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围鼓
韩城围鼓原名西川锣鼓(因韩城围鼓主要分布在韩城境内的西川沿线而闻名)。其中又以薛峰境内原十二村(今名王村)的围鼓最负盛名,因其所居地为薛峰境内,故又名薛峰围鼓。薛峰锣鼓相传是从北宋时期流传下来的,宋辽战争期间,薛峰川境内为战争的前沿阵地,相传杨家将中的杨九郎经常带领北宋军队在这里出没作战,后人为纪念杨家将,便将杨家将击鼓作战时鼓乐流传下来。后又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创新,创造出一大批融合农村文化生活,节日喜庆等的鼓乐曲牌,或表达农耕时期,庄稼喜获丰收的喜悦心情,或表达宗庙祭祀、求神保佑的虔诚心境,形成了今天这种集战争鼓乐与节日喜庆、宗庙祭祀于一身的韩城围鼓。
韩城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夏、商属雍州,《书·禹贡》有“龙门,禹贡雍州之域”的记录。相传夏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因而史以“龙门”为韩城地域的代称。
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名佚传)封于韩,食采于韩原一带,称韩(侯)国。周宣王时,秦仲少子康又受封于梁山,是谓梁(伯)国。周襄王十一年(前641年)为秦穆公所灭,今韩城市南古少梁即其都。明《韩城县志》载:“韩,候、伯之国也”。
春秋时,晋封韩武子万于韩原。《博物志》载:“韩,武子采邑”。武子后,献子厥从封姓为韩氏,当时,晋占有河西之地与秦接壤。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秦与晋惠公夷战于韩,秦败晋,虏其君,晋献河西地。周顷王二年春(前617年),晋伐秦,取少梁。
战国时,周贞定王二十八年(前441年),少梁城属魏。周威列王十四年(前412年),魏攻占秦繁庞。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韩、赵、魏三分晋地,少梁属魏。周显王七年(前362年),秦败魏于少梁,俘魏相公孙痤,攻取魏繁庞城。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秦与魏战元里(在今大荔县境内),斩首七千,取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秦更少梁为夏阳,置邑。
秦灭六国,夏阳属内史地。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正月,项羽先后分封三王,董翳被封为翟王,领陕西北部地区。八月,刘邦入关中。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分内史郡之一部分为左内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左内史更名为左冯翊。夏阳属之。
新莽时,改夏阳为冀亭,属列尉大夫治。
东汉时期,光武中兴,国都东迁,西京三辅(京兆伊、左冯翊、右扶风不变,冀亭又复名夏阳,仍属左冯翊。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明帝永平二年(59),合阳并入夏阳。
三国时期,魏国雄居中原,夏阳属魏雍州冯翊郡,晋仍因之。后属华山郡。
东晋穆帝永和五年(349),上郡治所由肤施(今延安)迁居夏阳避羌乱。七年(351),苻健在长安建立前秦,夏阳属之。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夏阳属华州华山郡。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隶同州武乡郡。宇文觉废魏建立北周,明帝二年(558),夏阳并入合阳。
隋开皇十八年(598),夏阳自合阳分出,重新设县,以古韩国改名韩城,属冯翊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属西韩州。八年(625)州治迁韩城,领韩城、合阳、河西三县。太宗贞观八年(635)废州。肃宗乾元元年(758),改韩城为夏阳,隶河中府。昭宣帝天成二年(905)更名韩原县。
五代后梁时,仍属河中府。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复名韩城,隶同州。
