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的典故: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
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
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扩展资料:
韦编三绝是孔子勤读《易》书的一则典故。传统说法,孔子晚年喜欢读《易》,并且撰写了《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合称十翼。
又称《易大传》,韦是熟牛皮。古代用竹片写书,再用皮条编缀成册。三指多次。绝是断的意思。孔子勤读《易》书,致使编缀的皮条多次断开。
他还说:如果多给我几年功夫,那么,我对于《易》的知识会更加丰富的。《论语·述而》记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加与假意近。如果五十岁就开始学习《周易》,那么就可以不犯大错误了。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韦编三绝
《放妻书》 作者:赵宗敏(唐),是1900年出土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文献之一。
原文:
盖说夫妻之缘,伉俪情深,恩深义重。论谈共被之因,幽怀合卺之欢。
凡为夫妻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夫妇。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
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和;三年有怨,则来仇隙。
若结缘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怨,故来相对。妻则一言数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羊一处。
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以求一别,物色书之,各还本道。
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韵之态。
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于时某年某月某日某乡谨立此书
现代译文:
谈到夫妻缘分,都说恩深义重;说到同床共枕,都会想起当时结婚时的誓言。
两人成为夫妻,都是前世的缘分,今生才能走到一起。如果姻缘不合,那就是前世的冤家,纠缠到了今生。妻子常常会絮絮叨叨、整日抱怨,丈夫也心生厌烦、动不动就翻脸。两个人就像猫和老鼠一样、互相憎恶,也像狼和羊一样各怀心事。
既然两个人的心思不同,也就不可能达成一致;不如尽快通知彼此的亲友,就此分手、各走各的道。希望你我分手后,你可以注意梳妆打扮、装点自己,保持窈窕的身材,能够嫁到达官贵人家里。
千万记得要放下心结、抛掉你我恩怨,更不要再相互憎恨。这样,一分别两宽心,你我都各自满怀欢喜心开始新生活。
在此,给予你衣物、米粮等日用品,算是我的一点儿心意。
祝愿你在今后的日子里平安长寿。
扩展资料
《放妻书》考证
有人分析,比起现在离婚的水火不相容,唐代《放妻书》可以说是语气温柔,遣词风雅,好聚好散。先是追述姻缘,怀想恩爱,然而“结缘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只能离婚啦,离婚就离婚,没有你死我活的诅咒,反倒是祝愿妻子打扮得漂漂亮亮,早日觅得富贵佳偶。
离婚后男方还要再负担女方三年衣粮,而且一次付清!最后还“伏愿娘子千秋万岁”,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尽管是当时的一种程式语言,也让人感受到唐人的包容和释怀,温情和幽默。
不过,日本学者仁井田升早在1941年就提出,放妻书中的“放”字反映了夫妻关系中妻子地位的低贱。多数敦煌学专家学者对这一观点并不认同,“放”字乃放归本宗之意,本身并无低贱的含义。
在已发现的12件敦煌放妻书中,也有一些别的名称,如夫妻相别书文样、女及丈夫手书样文,更显示出双方的主体地位。这说明在晚唐和北宋初年时期,女子在婚姻关系中,要比后世的明朝和清朝地位高。
