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的石像 十三陵水库是解放后新建的一座大水库,而十三陵却有不少故事。
逛过十三陵的人,谁都知道过了碑亭,有二十四个石兽,十二个石人,石兽是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一样四个;石人是四个武臣、四个文臣、四个有过大爵位的勋臣。这些石刻,都是很精巧的,可是,每个都残破了一两处,为什么这么硬的白玉石,会残破了呢?当地人说了这么一个故事。
当初,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打算把自己的坟地打扮得更好看一点,就想把十三陵的石人、石兽给搬了走,放在自己的坟地前面。他把这心思告诉了罗锅子宰相刘墉。
罗锅子宰相想:如果搬走了十三陵的石人、石兽,十三陵不就不好看了吗?可是,罗锅子宰相哪敢违背皇帝老儿的圣旨!只得说:“好,好,皇上说的对。”皇帝就派这位宰相,先到十三陵看看,再商量怎么搬法。
宰相领了圣旨,就来到了十三陵。他走到石人、石兽前面,越看越爱,就越觉得不应当给搬了走,可他怎么也想不出保留住石人、石兽的法子。
他只得象唱戏似的,对着石人石兽宣布皇帝老儿的圣旨,说:“石人、石兽听真,皇上有圣旨:限你们三天之内搬家,你们都乐意吧?”石人也不言语,石兽也不动一动,罗锅子宰相回头跟他的随从人说:“石人、石兽不言语、不动弹,是都乐意了。”随从想笑也不敢笑,只得答应。
罗锅子宰相带着随从,就回了公馆。 当天晚上,三更天的时候,这位宰相正坐在屋里想法子,怎样保留住十三陵的石人、石兽,忽然听得门外一阵人声,仿佛来了许多人似的,他开门出来一瞧,嗬!十三陵的十二个石人都来了,他问:“你们不预备预备搬家,干什么到这儿打搅来!”头前四个有大爵位的勋臣说:“我们求求宰相大人,我们在这儿住了好几百年了,实在不乐意搬家,求求宰相大人保全保全!”这位罗锅子宰相听到“保全”两字,仿佛心里一亮,说:“好大胆的石人,你们还敢违抗圣旨?你们还想全须全尾地呆在这儿不走?太叫我生气了!”说着,他蹦起来,照着勋臣脸上就打。
为什么说这位罗锅子宰相大人要蹦呢?第一是石人比真人高,第二是这位宰相大人是罗锅子弯腰。再说,石人的勋臣听了宰相大人说“你们还想全须全尾地呆在这儿不走”,点了点头,好象明白了什么似的。
他们又瞧罗锅子宰相扬手来打,就笑着没有躲闪,一晃眼,四个勋臣有的被打破了脸,有的被扯破了衣裳,可是神气上还是那么高兴。四个文臣、四个武臣瞧勋臣挨了打还乐,知道这里面一定有道理,就也毫不还手地各自挨了一顿打。
十二个石人挨了打,身上脸上,都打坏了,可是勋臣还说:“谢谢宰相大人,打搅了您的睡觉,我们回去了。”四个勋臣带着四个文臣、四个武臣,离开了罗锅子宰相的公馆,走到石兽的跟前,大喝了一声:“你们这二十四个家伙,还自由自在地呆在这里,太可恨了!将军们,拔出宝剑来,一个家伙,砍它们一剑!”四个武臣答应了一声:“遵令。”
武臣不知道为什么,可也就按着勋臣的命令做了,这么说吧,二十四个石兽也就都带了伤了。 天明了,这位宰相故意地跟随从人说:“这十三陵没什么人哪,为什么夜里这么吵的慌,吵的我都没睡好觉。”
随从人说:“我们没听见什么声音呀!”罗锅子宰相放了心,知道夜里唱的这出怪戏,随从的人们不知道。他又跟随从人们说:“那么,咱们再去瞧瞧石人、石兽,好回去交差。”
等到他们又来到石人、石兽跟前,罗锅子宰相装做仔细瞧的样子,瞧了一遍又一遍,忽然惊叫起来:“你们瞧,原来石人、石兽都是残破的呀!这怎么能给咱们皇上用啊?这怎么能给咱们皇上用啊?”随从也都看到石人、石兽真是残破的,也都说:“这不能给咱们皇上用。”罗锅子宰相回去交了差,告诉皇上:十三陵的石人、石兽都是残破的,都是不能用的。
因为这个,十三陵的石人、石兽,就被保留下来了。现在,有人走到石人、石兽跟前,还都说这个故事呢。
