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拍马屁来历三种说法 “拍马屁”的来历有三种说法。
一说是元代蒙古人有个习惯,两人牵马相遇,要在对方马屁股上拍一下,表示尊敬。二是蒙古族好骑手遇到烈性马便拍拍马屁股,使马感到舒服,随即乘势跃身上马,纵马而去。
三是蒙古人爱马,如果马肥,两股必然隆起,所以见到骏马,总喜欢拍着马屁股称赞一番。可见,“拍马屁”是一种风俗,并无贬义。
然而趋炎附势者看到权贵策马而来,不管其马优劣如何,便争着拍马屁股恭维一番:“大人的好马,大人的好马!”于是“拍马屁”成了巴结讨好、阿谀奉承的同义词,贬义色彩甚浓。 有人编了本书,叫《马屁大观》。
选注者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诸子、笔记小说等近百部古籍中选取关于“拍马屁”的材料数百则,集“拍马屁”之大成。“拍马屁”拍到什么地步呢?读来令人恶心。
北齐时,成武帝的宠臣和士开得了伤寒,医生告诉他应服“黄龙汤”。此汤何物?大粪是也。
和大人面露难色,当时正巧有一文人在场,便自告奋勇地说:“大人,此物甚易服,让在下先为您尝尝。”说完,一饮而尽。
不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人擅长“拍马屁”,老外也爱“拍马屁”。英国有位叫施滕格尔的专家,就著书传授拍马秘诀:要隐约含蓄和恰到好处。
真是经验之谈,因为中国早就有句俗语叫“马屁拍在马腿上”。讨好人不到位,反而没有落好。
千万别以为只有小人物会“拍马屁”,施滕格尔说,当代政界领袖精通此道者亦大有其人。举的例子是英国首相布莱尔访问华盛顿,初会布什,事后布莱尔说:“他确实令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还形容布什“很能干”、“很聪明”。
有人说,中国人的“拍马屁”跟上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习语-polish(擦苹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百六十行,如今又添了一行。
哪一行?拍马屁。据说在日本东京,有两个年轻人把为别人提供奉承服务变成了职业,说白了,不就是靠“拍马屁”为生?而且他们的生意越做越火,因为天下就有这样的人,他们说:“虽然听几句恭维话要交钱,但我仍然很高兴。”
关于拍马屁来历三种说法
“拍马屁”的来历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元代蒙古人有个习惯,两人牵马相遇,要在对方马屁股上拍一下,表示尊敬。二是蒙古族好骑手遇到烈性马便拍拍马屁股,使马感到舒服,随即乘势跃身上马,纵马而去。三是蒙古人爱马,如果马肥,两股必然隆起,所以见到骏马,总喜欢拍着马屁股称赞一番。可见,“拍马屁”是一种风俗,并无贬义。
然而趋炎附势者看到权贵策马而来,不管其马优劣如何,便争着拍马屁股恭维一番:“大人的好马,大人的好马!”于是“拍马屁”成了巴结讨好、阿谀奉承的同义词,贬义色彩甚浓。
有人编了本书,叫《马屁大观》。选注者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诸子、笔记小说等近百部古籍中选取关于“拍马屁”的材料数百则,集“拍马屁”之大成。“拍马屁”拍到什么地步呢?读来令人恶心。北齐时,成武帝的宠臣和士开得了伤寒,医生告诉他应服“黄龙汤”。此汤何物?大粪是也。和大人面露难色,当时正巧有一文人在场,便自告奋勇地说:“大人,此物甚易服,让在下先为您尝尝。”说完,一饮而尽。
不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人擅长“拍马屁”,老外也爱“拍马屁”。英国有位叫施滕格尔的专家,就著书传授拍马秘诀:要隐约含蓄和恰到好处。真是经验之谈,因为中国早就有句俗语叫“马屁拍在马腿上”。讨好人不到位,反而没有落好。
