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赡养父母,那是无可争议的事,但在淄博就有这么两位老人,虽说是儿女不少,可真是尽孝道的却没有一个,万般无奈之下,两位老人将自己的亲生骨肉告上了法庭。考虑到两位老人年迈行动不便和使村民受到教育的目的,法院还特意将法庭开进了当事人的村头。
今年76岁的向兆刚和81岁的邢兰英夫妇,是淄博市张店区中埠镇大寨村村民,两位老人含辛茹苦地把几个孩子拉扯大,如今人也老了,该是享享轻福的的时候了,可让老两口没
想到的是,几个孩子是个顶个的不孝顺。
他们老两口,吃不上,穿不上,就连喝水也成了问题,房子破了还得自己修。可这忍忍倒也罢了,可这几个儿子隔三差五就对他们又打又骂的,他们实在是受够这个气了。从1986年到现在,两位老人先后四次将五个儿子告上法庭,要求支付生活费,可大儿子向希福一直少给甚至不给,结果其他几个儿子都跟着学。眼看岁数大了、身体也大不如前,可儿子们丝毫没有悔悟的意思,两位老人只好第五次状告自己的亲生骨肉。
可大儿子向希福却提出了这样的推脱理由:我从小落上了腰腿痛病,腰肌劳损,脚部骨折,多发部位骨折,现在更加严重,一直治疗不好,就这样为我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我现在不是不想养老人,但是我实在是没能力了。
话是这样说,但大儿子又不能提供有效的病历证据,于是法庭对他提出的理由不予采纳,合议庭当庭宣判,结果如下:
自2006年5月起,被告向希福、向希贵、向希荣、向希涛、向希胜、向希美每人每月付给两原告赡养费50元,每月20日前付清。
除了支付相应的赡养费外,法庭还就六个子女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向老人缴纳小麦、生活用煤、医疗费等方面作了详细要求。
对于这样的判决,大儿子向希福现在还是那句话:我就是没有能力,我能力有限。
法庭判也判了,如果两位老人的孩子不在规定时间内履行义务,两位老人可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还有一件事
《湖南茶陵6个不孝子女竟叫母亲住猪圈》,居住在茶陵县舲舫乡中洲村的共和国将军谭家述的嫡亲侄媳妇,虽有六个儿女,但却常年居住在猪圈。几个儿女都有闲置的房屋,而谭奶奶却被儿女们安置在猪圈改造的小屋内,靠捡垃圾独居
今年76岁的向兆刚和81岁的邢兰英夫妇,是淄博市张店区中埠镇大寨村村民,两位老人含辛茹苦地把几个孩子拉扯大,如今人也老了,该是享享轻福的的时候了,可让老两口没想到的是,几个孩子是个顶个的不孝顺他们老两口,吃不上,穿不上,就连喝水也成了问题,房子破了还得自己修。可这忍忍倒也罢了,可这几个儿子隔三差五就对他们又打又骂的,他们实在是受够这个气了。从1986年到现在,两位老人先后四次将五个儿子告上法庭,要求支付生活费,可大儿子向希福一直少给甚至不给,结果其他几个儿子都跟着学。眼看岁数大了、身体也大不如前,可儿子们丝毫没有悔悟的意思,两位老人只好第五次状告自己的亲生骨肉。
山西永济八旬老人王秀英儿孙满堂却孤苦离世,死前6天老人被7名儿女扔在医院,无人过问。2006年12月8日,当地媒体报道了老人的遭遇,7子女仍没人到医院。此事,村传乡、乡传县,引起当地舆论的一致谴责。2007年1月17日,山西永济纪委对老人4个有党籍和公职的子女分别给予处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第一件事:
