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诗首联借刘禹锡《乌衣巷》王谢之典暗点出吟咏 的对象,托出了“燕”字。
其字面上的意思是说:随着 东晋王朝的覆灭,王谢二姓的陵夷,过去曾翔飞于世家大 族的燕子已不易见到了。但其内在的含义远不止此。
元朝 建立后,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汉族知识分子既无进身之 阶,少数人仕者也备受冷落,很多人都生活在压抑、郁闷 之中。加上元末兵火四起,知识分子更是出处两难。
这两 句,即借燕子的今昔,映射出元代社会人才的凋零,士林 的沉寂。 二、三两联,连用“月”“雪”“柳絮”“梨花”等 白色意象,渲染“白”字,暗示诗人所咏已由“见应稀” 的一般燕鸟而过渡到更为珍稀的白燕。
其中三、四句用了 两个典故,清代叶矫然《龙性堂诗话续集》说:“袁海叟 《白燕》诗云:‘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人 服其工妙,然亦有蓝本。
唐寇豹与谢观以文藻齐名,观谓 寇日:‘君《白赋》有何佳句?’豹日:‘晓入梁园之苑, 雪满群山;夜登庾亮之楼,月明千里。’袁句本之。”
(据《文 山集·五色赋记》:《衡山县志·遗逸r1)曾记寇 豹、袁观事,作《白赋》者为袁观而非寇豹。)所谓。
庾 亮之楼”,出于《晋书·庾亮传》:东晋重臣庾亮镇守武 昌时,“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往共登南楼,俄而不觉亮 至,诸人将起避之,亮徐日:‘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 复不浅’,便据胡床,与浩等谈咏竟坐。”(2]'量书)赘七三225 自 此,庾楼便成为名臣雅士赏月娱情场所的代称,袁诗在这 里是以庾楼附近最具“白”的特点的月光下的汉水,代 指登楼 所见“月明千里”的景象。
“梁园之苑”,指西汉 梁王刘武所筑梁园,邹阳、枚乘、司马相如等一批著名文 人都曾在此为客。南朝宋代谢惠连曾写过《雪赋》,假想 大雪之日,梁王宴请宾客,召来上述三人以雪为题吟咏唱 和,中有“眄隰则万顷同缟,瞻山则千岩俱白”这样的 名句。
庾楼、梁园都是才俊之士聚合之所,但在这类地方 也都看不到白燕的踪影。这两句不仅以月、雪意象烘托白 燕之白,呼应、强化首联“见应稀”三字,更重要的是 表现出了这只白燕是何等的孤高、孤独!她不愿依附于他 人,即使所依之人是礼贤下士的名臣、王侯;而孤高、孤 独之下掩盖着的则是无法言说的苦闷。
五、六句。香入梦”与“冷侵衣”互文,化用晏殊 表现幽情别绪的《无题》诗中“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 池塘淡淡风”的诗句,是说“柳絮池塘”、。
梨花庭院”, 虽温馨可恋(“香入梦”),但也不可栖依(“冷侵衣”)。 这两句,同样是在以白色意象烘托白燕之白的同时,重在 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她还有着更远大的抱负,不肯让生命 羁縻于嫩柳娇花。
以上四句,从时间说是自秋徂冬再到春,从地域说是 从江汉到中原,从场境说是从王侯楼苑到文士之家,表明 了一年四季,北方南方,官府民间,白燕都找不到惬意的 栖息之地。在诗中白燕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以上四句既是 写白燕,也是表现作者四顾茫然、孤独苦闷、无所适从的 人生困境。
尾联化用《述异记》典,是说走投无路的白 燕,也曾考虑飞回后妃们居住的昭阳殿去,但很快就否定 了这一想法,因为而今的主人赵飞燕、赵合德姊妹妒忌成 性,那里绝不是白燕展现自我、安身立命的乐园,抒写了 诗人对最高统治阶层的绝望以及决不屈膝投靠的情怀。全 诗句句写白燕,又句句是写诗人自己;四联的意蕴凝聚一 起,使全诗笼罩着苍凉悲怆的氛围,成为诗人内心郁懑的 象征。
时大本的诗借白燕寄寓自己的感情,而“珠帘十 二中间卷,玉剪一双高下飞”等句,明显带有以人观物 的痕迹;袁诗则每一句都具有复意特点,完全是物我浑一 了。 袁诗所用之典,时间涉及东晋、西汉、北宋,历史时 空的大跨度跳跃措置,赋予这只白燕历尽古今的特点,使 人想到诗歌所表现的不仅是诗人横看现实所产生的情怀, 也是纵观历史引发出来的感士不遇的喟叹;不仅是一己的 心迹,也是元代以致历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自恋自赏而 又自伤自悼的情结。
和时大本诗仅仅表现诗人孤高不群的 感情相比,袁诗显然概括了更为广阔的现实的和历史的内 容,具有了更为丰厚的情感内涵。很多古代诗话总结了咏 物诗的写作经验,其中清代朱庭珍说得比较具体:“咏物 诗最难见长,处处描写物色,便是晚唐小家门径,纵刻画 极工,形容极肖,终非上乘,以其不能超脱也。
处处用 意,又入论宗,仍是南宋人习气,非微妙境界。则宛转相 关,寄托无迹,不粘滞于景物,不著力于论断,遗形取 神,超相人理,故别有道在矣。”