北宋,隶永兴路定国军冯翊郡。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正月,金将娄宿,自韩城履冰入陕,关中遂没于金。金宣宗贞佑三年(1215年),设祯州,领韩城、合阳二县。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废州为县,二年又复设祯州,县址迁至今县城西北二十里土岭。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撤祯州,改属同州,县址迁回原址。
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韩城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同州潼关道。
清初沿用明制,属西安府同州潼关道。雍正三年(1725),改同州为直隶州。十三年(1735)同州升府,韩城仍属之。
辛亥革命后,属陕西省关中道,民国十七年(1928),取消道制,直属省辖。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1948年3月24日,韩城第二次解放。初属黄龙分区。1949年6月改属大荔分区。1950年5月大荔分区撤销,改 属渭南分区。1956年10月,直属省辖。1959年1月,合阳县及黄龙白马滩公社并入韩城。1961年8月,恢复原建置属,仍渭南专区,1972年3月改专区为地区,韩城仍为辖之。1983年10月国务院批准,1984年1月正式改县为市,仍属渭南地区。1985年2月国务院批准为开放城市。1986年12月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陕西有句谚语,叫做“关中人物最韩城”,韩城这座位于陕、晋、豫三省交界处,比邻黄河的小城,出过的最有名的人物当算是司马迁。
直到今天,韩城内外依然矗立着太史公的祠墓,吸引后人们凭吊。但若要论起这里最受欢迎的古迹,却是韩城东北角的一座古村。
这座古村叫党家村,与太史公的显赫地位相比,这里的住户只是下里巴人。但是当韩城县内已是一片繁华时,党家村内却依然保留着最传统的民居。
目前,这里存留有始建于明清时期的“四合院”一百余套,并配有城堡、暗道、风水塔、贞节牌坊、家祠及哨楼等其他建筑,无怪乎有考察者称,这里是“东方人类传统民居的活化石”。 从韩城火车站前的广场转车,大约20分钟后,我便来到了党家村境内。
下车后,周围是一片高耸的土塬,土塬的下方是沁水河谷,党家村,就坐落在河谷的中央。从党家村外的停车场上一路步行,沿着山间小道慢慢向下,三绕两绕之后,党家村忽然出现在眼前。
这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村落,整个村庄青砖灰瓦,规矩齐整,风格古朴而简洁。 为了与周围的地形相契合,村中的大巷、主街多为东西走向,这样既能适应河谷空气的流动方向,又能满足村庄的排水需要,并有利于居民行走。
据当地的村民讲,党家村的风水极好,周围的土塬有40余米高,这使得村子冬暖夏凉,且免于大风的侵袭。 由于四周的土质皆是黏土,加之常年有沁水绕行,因此相比于陕西的其他地区,这里的沙尘要小得多。
有传言说党家村的老宅数百年来一尘不染,可见在修建民居时,当地人深得“因地制宜”的精要。 党家村能有今天的规模,是几代人共同修建的结果。
按照当地的习俗,即使有哪一家家道败落,也不准私自拆毁房屋,他们可以把自己的宅子卖给其他族人,长此以往,整个村子便渐成规模。 党家村虽以“党姓”命名,但实际上,这里自古有党、贾两个家族。
元至顺二年,有个叫党恕轩的年轻人逃荒到此地,见此处依山傍水,适合耕种,于是在土塬上挖了个窑洞,从此定居下来。几年过后,又有一支贾姓人家从山西洪洞迁来,他们与党家逐渐联姻,遂成为村中的第二大姓。
今天的党家村里,两家宗祠比邻而坐,彼此间相距不过百余米。村子中央还残留着一个井台的底座,它寓意着党、贾两姓共饮一口井水,共同建设这座村庄。
党家村内最有名的古迹,要算是明清四合院建筑。与传统的北京四合院不同,这里的院落大多是狭长的,厢房配有门窗,宅子也并非单层的平房,而是二层小楼,楼上用来放杂物。
在保留下来的四合院中,几乎每个院落门前,都有高大气派的门楼,上面的匾额写着“登科”、“经明”等字样,体现出这里的传统。 由于建筑布局与京城颇为相仿,乾隆年间,在当时的状元王杰的力荐下,乾隆帝曾御批韩城为“小北京”。
而从明清起,党家村就一直是韩城县的重镇,在历史上曾有过“小韩城”的说法。 据当地的村民讲,自1987年以来,先后有日本、美国、法国、新加坡、香港等地的数十名专家前来考察,并对这里的古建筑赞不绝口,日本学者清木正夫甚至认为,至少在他经历过的对17个文明古国的古民居调查中,还从未发现过如此典型的古民建村落。
如此精妙的村落,在修建时必然耗费了大量的财力。 实际上,党家村人也确有过经商的传统,而且在当时曾富甲一方。
明、清两朝,党家村人主要集中在河南的驻马店一带经商,先后创立了“合兴发”、“玉龙协”等商号。据村史记载,那时他们的货船直抵汉口、佛山,在鼎盛时期“日进镖银千两”,而在今天的村落里,还能看到当时留下的“分银院”。