放妻书中,也有一篇独特的“放夫书”,名为“宋初留盈放妻书”。从格式上看,这篇放妻书讲的是丈夫富盈和妻子阿孟离婚,但文中却出现了“对众平论,判分离别,遣夫主富盈”、“自后夫则任娶”字样。
放妻书中的放妻,是因为在夫系家庭制下,妻子一般是从夫居,因而在离婚场合,通常也就是妻离夫家,按此件文书所反映的婚姻情况,这篇放妻书本应题为放夫书。
专家认为,当时基本上都是从夫居,离婚书绝大多数也是题为放妻书,所以阿孟与富盈离婚时就借用现成的放妻书的格式,加上阿孟与富盈离婚的具体内容,便成为以放妻之名、行放夫之实的离婚书。
从史实来看,唐朝妻子提出离婚的也不在少数。女方再嫁也不为失节,这与前朝的“从一而终”和后代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形成鲜明的对照。唐人范摅在《云溪友议》中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秀才杨志坚嗜学而家贫,妻子王氏便向他索要休书离婚。
杨志坚无奈,赋《送妻》诗一首,王氏拿上这首诗,到官府请求离婚,州官颜真卿认为王氏嫌贫爱富乃“污辱乡闾,伤风败俗”,判处打二十板,准其改嫁,以示警戒。
同时,赠杨志坚布帛二十匹、米二十石,并留任署中,还将此事公之于众。此后数十年间,江右之地不敢再有休夫的妻子了 。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赵宗敏谨立休放妻书
韦编三绝的典故跟孔子有关,请参考以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韦编三绝: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他诲人不倦,有弟子三千人,还编著了不少书籍。孔子好学,年纪老了,仍然不放松学习。《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学《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一部古书,孔子却对它很感兴趣,一遍不懂,反复再读,直到读通为止。这样,孔子对于《易经》不但进行了研究,并把研究心得写成十篇文章(即《十翼》,后人把其附于《易经》,成为《易经》的补充部分)。由于孔子认真钻研《易经》,竟致“韦编三绝”。韦,是一种柔软的皮革。孔子的时代还没有发明造纸,书籍是用竹片做成的,称为“竹简”;把字用漆写在竹简上,再用皮带把一片片竹简象帘子似的编起来(这是“编辑”一词的来历)。孔子读《易经》,因反复研读,竟把皮带子都磨断了,修好后又磨断,前后断了三次,所以说是“韦编三绝”。后来人们用“韦编三绝”来称赞刻苦读书的好学精神。
杭州府有一客商,往江南为商,多年不归。家有妻汤氏,奉书一纸,寄与夫君
良人足下:远走江湖,博览诗书,能晓礼义。上有双亲在堂,下有妻子在室,岂可不知也哉?临行致嘱,远则一年,近则半载。君去江湖远游,今已数月矣。自古为官者千千,为商者万万。为官者,尽忠于君主;为商者,尽孝于父母。孝于父者,天之经也;孝于母者,地之义也。君有不孝之心,天所不容,地所不载。生作无义之人,死作无义之鬼。当初聘妻之时,愿天长地久,白发齐眉。生则同床共枕,死则同墓共穴。岂知今日你东我西,夫南妻北,各居两地。妻有念夫之心,夫无怀妻之意。朝夕倚门而望,只见白云而飞飞。寒来暑往,暑往寒来。颜容易改,双亲老矣。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言,不可不知也。古之孝者,董永卖身,丁兰刻木,王香扇枕,孟宗哭竹,万古流传。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禽兽尚能如此,何况人乎?家中田地丢荒,无人耕种。白屋空虚,依谁作主。远闻夫君,朝游花街,晚宿柳巷,自享外乡之风流快乐。不念双亲年老,亦不念夫妻结发之情。倘若夫君有日得病在床,饮食何人,汤药何人,临渴掘井,挖井无泉。那时烦恼,悔不及矣。今有书信一纸,请对青天而诵读,夜眠孤枕细思量。宝镜尘封,难以见面;妆如红粉,自画娥眉。爱如珠,重如玉,乃是梦里结发,夫君心中何如,腹中何忍?欲寻夫君,路途遥远。日月空望,只在房间偷弹十指,除非梦里得相逢。凡是辞别之侣,亦有思念之情。况今二十七八,正当风花雪月之时。呢喃燕子有双飞之乐,翩翩蝴亦有结交之情。牛郞织女亦有七七之欢,山伯英台亦有同窗之乐。夫呀,你果无慈悲之心,不念堂上双亲妻子乎?