【7】撕‘筏嗣诗话’卷四袁 诗对白 燕的吟咏不即不离,不粘不脱,寄托遥深而又无迹 无痕, 其中“雪满梁园尚未归”一句,无视燕鸟“秋去春来” 的 生活表象,更是“遗形取神,超相入理”,全诗可以说 达到了 咏物的较高的境界。 从以上简析不难看出,袁凯<白燕》诗廊庑廓大, 气象恢弘,物我浑一,忧愤深广,在杨维桢座上获得 。
白燕”雅号的不是时大本而是袁凯,绝不是偶然的。 袁凯是一位外在形迹与内在真实差距比较大的诗人。
《明史》本传说他辞官归里后,“背戴乌巾,倒骑黑牛, 游行九峰间,好事者至绘为图。”是玩世不恭,孤高傲 世。
楚台风,用的是宋玉对楚王赋的典故。
庾楼月,用的是世说新语里庾亮的典故。
太尉庾亮在武昌的时候,正值秋夜天气凉爽、景色清幽,他的属官殷浩、王胡之一班人登上南楼吟诗咏唱。正在吟兴高昂之时,听见楼梯上传来木板鞋的声音很重,料定是庾亮来了。接着庾亮带着十来个随从走来,大家就想起身回避。庾亮慢条斯理地说道:“诸君暂且留步,老夫对这方面兴趣也不浅。”于是就坐在马扎儿上,和大家一起吟咏、谈笑,满座的人都能尽情欢乐。
另,题主问的是王安石的词《千秋岁引》里的句子。
南楼咏谑
【原文】
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遒,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许人步来,诸贤欲起避之,公许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因便据胡床,与诸人咏谑,竟坐甚得任乐。后王逸少下,与丞相言及此事,丞相曰:“元规尔时风范,不得不小颓。”右军答曰:“唯丘壑独存。”
【译文】
太尉庾亮在武昌的时候,正值秋夜天气凉爽、景色清幽,他的属官殷浩、王胡之一班人登上南楼吟诗咏唱。正在吟兴高昂之时,听见楼梯上传来木板鞋的声音很重,料定是庚亮来了。接着庾亮带着十来个随从走来,大家就想起身回避。庾亮慢条斯理地说道:“诸君暂且留步,老夫对这方面兴趣也不浅。”于是就坐在马扎儿上,和大家一起吟咏、谈笑,满座的人都能尽情欢乐。后来王逸少东下建康,和丞相王导谈到这件事。王导说:“元规那时候的气派也不得不收敛一点。”王逸少回答说:“唯独幽深的情趣还保留着。”
【注释】
1、“庾太尉”句:苏峻叛乱平定后,庾亮(字元规)升任都督江、荆等六州诸军事,移镇武昌。使吏,一本作“佐吏”,《晋书·庾亮传》也作“佐吏”,指地方长官的僚属。理咏,吟咏,作诗吟唱。
2、遒(qiú):高昂。函道:楼梯。
3、老子:老人自称,等于老夫。
4、胡床:交椅,是椅腿交叉,能折叠的一种坐具,即马扎儿。谑(xuè):开玩笑。任乐:尽情欢乐。
5、风范:气派。颓:低落;收缩。
6、丘壑:山水幽美处所,是隐士所居之地,比喻深远的意境。
曾三颜四,禹寸陶分
曾三:曾子(前505-前436),名参,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著称。据说《孝经》就出自他手。《大戴礼记》有曾子十篇。相传《大学》为他所著。后被尊为"宗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曾子每天从"忠厚"、"诚信"、"温习"三方面数次反省。南宋朱熹《斋居感兴》诗:"曾子日三省。"后习以"曾三"称之。
颜四:颜渊(前521-前490),名回,字子渊。春秋末鲁国人。孔子弟子。勤学好问,乐道安贫,箪食瓢饮,不改其乐。不迁怒,不贰过。在孔门以"德"著称。孔子叹曰:"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早卒,后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复圣"。颜渊有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即凡有悖于儒家礼仪道德的就不看、不听、不说、不做。南宋朱熹《斋居感兴》诗:"颜生躬四勿。"后习以"颜四"称之。
禹寸:禹,史称大禹、夏禹、戎禹。姒姓,名文命。鲧之子。奉舜命治理洪水,历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悉平。舜死,禹继任部落联盟领袖,都安邑。传曾铸造九鼎,又传曾克平三苗之乱。后东巡狩至会稽而卒。《淮南子》云:"大圣不贵尺之璧,而贵寸之阴。"
陶分:陶,陶侃(259-334),东晋庐江浔阳(今湖北黄梅西南)人,字士行,早孤贫。初为县吏,西晋永嘉五年(311),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任荆州刺史。三年,讨平杜弢,东晋太宁三年(325),加征西大将军。苏峻、祖约叛晋,建康(今江苏南京)失守,庾亮、温峤推侃为盟主,击杀苏、祖二叛,封长沙郡公。后人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侃在军四十余年,果毅善断,精勤吏职。常谓:"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此联虽短,却巧用了四个典故。上联意在强调人们要反省修身,注重伦理道德;下联意在鼓励人们要惜时勤奋,力求有所作为。构思精巧,清雅灵动。读来颇觉蕴籍深沉,情味隽永。