定陵发掘史
从1956年5月19日,发掘队在定陵挖下第一锹土,到1957年5月19日找到金刚墙的封口,正好一年。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上帝的安排?定陵发掘30年后,我们在一份简报中查到了工作人员当年发掘的线路图。
金刚墙的发现及简报的介绍,立即在文化界引起轰动。大批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学者及政界要人,纷纷赶到定陵一睹金刚墙的雄姿风采。敏感的新闻界立即作出反应,手持采访本、照相机也随之涌来。针对这种情况,长陵发掘委员会作出决定:“除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定陵现场拍摄外,其他新闻单位的采访一律谢绝。尤其禁止外国人入定陵现场……做好一切保密工作,防止阶级敌人搞破坏活动。”由于这个决定和当时中国的政治状况,定陵发掘的消息直到1958年9月6日,才由新华社首次向国内公布。
受到特别关照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不失时机地快速运来了三辆发电车、摄影机及两大车拍摄设备,并抽调张庆鸿、沈杰、牟森等几位导演、摄影师前来定陵拍摄。这个摄制组从此定居发掘工地,拍完了地下玄宫洞开前后的全部过程。30年后的今天,人们在长陵大殿看到的影片《定陵地下宫殿发掘记》,就是这个摄制组拍摄的实况。
5月21日下午,在定陵明楼前的松柏树下,召开了发掘工作一周年庆祝大会,长陵发掘委员会的郭沫若、沈雁冰、吴晗、邓拓、范文澜、张苏、郑振铎、夏鼐、王昆仑等文化界名流出席了会议。会上,由吴晗给民工颁发了奖品:
头奖10名,每人发一双蓝帮解放鞋。
中奖20人,每人发一条白毛巾。
末奖36人,每人发一条北京牌肥皂。
民工们望着手中的奖品,每个人的脸上都泛起淡淡的红晕。一年的艰苦,一年的辛劳,一年的风风雨雨、严寒酷暑、欢笑悲歌……都融进这奖品之中。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荣誉,一种奖赏,更是一种承认。对于长年伏卧在土地上,背负着共和国一步步艰难前行的中国农民来说,只要祖国母亲承认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参加工作”,那么,他们心里也就满足了。
就在金刚墙刚刚出现的同时,发掘队便派出专人做搭棚的工作了。
北京市东单区席棚科的技术人员来到定陵发掘现场,研究搭棚的设计方案。接着,11辆满载竹竿、竹席、木料、油毡、麻绳、铁丝的汽车开赴定陵,20名工匠开始了搭棚工程。大棚先用杉篙为架,再以麻绳配合铁丝扎绑,顶部铺一层苇箔,上面覆盖两层竹席,竹席中间夹一层油毡。工匠多是解放前私营棚铺的老师傅,专以搭盖红白喜事用的棚帐为业,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能。很快,一座长60米、跨度直径26米的大型席棚得以完工,席棚的出现,为这古老的定陵陵园注进了强烈的现代气息。远远望去,如同一座巨型桥梁横跨江河深川,气势磅礴,巍峨壮观。有这样一座坚实的大棚作屏障,对保护石隧道和金刚墙,以及地下宫殿的大门,当是万无一失。
1、1956年挖掘定陵时,先是雷击了定陵明楼的坐兽,看陵的社员谷永中同时被雷击死, 然后昭陵村(离定陵1里)几名妇女得了撞客,口吐白沫念念叨叨说在定陵里住了三百年,不想今日被人惊扰,据说是被住在定陵宝城里的狐仙附体 2、1957年定陵挖掘后清理文物,帝后的棺椁被政工干部从宝城上扔到地里。
这棺椁都是金丝楠木,被当地农民一抢而光,然后就出事了。 先是一家老两口捡了几块板,回家打棺材,第一口棺材刚做好,老太太就死了,第二口棺材做好后,老头马上咽气,前后不到半个月。