伴随着河南生意的发迹,党家村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虽然全村不过百余户,但是这里却设有酒肆、药铺、染房和银饰店等设施,与韩城县城分庭抗礼。平日里,河南商号会经常带些新鲜玩意儿回来,不管是煤气灯、留声机或是西洋的各种物件,党家村人都比韩城县城要早用个一二十年。
正是这样,村里人逐渐陷入了对舒适生活的享受,享乐的日子久了,整个村庄也失去了活力。 后来,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彻底改变了党家村的命运。
1906年,京汉铁路与陇海铁路的相继竣工,使原本的水路运输遭到了致命的打击,河南一带原有的港口丧失了过去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郑州和汉口,它们成为新近崛起的两个陆运商埠。 面对着经济格局的改变,以及现代工商业的不断冲击,党家村人的生意终于走向衰败。
或许这个内陆村庄太过沉湎于自己的过去,小富即安,最终只留下了今天这座古代民居的活化石。 。
韩城:龙门,是韩城最早的代称。
史载,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民间传说“鳃鱼跳龙门”的故事亦由此引发。
西周武王伐其子于韩,建韩国。韩城属韩侯国封地。
秦时设夏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正式更名为韩城县。
E学地带Q"y2]。B7m%dob 西汉之际,锦城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就是司马迁。
司马迁因著《史记》被后世尊为“史圣”和“传记文学的开山鼻祖”。从此,韩城被称为“文史之乡”。
明清之际(1368-1911年),特别是清朝乾隆年间,因韩城在京城做官的人太多,而出现了“朝半陕、陕半韩”之说。明清之际(1368-1911年),该地科举中试者达到了1396人之多,其中,进士119人。
夺魁者仅清朝就有状元l人,会元3人,解元11人。因此,韩城又被誉为“解状盛区”。
R1Y;[s p+b0 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针对韩城独特的风情,下旨三道:其一,韩城百姓结婚可用龙袍凤冠;其二,民宅可仿北京贵族“四合院”修建:其三,人死后可沿袭北京贵族之制。 一时间,韩城大兴土木。
目前仍留有将近1。5万所四合院,因此,韩城有“小北京”之美誉。
韩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夏商时称"龙门";周初称;\'燕国\';后为韩候封地,称"韩国";春秋时称"韩原";战国时,为魏的"少梁邑";秦来六国后称"夏阳";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夏阳为"韩城县";唐更名为"韩原县";后又复名为"韩城县";金时升为"祯州",辖韩、合两县,县址移薛峰镇(今薛峰乡所在地)。1270年迁回原址,复名韩城县至今。
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县为市。1985年2月批准为乙级开放城市。
1986年12月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韩城自古以来是人才荟萃之地,土风醇茂之区,文史名胜之乡,远古时代人类便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夏商时称"龙门",周初称"韩国",春秋时谓"韩塬"。
历史名人甚多。春秋时的赵武,文史之祖司马迁,明末丞相薛国欢,兵部尚书张士佩,邢部尚书张廷枢,贵州巡抚刘荫枢,宣化巡抚刘永祚,"两袖清风回韩城"的清代丞相王杰,还有现代著名作家杜鹏程等历史名人均系韩城人士。
历史沿革 西周初为韩侯封国。
战国魏置少梁邑,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29年)置夏阳县。王莽更名为冀亭县。
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复名夏阳县。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废夏阳入合阳县。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析置韩城县。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更名韩原县。