【出处】:唐·杜甫《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典故】:这句诗中,这座援引了两名南北朝著名诗人,说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庾信是南北朝诗人,在北周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因而有“庾开府”之称,其晚年之作,风格一变而为萧瑟苍凉,其中以《哀江南赋》最为著名。诗人对庾信晚年作品很是佩服,“清新”不仅是诗人对庾信的评价,也是诗人对李白诗风的赞扬。鲍照是南北朝诗人,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工诗文,鲍照试问俊逸多姿。诗人对前朝文人,十分崇拜庾信和鲍照,既是对李白的推崇,也是符合李白诗歌的某些情况的。
用了宗悫的典故。
宗悫是南北朝时期的人,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精心刻苦地练武,直到练成了才对他哥说:“我有了本事,就可以乘长风破万里浪。”他后来也确实屡建战功,成了名显一时的将军。
原文: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少文高尚不仕,悫年少,问其所志,悫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行路难》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在思想上既不愿同流合污又不愿独善一身的矛盾。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又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成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千古名篇。
宗悫(que四声)是南北朝时期的人,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精心刻苦地练武,直到练成了才对他哥哥说:“我有了本事,就可以乘长风破万里浪。”
后来宗悫真的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将军。《行路难》 作者: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但三四句急转直下,忽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为:“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李白显然化用了这一诗句,不过增加了“对比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
但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
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这首诗充满了隐喻。
借乐府古题抒发情志,本来就有慷慨悲歌的韵味,加之诗人对自己政治追求的含蓄表达和形象描述,使诗意更加扑朔迷离。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
推敲诗意,这首诗当是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时的作品,所以既作激愤之语,亦存有“长风破浪”之志。《行路难》,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说:“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
南朝诗人鲍照就写过《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中有些诗是传世的佳篇。李白的这首旧题乐府诗,继承了鲍照的艺术传统,抒发自己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并吐露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全诗可分三层,每层四句。第一层,诗人面对“金美酒”、“玉盘珍羞”这样精美的食馔,却因心中充满着难以排解的烦恼,“停杯投箸”,无法下咽,他“拔剑击柱”(诸本均作“四顾”,一作“击柱”,误)心意茫然。