裕陵村一户农民,捡到棺木后回家做了找人做成了两个躺柜。一个星期天中午,他家四个孩子钻进躺柜玩,结果柜盖自动反锁,4个孩子在柜中憋死。
4个孩子死后,夫妻俩在几年中又生了4个孩子。然后他家唯一的儿子高中毕业不久,一天深夜趴在躺柜上神秘死去,据说是烧煤引起一氧化碳中毒而死。
据说,永乐7年(1409) 明成祖趁到北方巡边时.率领文武大臣、风水先生来到昌平县。走到龙母庄时.成祖见庄上有人家办事,他心中纳闷:今天又不是黄道吉日,为什么会有人家娶亲呢? 于是,他停下来,问娶亲的人家,为什么今日娶亲,是谁给择的日期? 那家人家也不知道是皇帝屈驾前来,只告诉他是本村僧人姚广孝择的日子.成祖让人找来姚广孝,问他为什么给选这个日子?姚广孝笑着说:“我知道今天不是黄道吉日,可我算定今天有贵人到庄上来。
龙虎相冲,凶煞神自会退避,这叫逢凶化吉。” 成祖见他说破自己的身份,心想:此僧高才,见识极广,何不让他帮我去看看陵地呢! 于是,便向姚广孝摊开自己的身份和来意,请姚广孝随他一同去选择陵地,并封他为选陵候. 明成祖带着姚广孝等人从现十三陵水库处向北走,一路上,风水先生们各逞才智,大掉书袋,指出龙头` 龙尾,说蠓山和虎山是青龙白虎,能起到守卫陵区的作用。
明成祖庭的连连点头,只有姚广孝没有言语,明成祖便问姚广孝道:“选陵候,你看看,这块地可以埋葬我的几代子孙?”姚广孝说:“此地山间明亮广大,藏风聚气,可以埋葬皇上的万紫重孙。”传说这是一句隐语,即告诉成祖,到了万历皇帝的孙子崇祯皇帝,明朝就灭亡了。
明成祖当然听不懂这句隐语,还是下令圈地80里,将黄土改为天寿山,动土修陵。.。
1、1956年挖掘定陵时,先是雷击了定陵明楼的坐兽,看陵的社员谷永中同时被雷击死,
然后昭陵村(离定陵1里)几名妇女得了撞客,口吐白沫念念叨叨说在定陵里住了三百年,不想今日被人惊扰,据说是被住在定陵宝城里的狐仙附体
2、1957年定陵挖掘后清理文物,帝后的棺椁被政工干部从宝城上扔到地里。这棺椁都是金丝楠木,被当地农民一抢而光,然后就出事了。
先是一家老两口捡了几块板,回家打棺材,第一口棺材刚做好,老太太就死了,第二口棺材做好后,老头马上咽气,前后不到半个月。
裕陵村一户农民,捡到棺木后回家做了找人做成了两个躺柜。一个星期天中午,他家四个孩子钻进躺柜玩,结果柜盖自动反锁,4个孩子在柜中憋死。
4个孩子死后,夫妻俩在几年中又生了4个孩子。然后他家唯一的儿子高中毕业不久,一天深夜趴在躺柜上神秘死去,据说是烧煤引起一氧化碳中毒而死。
据说,永乐7年(1409) 明成祖趁到北方巡边时.率领文武大臣、风水先生来到昌平县。走到龙母庄时.成祖见庄上有人家办事,他心中纳闷:今天又不是黄道吉日,为什么会有人家娶亲呢? 于是,他停下来,问娶亲的人家,为什么今日娶亲,是谁给择的日期? 那家人家也不知道是皇帝屈驾前来,只告诉他是本村僧人姚广孝择的日子.成祖让人找来姚广孝,问他为什么给选这个日子?姚广孝笑着说:“我知道今天不是黄道吉日,可我算定今天有贵人到庄上来。龙虎相冲,凶煞神自会退避,这叫逢凶化吉。” 成祖见他说破自己的身份,心想:此僧高才,见识极广,何不让他帮我去看看陵地呢! 于是,便向姚广孝摊开自己的身份和来意,请姚广孝随他一同去选择陵地,并封他为选陵候.
明成祖带着姚广孝等人从现十三陵水库处向北走,一路上,风水先生们各逞才智,大掉书袋,指出龙头` 龙尾,说蠓山和虎山是青龙白虎,能起到守卫陵区的作用。明成祖庭的连连点头,只有姚广孝没有言语,明成祖便问姚广孝道:“选陵候,你看看,这块地可以埋葬我的几代子孙?”姚广孝说:“此地山间明亮广大,藏风聚气,可以埋葬皇上的万紫重孙。”传说这是一句隐语,即告诉成祖,到了万历皇帝的孙子崇祯皇帝,明朝就灭亡了。明成祖当然听不懂这句隐语,还是下令圈地80里,将黄土改为天寿山,动土修陵.
