廷侍从官)。后来与刘向共同掌管校勘和整理典籍,进行学术研究。
在校勘工作中,他阅读了不少秘藏的古籍,发现了一本古文《春秋左氏传》,爱不释手。经过研究,刘歆认为,《左传》是一本珍贵的文献资料,便建议为《左传》等古籍建立学官。
汉哀帝(刘欣)知道此事后,就命刘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左传》等一批古书的义理。但诸博士既不同意为《左传》等建立学官,又不肯讨论研究此事。
刘歆对众博士的这种态度很气愤,给管博士的太常写了一封公文,对此提出了批评和抗议。 刘歆的信中写到:这些博士不学无术,孤陋寡闻,怀着害怕别人识破他们的私意,没有服从真理的公心,所以抱残守缺,因循守旧,而不肯探求新的学问。
由于刘歆的信言词痛切,引起了博士们的怨恨并因此遭受到了诽谤。后来,刘歆自请到地方做了个小官。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伸出了“抱残守缺”这句成语,原意为守住陈旧、残破的东西,不肯放弃。现多用以比喻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
出自《汉书·刘歆传》:“犹欲抱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示 例: 这些似乎都是~,汇集众说而成。(朱自清《经典常谈·周易第二》) 西汉著名文学家刘向的小儿子刘歆在汉哀帝时任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他向汉哀帝建议派专人研究《左传》,同行十分不满意,他指责他们因循守旧,抱残守缺,最后被同行联合排挤出京城,只好去做河内郡太守。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1)不清除~的旧观念;就不能更好地投身到改革的大潮中去。
(2)改革任何旧制度;总不免要受到~的人的阻挠。
【抱残守缺】bào cán shǒu quē
释 义 :抱:坚持不放。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也指保存虽有残缺但仍有价值的古物。
又叫“抱残守旧”。
【成语出处】出自《汉书·刘歆传》:“犹欲抱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成语典故】
西汉著名文学家刘向的小儿子刘歆在汉哀帝时任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他向汉哀帝建议派专人研究《左传》,同行十分不满意,他指责他们因循守旧,抱残守缺,最后被同行联合排挤出京城,只好去做河内郡太守。
【例句】
(1)不清除~的旧观念;就不能更好地投身到改革的大潮中去。
(2)改革任何旧制度;总不免要受到~的人的阻挠。
“抱残守缺”意思是,守住陈旧、残破的东西不放。多比喻思想守旧,不愿革新。
此典出自《汉书·刘歆传》:“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妒忌,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以《尚书》为备,谓左氏为不传《春秋》,岂不哀哉!”
西汉有一个著名的学者,叫刘歆,是著名学者刘向的儿子。汉成帝河平年间(公元前28~公元前25年),他接受汉成帝的命令,刘和与父亲刘向一起总校群书。刘向死后,刘歆为中垒校尉,继承了父业,整理六艺群书,编成《七略》,包括辑略(总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刘歆知识丰富,刻苦钻研,对经籍目录学做出了很大贡献。刘歆非常喜好典籍,他提议为《周礼》、《左传》、《毛诗》、《古文尚书》等古文经设置博士,但遭到经文学派的反对,汉哀帝让刘歆与五经博士进行讨论,但是博士们都不肯赞同。刘歆很生气,于是他给太常博士写了一封信,提出了批评。
在信中,刘歆指出:“这些博士还想守住陈旧的、残破的东西不放,怀着不可告人的私意,没有从善服义的公心,或者尽怀妒忌,不敢面对实情,陈陈相因,人云亦云,不辨是非,不肯对《尚书》、《春秋》、《礼》等进行新的研究。竟然不知道《尚书》本来存有百篇,他们只见到二十八篇,就认为已经很完备了;博士们又说左丘明没有修《春秋》,这岂不令人悲哀呢!”
这封书信,正击中了儒生们的要害,遭到他们的怨恨。名儒光禄大夫龚胜为此请求告老还乡,大司空师丹也非常恼怒,请求哀帝惩治刘歆。刘歆得罪了执政大臣和众儒生,不得不离开朝廷,做地方官去了。
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刘歆,字子骏。
他少年时就 通晓诗书,并擅长写作,得到汉成帝的赏识,被任命 为黄门郎(内廷侍从官)。之后,他与父亲,即久负 盛名的学者刘向,一起整理校订文献,同时钻研各门 学问。
到汉哀帝时,刘歆继承父亲的职位,负责校对整 理群书的工作。 在常年工作中,他阅览了无数皇家珍 藏的古书。
其中,一本《春秋左氏传》令他产生了极 大的兴趣。与刘歆共同从事校书工作的丞相史尹咸颇 通《左传》,刘歆便请尹咸和丞相翟方进教导他《左 传》。
通过深入的学习及研究,刘歆熟练掌握了《左 传》的精义。 《左传》中有很多先秦时期的古字词,其他学 者大都用这些古字词来做训诂(对古书中的词句作解 释)。
但刘歆却独创了一种研究方法,就是用《左 传》为《春秋》作解,这样阐释起来更清楚明了。所 以,他提议为《左传》等古书设立学官。
汉哀帝了解了刘歆的想法后,下令让五经博士与 刘歆一起讨论《左传》等典籍的经义名理。 博士们不 赞同给那些古书设立学官,不愿进行这类讨论。
刘歆对此既无奈又愤怒,便写了封公文发给五经 博士的主管官员太常,内容主要是讲述由于过去历朝 历代政府都明文禁止私人藏书,给学术带来了灭顶之 灾,当国家遇到要事想举办典礼仪式时,经常找不到 可靠的理论依据,真是贻害无穷。 刘歆还揭露了博士们抱残守缺的心理根源:博士 们满足于已掌握的知识,不求上进,没有真才实学, 也缺乏追求真知的公心,又担心私心被人看穿,于是 宁可安于现状,也不愿求取新的知识。
刘歆的言语太过直切,以致惹恼了博士们,给自 己树下了太多仇敌,儒生、博士和高官显贵联合起来 攻击刘歆。 后来,刘歆为了保护自己,只好请求离开 京城到地方任职去了。
西汉时,著名学者刘向的儿子刘歆曾拜为黄 门郎,即内廷侍从官。
后来与刘向共同掌管校勘 和整理古代典籍,进行学术研究。在校勘工作中, 他阅读了不少秘藏的古籍,发现了古本《春秋左氏 传》后,便爱不释手。
经过研究,刘歆认为,《左传》 是一本难得的古代历史文献资料,便上书皇帝,建 议设立专门的学官来研究《左传》等古籍。 汉哀帝 (刘欣)就命刘歆与五经博士讨论《左传》等一批 古书的义理,可是诸博士既不同意为《左传》等建 立学官,又不肯论研究此事。
刘歆对众博士的这种态度很气愤,给当时的 太常写了一封公文《移书让太常博士书》,对此提 出了批评和抗议。刘歆在信中写道:这些博士不 学无术,孤陋寡闻,怀着害怕别人识破他们的私 意,没有服从真理的公心,所以因循守旧,而没有 向往善良品行和服从仁义的大公无私之心(犹欲 抱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 心)。
由于刘歆的信言词痛切,引起了博士们的怨 恨,并因此遭受到了诽镑。后来,刘歆自请到地方 做了个小官。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