子女赡养父母,那是无可争议的事,但在淄博就有这么两位老人,虽说是儿女不少,可真是尽孝道的却没有一个,万般无奈之下,两位老人将自己的亲生骨肉告上了法庭。考虑到两位老人年迈行动不便和使村民受到教育的目的,法院还特意将法庭开进了当事人的村头。
今年76岁的向兆刚和81岁的邢兰英夫妇,是淄博市张店区中埠镇大寨村村民,两位老人含辛茹苦地把几个孩子拉扯大,如今人也老了,该是享享轻福的的时候了,可让老两口没
想到的是,几个孩子是个顶个的不孝顺。
他们老两口,吃不上,穿不上,就连喝水也成了问题,房子破了还得自己修。可这忍忍倒也罢了,可这几个儿子隔三差五就对他们又打又骂的,他们实在是受够这个气了。从1986年到现在,两位老人先后四次将五个儿子告上法庭,要求支付生活费,可大儿子向希福一直少给甚至不给,结果其他几个儿子都跟着学。眼看岁数大了、身体也大不如前,可儿子们丝毫没有悔悟的意思,两位老人只好第五次状告自己的亲生骨肉。
可大儿子向希福却提出了这样的推脱理由:我从小落上了腰腿痛病,腰肌劳损,脚部骨折,多发部位骨折,现在更加严重,一直治疗不好,就这样为我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我现在不是不想养老人,但是我实在是没能力了。
话是这样说,但大儿子又不能提供有效的病历证据,于是法庭对他提出的理由不予采纳,合议庭当庭宣判,结果如下:
自2006年5月起,被告向希福、向希贵、向希荣、向希涛、向希胜、向希美每人每月付给两原告赡养费50元,每月20日前付清。
除了支付相应的赡养费外,法庭还就六个子女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向老人缴纳小麦、生活用煤、医疗费等方面作了详细要求。
对于这样的判决,大儿子向希福现在还是那句话:我就是没有能力,我能力有限。
法庭判也判了,如果两位老人的孩子不在规定时间内履行义务,两位老人可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件事:
山西永济八旬老人王秀英儿孙满堂却孤苦离世,死前6天老人被7名儿女扔在医院,无人过问。2006年12月8日,当地媒体报道了老人的遭遇,7子女仍没人到医院。此事,村传乡、乡传县,引起当地舆论的一致谴责。2007年1月17日,山西永济纪委对老人4个有党籍和公职的子女分别给予处分
《湖南茶陵6个不孝子女竟叫母亲住猪圈》,居住在茶陵县舲舫乡中洲村的共和国将军谭家述的嫡亲侄媳妇,虽有六个儿女,但却常年居住在猪圈。几个儿女都有闲置的房屋,而谭奶奶却被儿女们安置在猪圈改造的小屋内,靠捡垃圾独居
今年76岁的向兆刚和81岁的邢兰英夫妇,是淄博市张店区中埠镇大寨村村民,两位老人含辛茹苦地把几个孩子拉扯大,如今人也老了,该是享享轻福的的时候了,可让老两口没想到的是,几个孩子是个顶个的不孝顺他们老两口,吃不上,穿不上,就连喝水也成了问题,房子破了还得自己修。可这忍忍倒也罢了,可这几个儿子隔三差五就对他们又打又骂的,他们实在是受够这个气了。从1986年到现在,两位老人先后四次将五个儿子告上法庭,要求支付生活费,可大儿子向希福一直少给甚至不给,结果其他几个儿子都跟着学。眼看岁数大了、身体也大不如前,可儿子们丝毫没有悔悟的意思,两位老人只好第五次状告自己的亲生骨肉。
山西永济八旬老人王秀英儿孙满堂却孤苦离世,死前6天老人被7名儿女扔在医院,无人过问。2006年12月8日,当地媒体报道了老人的遭遇,7子女仍没人到医院。此事,村传乡、乡传县,引起当地舆论的一致谴责。2007年1月17日,山西永济纪委对老人4个有党籍和公职的子女分别给予处分
民倪九,从小与母亲都相安煞事,自从娶了老婆后,受老婆盅惑,认为母亲原来是婢女侍妾出身,就再不尊敬。