管鲍之交的典故
管仲夷吾①者,颍上②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③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④,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⑤,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译文: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典故:鸿雁传书。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使臣苏武被匈奴拘留,并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
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 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
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
出处:出自汉代司马迁的《史记》。 苏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
西汉大臣。 武帝时为郎。
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
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
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扩展资料: 相关典故: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
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 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
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鸿雁传书。
一、青鸟传书1998年10月9日,国家邮政局发行JP72《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1999北京(二)》纪念邮资片1套4枚,其中第三枚“情绿东方”,主图和邮资图内容一致,均为一只色彩斑斓的飞鸟,背景为驿站和长城,表现了我国古代青鸟传书的传说。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
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二、鱼传尺素1990年11月28日,原邮电部发行了J174M《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邮票图案为姑苏驿,边纸图案为古代铜器上的鱼形铭文,这些鱼形铭文,用的是“鱼传尺素”的说法来象征邮政通信。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
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
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显然,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
书信和“鱼”的关系,其实在唐以前早就有了。秦汉时期,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饮马长城窟行》, 主要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之情,且多为妻子思念丈夫的离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这首诗中的“双鲤鱼”,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
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的,而这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两块鲤鱼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线槽内捆绕三圈,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粘土封好,然后在粘土上盖上玺印,就成了“封泥”,这样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
至于诗中所用的“烹”字,也不是去真正去“烹饪”,而只是一个风趣的用字罢了。三、烽火传军情1994年11月7日,原邮电部发行《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邮票图案为新疆库车县克孜尔尕哈的汉代烽火台遗址,边纸上的文字为1974年在甘肃居延地区破城子烽塞遗址出土的东汉初年《塞上烽火品约》木简上的部分内容,再现了距今2000多年前我国西北边陲“谨侯望,通烽火”的历史遗迹。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
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
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四、黄耳传书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
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
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
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上,信鸽主要被用于军事通信的目的。
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将张浚视察部下曲端的军队。张浚来到军营后,竟见空荡荡的没有人影,他非常惊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队召集到眼前。