千万别以为只有小人物会“拍马屁”,施滕格尔说,当代政界领袖精通此道者亦大有其人。举的例子是英国首相布莱尔访问华盛顿,初会布什,事后布莱尔说:“他确实令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还形容布什“很能干”、“很聪明”。
有人说,中国人的“拍马屁”跟上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习语-polish(擦苹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百六十行,如今又添了一行。哪一行?拍马屁。据说在日本东京,有两个年轻人把为别人提供奉承服务变成了职业,说白了,不就是靠“拍马屁”为生?而且他们的生意越做越火,因为天下就有这样的人,他们说:“虽然听几句恭维话要交钱,但我仍然很高兴。”
有一则妇孺皆知的笑话:从前,有个爱拍马屁的人,皇帝、百官都被他拍得团团转。
阎王听说后,派小鬼把他捉拿到阎王殿,准备判他下油锅。这人两眼骨碌碌一转,马上“扑通”一声跪下,说:“阎王老爷,不是小人愿意低三下四,而是那些人喜欢让我吹捧、奉承。
如果他们都能像您一样铁面无私、执法如山,那么我再怎样拍马,也没有用处啊!”阎王听了这话句句入耳,就判他无罪,仍派小鬼送他回了人间。 瞧,从有罪到无罪,逃掉“下油锅”之刑,靠什么?拍马屁!“拍马屁”又叫“媚人”,它能使被拍者如饮醇酒、四体通泰,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施拍者的圈套,可见拍马屁之功效。
“拍马屁”、“媚人”这名称,听起来多少有点不雅,所以文雅之士将它换了一个名号,称为“戴高帽”。明清笑话集《高帽子》中有一个有趣的笑话:“世俗谓媚人为顶高帽子。
当有门生两人初放外任,同谒老师者。老师谓今世直道不行,逢人送顶高帽子,斯可矣。
其一人曰:‘老师之言不谬,今之世不喜高帽子如老师者,有几人哉?’老师大喜。即出,顾同谒者曰:‘高帽子已送去一顶矣。
’” “拍马屁”、“戴高帽”,这名号虽然直观,通俗易懂,但有不足之处,它没有揭示出其本身的危害性。所以,现在有人将“拍马屁”、“戴高帽”之类,叫做“精神贿赂”。
这个叫法好,揭示出了“拍马屁”、“戴高帽”的本质,使人一下子想到行贿受贿,警醒其危害性丝毫不逊于物质贿赂。 笔者认为,“拍马屁”、“戴高帽”、“精神贿赂”的本质,就是采取非物质贿赂的不正当手段,以“精神”为“礼品”,去打动行贿对象,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现在,有些人善于对领导干部搞精神贿赂,可谓用心良苦。原河南省卢氏县一县委书记的继父去世,手下的几名乡官不惜跑数百里,到他的老家去奔丧,他们披麻戴孝跪在灵堂前,痛哭流涕,比死了亲娘老子还要伤心,众人怎么劝也劝阻不住,后来还是该书记亲自出面,说声“行啦!行啦!知道啦!”,这才打住;后来这几位乡官分别被任命为县建委主任、县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和常务副县长。
卢氏县的乡官把“孝子”的角色扮演得如此投入,用实际行动向该书记表“忠心”,是种献媚手段,即“精神贿赂”——哭灵哭出了该书记的信任,也哭来了一顶顶乌纱帽。如果说这些献媚还比较传统的话,那么当前树碑立传、文过饰非的媚技则是今人的独创。
山西省浮山县官员为吹捧一位亲临基层植树的副省长,居然立了一块碑,碑上赫然刻着“省长植树碑”几个大字。沈阳市原常务副市长马向东一心想把自己包装成开拓进取、年轻有为的干部,于是,立刻就有人替他写文章,谈中青年干部人生观、荣辱观、城市战略新思考等。