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境内天寿山南麓,区域面积达40余平方公里。
明朝迁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在此,故称十三陵。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
明十三陵中,从永乐七年(1409年)营建的长陵,到清顺治初年营建的思陵,时间跨度长达二百余年。建造的顺序依次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 、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长陵和定陵。
此间共葬有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一名贵妃和数十名殉葬宫人。 陵区内还曾建有妃子墓七座、太监墓一座和行宫、苑囿、石牌坊、大宫门 、碑楼、神道等附属建筑。
长陵建成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 年),是明朝第三帝朱棣的陵墓,也是十三陵中最早和最大的一座。整个陵园由三道大院和两组建筑组成,主要建筑有陵门、神厨、神库、棱恩门、棱恩殿、棂星门、宝城、明楼、地宫等。
棱恩殿最为壮观,占地 1956 平方米,全殿由 60 根金丝楠木巨柱支承,黄瓦红墙,垂檐庑殿顶,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之一。明楼匾额上写有“长陵”二字,碑上刻有“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字样。
高耸的明楼,是长陵的标志。 献陵是明仁宗朱高炽的陵墓,建于公元1426年。
仁宗是明朝第四位皇帝,在位不足九个月。献陵分为前后两组建筑,前部分建陵门,棱恩殿自成一院落,后一院落则由三座门起始,由二柱门、石供案、明楼、宝城等组成。
昭陵,明昭陵建于1538年(嘉靖十七年),是嘉靖帝为其父选的陵址,因朝中大臣维护封建机制,极力反对,即中断工程弃而不用。嘉靖三子穆宗皇帝因突然崩逝未来得及营造陵墓,遣官选址天寿山陵区,经反复审视,决定依旧址建陵。
明昭陵建筑规制有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平面布局严谨,施工精细,依山势建有完整的排水系统。清乾隆年间封地面积有过拆大改小的修缮,距今已有200余年,原有建筑业已残破不整。
1985年经国家文物部门批准,依明代遗存基地,按照明代建筑风格进行了全面复原性修建。于1990年9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陵殿内陈列有祭陵的祭品及一帝三后的生平介绍,是明十三陵中地面建筑最为完整且具有代表性的陵寝建筑。 石牌坊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为五门六柱十一楼,全部用汉白玉石筑成,宽28.86米,高14米,6根石柱是整块石料制成,坐落在雕有云龙花纹的石基上,石柱顶端各雕一小卧兽,顶部额枋上有11座带檐的小石楼。
整个牌坊匀称大方,雕工精细,是明代石坊中的佳作,也是我国最大的一座古石坊。 大宫门是十三陵的正门,左右各有龙、虎二山把门。
门右侧立有“下马碑”,从前不论帝后、大臣等,到此必须下马步行进入陵区,以体现皇祖们的崇高与尊严。 碑楼, 进大宫门不远处,即可见一双重檐、四面开门的碑亭,内有一块 “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 ”,高3丈,碑名为明仁宗赞美其父成祖朱棣一生功迹的颂文。
背面刻有清乾隆帝的巡陵诗。 神道位于长陵前,长达七公里,原是通向长陵的一条大道,后为各陵所共有,也称陵道。
石牌坊是神道的起点,往北依次是大宫门、碑楼、龙凤门,这组建筑的两侧是以巨石雕琢的24座石兽和12座石人(即石像生),为神道增添了几分威严的气氛。
1、1956年挖掘定陵时,先是雷击了定陵明楼的坐兽,看陵的社员谷永中同时被雷击死,然后昭陵村(离定陵1里)几名妇女得了撞客,口吐白沫念念叨叨说在定陵里住了三百年,不想今日被人惊扰,据说是被住在定陵宝城里的狐仙附体2、1957年定陵挖掘后清理文物,帝后的棺椁被政工干部从宝城上扔到地里。
这棺椁都是金丝楠木,被当地农民一抢而光,然后就出事了。先是一家老两口捡了几块板,回家打棺材,第一口棺材刚做好,老太太就死了,第二口棺材做好后,老头马上咽气,前后不到半个月。
裕陵村一户农民,捡到棺木后回家做了找人做成了两个躺柜。一个星期天中午,他家四个孩子钻进躺柜玩,结果柜盖自动反锁,4个孩子在柜中憋死。
4个孩子死后,夫妻俩在几年中又生了4个孩子。然后他家唯一的儿子高中毕业不久,一天深夜趴在躺柜上神秘死去,据说是烧煤引起一氧化碳中毒而死。
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境内天寿山南麓,区域面积达40余平方公里。明朝迁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在此,故称十三陵。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
明十三陵中,从永乐七年(1409年)营建的长陵,到清顺治初年营建的思陵,时间跨度长达二百余年。建造的顺序依次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 、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长陵和定陵。此间共葬有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一名贵妃和数十名殉葬宫人。
陵区内还曾建有妃子墓七座、太监墓一座和行宫、苑囿、石牌坊、大宫门 、碑楼、神道等附属建筑。
长陵建成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 年),是明朝第三帝朱棣的陵墓,也是十三陵中最早和最大的一座。整个陵园由三道大院和两组建筑组成,主要建筑有陵门、神厨、神库、棱恩门、棱恩殿、棂星门、宝城、明楼、地宫等。棱恩殿最为壮观,占地 1956 平方米,全殿由 60 根金丝楠木巨柱支承,黄瓦红墙,垂檐庑殿顶,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之一。明楼匾额上写有“长陵”二字,碑上刻有“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字样。高耸的明楼,是长陵的标志。
献陵是明仁宗朱高炽的陵墓,建于公元1426年。仁宗是明朝第四位皇帝,在位不足九个月。献陵分为前后两组建筑,前部分建陵门,棱恩殿自成一院落,后一院落则由三座门起始,由二柱门、石供案、明楼、宝城等组成。
昭陵,明昭陵建于1538年(嘉靖十七年),是嘉靖帝为其父选的陵址,因朝中大臣维护封建机制,极力反对,即中断工程弃而不用。嘉靖三子穆宗皇帝因突然崩逝未来得及营造陵墓,遣官选址天寿山陵区,经反复审视,决定依旧址建陵。