五代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复置韩城县。1948年3月解放。
1983年10月设立韩城市,为渭南辖市。 历史文化 韩城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便有人类活动,历史人物众多,文物 古迹荟萃,有“文史之乡”和“关中文物最韩城”之美誉。
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春秋时期赵武、乾隆年间名相王杰、现代著名作家杜鹏程等都诞生在韩城。韩城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82处,馆藏文物万余件,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7处(司马迁祠墓、大禹庙、魏长城遗址、文庙、党家村古民居、普照寺、城隍庙)。
元、明、清古建筑遍布城乡,其中元代建筑堪称陕西之最,位于韩城市昝村镇的普照寺被誉 为陕西元代建筑博物院。韩城享有“小北京”之称,明清四合院民居建筑保存完整,尤以党家村最为典型,被国内外专家赞誉为“世界民居之瑰宝”、“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韩城的文化 遗产极为丰富,最具代表性质的有门楣题字、百面锣鼓、耍神楼、秧歌等。近年来,韩城市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南司马迁祠墓、中古城和党家村、北龙门的旅游格局,并融入了陕西省旅游东环线。
韩城梁带村两周古墓群位于韩城市昝村镇,距市区7公里。2005年4月,陕西省文物局开始对其进行挖掘。
这座古墓群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50米,总面积为33万平方米,目前卜⑾至街苣乖?95座、车马坑64座,其中大型墓葬7座。从去年5月开始发掘以来,K1、M19、M26(M代表“墓”、K代表“坑”)已发掘结束,M27号墓正在清理中。
已发掘的三座大墓陪葬品极其奢华,发掘取得了重大收获,大批金、玉、铜、漆、石、铁器等罕见文物出土,许多都是国内首次发现。特别是M27中随葬品及其丰富,或年代较早、或保存较好,亦能反映出墓主确定为一代国君。
此次发掘墓葬保存完好,且有带铭铜器,墓地的国别及许多历史、文化和手工业工艺之谜即将被解开,尤其是古老的芮国的文化内涵、世系、地望等重大问题将逐渐被撩开其神秘面纱。三座大墓出土的铜礼器,特别是鼎、簋、方壶、甑的器形和纹饰,据以往铜礼器年代学研究成果,梁带村三座大墓的年代为春秋早期。
韩城梁带村两周墓地规模较大、级别较高、布局完整、保存较好,历史上少有被盗,这样的墓地的发现在我省尚属首次,在全国也属罕见。韩城市两周考古主要集中在遗址调查方面,两周时期的墓葬发掘基本处于空白,而陕西全省同时期的墓地亦发现甚少,所以本次发现的梁带村两周之际的高等级贵族墓地,为了解和研究陕西及黄河沿岸周代的考古学文化,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墓葬制度以及社会历史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梁带村两周遗址已于今年5月被评为“2005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也将梁带村古墓群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韩城各大网站均有报道。
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
2 王 杰 (1725-1805)清状元、宰相。字伟人,谥号文端。
韩城庙后村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殿试点为状元。初任翰林院修撰,升任侍讲,五任内阁学士,历任吏、礼、工、刑、兵等各部侍郎、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军机大臣、尚书房总师傅,六任会试主考,四任学政。
1787年为东阁大学士(宰相),总理礼部。嘉庆即位,乃为首辅。
嘉庆七年(1802),以病辞官,翌年还乡。王杰在朝40余年,忠清刚直,老诚端谨,荐贤举能,清廉自守、不结党营私,不趋炎附势。
嘉庆皇帝幼时,王杰为其师。
3 刘荫枢 (1637-1724)清贵州巡抚。字相斗,号乔南。
韩城潭马村人。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30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