马向东本是个大贪官,搞“精神贿赂”的人却不管,使出吃奶的劲儿也要把马向东包装成“大学问家”、“大政治家”!当然,其背后的个人目的是可想而知的。 “千多万多,马屁不多”,“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从古至今,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悲剧延续了几千年,“精神贿赂”的危害性是巨大的。精神贿赂异于物质贿赂,它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隐蔽性,极不易让人察觉。
从法律层面上看,“精神贿赂”构不上犯罪,但从本质上而言,它却是人们思想的大敌,行为的祸根。一些头脑不太清醒、意志不坚定的领导,很有可能在“拍马屁”、“戴高帽”、“精神贿赂”中,不知不觉地失守思想道德防线,一步步走向堕落,而搞“精神贿赂”之流往往中饱私囊,官运亨通。
因此,我们务必提高警惕,慎防“精神贿赂。
该典故来源于元朝文化。一说蒙古族的一般百姓人家都会拥有几匹马,以解决行路、运输等问题,牧民们常以养得骏马为荣。有时人们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起初,人们实事求是,好马说好,可是相沿很久以后,有的人不管别人的马好坏、强弱,都一味地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是好马了。一说蒙古是马上得天下的民族,所以元朝的官员大多是武将出身,马往往是一个将领权力、身份、地位的象征,下级对上司最好的赞美,就是拍拍他的马、夸他的马好。逐渐人们就把对上司的奉承称为“拍马”。这是因为夸赞的话是不一样的,而拍马的动作是一样的。这就是“拍马屁”的由来。后蒙古入主中原,建立了元帝国,建起了元大都,他们的文化也就逐渐渗透到汉文化中,“拍马屁”一词也就流传下来。也有人说实际上拍马时决不能拍马的屁股,但由于汉人很少骑马,就把“拍马”想象为“拍马屁”了。至于马屁股到底能不能拍,尚无定论,总之不要拍到马蹄子上就好了。
刘备兵败后,四海之内无托身之地,无奈只好投奔曹操。曹操以其为大汉皇叔而敬之,以笼络天下士人之心。
一日,曹操闲来无事,遂请刘备于梅园小汋,酒至半酣,曹操请刘备试论天下英雄。刘备例举当时天下豪杰,曹操都轻之为“鸡、犬、鼠辈”。刘备知曹操在向其显示天下英雄者唯曹操可称之,不觉惊出一个大响屁。当时在座的都觉得十分尴尬,刘备也感到好生不自在。此时刘备身后的赵云站出来说:“诸位别在意!此屁乃云中来。”关羽也站出来说:“诸位不好意思!此屁乃雨(羽)中来。”关羽刚说完,张飞跳出来说:“诸位!对不起了!此屁乃天上飞来的!”曹操见刘备手下都涌跃为其揽过,大敬之,于是拉刘备的手大笑道:“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就是著名的煮酒论英雄)
从前,塞外有个财主,买到了一匹好吗,心中非常高兴。于是就请自己三个女婿来喝酒。酒过三巡,财主从马厩里牵出宝马,让三个女婿作诗来赞美这匹骏马。 三个女婿为了讨好老丈人的欢心,纷纷搜肠刮肚,寻觅佳句。 不一会,大女婿走上前来朗声道:“水面置金针,丈人骑马到阴山。来去数百里,金针尚未沉。”财主听了连连称好。 二女婿不急不忙,一字一句的念道:“火上放鹅毛,丈人骑马到余姚,来去数千里,鹅毛未被燎。”财主听罢大喜。 这时候论到三女婿了,可三女婿天智愚钝,急得不知说什么才好,双手在宝马的屁股上只拍,宝马被拍得不耐烦了,放了个屁。三女婿灵机一动:“马儿放个屁,丈人骑马去会稽,来去数万里,屁门还未闭。”老财主听了哭笑不得。
拍马屁
出处: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十回:“还有朋友哚拍马屁鬼讨好,连忙搭俚买好仔家生送得去铺房间。”