曲端闻言,立即把自己统帅的五个军。
【寄妻书】策划:清情作词:药婶作曲:西瓜JUN编曲:万劫皆空演唱:西瓜JUN混缩:维她命美工:清情手绘:伊吹五月文案:谁曾与君白首约,留君茕茕画庭间,旧年堪余一纸鸢,满纸风月寄妻言。
A笙箫歇 画眉深入浅琵琶怨 谁拾风月弦风过间 故人面 一字一句一华年 恍惚间 似又遇 一人一月立花间B忆昔年 谁家赤足拾纸鸢遇见谁 何年何月何时节我曾 把那 蒹葭 叹几遍才留得 风花雪月几更天MUSICA1书页倦 轩窗临枯叶小庭院 谁笑痴人愿画长轩 立阶前 一笔一画一落叶辗转间 似才见 一树一烟尽无言B1忆昔年 谁家红妆十里连嫣然间 红烛乱花煞人眼如今 我把 绿衣 赋几篇独眷恋 其人其景其佳月C风过 纸鸢何人笔墨不歇信笺 隽隽字字寄与谁言。
《笠翁对韵》中的爱情典故 过天星似箭,吐魄月如钩 魄,又做霸,指月亮自身隐掩的阴影部分。
古神话中说道,月亮中那只蟾蜍不停地反复吞吐,造成了月亮的圆缺。吐魄月,即是指刚被吐出的月亮,也就是新月。
清暑殿,广寒宫,拾翠对题红 唐代笔记小说《青琐高议》:唐僖宗时,士人于佑偶从宫墙外沟水中拾到一片红叶,上有两名宫怨诗,读后心生感慨,便不由得和了两句,放到上游,使其随水流入宫中。后来于佑娶了宫人韩夫人为妻,说及此事,方知是当初红叶题词之人。
韩夫人乃作诗一首:一联佳句随水流,十载幽思素满怀,今日却成鸾凤友,芳知红叶是良媒。巫峡浪传,云雨荒唐神女庙 宋玉《高唐赋》记述,楚王游戏高唐时,梦见一神女自荐枕席,自称为巫山之女,临行对楚王说道:“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后人以此故事歌咏爱情之美。泪弹斑竹,舜妃遗憾积湡江 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其两个妃子,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
闻知噩耗,终日啼哭不已,泪洒竹子之上,竹尽结斑,这就是今天所说的湘妃竹。觇合壁,颂连珠,提瓮对当垆 汉代司马相如作《凤求凰》,与卓文君两情相悦。
文君背父与司马私奔,无以谋生,就在成都开了酒店,文君亲自卖酒。李商隐诗: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投巫救女魏文豹,赁浣逢妻百里奚 春秋战国虞人百里奚被楚国抓获,秦穆公以五张羊皮赎回,用为大夫。他雇了一个洗衣女子。
一日衣女唱歌:“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今日富贵忘我与?”百里奚方知洗衣女原是结发妻子,二人终得相认,抱头痛哭。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秦穆公有女名弄玉,好道太;时有人名箫史,善吹箫作凤凰鸣。
后弄玉嫁于箫史,穆公筑凤凰台。一日,箫史乘龙,弄玉跨风,双双升仙而去。
人老老,我卿卿,晓燕对春莺 晋时王衍妻称呼王为卿,王衍问道:“奈何卿我?”妻子回答道:“我不卿卿,谁复卿卿?”卿卿我我一词,大概来源于此。最佳答案庄周梦蝶 【出处】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典故】 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
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吕望兆飞熊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叫纣。纣王暴虐无道。
滥用酷刑,杀害忠良,还整天吃喝玩乐;致使国家日益衰败。当时西北的诸侯姬昌则贤明善良,思贤若渴,所以很受当时各地名士、贤人的爱。
他就是后来的周文王。相传有一天,姬昌梦见一头长着翅膀的熊扑向他,于是叫人占卜,看是否吉利。
占卦的人说:“非常言利,这说明您会得到一个大英雄辅佐;从而得到天下。”姬昌来到渭水边,果然遇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老人——用没有钩子的钓竿钧鱼的姜太公。
交谈之后,姬昌知道他正是“飞熊”——能够治国安邦、夺取 天下的人才,于是诚恳地聘请他来周国。正是在姜子牙的精心辅佐下,周国消灭了商朝;周文王的儿子武王建立了周朝。
吕望:姜大公,也称吕大公,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是我国西周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题红叶 即红叶题诗传情的故事。
历来记载颇多,如:(1)唐宣宗时中书舍人卢渥"偶临御沟见一红叶"叶上题诗云:"水流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事见唐范摅《云溪友议》卷十。卢渥鲁迅《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作韩渥。
(2)唐玄宗时顾况于"苑中坐流水上得大梧叶"上有题诗云:"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况亦于叶上题诗与之反复唱和。事见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3)唐德宗时进士贾全虚于御沟见一花流至旁连数叶,上有王才人养女凤儿题诗"笔迹纤丽言词幽怨"诗云:"一入深宫里无由得见春。题诗花叶上寄与接流人。
"全虚见诗,为之流泪。德宗闻此事因以凤儿赐全虚。
事见宋王铚《补侍儿小名录.凤儿》。2.(4)唐僖宗时儒士于佑与宫人韩氏红叶唱酬后遂结为夫妇。
事见宋刘斧《青琐高议》卷五载张实《流红记》。(5)唐僖宗时进士李茵尝游苑中于御沟得宫娥云方子红叶题诗。
后茵与宫娥同行诣蜀被内官田大夫拆散"宫娥与李情爱至深至前驿自缢而死。"事见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九。
后以"题红叶"为吟咏情思、闺怨或良缘巧合之典。 拾翠 拾取翠鸟羽毛以为首饰。
后多指妇女游春。语出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南朝 梁 纪少瑜 《游建兴苑》诗:“踟蹰怜拾翠,顾步惜遗簪。” 唐 吴融 《闲居有作》诗:“踏青堤上烟多绿,拾翠江边月更明。”
元 赵善庆 《落梅春•暮春》曲:“寻芳宴,拾翠游,杏花寒禁烟时候。” 清 纳兰性德 《踏莎美人•清明》词:“拾翠归迟,踏青期近,香笺小迭邻姬讯。”
除上述外,“冷渔翁”“驿旅客”“池亭人”“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萧吹断美人风”等也是典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