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孔桥起源故事
十七孔桥的桥洞为什么要建十七个孔呢?因为桥正中的大孔,从桥两端数来正好是“9”,而“9”被称为极阳数,是过去封建帝王最喜欢的吉利数字,所以将桥建成17孔。
颐和园十七孔桥是一座长150米的17孔联拱大石桥,飞架于南湖岛和廊如亭之间。乾隆时仿著名的卢沟桥所建。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计544只,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桥的东边有一尊镇水铜牛。
镇水铜牛位于昆明湖的东堤,卧伏在雕花石座上,以神态生动、形似真牛著称。清乾隆二十年(1755)用铜铸成,称为“金牛”。据传是为镇压水患而起。牛背上还铸有由乾隆帝撰写的80个字的篆体铭文《金牛铭》。铭文为:“夏禹治河,铁牛传诵。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鼍鼋。此昆明,潴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邱淮水,共贯同条,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
十七孔桥是古代汉族桥梁建筑的杰作。它位于北京市西郊颐和园内,是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清乾隆时(1736一1795)建,是园内最大的石桥。 桥由17个孔券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桥额北面书“灵兽偃月”,南面书“修炼凌波”,蕴涵着深厚的汉族文化底蕴, 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颐和园依山面水,园中昆明湖约占全园面积的3/4。除了湖的四周点缀着各种建筑物,在湖的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也修造六座造形优美的桥。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系由一座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
十七孔桥西连南湖岛,东接廓如亭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桥身长一百五十米,宽八米,由十七个券洞组成,是颐和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远远望去像一道长虹飞跨在碧波之上。十七孔桥上所有匾联,均为清乾隆皇帝所撰写。在桥的南端横联上刻有“修蝀凌波”四个字,形容十七孔桥如同一道彩虹,飞架于昆明湖碧波之上。桥的北端横联则有“灵鼍偃月”几个大字,又把十七孔桥比喻成水中神兽,横卧水中如半月状。桥北端的另一副对联写着:“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浆影翻明月照还望”。此桥的风景,在优雅宁静之夜游赏更加怡人。十七孔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五百四十四只。桥两边的白石栏杆,共有128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姿态各异的石狮,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闹,有的你追我赶,有的凝神观景,个个惟妙惟肖。桥头各有两只大水兽,很象麒麟,十分威武。桥的两头有四只石刻异兽,形象威猛异常,极为生动。
出文昌阁向南,湖滨小岛上即知春亭,因岛上遍植桃柳,最早显春意,故得此名。站立亭中远眺近望,远、中、近景一览无遗,是观全园景色的最佳地点。岸边还有元朝宰相耶律楚材祠。再向南行,即可见全园最大的廓如亭,八角重檐,由内外三层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支撑,独具特色。该亭如一秤锤,压在十七孔桥东端,挑起桥西侧的重点景区南湖岛。廓如亭旁边有一铜牛,铸于1775年,是特有景观,青铜牛身下是石雕的海浪纹须弥座,表示镇水之意。
十七孔桥也是颐和园大名鼎鼎的景物,优美如长虹,横跨在昆明湖上。17个孔券乃体现“九重”之数,因为从中间的最大孔向两端数去都是九。栏杆柱头也和卢沟桥相似,雕着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桥西为湖中最大的岛屿南湖岛,岛上建有龙王庙、鉴远堂、月波楼等建筑。主体建筑为北面假山上的涵虚堂,为当年皇帝观看水师演练之处。
