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茵陈治黄痨(中药典故) 传说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
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忽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
华佗又问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病人说是三月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
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的青蒿,给黄痨病人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把根、茎、叶分类试验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
这就是"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劳。
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
茵陈蒿的茎呈圆柱形,多分枝。表面淡紫色或紫色。
叶密集,或多脱落。瘦果长圆形,黄棕色。
气芳香,味微苦。绵茵陈以质嫩、绵松、色灰白、无老茎、香气浓者为佳。
茵陈蒿以茎枝淡紫色,带有叶片、花蕾,气芳香者为佳。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
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应用:清湿热,退黄疸。
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北京中医医院药剂科供稿 《健康时报》 (2005年04月28日 第八版)。
三月茵陈治黄痨(中药典故) 传说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
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忽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
华佗又问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病人说是三月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
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的青蒿,给黄痨病人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又没有功效了。 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把根、茎、叶分类试验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
这就是"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劳。
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
茵陈蒿的茎呈圆柱形,多分枝。表面淡紫色或紫色。
叶密集,或多脱落。瘦果长圆形,黄棕色。
气芳香,味微苦。绵茵陈以质嫩、绵松、色灰白、无老茎、香气浓者为佳。
茵陈蒿以茎枝淡紫色,带有叶片、花蕾,气芳香者为佳。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
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应用:清湿热,退黄疸。
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北京中医医院药剂科供稿《健康时报》 (2005年04月28日 第八版)。
中药趣事--茵陈的传说
有一个病人,身目俱黄,全身没有力气,人亦消瘦了。这天,他拄着拐杖,一步一哼地来找华佗:“先生,请你给我治治吧”。 华佗见了病人得的是黄疸病,皱着眉摇了摇头说:“眼下都还没有找到治这种病的办法,我也无能为力啊”! 病人见华佗也不能治他的病,只好愁眉苦脸地回家等死了。
半年后,华佗又碰见那个人,谁料想这个病人不但没有死,反而变得身强体壮,满面红光的了。华佗大吃一惊,急忙问道:“你这个病是那位先生治好的?快告诉我,让我跟他学习去”。 那人回答说:“我没有请先生看,病是自己好的”华佗不信:“那有这种事!你准是吃过什么药吧?” “药也没有吃过”。 “这就怪了!” “哦,因为春荒没粮,我吃了些日子野草。” “这就对啦!草就是药。你吃了多少天?”“一个多月。”“吃的是什么草啊?” “我也说不清楚。” “你领我看看去。” “好吧。” 他们走到山坡上,那人指着一片野草说: “就是这个。” 华佗一看,说道:“这不是青蒿吗?莫非能治黄疸病?嗯,弄点回去试试看。” 于是,华佗就用青蒿试着给黄疸病人下药治病。但连试用了儿次,病人吃了没有一个见好的。华佗还以为先前的那个病人准是认错了草,便又找到他,叮问:“你真的吃青蒿吃好的?” “没错。” 华佗想了想又问:“你吃的是几月里的蒿子?” !“三月里的。” “唔,春三月间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里的青蒿有药力。”
第二年开春,华佗又采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试着治害黄疸病的人吃。这回可真灵!结果吃一个,好一个。而过了春天再采的青蒿就不能治黄疸病了。 为了把青蒿的药性摸得更准,等到第二年,华佗又一次作了试验,他逐月把青蒿采来,又分别按根、茎、叶放好,然后给病人吃。结果华佗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黄疸病。为了使人们容易区别,华佗便把可以入药治黄疸病的幼嫩青蒿取名叫“茵陈” ,又叫“茵陈蒿”。他还编了四句话留给后人。 三月茵陈四月蒿, 传与后人要记牢。 三月茵陈能治病, 四月青蒿当柴烧。
茵陈,别名牛至、田耐里、因尘、马先、绵茵陈、绒蒿、白蒿、细叶青蒿、安吕草,拉丁文名.管状花目、菊科、牛至属植物蒿经冬不死,春则因陈根而生,故名因陈或茵陈。至夏其苗则变为蒿,故亦称茵陈蒿。中国民间现尚有以米粉作茵陈糕、团的习惯。茵陈作菜,要采嫩苗,老的药用是茵陈蒿。故有“二月茵陈,五月蒿”的说法。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蒙古等国家的低海拔地区的河岸、低山坡地区。茵陈有两个采收期,春季采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的习称“茵陈蒿”。
白蒿与茵陈的传说故事
传说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这就是“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这就是“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的来由和出处了。
在《启示录》第八章中一颗坠落的星辰名叫“茵陈”。茵陈是一种植物的名称,就是我们常说的“苦艾”,艾蒿类的植物,有特殊的香气,但味道非常辛、苦。我国人民用其制作艾草糯米团等,中医上讲能驱邪避秽,还可以用来给牲畜驱虫。
启示录中称大星为茵陈,是指人们因为犯罪而受到审判,坠落的星辰要导致灾难,令众多的水源成为苦涩、难以饮用。这主要从属灵的意义上来理解:人犯罪就必有惩罚,而惩罚必是苦的。但同时,也向我们昭示,上帝的惩罚有一个目的,就是要使人知罪悔改,重新回到信仰的路上来。
希望能够帮到你!