两□子让老母亲成天在厨房忙活,如同老妈子,自己却逍遥自在。 这天刚收完稻谷,他叫老母杀鸡煮饭。
忽然狂圆暴雨骤起,山上滚下一块大石头,正好砸在倪九夫妇房间里,两□子都被压死。老母亲在厨房煮饭,安然无恙。
邻居们都说,倪九夫妻忤逆,才遭受这样的报应。 有个忤逆子遭报应的事: 这逆子的母亲年纪老了,仍然被当作佣妇指使,煮饭烧菜,劳累不堪。
有一天朋友来家,逆子叫母亲煮面条,因为柴禾较湿,火烧不旺,一时不能煮好,逆子一边不停催促,一边骂骂咧咧,老母心慌忙乱,刚煮熟就端了出来,却忘了放盐,逆子大发脾气!把滚烫的面条向母亲泼去,烫伤了老人的脚。老母亲又痛又伤心,不由得大哭起来,连邻居们都愤愤不平。
隔不几天,这逆子在熬桐油时,被桐油烫伤了脚,皮破肉烂,怎么也医不好,以至于痛死。天道报应,就是如此快捷 新会有个女人,从小就好吃懒做,性格又乖张骄横,父母怎么教她都不听。
长大后嫁到赵家做二媳妇,也只知道有丈夫一人,其余上下左右,全不放在眼里。丈夫与兄长在外地做生意,每年只回家一两次,平日就和公公婆婆与两妯娌在家过日子。
有一次,婆婆生病了。大嫂殷勤侍奉汤药,这二媳妇却找个借□溜回娘家,对婆婆的病不闻不问。
娘家父母只轻微地说她几句,她竟然怀恨在心,从此再不回娘家,连老父亲病重,叫人唤她也不回去。隔了一天,这忤逆女人正在厨房煮饭,突然墙壁倒下,把她压死。
人们都说是不孝顺父母的报应。 杭州人陈子岳,生有两个儿子,老大叫陈桐阙。
因为父母年纪渐大,眼看着就只能吃饭不能干活了,老大对老二说:“我们不如分了家好。”老二说:“我早就想分了。”
於是两兄弟分开产业,各自开伙,谁都不管老父母的饥饿寒冷。邻居们看不过,但怎么劝说都不管用。
老父母生活无着,只得乞讨度日。 不久,老大生了个儿子,没耳朵没鼻子,真丑无比老二也生下个儿子,浑身是毛,象是猴子。
兄弟俩还不知悔改,怨天怨地,认为自己没做坏事,怎么生的儿子会这样?怨恨的话还没说完,晴天一声霹雳,把老大打死在地。又过几天,老二上山砍柴,被两只老虎分尸,血骨遍地。
远近的人都说,这是不孝养父母的恶报 沈老太太是一位慈祥的老妇人,虽已鸡皮鹤发,可是精神很健旺,常常喜欢与人讲述她生平所见所闻的故事。讲起来总是娓娓动人,每使听者乐而忘倦。
最难得的就是,她讲的故事,常含有劝善惩恶的因果意义,不仅使人听了精神快乐,还能发生很大的感化作用。下面一件就是沈老太太常常向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很久以前,高川地方有一个乞丐,原来在乡间有一简陋的茅屋,自从某年高川发生水灾以后,他那一所聊蔽风雨的茅屋给无情的洪水冲走了。
从此他才成为无家可归的乞丐,只得带著七十多岁的老母,不到三十岁的娇妻,在一座破庙中住下来。 这是一座供奉土地神的神庙,地方很小。
由于连年天灾,当地的民众,衣食也很难维持,谁也没有余钱捐款修庙,原来住的庙祝,早因无法生活而离开。在乞丐一家没有住进去以前,久已空无一人,屋内到处结满蛛网,屋顶上处处都是漏洞。
可是在乞丐一家看来,灾后找到容身的归宿,也觉得之不易,虽然说不上满足,倒也并没有什么怨尤。 周拔,是明代正德年间浙江省平阳县人。
自幼读书,过目不忘,七岁能文,还擅吟诗,有小神童之称。到十六岁的时候,诗文更有不平凡的造诣,名噪一时,在当地获得‘平阳才子’的美誉了。
可是很可惜的,因为他天才很高,大家都称赞他,父母更溺爱他,养成他狂妄骄傲的性格,目中无人;暴躁如雷的脾气,动辄发怒。邻居的伯叔们,家中的兄弟们,都为了爱他的天才,于他的坏脾气,处处容忍、时时让步。
就是他的父母亲,也对他千依百顺,深恐他发怒,对于他的坏脾气,从来不敢加以训斥。哪知这样不仅不能造就他的天才,反而害了他的终身。
