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子弟,文采风流,西园畅叙,一觞一饮;战国无忌,呐喊声中,红颜倾力,方振臂间,死士赴秦。
韦庄昔年曾向五陵游, 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 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 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 夕阳唯见水东流!韦庄本来住在长安附近,后来移居虢州。
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时,他正来京城应试,目击这座古都的兴替盛衰,抚今伤昔,写下了这首“感慨遥深,婉而多讽”的七律。“感慨遥深”指其思想感情,“婉而多讽”言其情韵风调。
此诗艺术上主要有两点特色:一是用典使事,使诗意委婉深曲。首句“五陵”,是长安城外唐代贵族聚居之地,诗中“五陵”不单指代长安,也泛指当时贵族社会。
次句的《子夜歌》是乐府古曲,歌词多写男女四时行乐之情,诗人以此讽刺豪门贵族一年四季追欢逐乐、笙歌达旦的奢靡生活。分明讽其沉湎声色,却用“月满楼”为衬景,把讽意深藏在溶溶月色中,不露声色。
三句“银烛树前长似昼”,取邢邵“夕宴银为烛”诗意,写王公豪富之家酒食征逐,昼夜不分,也是意存鞭挞,而赋色清丽,辞意似依违于美刺之间。四句“露桃花里不知秋”,语出王昌龄《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借龙标诗语,笔锋暗指宫庭,斥其沉迷酒色以至春秋不辨,同样辞旨微婉,蕴藉不吐。
第三联“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于对仗工绝之外,尤见使事之巧,尽委婉深曲之能事。“西园公子”指魏文帝曹丕及其弟曹植等,至于“无忌”,却是战国时代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号。
韦庄巧妙地把曹魏之“魏”与战国七雄之“魏”牵合在一起,由此引出“无忌”二字。但又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待,仅取其“无所忌惮”之意。
这句诗的实际意思是指斥王孙公子肆无忌惮。诗人把这层真意寄寓在两个历史人物的名号中。
由于曹丕和信陵君都是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因此,读起来倒象对那些王孙公子放荡不羁的行为津津乐道,而容易忽略其微讽的深意。下联“莫愁”同此手法,用传说中一位美丽歌女的名字,慨叹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蜩螗,深寓“融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
由于巧妙地使事用典,全诗但见花月管弦,裘马脂粉,真意反而朦胧,如雾里看花,隐约缥缈,不见色相。感慨之诗意藉婉而多讽的风调而显得更为深沉,更加耐人咀嚼。
二是借助于双关、象征、暗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错综运用,传出弦外之音和味外之味。“子夜歌”是乐府古调名,也含有“半夜笙歌”的微意,语意双关。
“银烛树前”则暗示贵族生活的豪华奢侈。“露桃花里”象征红袖青螺;“不知秋”又用双关手法,含有不知末日将临的深意。
“无忌”“莫愁”,均取双关。“俱是梦”的“梦”字,绾上三联,既慨叹往昔繁华,如梦如烟;又有双关“醉生梦死”之意。
结句“夕阳唯见水东流”,从修辞角度看,“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如日薄西山,“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溃的大势如碧水东去,颓波难挽;从诗的色彩看,则见残阳惨淡,照着滔滔逝水,暮色苍茫中,万物萧瑟。有此一结句,无限怆怀,顿生纸墨。
有此一结句,就使诗情更为饱满、凄怆。水流无已,此恨绵绵,都包含在这七个字中,这正是全诗结穴之处。
全诗以“昔年”领起,前六句紧扣题旨“忆”字,描绘昔日繁华景象。末联一跌,顿起波澜,发为变徵之音,结出无限感慨。
由于前六句色彩秾丽,人们很容易产生错觉:似乎韦庄是在回味、留恋乱前长安贵族豪右那种灯红酒绿的生活。其实,韦庄出身于早已破落的大族之家,那时他是没有资格进入诗中描绘的那种上流社会的。
诗中隐含着对上层统治阶层醉生梦死、竞逐奢靡的批判,抒发了他对社稷倾危的感叹。只是由于用语华艳,给全诗蒙上了一层粉红色的轻纱,使人乍读之难察幽隐,细品之却有深意。
这种曲曲传情、意在言外的构思,形成了“婉而多讽”的情韵风调。以华绮侧艳之辞,寄感慨遥深之志,是晚唐诗风的特征之一。
韦庄这首诗,正体现了这一特征。
1)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做简要分析。
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靡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身上,这是用典;诗人用传说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也是用典。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2)“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唐王朝颓势难挽,行将覆灭的悲伤。(从作者个人角度回答,抒发了身世沧桑之痛,亦可。)
开元全盛时期,唐朝出现了兴盛的景象唐玄宗在位最初20年里,唐朝出现了兴盛的景象。
大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这样描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诗句的意思的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
开元年间,社会安定,天下太平,商业和交通也十分发达。扬州位于运河和长江交汇处,中外商人汇集,城市特别繁华。
唐都长安城里更是热闹非凡,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使臣、商人、学者、工匠都争相前往唐朝进行友好交往,开展贸易,学习文化、技术。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开元盛世”。
杜甫的《忆昔》共有两首,是广德二年(764年)在成都时所作。
诗里写出自己对唐肃宗、玄宗两朝旧事的回忆。第一首写的是“忆昔先皇(唐肃宗)巡朔方”、安史乱后唐朝的混乱情况。
杜甫写诗时为唐代宗统治时期,所以称肃宗为先皇。第二首以充满羡慕之情回叙当年开元盛世全国的经济繁荣和太平景象,希望唐室中兴,使盛世得以重现。
课本中引用的只是《忆昔》第二首开头的六句,下面尚有22句:“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漆。
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
《忆昔》反映的盛世景象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唐诗繁荣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 唐玄宗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抑制奢靡,提倡节俭,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第二问作为历史题像上面这么答应该就可以了,下面这段话也可以作参考。
