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桑骂槐”这个成语时常被人运用,它原本比喻明指甲而暗骂乙,也就是指着张三骂李四。有人要问了,这与桑、槐有关系吗?实际上,“桑”、“槐”二树可真是背了千年的黑锅,这事压根儿和它们毫无瓜葛。
“指桑骂槐”不同于“瓜田李下”,后者的确发生于瓜田间、李树下,多少跟瓜、李有些关系。而“指桑骂槐”却只是借用了桑、槐的名字符号罢了,本身与桑槐没有什么关系。
和“指桑骂槐”意思相似的成语还有:指桑说槐、指东说西、指猪骂狗、指鸡骂狗、捉鸡说狗等。它们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用法,结构也相似。可能是由于桑槐、东西、猪狗、鸡狗等事物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故而人们在表达指此说彼的意思时便自然用到了这些词语,以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吧。
“指桑骂槐”也是兵书《三十六计》中的一计。本意是指间接地训诫部下,以使其敬服的谋略。此计还引申为运用各种政治和外交谋略,“指桑”而“骂槐”,向对手施加舆论压力以配合军事行动。对于弱小的对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诱的方法,不战而胜;对于比较强大的对手,则可以旁敲侧击威慑他。
【古兵法原文】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
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原文今译】 强者制服弱者,要用警告的办法来诱导他。
主帅强刚居中间正位,便会有部属应和,行事艰险而不会有祸患。 【出处译文】“指桑骂槐”原本是比喻,比喻指着张三骂李四。
兵书《三十六计》将它演绎成间接训戒部下,以使其敬服的谋略。 《金瓶梅词话》六十二回:“他每日那边指桑树骂槐树,百般称快;俺娘这屋里分明听见,有个不恼的?” 《红楼梦》一十六回:“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那一个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的抱怨。”
指桑骂槐是说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表面上是在骂一个人,实际上是在骂另外一个人。
很多工具书籍中对于指桑骂槐这个成语的出处都是这样记载的:“语出《红楼梦》第十六回:‘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那一个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桑骂槐的抱怨。”
这句话是王熙凤对贾琏进行抱怨时说的。
苏洪泉告诉记者,以前老南京人大多有在家门前栽种槐树,而在房子后面栽种桑树的习俗。因为在南京话里槐树的“槐”跟归还的“还”发音相近,所以人们希望依此象征外出的人能够平安回家,而房子里的丧气(邪气)则从后门都跑光。
因此,民间有指桑骂槐之说。 由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在南京出生长大的,所以在一书中南京话被用来作为通用写作语言。
如拿大(以老大自居)、毛脚鸡(做事毛糙)、耳刮子(打嘴巴)、炭篓子(恭维人)等老南京话在这本小说中都有被多次使用。所以指桑骂槐极有可能也是曹雪芹用来写作的南京话。
也正是根据《红楼梦》通篇使用南京话作为通用写作语言,最近红学家们才得出了‘红楼梦》一书是由曹雪芹一人完成全书120回的写作的结论。 苏洪泉说,最近兰州商学院夏和教授研究认为《红楼梦》一书是由曹雪芹一人完成全书120回的写作,高鹗并未续写。
其理由就是全书中通用的这些南京方言符合曹雪芹曾在南京居住的实际而作为东北人的高鹗是写不出这些南京方言来的。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也认为,曹雪芹实际已经完成了120回《红楼梦》,但是清政府不喜欢,于是主持修订《四库全书》的和砷就组织高鹗等删改了后40回。
因此后世通常认为《红楼梦》的后柏回是高鹗续写。 关于《红楼梦》中所描写的故事发生地,这么多年来一直是红学家们争论的焦点。
但这本小说使用了大量的南京方言却是不争的事实,也正是根据这一点,加上南京民间自古有前门种槐树房后种桑树的习俗,苏洪泉才提出了指桑骂槐可能是由南京方言演变来的成语的观点。
桓温北伐,有几件趣事:
桓温生平只佩服两人,其一是西晋未期在并州地区抵抗强胡的那位“闻鸡起舞”的刘琨,这次北伐后,桓温在北方带回一个“巧作老婢”,是刘琨从前的府中歌妓。