周拔的狂焰,一天比一天的高涨;周拔的脾气,一年比一年的暴躁了。 有一年,周拔准备赴京应考。
他的父母千方百计,东借西凑,替他筹划赴京的旅费。延请裁缝,裁制赴京的新衣。
在他父母来说,为他赴京应考的准备,已尽了最大的努力。可是从来不知满足的周拔,还是百不称心。
他嫌旅费太少,又嫌新衣不称身,袍子太宽,裤子太长,帽子的式样太旧,鞋子的颜色太深。总之,这样不对,那样不是,父母费了很多的心计,反而招致他满口的牢骚,满腹的怨恨。
他的父亲实在忍不住了,才教训他说:‘拔儿!你不要嫌旅费不够多,也不要嫌新衣不漂亮,要知父母为你准备赴京,筹划旅费,缝制新装,已经伤尽了脑筋,添了多少的白发,像你这样的不知满足,我是没有办法的了。’周拔听了父亲的话,不仅没有感动,反而咆哮著大言不惭的说:‘我是天上下凡的文昌星,我是一个大贵子,像你这样一个草包的土老儿,还有资格做我父亲吗?我不是你生的,你没有资格做我的父亲。
’他那素来容忍的父亲,受了儿子这样的侮辱,竟也气得当场昏晕过去,经延医急救,才把他的父亲救醒过来。 这天夜里,周拔。
在中国封建法律中,不孝是一种独立罪名。
《唐律·名例》规定,不孝罪包括:“谓告言诅詈祖父母父母;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供 养有缺;居父母丧身自嫁娶,若作乐,释服从吉;闻祖父母父母丧匿 不举哀;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就是:检举告发祖父母、父母犯罪行 为的;骂祖父母、父母的;背地里诅骂祖父母、父母的;祖父母、父 母生存期间自己另立户口、私攒钱财的;对祖父母、父母不尽最大能 力奉养,使其得不到生活满足的;父母丧事期间自己娶妻或出嫁的,父母丧事期间听音乐、看戏的;父母丧事期间脱掉丧服穿红挂绿的;隐匿祖父母、父母死亡消息,不发讣告、不举办丧事的;祖父母父母 未死谎报死亡的,这十种情况,都属于不孝的犯罪行为,都应受到严 厉的惩罚。
先从告言和诅詈说起。告言,是揭发检举的意思。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祖父母、父母犯了罪子女必须设法包庇隐瞒,是法律赋 予的权利,也是孝亲应尽的义务。如果祖父母、父母犯了罪,子孙不 但不设法包庇隐匿,反而揭发检举,便被视为不孝行为,科以刑事责 任。
《唐律·斗讼》规定:“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诅,是诅咒,指用迷信方法祈祷鬼神加害于自己所仇恨的人。
按 《唐律疏议》解释,背地里祈求鬼神加害祖父母、父母的行为,“以 谋杀论”。就是比照谋杀祖父母父母的规定处罪,要判斩刑。
詈,是辱骂,历代法律对于普通人的骂人行为并不认为是犯罪,唯独明律规定“凡骂人者,笞一十”。唐律本来不认为骂人行为是犯 罪,却在《唐律·斗讼》中规定:“詈祖父母父母者绞。”
骂一句就 判死刑,可见对不孝犯罪的惩办严厉到了极点。 所谓“别籍异财”,不仅指另立户籍、私攒钱财,也包括“吃小 锅饭”在内。
《唐律·户婚》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 异财者,徒三年。”“诸居父母丧兄弟别籍异财者,徒一年。”
自唐 以后直至清代,都把子孙别籍异财视为犯罪行为。明律对别籍异财的 惩罚较唐律稍轻。
《明律·户役》规定:“凡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 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杖一百。”“若居父母丧,而兄弟别立户籍分 异财产者,杖八十。”