(原因:①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为其奠定了基础;②唐玄宗任用贤臣,励精为治;③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的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④提倡勤俭。) 如果第二问作为文学题,唐诗繁荣的直接原因就应该是科举制度的兴盛了。
唐诗繁荣的原因 继承我国古代诗歌传统是唐诗繁荣的前提条件。中国本来就是一个诗的王国。
诗是中国古代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唐以前诗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积累了许多艺术经验。
如有《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楚辞》的浪漫主义手法,有汉魏诗人学习变风雅讥刺政治,学习乐府反映民生疾苦的经验,也有六朝描写山水田园及运用声律、对偶、平仄等艺术技艺的经验,有曹魏建安风格,又有南朝绮丽、北朝质朴的诗风。此外,四、五、七言,骚体、乐府等古诗的发展,也在运用体裁形式方面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李白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传统,杜甫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手法,王维借鉴陶渊明写出山水田园诗,王昌龄继承了六朝乐府中边塞诗的传统。唐诗繁荣与诗人们批判继承、大胆革新、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科举制度是唐诗繁荣的直接原因。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打破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打破士族垄断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
对庶族地主出身的举子来说,诗歌成为他们进入仕途的捷径,他们不得不走上诗歌创作的道路。他们研习诗文,把诗歌创作当成一项基本训练,同时对重视诗歌、爱好诗歌的社会风尚的形成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全唐诗序》说:“盖唐当开国之初,即用声律取士,聚天下才智英杰之彦,悉从事于六艺之学,以为进身之阶。则习之者固已专且勤矣。”
以诗取士,使整个知识分子阶层几乎都是诗歌作者,诗歌成为唐代文化领域中的一个特色,成为知识分子学习钻研的必修科目。他们为了进身仕途,必须进行对诗歌创作技巧的培养和训练,丰富对诗歌艺术经验的积累和研究,必须继承和革新《诗经》以来的诗歌创作经验和艺术技巧。
与以诗取士的影响相辅相成,诗歌在唐代社会的应用价值空前提高,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任何一种文学式样在任何时代所罕见的。诗人们利用诗歌来博取帝王将相的赏识,也用它作为傲视上层社会的资本,如“千首诗轻万户侯”;向达官名流干谒求见用诗,送人出使、还乡、慰人贬官及下第也得用诗,诗歌影响于很多社会阶层,这既是唐诗繁荣的反映,也是它繁荣的一个因素。
书法、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的高度发展对唐诗的繁荣产生了直接影响。各种艺术品种之间的创作精神和原则是相通的,它们互相吸收,彼此促进。
没有唐代音乐的普遍发展,就不可能出现白居易的《琵琶行》等这类描摹各种器乐曲达到出神入化境界的诗篇;唐代题画诗的兴起显然派生于绘画艺术的发展,像王维既是山水诗的大家,又是南宋山水画的开创者;如杜甫的名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风宛如雄武健美的舞蹈。 统治者对诗歌的爱好和提倡,为唐诗繁荣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使诗歌创作形成大普及的局面,促使唐诗繁荣。
唐太宗先后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贤学士、编纂文书、唱和吟咏。唐太宗一生写过大量的诗,也发表不少有关诗歌创作的理论,它不仅对贞观诗风,而且对唐一代文学产生过很大影响。
《全唐诗》云:“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启之焉。”高宗、武后常自制新词入乐,玄宗本人就是诗人和音乐家,文宗特置诗学士72人。
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自然会吸引知 识分子走上诗歌创作的道路,形成诗歌创作的普遍社会风尚。 文学艺术的发展和政治、法律、哲学等其他上层建筑一样,总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
唐代经济的繁荣为唐诗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唐代南北经济融合,与日本、高丽、波斯、天竺、大食等亚欧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使长安成为国际性大城市,这些扩大了诗人的视野,丰富了诗人的精神生活,为唐诗提供了丰富素材,也激发了诗人创作的热情。如果没有开元盛世,杜甫就不可能写出“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壮丽诗篇。
唐国力强盛,使知识分子意气风发,强烈地追求“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热情地向往建功立业的不凡生活。李白的《上李邑》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表达了政治理想,充满积极乐观的精神,表现了诗歌中罕见的宏图壮志。
唐前期的政治清明也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因素。唐太宗总结隋亡教训,实行政治变革,开一代纳谏之风,实行“广开言路、虚怀纳谏”政策。
他的后继几代皇帝大都继承这一作风。这种清明政治带来思想解放,儒、佛、道三教并流,知识分子没有文禁的顾虑,创造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诗歌创作的巨大社会潮流。
何止帝王将相、士大夫从事诗。
在平定安史叛乱的战争中,唐军于邺城兵败之后,朝廷为防止叛军重新向西进扰,在洛阳一带到处征丁,连老翁老妇也不能幸免。
《垂老别》就是抒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苦情。《忆昔》反映开元年间,社会安定,天下太平,商业和交通也十分发达。
扬州位于运河和长江交汇处,中外商人汇集,城市特别繁华。唐都长安城里更是热闹非凡,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使臣、商人、学者、工匠都争相前往唐朝进行友好交往,开展贸易,学习文化、技术。
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开元盛世”。
杜甫(712-770):唐诗人。
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
杜审言之孙。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得始得官。
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一说饫死耒阳。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
有《杜工部集》参考资料:《辞海》1989年版。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0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