明昭陵建筑规制有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平面布局严谨,施工精细,依山势建有完整的排水系统。清乾隆年间封地面积有过拆大改小的修缮,距今已有200余年,原有建筑业已残破不整。1985年经国家文物部门批准,依明代遗存基地,按照明代建筑风格进行了全面复原性修建。于1990年9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陵殿内陈列有祭陵的祭品及一帝三后的生平介绍,是明十三陵中地面建筑最为完整且具有代表性的陵寝建筑。
石牌坊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为五门六柱十一楼,全部用汉白玉石筑成,宽28.86米,高14米,6根石柱是整块石料制成,坐落在雕有云龙花纹的石基上,石柱顶端各雕一小卧兽,顶部额枋上有11座带檐的小石楼。整个牌坊匀称大方,雕工精细,是明代石坊中的佳作,也是我国最大的一座古石坊。
大宫门是十三陵的正门,左右各有龙、虎二山把门。门右侧立有“下马碑”,从前不论帝后、大臣等,到此必须下马步行进入陵区,以体现皇祖们的崇高与尊严。
碑楼, 进大宫门不远处,即可见一双重檐、四面开门的碑亭,内有一块 “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 ”,高3丈,碑名为明仁宗赞美其父成祖朱棣一生功迹的颂文。背面刻有清乾隆帝的巡陵诗。
神道位于长陵前,长达七公里,原是通向长陵的一条大道,后为各陵所共有,也称陵道。石牌坊是神道的起点,往北依次是大宫门、碑楼、龙凤门,这组建筑的两侧是以巨石雕琢的24座石兽和12座石人(即石像生),为神道增添了几分威严的气氛。
举世闻名的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封建皇帝的陵墓。
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县境内的燕山山麓 。据京城约五十公里,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
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帝王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世系表)。
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有人要问,明朝十六帝,为什么叫十三陵呢?这要追述一下明朝的历史。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
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
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
而以“王”的身分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万峰矗立回翔盘曲而东,拔地而起为天寿山(原名黄土山)。
山崇高正大,雄伟宽弘,主势强力。明末清出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①;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
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
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
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见图 )。这种依山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国专家的赞赏,如英国著名史家李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
他评价十三陵是“最大的杰作”。他的体验是“在门楼上可以欣赏到整个山谷的景色,在有机的平面上沉思其庄严的景象,其间所有的建筑,都和风景融汇在一起,一种人民的智慧由建筑师和建筑者的技巧很好地表达出来。”
英国城市规划家爱德蒙 培根也高度评价了明十三陵的艺术成就,他认为“建筑上最宏伟的关于‘动’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筑群的布局“它们的气势是多么壮丽,整个山谷之内的体积都利用来作为纪念死去的君王。”
他们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明陵建筑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从而高度赞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十三陵从建成到现在已有四、五百年了,是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而且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并将十三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加以保护。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
1991年,十三陵被国家 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十三陵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与陵区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一处风景优美文化内涵深刻的旅游胜地。明十三陵是位于北京西北约40多公里处的一个著名的陵墓区。
这里青山环抱,风景美丽,在方圆约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里,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明代13个皇帝的陵墓,后人称为明十三陵。
.十三陵是明代皇陵,位于昌平县天寿山下的盆地中。其中包括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共13处,统称十三陵。
.十三陵广达40平方公里,建造用时长达200多年(1409-1644),工程极为浩大。
陵区三面环山,蟒山、虎峪雄踞两侧;北京平原横陈于前。神路长达20余里。
十三座陵墓呈整体布局,各陵又自成体系。一般游人主要游览其中的两个陵墓,一个是建筑规格最宏伟的长陵,一个是将地下宫殿发掘出来的定陵。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