典故:蒙古族的一般百姓人家都会拥有几匹马,以解决行路、运输等问题,牧民们常以养得骏马为荣。有时人们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起初,人们实事求是,好马说好,可是相沿很久以后,有的人不管别人的马好坏、强弱,都一味地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是好马了。
吹牛逼(吹牛皮)
据传,在很久以前,黄河河套地区,既没有桥,也没有船。人们常用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筏子。这种筏子大都是用牛皮制成的,人们便称之为“牛皮筏子”,平时不用的时候,收放在家中;需用的时候,才往“牛皮筏子”里吹足气,使它能载人飘流于水面。
“吹牛皮筏子”并不容易,是一件很费劲的事,一般都得几个人通力合作才能吹胀一只牛皮筏子。所以,当时凡遇说大话的人,总有人以“好大的口气,简直可以吹胀一只牛皮筏子”的话来回敬。这样,“吹牛皮筏子”常常很自然地与“说大话”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吹牛皮筏子”竟变成了“说大话”的同义语。
我国的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区草原辽阔,素以盛产马匹著称。
平时,各家各户都要养上几匹,谁家若养有好马,大都以为奇货可居,众邻里都以养得骏马而荣。平日邻里机遇,往往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续而再摸摸马膘如何,便赞曰“好马! 好马!” 从而博得对方的欢心。
此习惯延续很久以后,有人要讨好对方,不论马的好坏,都要去拍,只是一味的说奉承话。后来,人们就称那些阿谀奉承的举动为“拍马屁”。
于是“拍马屁”一词便用来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专门谄媚讨好别人的行为了.后来演化成了一个生动的口头语。
有一则妇孺皆知的笑话:从前,有个爱拍马屁的人,皇帝、百官都被他拍得团团转。阎王听说后,派小鬼把他捉拿到阎王殿,准备判他下油锅。这人两眼骨碌碌一转,马上“扑通”一声跪下,说:“阎王老爷,不是小人愿意低三下四,而是那些人喜欢让我吹捧、奉承。如果他们都能像您一样铁面无私、执法如山,那么我再怎样拍马,也没有用处啊!”阎王听了这话句句入耳,就判他无罪,仍派小鬼送他回了人间。
瞧,从有罪到无罪,逃掉“下油锅”之刑,靠什么?拍马屁!“拍马屁”又叫“媚人”,它能使被拍者如饮醇酒、四体通泰,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施拍者的圈套,可见拍马屁之功效。“拍马屁”、“媚人”这名称,听起来多少有点不雅,所以文雅之士将它换了一个名号,称为“戴高帽”。明清笑话集《高帽子》中有一个有趣的笑话:“世俗谓媚人为顶高帽子。当有门生两人初放外任,同谒老师者。老师谓今世直道不行,逢人送顶高帽子,斯可矣。其一人曰:‘老师之言不谬,今之世不喜高帽子如老师者,有几人哉?’老师大喜。即出,顾同谒者曰:‘高帽子已送去一顶矣。’”
“拍马屁”、“戴高帽”,这名号虽然直观,通俗易懂,但有不足之处,它没有揭示出其本身的危害性。所以,现在有人将“拍马屁”、“戴高帽”之类,叫做“精神贿赂”。这个叫法好,揭示出了“拍马屁”、“戴高帽”的本质,使人一下子想到行贿受贿,警醒其危害性丝毫不逊于物质贿赂。