清律与明律完全相同,只是在律后增注里说:“或奉遗命,不在此律”。“其父母许令分异者,听。”
看来,不仅 父祖临死前留下遗嘱许可分异的可以分异,就是父祖还活着许可子女 分家的,也不认为是犯罪,显然比唐、宋时代宽容一些。 供养有缺,依《唐律·斗讼》规定:“诸子孙违反教令及供养有 缺者,徒三年。”
明、清律稍轻,均杖一百。什么叫供养有缺?《唐 律疏议》解释说:“谓可从而违,堪供而缺者。
须祖父母、父母告者 乃论。”就是说,按照家庭的实际经济情况,本来可以供养父祖吃穿 得好一些,而供给了较次的衣着和食物的,就算是供养有缺,不一定 达到挨饿受冻的程度。
供养有缺的罪名,属于亲告罪,不告者不理,祖父母、父母告发时才追究刑事责任。 重视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把父祖丧事看作天塌大事,家庭和国 家都对之十分重视。
官员家发生了父祖丧事,皇帝即给长假准许回家 守丧,叫作“丁忧”。正因为把父母丧事看得很重,所以在父母丧期 内发生的一些轻微的违反礼制的行为,都被视为不孝的犯罪。
父母的 丧期是三年。在这三年期间,做子女的应当全然与世隔绝,必须排除 一切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享受欲念。
按照礼制的要求:父母死亡,子女 在头三天不能吃饭,第四天起一直到下葬为止,每天早晚只能各喝一 遍粥,送葬结束后也只能吃粗茶淡饭,一直到丧期终了方能饮酒食肉。因此,在父母丧期内,子女一切享受和娱乐行为都被视为不孝的行为。
“法出于礼而入于刑”,礼制的要求渗透入法律之中就把父母丧期内 子女的某些行为规定为犯罪加以惩罚。《唐律·户婚》规定:“诸居 父母丧而嫁娶者,徒三年,妾减三等,各离之。
知而共为婚姻者,各 减五等。”可见丧期嫁娶,不仅限于家有丧事一方当事人犯罪,对方 当事人也要受到惩罚。
在法律上把丧期嫁娶叫“违律嫁娶”,违律嫁 娶是无效的婚姻,必须解除婚姻关系,“各离之”。明律与清律沿袭 唐律精神,将丧期嫁娶列为十恶重罪的不孝之中,仅是刑事责任轻一 些,婚姻关系也必须解除。
与丧期嫁娶有关联的还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诸居祖父 母、父母丧生子,徒一年。”
第二种情况是“诸祖父母、父母被囚禁 而嫁娶者,死罪徒一年半,流罪减一等,徒罪杖一百”(《唐律·户 婚》)。就是说,在为祖父母、父母守丧期间生孩子的要受惩罚;祖 父母、父母犯罪在押期间娶妻或出嫁的,都比照丧期嫁娶给予刑事制 裁。
丧期生子要判徒刑,在没有避孕措施的当时来说,就等于在父母 三年丧期中不许夫妻间发生性交关系,实在违反自然规律,不近情理。在实际生活中,丧期三年不许男女过性生活,人们往往不能遵守,丧 期生子在所难免,生了孩子怕受法律制裁,只好偷偷溺死。
明太祖朱 元璋鉴于社会上溺婴事件太多,而且三年不许生育不利于人口繁殖,影响丁税收入,发布诏书废除了这条禁律。在朱元璋主编的《孝慈录》序言中说:“古不近人情而太过者有之,禁令服内勿生子,朕览书度 意实非万。
周振逆子变驴
明朝正德年间,平阳有个人叫周振.他自恃有几分才气,狂妄骄横,常常只为家中的小事就辱骂父亲.老父性格懦弱,只好忍受.
有一天,周振无缘无故打骂儿子.他父亲看不过意,就来劝阻.他竟然发怒说:"我打我的儿子,关你什么事?他又不是你生的!"气的老父亲含泪无语.
这天晚上,周振在梦中被抓到阴间,阎王罚他变毛驴.周振忙忙申辩无罪.阎王斥责说:"你常常辱骂父亲,忤逆不孝,应该坠入畜生道;而且由于你狂妄自大,旁若无人,所以还要蒙上你的眼睛,使你推磨挨鞭打."