从全湖来看,长长的西堤与从西堤岔出去的短堤将湖隔成三块,而分立其中的南湖岛、藻鉴堂和治镜阁岛,分别象征着东海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是道教信仰中的不老仙境。从全园来看,南湖岛与万寿山佛香阁的位置在对景手法上呈一宾一主之姿。而西堤之外无限深远,借用园外西山淡抹的自然风光,给人开阔之感,确是景无边,意不尽。
造型优美的十七孔桥,将昆明湖的水面分出层次,千亩碧波尽收眼底的空旷观感,被此桥的参与,将空旷的孤寂感消弭无踪,这些都是造园设计者神工巧匠的神来之笔。
“廊如亭”坐落于十七孔桥东桥头南侧,是中国现存古亭类建筑中最大的亭子。因此亭是一座”八角型重檐”的建筑,所以也称之为“八方亭”。
在修十七孔桥的时候,特意请来了许多能工巧匠。
那晶莹洁白的汉白玉,是石匠们一斧一凿从房山的大石窝开采的,流着汗水一步一步把它运来的。有一天,修桥工地上来了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儿,头发长的过耳根台子,脸上的土有一个铜子儿厚。
他背着工具箱子,一边走一边吆喝:谁买龙门石,谁买龙门石啊!工地上的人看他那肮脏劲儿,都以为他是疯子,谁也没搭理他。老头在工地上转悠了3天,也吆喝了3天,但是还是没有人理他。
于是老头背着工具箱子离开了工地,往东走到六郎庄一棵大槐树底下,坐在大槐树底下不走了。老头夜里就睡在树底下,每天鸡叫头遍起身,抡起铁锤,叮叮当当凿那块龙门石。
一天傍黑儿,下起了瓢泼大雨,风吹雨潲迷得老头睁不开眼睛。他双手抱头,蹲在树底下背雨。
正好,村西住的王大爷打这儿路过,见那个老头畏畏缩缩的样子,挺心疼,就让他搬到自个儿家里来住。老头搬到王大爷家以后,不仅有房子住,而且还管饭吃。
他整整住了一年,也叮叮当当一天不停地凿了一年龙门石。一天早晨,他对王大爷说:今天我要走了,我吃你的饭,住你的房,你的恩情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我也没有什么报答的,就把这块石头留给你吧!王大爷瞅了瞅汉白玉的龙门石,对老头说:你也别说报答不报答。为这块石头,你劳累了一年,还是你带走吧!我要它也没用。
老头说:我这块石头,真要到节骨眼上,花100两银子还买不到呢!说完,背起工具箱,顺着大道往南去了。很快,修建十七孔桥的工程快完工了,乾隆皇帝还准备亲自前来贺龙门呢!没想到,桥顶正中间最后的那块石头,却怎么也凿不好、砌不上。
这可急坏了工程总监。这时候,有人想起了那个卖龙门石的老头,总监开始派人四面八方地去寻找他。
工程总监打听到那个老头曾在六郎庄住过,就亲自来到王大爷家。他一眼看到窗底下那块龙门石,就蹲下来量了量尺寸,结果是长短薄厚一分不差,就好像专为修桥琢磨的一样。
总监高兴得合不拢嘴,对王大爷说:这是天上下来神人专为修桥凿的,可救了我的急啦!你张口吧,要多少银子我就支付多少。王大爷说:你也别多给,那老头在我家吃住了一年,你就给我一年的饭钱吧!总监立马留下100两银子,就把龙门石运走了。
还别说,这块龙门石砌在十七孔桥上,不偏不斜,严丝合缝,竟然把龙门合上了!那些石匠和瓦匠们,人人都吐了一口气,总算把石桥修成了呀!要不然,皇上怪罪下来,还有大伙的活路吗?正当大伙高兴的时候,有个老石匠忽然醒悟过来,对大伙说:诸位师傅现在该明白了吧,这是鲁班爷下界,帮咱们修桥来啦!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祖师鲁班拯救了他们啊。
2. 关于铜牛传说
清朝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为了个人享乐,挪用建立海军的几百万两白银修了颐和园。她传下旨令: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既然有天河,当然还要有牛郎和织女。於是,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边安置了一头铜牛,以象征牛郎;在石舫的旁边又建了一座织女亭。铜牛身体朝东,而头扭向西北,正冲着织女亭方向。这样,以昆明湖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织女”的格局。从此,这头铜牛就这样朝朝暮暮遥望着“织女”,却不得相聚。
有一年的七月初七,也就是天上的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头铜牛突然活了。它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一步一步走到湖里,向着织女亭的方向游去。怎奈昆明湖太大了,铜牛游到一半便沉了下去。人们赶忙禀报太后慈禧。慈禧开始不信,亲自到十七孔桥一看:铜牛果然不见了。怎么办?“天河”边不能没有牛郎啊!於是下令仿照过去的铜牛赶制一只,放在原来的地方。防它再跑,就用铁链拴住。
到了第二年七月七,铜牛又动起来,眼看铁链子也拴不住了,慈禧忙派手下几个保镖的壮汉将它拉住。几个壮汉用尽全身力气拼命拽着“牛”尾巴,由於用力过猛,“咔嚓”一声,尾巴断了。幸好这时有人拿来了更粗的铁链,七手八脚最后总算将铜牛锁住了。
从此,昆明湖边便留下了一只断了尾巴的铜牛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