茵陈蒿 属菊科植物。
嫩苗可作菜蔬,洪舜俞《老圃赋》云:"酣槽紫姜之掌,沐醯茵陈之丝。"李时珍云:"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和粉作茵陈饼食之"中国民间现尚有以米粉作茵陈糕、团的习惯。
茵陈作菜,要采嫩苗,老的药用是茵陈蒿。故有"二月茵陈,五月蒿"的说法。
近代研究证明,以秋季采收的带果穗的茵陈蒿,所含约有效成分最多,疗效此绵(嫩)茵陈更好。性味 甘、平微寒,无毒。
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B-蒎烯、茵陈酮、叶酸等,蒿属香豆精类。药理 近有人从其挥发油中得出一种新成分,对皮肤病病原性丝状菌有强力杀菌作用。
此外有扩张胆管,排泄胆汁,促进肝细胞再生作用。功用 利湿、清热。
[黄疸发热,大便秘结]茵陈蒿30克,黄桅子15克,生大黄6~9克,水煎,一日2次分服。[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茵陈蒿30克,茅术15克,水煎加砂糖服。
[胆囊炎,胆结石]茵陈蒿、玉米须各30克,水煎服。[荨麻疹,皮肤掻痒症,神经性皮炎等]茵陈蒿15克,地肤子12克,水煎服。
[高血压,肾炎,肝硬化]茵陈蒿十天蓟根各15克,水煎服。------------------------------------------------------------------茵陈蒿茵陈蒿为菊科植物茵陈. 早春采集的嫩茎叶。
《本草纲目》载“茵陈,昔人多莳为蔬。”茵陈蒿每百克嫩茎叶含水分79 克,蛋白质5.6 克,脂肪0.4 克,碳水化合物8 克,钙257 毫克,磷97 毫克,铁21 毫克,胡萝卜素5.02 毫克,维生素B10.05 毫克,维生素B2 为0.35 毫克,尼克酸0.2 毫克,维生素C2 毫克,还含有蒿属香豆精、绿原酸等。
茵陈蒿性味苦辛凉,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痒疥疮等。
《本草纲目》载“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和粉面作茵陈饼食【药 名】:茵陈 【拼 音】:YINCHEN 【英文名】:Virgate Wormwood Herb Capillary Wormwood Herb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幼嫩茎叶。 【功 效】:清热利湿,解毒疗疮。
【主 治】: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痒疮疥。 【性味归经】:苦辛,凉。
①《本经》:“味苦,平。”②《别录》:“微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有小毒。”④《珍珠囊》:“苦甘。”
入肝、脾、膀胱经。①张元素:“入足太阳经。”
②《本草经疏》:“足阳明、太阴、太阳三经。”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
【用药忌宜】: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①《本草经疏》: “蓄血发黄者,禁用。”
②《得配本草》:“热甚发黄,无湿气,二者禁用。” 【药物配伍】:配栀子,清热利湿退黄,治湿热黄疸。
配附子,温阳利湿退黄,主治寒湿内阻之阴黄。配大黄,治黄疸初起。
配白藓皮,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配车前子,清热利湿,通利小便。
配厚朴,滑石,清湿热利胆宽中下气,化浊气消疸利尿泻火。 【别 名】:因尘(《吴普本草》)、马先(《广雅》)、茵蔯蒿(《雷公炮炙论》)、茵陈(《本草经集注》)、因陈蒿(《本草拾遗》)、绵茵陈(《本经逢原》)、绒蒿、细叶青蒿(《广西中兽医药植》)、臭蒿、安吕草(《江苏植药志》)、婆婆蒿(《山东中药》)、野兰蒿(《湖南药物志》) 【处方名】:茵陈、茵陈蒿、因陈、绵茵陈、西茵陈、北茵陈 【商品名】:茵陈、茵陈蒿、北茵陈、西茵陈,以质嫩、干燥、色灰绿或灰白、软绵如绒、气清香浓郁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主产陕西、山西、安徽。
此外,山东、江苏、湖北、河南、河北、四川、甘肃、福建等地亦产。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春季幼苗高约三寸时采收,除去杂质,去净泥土,晒干。
【拉丁名】:药材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原植物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同属植物黄蒿Artemisia scopariaWaldst. Et Kitaib小白蒿A.frigidaWilld. 【炮制方法】:过筛,拣去杂质,除去残根,碾碎,再过罗去净泥屑。《雷公炮炙论》:“去根细锉用。”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①《本草图经》:“茵陈蒿,今近道皆有之,而不及泰山者佳。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叶紧细,无花实,秋后叶枯,茎干经冬不死,至春更因旧苗而生新叶,故名茵陈蒿。
五月、七月采茎叶阴干,今谓之山茵陈。江宁府又有一种茵陈,叶大根粗,黄白色,至夏有花实。