周振醒来后,自己说要作驴去就死了.
1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2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3啮指痛心 曾参,孔子的得意弟子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4百里负米 仲由,孔子的得意弟子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5芦衣顺母 闵损,孔子的弟子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6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7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8卖身葬父 董永,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9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10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11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12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人,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13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14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15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
二十四孝_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
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
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
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
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
有诗颂曰: 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云思亲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K??偾辶????匀剩??吧舷露己茏鹁此?K?囊桓鐾?牛?钰?鍪贡呓??剩?盖椎昧酥夭。
绻?庋?肴ィ?薹ㄔ谏肀呤毯颍?闹蟹浅1?础H式苤?浪?耐纯嘈那橹?螅?卮俗嗲牖噬细呐杀鹑恕S幸惶烊式艹鐾庋彩樱?局芯??猩健K?巧仙蕉ハ蛳驴醋旁疲?运?乃娲铀担骸拔业那兹司妥≡诎自频紫隆!迸腔擦撕芫茫?裁挥欣肴ィ??蛔*鞒隽怂记字?帷S惺?淘唬?nbsp; 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书救父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
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
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
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
有诗颂曰: 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 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二十四孝_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
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
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
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
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
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
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
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
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
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
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二十四孝_鹿乳奉亲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
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
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 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
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有诗赞曰: 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不孝的故事从前,有一鳏夫,历尽艰辛将一对儿子抚养成人,并给娶妻生子。不料,儿妻不贤;儿子不孝。
可怜老人沿街乞讨,衣食无靠,居无定所。后经一才人指点,让其每时每刻携其睡枕,保证其子对其友善。
老人按其说而行,每晚必枕,甚至去如厕也带之。此举令其子媳大疑,以为枕内有巨宝,对其善之。
时过数年,老人过世,其二子抢其枕,并撕之;砖块落地,其子大悟,悔过不及。以醒后人。
母是相当严厉的对境,对他们稍有不敬或欺辱,这种业就很难消尽。
《佛本行集经》中也讲了,有一对母女去牧场,用两个桶装牛奶。装满之后,大桶由女儿背,小桶由母亲背。
在途中,母亲再三催女儿快点走,说路比较危险,担心会有不测。女儿背着大桶特别累,对母亲生起了嗔恨心,就骗母亲说:“我要去方便一下,马上就赶来,您先帮我背着这个大桶。”
然后她故意慢慢走,让母亲背着两个桶,走了六拘卢舍 。这个女儿,就是耶输陀罗的前世。
以此果报,耶输陀罗怀胎六年,才生下罗睺罗。佛陀在这部经中也说:“所有诸业,非是虚受,随造善恶,还自受之。”
所以,我们所受的苦乐之报,并不是平白无故的,而是自作自受,随着自己所造的善业和恶业,就会在轮回中感受相应的快乐和痛苦。因此,大家对父母这样的严厉对境,一定要有恭敬心,经常承侍供养,有时间就跟他们聚聚。
佛陀在《本事经》里也说:“诸有乐福人,应尊重父母,礼拜修供养,敬爱亲近居。”然而,可能是种种原因吧,现在人对父母一般不理不睬,真正孝顺、听话的子女,实在少之又少。
其实,父母是非常严厉的对境,对此务必要值得注意。
周振逆子变驴明朝正德年间,平阳有个人叫周振.他自恃有几分才气,狂妄骄横,常常只为家中的小事就辱骂父亲.老父性格懦弱,只好忍受.有一天,周振无缘无故打骂儿子.他父亲看不过意,就来劝阻.他竟然发怒说:"我打我的儿子,关你什么事?他又不是你生的!"气的老父亲含泪无语.这天晚上,周振在梦中被抓到阴间,阎王罚他变毛驴.周振忙忙申辩无罪.阎王斥责说:"你常常辱骂父亲,忤逆不孝,应该坠入畜生道;而且由于你狂妄自大,旁若无人,所以还要蒙上你的眼睛,使你推磨挨鞭打."周振醒来后,自己说要作驴去就死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