“停杯”二句,自鲍照《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化出,却有青胜于蓝之妙。“停杯投箸”比“对案”更具形象性,“心茫然”比“长叹息”更能深沉地表现无所适从之感,与下文“多岐路”遥相呼应。
第二层紧承上层诗意,对“行路难”作正面描写,写出“四顾茫然”的政治原因。前二句,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说明自己的仕进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明人朱谏说:“黄河与太行,水陆之要冲,天下之达道也。将欲渡黄河与?则冰塞而不可渡;将欲登太行与?则雪满而不可登。”
(《李诗选注》卷二)确实,本诗以水陆之道途难行喻奸佞当道,世路艰难,寓意很清楚。后二句,用两则典故借着历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能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
“闲来”句,用姜尚典,姜尚未遇周文王以前曾在渭水滨溪垂钓,事见《水经注》卷十七;“忽复”句,用伊尹典,据《宋书·符瑞志上》载:伊尹未遇商汤以前曾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经过,后来被商汤重用。姜尚、伊尹巧遇明主,固然给诗人迷茫的心田注进希望之光,但当他的思路一回到现实人生中来,又感到世道多艰,心绪茫然,因而连用四个三字句,反复咏叹“行路难”,节奏短促,声调低抑,唱出无穷忧虑和焦灼不安的心声,回应上文“击柱心茫然”的诗句。
毕竟诗人对未来还存有一线希望,因此,最后二句笔锋一转,括宗的话,表述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终有一天能乘风破浪,冲开险阻,远渡沧海,实现自己宏大的理想。《唐宋诗醇》以为本诗“尚未决志於去也”,因而推断它作於“被放之初”,即是天宝三年初离长安之时。
细绎全诗思路,这种说法是合乎情理的。本诗篇幅虽然不长,却具有长诗气势即跳荡、波澜起伏的特色。
经过巧妙的艺术构思,诗人将自己的失望和希望,抑郁和奋发,急遽地迭相交替、变换,再间以长短句,适当运用感叹词,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诗人情感迭变的心。
【原文】殷中军为庾公长史,下都,王丞相为之集,桓公、王长史、王蓝田、谢镇西并在①。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语殷曰:“身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既共清言,遂达三更。丞相与殷共相往反,其余诸贤略无所关②。既彼我相尽,丞相乃叹曰:“向来语,乃竟未知理源所归。至于辞喻不相负,正始之音,正当尔耳③!”明旦,桓宣武语人曰:“昨夜听殷、王清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时复造心;顾看两王椽,辄翣如生母狗馨④。”
【注释】①殷中军:殷浩,参看《言语》第80 则注②。庾公:庾亮,参看《德行》第31 则注①。下都:到京都去。按:庾亮曾领江、荆、豫三州刺史,镇守武昌,地处长江上游,殷浩从武昌赴京,所以叫下都。桓公:桓温,参看《言语》第56 则注①。王长史:王濛,参看《言语》第54 则注②。王蓝田:王述,字怀祖,袭蓝田侯。谢镇西:谢尚,字仁祖,参看《言语》第46 则注①。②共相往反:指来回辩难。③正始之音:正始年间谈玄的风尚。也就是糅合儒家经义,高谈老、庄,辨名析理,故作狂放。正始,三国时魏齐王曹芳的年号。其时名士风流,盛于国都,王弼、何晏等人,开始迷醉玄理。④造心:进到心里,指心有所得:两王掾:指王濛和王述,两人都是王导的属官。翣(shà):用羽毛做的扇子。馨(xīn):一样;这样。按:此句讥二王不懂却装模作样。
【译文】中军将军殷浩任庾亮属下的长史时,有一次进京,丞相王导为他把大家聚在一起,桓温、左长史王濛、蓝田侯王述、镇西将军谢尚都在座。丞相离座亲自去解下挂在帐带上的拂尘,对殷浩说:“我今天要和您一起谈论、辨析玄理。”两人一起清谈完后,已到三更时分。丞相和殷浩来回辩难,其他贤达丝毫也没有牵涉进去。彼此尽情辩论以后,丞相便叹道:“一向谈沦玄理,竟然还不知道玄理的本源在什么地方。至于旨趣和比喻不能互相违背,正始年间的清谈,正是这样的呀!”第二天早上,桓温告诉别人说:“昨夜听殷、王两人清谈,非常美妙。仁祖也不感到寂寞,我也时时心有所得;回头看那两位王属官,就活像身上插着漂亮羽毛扇的母狗一样。”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0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