阶州有一种名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通入药用之。今南方医人用山茵陈,乃有数种,或著其说云:山茵陈京下及北地用者,如艾蒿,叶细而背白,其气亦如艾,味苦,干则色黑。
江南所用,茎叶都似家茵陈而大,高三、四尺,气极芬香,味甘辛,俗又名龙脑薄荷。吴中所用,乃石香柔也,叶至细,色黄味辛,甚香烈,性温,误作解脾药服之,大令人烦。
以《本草》论之,但有茵陈蒿,而无山茵陈。《本草》注云:茵陈蒿叶似蓬蒿而紧细,今京下、北地用为山茵陈者,是也。
大体世方用山茵陈疗脑痛,解伤寒发汗,行肢节滞气,化痰利膈,治劳倦最要。详《本草》正经,惟疗黄疸,利小便,与世方都不应。
今试取京下所用山茵陈为解肌发汗药,灼然少效,江南山茵陈疗伤寒脑痛绝胜,此。
茵陈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 (英)Capillary Wormwood Herb 别名 绵茵陈、白蒿、绒蒿、松毛艾。 来源 为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幼苗。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状。茎直立,高0.5~1m,基部木质化,表面黄棕色,具纵条纹,多分枝;幼时全体有褐色丝状毛,成长后近无毛。叶1~3回羽头深裂,下部裂片较宽短,常被短绢毛;中部叶裂片细长如发,宽约1mm;上部叶羽头分裂,3裂或不裂,近无毛。头状花序小而多,密集成复总状;总苞片3~4层,无毛,外层卵形,内层椭圆形,中央绿色,边缘膜质;花黄色,管状,外层花3~5,雌性,能育,内层花两性5~7,不育。瘦果长圆形,长约0.8mm,无毛。花期9~10月,果期10~12月。 生于山坡、路边。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采制 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除去老茎及杂质,晒干。 化学成分 含6,7-二甲基七叶树内酯(6,7-dimethylsculetin)及挥发油,油中主要为a-蒎烯、茵陈二炔酮(capillin)茵陈烯块(capillene)、茵陈醇(capillanol)、茵陈色原酮(capillarisin)、氯原酸等。 性味 性微寒,味辛、苦。 功能主治 清湿热,退黄疸。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附注 同属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dldst.et Kit. 的幼苗同作茵陈入药。 【来源】 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 6~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割,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茵陈蒿”。 【制法】除去残根及杂质,搓碎或切碎。绵茵陈筛去灰屑。 【性状】 绵茵陈: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2。5cm,直径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3cm,宽约1cm ;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尖锐。气清香,味微苦。 茵陈蒿:茎呈圆柱形,多分枝,长30~100cm ,直径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条纹,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密集,或多脱落;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细条形,两面密被白色柔毛;茎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细丝状;头状花序卵形,多数集成圆锥状,长1。2~1。5mm,直径1~1。2mm,有短梗;总苞片3~4层,卵形,苞片3 裂;外层雌花6~10 个,可多达15个,内层两性花2~10 个。瘦果长圆形,黄棕色。气芳香,味微苦。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用法用量】 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备注】(1)用于湿热熏蒸而发生黄疸的病症,可单用一味,大剂量煎汤内服;亦可配合大黄、栀子等同用。若小便不利显著者,又可与泽泻、猪苓等配伍。本品退黄疸之效甚佳,故除用于湿热黄疸之外,对于因受寒湿或素体阳虚发生的阴黄病症,也可应用。但须配合温中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等药同用,以奏除阴寒而退黄疸的作用。 【摘录】《中国药典》 【食疗汤水】以茵陈、煎好的鰂鱼,用猛火煲一小时饮用,可有放的疏肝、清肝热,是广东人常用的食疗汤水
[药材及产销] 茵陈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主产于陕西、河北、山西等省。商品通称绵茵陈,陕西产者称西茵陈,质量最佳。除供应本省外,并运销南方诸省。其他种省、区产者,多自产自销。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0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