笔者认为,“拍马屁”、“戴高帽”、“精神贿赂”的本质,就是采取非物质贿赂的不正当手段,以“精神”为“礼品”,去打动行贿对象,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现在,有些人善于对领导干部搞精神贿赂,可谓用心良苦。原河南省卢氏县一县委书记的继父去世,手下的几名乡官不惜跑数百里,到他的老家去奔丧,他们披麻戴孝跪在灵堂前,痛哭流涕,比死了亲娘老子还要伤心,众人怎么劝也劝阻不住,后来还是该书记亲自出面,说声“行啦!行啦!知道啦!”,这才打住;后来这几位乡官分别被任命为县建委主任、县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和常务副县长。卢氏县的乡官把“孝子”的角色扮演得如此投入,用实际行动向该书记表“忠心”,是种献媚手段,即“精神贿赂”——哭灵哭出了该书记的信任,也哭来了一顶顶乌纱帽。如果说这些献媚还比较传统的话,那么当前树碑立传、文过饰非的媚技则是今人的独创。山西省浮山县官员为吹捧一位亲临基层植树的副省长,居然立了一块碑,碑上赫然刻着“省长植树碑”几个大字。沈阳市原常务副市长马向东一心想把自己包装成开拓进取、年轻有为的干部,于是,立刻就有人替他写文章,谈中青年干部人生观、荣辱观、城市战略新思考等。马向东本是个大贪官,搞“精神贿赂”的人却不管,使出吃奶的劲儿也要把马向东包装成“大学问家”、“大政治家”!当然,其背后的个人目的是可想而知的。
“千多万多,马屁不多”,“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从古至今,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悲剧延续了几千年,“精神贿赂”的危害性是巨大的。精神贿赂异于物质贿赂,它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隐蔽性,极不易让人察觉。从法律层面上看,“精神贿赂”构不上犯罪,但从本质上而言,它却是人们思想的大敌,行为的祸根。一些头脑不太清醒、意志不坚定的领导,很有可能在“拍马屁”、“戴高帽”、“精神贿赂”中,不知不觉地失守思想道德防线,一步步走向堕落,而搞“精神贿赂”之流往往中饱私囊,官运亨通。因此,我们务必提高警惕,慎防“精神贿赂
一、会拍马屁的故事1、解缙做过《钓》诗,缘于某日和朱元璋在御花园钓鱼,解缙运气好,鱼儿狂上钩,但老朱手气差,郁闷。
这很不好玩了。解缙提心吊胆,遂大肆表扬鱼儿是好孩子,并现场赋马屁诗一首:“数尺丝纶入水中,金钩抛去荡无踪。
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意思是鱼儿们太懂事知礼了,因为你万岁爷要钓的是龙,鱼儿知道自己身份不够,哪敢上钩啊。
2、《谷山笔尘》载,某天严嵩之子严世蕃接客,两人对坐闲谈。小严没憋住,放了个臭屁。
客大悦,以手拂鼻,叹息:“哪来的一股怪香味呀,真好闻!”小严心下讥笑,调戏道:“听说屁不臭,肺腑可能有毛病,坏啦!”客眼珠一转,复以手拂鼻:“果然有点儿臭味!”小严终于忍不住,扑哧一笑。二、不会拍马屁的故事1、南朝刘宋时期,大才子谢庄因为一篇拍马奇文《殷贵妃诔》,险些掉了脑袋。
公元 462年,宋孝武帝刘骏的宠妃殷氏病卒,刘骏天天去哭坟,满朝文武也泪雨滂沱地跪在其后,据说对哭得神志不清昏厥过去者,刘骏无不一一论哭行赏。谢庄身为大才子,当然不会不顾个人形象跟风痛哭,他拍马有术,另辟蹊径,做了一篇《殷贵妃诔》。
刘骏如获至宝,如醉如痴。这篇马屁经典,使谢庄立马连升三级。
但谢庄万万没有料到,时为东宫太子的刘子业对此相当反感。刘骏死后,刘子业继位,不久就将谢庄捉拿归案。
刘子业问谢庄:“卿昔作《殷贵妃诔》,知有东宫不?”话未落音,大才子就休克过去。刘子业想慢慢折磨谢庄,没有立即杀谢庄的头,只把他关在天牢中。
一年后,刘子业一命归西,谢庄才被从狱中释放出来。2、比谢庄更惨的是,南朝一位大臣因为拍马,居然连头上吃饭的家伙都搬了家。
南朝梁武帝一日雅兴大发,与诸位大臣一起游山逛水。当大家尽兴泛舟在烟雨朦胧的湖上时,一位大臣趁机拍马说:“烟波浩渺,圣上亲临盛会,自有‘帝子降兮北渚’!” 梁武帝冷笑不已:“这是屈原的《九歌》里面的一句经典啊,下一句就是‘目眇眇兮愁予’,你莫不是借此笑话朕的眼睛吧?”当即下令砍了这个可怜大臣的头。
原来,梁武帝是一个独眼龙。
“拍马屁”一词自然是从产马区流传起来的。