当时,这老太太一见桓温,便潸然泪下。桓温问其原因,老太太答道:“您长得很像刘司空。”桓温大喜,回屋整装束发加冠,打扮齐整,又把老太太叫来询问详情。
老妇答:“君面甚似,恨薄;眼甚似,恨小;须甚似,恨赤;形甚似,恨短;声甚似,恨雌。”
老太太真逗,言语之间,竟也有晋人深刻的幽默感。
这是要搁别人,老太太免不了一死。因为这年头,流行以美姬宴客奉酒,客人不饮,则剁下美姬的手送给客人。老妇此言有嘲笑桓温的意思。桓温闻言,“裭冠解带,昏然而睡,不怡者数日”。
桓温用蒙头大睡来发泄失望,随后撤军时,还不忘带上这位刘琨富商的昔日歌姬,今人读此,不觉泯然。
2
李定是王安石的学生,因有才被越级提拔,守旧派对此极为不满,特别是苏轼更是妒忌异常,他文才横溢,而一直默默无闻的李定一下却窜到了他头上,苏轼因此写诗加以讽刺,同时纠住李定不为母守孝的事大肆攻击,弄得李定名臭天下。
李定的母亲仇氏原是一富户的小妾,生下佛印和尚后转嫁给李问为妾,生下李定后再次改嫁郜氏为妾,事过几十年,仇氏去世时李定便没有为仇氏守孝,这事被守旧派翻出来大肆炒作,把李定的人品贬得一无是处,以此影射王安石不辨忠奸,任人唯亲。
苏轼在这件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与佛印和尚过从甚密,从这渠道得知李家隐私,所以他对李定的攻击是最热切的。
当时有一位朱寿昌的人与李定是扬州同乡,他的生母刘氏是父亲朱巽的小妾。朱寿昌3岁时,刘氏被转嫁给党姓人家。父亲病故后,朱寿昌放弃官位去寻访刘氏,历经50年母子相见,从而为苏东坡攻击李定提供了另一种类型的道德模范。
苏东坡赞美朱寿昌的诗句“感君离合我酸辛,此事今无古或闻……西河郡守谁复讥,颖谷封人羞自荐”,就对李定进行了极力的讽刺。因此在后来的‘乌台诗狱’中,苏轼被李定大肆报复,怪谁呢?
【注音】zhǐ sāng mà huái【成语故事】贾政寿辰那天,夏太监前来宣贾政入朝觐见,得知元春被加封贤德妃。
喜讯传来,贾府上下欢天喜地,只有宝玉置若罔闻,他惦记黛玉回来,贾琏接完黛玉回来后见凤姐,凤姐倾诉家不好当,人们都在指桑骂槐地抱怨她。【出处】他每日边指桑树骂槐树,百般称快。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二回【解释】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是骂那个人。
【用法】作主语、谓语、状语;用于说话与作文【结构】连动式【近义词】指鸡骂狗、旁敲侧击、借题发挥【反义词】直言不讳、直截了当、指名道姓。
指桑骂槐,此计的比喻意义应从两方面广为理解。
一是要运用各种政治和外交 谋略,“指桑”而“骂槐”,施加压力配合军事行动。对于弱小的对手,可以警告和利诱的方法,不战而胜。
对于比较强大的对手也可以旁敲侧击威摄他。春秋时期,齐相管仲为了降服鲁国和宋国,就是运用此计。
他先攻下弱小的遂国,鲁国畏惧,立即谢罪求和,宋见齐鲁联盟,也只得认输求和。管仲“敲山震虎”,不用大的损失就使鲁、宋两国臣服。
另外,作为部队的指挥官,必须做到令行禁止,法令严明。否则,指挥不灵,令出不行,士兵一盘散沙,怎能打仗!所以,历代名将都特别注意军纪严明。
管理部队,刚柔相济,关心和爱护士兵,但决不能有令不从,有禁不止。所以,有时采用“杀鸡儆猴”的方法,抓住个别坏典型,从严处理,就可以震慑全军将士。
春秋时期,齐景公任命田禳苴为将,带兵攻打晋、燕联军,又派宠臣庄贾作监军。禳苴早早到了营中,命令装好作为计时器的标杆和滴漏盘。
约定时间一到,禳苴就到军营宣布军令,整顿部队。可是庄贾迟迟不到,禳苴几次派人催促,直到黄昏时分,庄贾才带着醉容到营门。
禳苴问他为何不按时到军营来,禳苴无所谓,只说什么亲戚朋友都来为我设宴饯行,我总得应醉应醉吧?所以来得迟了。禳苴非常气愤,斥责他身为国家大臣,负有监军重任,却只恋自己的小家,不以国家大事为重。
庄贾以为这是区区小事,仗着自己是国王的宠臣亲信,对禳苴的话,不以为然。禳苴当着全军将士,命令叫来军法官,问:“无故误了时间,按照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军法官答道:“该斩!”禳苴即命拿下庄贾。
庄贾吓得浑身发抖,他的随从连忙飞马进宫,向齐景公报告情况,请求景公派人救命。全军将士,看到主将放杀违犯军令的大臣,个个吓得发抖,谁还再敢不遵将令。
这时,景公派来的使臣飞马闯进军营,拿景公的命令叫禳苴放了庄景。禳苴沉着地应道:“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他见来使骄狂,便又叫来军法官,问道:“乱在军营跑马,按军法应当如何处理?” 军法官答道:“该斩。”来使吓得面如土色。
禳苴不慌不忙地说道:“君王派来的使者,可以不杀。”于是下令杀了他的随从和三驾车的左马,砍断马车左边的木柱。
然后让使者回去报告。禳苴军纪严明,军队战斗力旺盛,果然打了不少胜仗。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