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草原辽阔,盛产马匹,而且经常出现宝马良驹。一般百姓人家都会拥有几匹马,以解决行路、运输等问题,牧民们常以养得骏马为荣。
有时人们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起初,人们实事求是,好马说好,可是相沿很久以后,有的人竟不管别人的马好与坏、强和弱,都一味地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是好马了。
于是“拍马屁”一词便用来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专门谄媚讨好别人的行为了。
拍马屁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凭借拍马屁之术平步青云的,比比皆是,而拍得巧妙,拍得有学问的,更是非富即贵。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父亲顾悦,与皇帝简文帝同年,刚过而立之年就白发苍苍。一次皇上问他:“你头发怎么比我先白了?”顾悦巧妙又富有文采回答:“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他把自己比作柔弱的蒲柳,经不起风雨,把简文帝喻为傲立的松柏,抗得住霜寒。顾悦的马屁拍得不露痕迹,言有尽而意无穷,简文帝自然心花怒放,时为扬州别驾的顾悦,很快升至尚书左丞。
唐玄宗宠幸过很多大臣,唯有安禄山独占鳌头。安禄山表面上呆头呆脑,但他是出名的“马屁精”,拍马功夫十分了得。
一次玄宗命太子会见安禄山,他见了太子却不肯下拜,人们都感到奇怪,问他为何不拜,他说:“臣蕃人,不识朝仪,不知太子是何官?”玄宗解释说:太子是储君,朕百岁后要传位于太子。禄山说,“臣愚蠢,只知陛下,不知太子,臣今当万死。”
安禄山每次入见时,常先拜杨贵妃,后拜玄宗,玄宗感到奇怪,问他为何先拜贵妃,他回答说:“胡人先母而后父。
”杨贵妃一听自然高兴,后来又收他为干儿子。安禄山的马屁不但让听者舒坦,而且言之凿凿,有理有据。
嘉庆年间有位李绍仿,他高中状元时,正赶上嘉庆皇帝过生日,嘉庆让大臣们每人写一副贺联。文武百官绞尽脑汁,争先恐后地写好贺联送上去。
李绍仿写了一副嵌字联:“顺泰康宁雍然乾德嘉千古;治平熙世正是隆恩庆万年。 ”单看上下联,不过是些吉祥话,可两联合到一块就大有名堂了。
上下联正好嵌上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清代开国以来五个皇帝的年号。贺联是说,清王朝世世代代国泰民安、国运昌盛,清代帝王们可以名扬千古、流芳万年!这样的对联不单把嘉庆恭维得浑身舒坦,还把他的祖宗们捧上了天。
李绍仿的马屁功力确实“不凡”,文学与历史融合,疯狂吹捧又不显山露水,他的贺联自然被评为第一名。 1837年清明时节,大清朝位高权重的两江总督陶澍回安化老家“省墓”,途经醴陵。
醴陵知县接到通报,忙为陶总督安排馆舍。二十五岁的平民书生左宗棠精心做了一副对联,贴在馆舍大门的两旁。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盼公”。对联果然吸引了陶澍的眼球,陶澍不禁喜从中来,顾不上路途劳顿,立即命令县令找来对联作者左宗棠面见,两人通宵促膝夜谈。
原来左宗棠上联引用陶澍一生中最辉煌之事而入联(道光皇帝在皇宫多次召见陶澍,并亲笔为其少年读书的“印心石屋”题写匾额),下联写故乡百姓对陶澍的景仰和爱戴。 就这样,年轻的左宗棠结识了封疆大吏陶澍,为日后的飞黄腾达埋下伏笔。
马屁人人会拍,人人都喜欢拍马屁。但把马屁拍到出神入化,堪称艺术,就需要有才学和见识,套一句时下的流行语:哥拍的不是马屁,是学问。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