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
魏明帝曹睿死时,托付曹爽与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治理天下。曹爽与司马懿互相排挤,经过激烈的权力争斗,司马懿尽诛曹爽一党,魏国军政大权自此落入司马氏手中。
[1]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不久废除了已经成年但迟迟未能亲政的曹芳,另立十三岁的曹髦为帝,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
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
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薄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
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司马昭 即晋文帝,晋武帝司马炎之父。
字子尚,河内温人(今河南温县)。司马懿次子。
昭随父抗蜀,多有军识。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
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
专揽国政,阴谋代魏。甘露五年,杀魏帝曹髦,另立曹奂为帝。
景元四年,分兵谴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灭之。自称晋公。
后加晋王。咸熙二年,薨。
昭死数月,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
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个人资料 [编辑本段] 字 子尚 终属 魏 籍贯 [司州]河内温县 [今河南温县] 容貌 暂无相关记载 官至 大将军 晋王 追尊文帝 庙号太祖 生卒 211 — 265(55岁) 家族资料 父亲 司马懿 母亲 未知 配偶 王元姬 子女 司马炎 兄弟姐妹 司马师 司马亮 司马伦 司马干 司马骏 司马氏 司马伷 相关人物 司马懿 姜维 钟会 曹睿 陈泰 曹髦 曹奂 司马炎 贾充 曾效力过的势力 魏 简明历史传记 [编辑本段] 司马昭字子上,河内温人(今河南温县)。
司马懿次子。昭随父抗蜀,多有军识。
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
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阴谋代魏。
甘露五年,杀魏帝曹髦,另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分兵谴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灭之。
自称晋公。后加晋王。
咸熙二年,薨。昭死数月,子司马炎代魏称帝。
建晋朝。追尊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简明演义传记 [编辑本段] 司马昭随父司马懿抵御诸葛亮伐魏。多有军识。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为大将军。手握兵权,专揽国政,并阴谋代魏。
甘露五年,杀魏帝曹髦,另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司马昭分兵伐蜀。
蜀灭亡后,钟会阴谋造反,司马昭率领大军亲讨。未至,钟会业已败亡。
回朝后自称晋公,后加晋王。立子炎为世子。
司马昭责戏阿斗,阿斗蜀乐不动情。咸熙二年,昭中风猝死。
数月后,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
追尊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历史评价 [编辑本段] ▓史臣:世宗以睿略创基,太祖以雄才成务。
事殷之迹空存,翦商之志弥远,三分天下,功业在焉。及逾剑销氛,浮淮静乱,桐宫胥怨,或所不堪。
若乃体以名臣,格之端揆,周公流连于此岁,魏武得意于兹日。轩悬之乐,大启南阳,师挚之图,于焉北面。
壮矣哉,包举天人者也!为帝之主,不亦难乎。 《晋书》 ▓房玄龄:世宗继文,邦权未分。
三千之士,其从如云。世祖无外,灵关静氛。
反虽讨贼,终为弑君。 《晋书》 ▓曹髦: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三国志·魏书四》 司马昭小故事: [编辑本段] 三国后期,魏国的大权逐步被司马氏掌握。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继任大将军的官职,独专国政。
司马师死后,其弟司马昭又继任大将军,朝廷大权仍然掌握在司马氏的手里。 曹髦见曹氏的权威日渐失去,司马昭又越来越专横,内心非常气愤,于是写了一首题为《潜龙》的诗。
诗中写道:受伤被困的龙不能跃出深渊,自由自在地上天入地。就好比龙蟠居在井底,看着泥鳅、鳝鱼在面前手舞足蹈,只能藏起牙齿伏住爪甲。
真可恶,我处于同样的境地! 司马昭见到这首诗,勃然大怒,在殿上大声斥责曹髦说:“我司马氏对魏有大功,你为何把我们比作泥鳅鳝鱼?”曹髦听了,吓得浑身发抖。司马昭见他不敢作答,冷笑一声离去。
曹髦回到后宫,觉得司马昭有篡夺帝位之心,所以敢于当众侮辱他。这样的日子无论如何过不下去了,必须除掉司马昭。
于是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等大臣密谋对策。他愤怒地对他们说:“司马昭企图篡夺帝位的野心,是人所共知的。
我不能坐着受废黜的侮辱,今天要与你们一起去讨伐他。” 尚书王经提出,司马昭重权在握已非一日,只靠少数人马是对付不了他的,希望曹髦慎重考虑。
曹髦把讨伐司马昭的诏书抛在地上,激动地说:“我已经下了决心,即使死,也没有什么可怕,何况也不一定死!” 侍中王沈和散骑常侍王业怕祸及自身,准备一出宫就向司马昭报告。曹髦等不及了,拔出宝剑,登上马车,带领宫中侍卫、奴仆等三百多人,向司马昭的府第进发。
途中,遇到司马昭的亲信贾充,正带了数千卫兵过来。曹髦以为他们是来杀自己的,便冲到前面高声喊道:“我是天子,你们想弑君吗?”卫兵不敢阻止,也不知应采取什么行动,便向后退却,贾充马上对卫兵大声喝道:“司马公养你们,就是为了今天之事啊!”卫兵们听他这一喝,顿时明白过来,一齐挥戈,当场将曹髦杀死。
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后被废为陈留王)。曹奂完全听命于司马昭,不过是个傀儡皇帝。
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长子司马炎继位任晋王。仅过了几个月,司马炎就逼曹奂退位,由他称帝,建立晋朝。
名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自《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司马懿及其兄司马师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
魏帝曹髦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形容其野心,欲率人讨伐司马昭,却因王沈、王业的背叛而泄密,终被司马昭的亲信贾充指使武士成济弑杀于南阙。事后曹髦的大臣王经及亲属被杀,成济则作为替罪羊被夷灭三族。
而司马昭未受追究,后来更被封为晋王,死后其子司马炎篡魏自立。 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扩展资料 故事演绎 公元260年的一天傍晚,洛阳城突降急雨。雨点由疏转密,天空一片灰暗,间或有雷霆闪电。
历史在这一天的最大落笔不是洛阳城的这场暴雨,而是发生在皇宫中的一场政治风雨。与宫外噼里啪啦的雨声相呼应,皇宫中也是一片鼓噪,人呼马嘶,兵器相交。
原来是魏帝曹髦“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决定出宫亲手杀掉权臣司马昭。曹髦带着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宫廷侍官下了陵云台,穿上铠甲,挑了兵仗,集合宫中士兵,要出讨司马昭。
宫中顿时大乱。有官员拦住曹髦,上奏说天降大雨,出师不利,请皇帝收回成命。
曹髦一把将他推开。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闻讯赶到。
曹髦见三人到来,不等他们开口,大声诉起苦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我忍受不了他的羞辱了,不能坐等被他废黜。
就让我们君臣在今天解决此事。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
王经诚恳地劝谏道:“昔日鲁昭公忍受不了专权的季氏,结果败走他方,失去国君之位,为天下取笑。现在国家大权操纵在司马家族已经很久了。
朝廷四方都有司马家的亲信爪牙,人们不顾逆顺之理已非一日。皇上的宫廷宿卫兵甲寡弱,怎么能够作为成大事的依靠呢?兵势一旦发起,就好像病情可能非但没有祛除,反而会加深!甚至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灾祸。
请皇上详加考虑啊。” 曹髦听到如此冷酷的现实分析,胸中怒火熊熊燃烧。
他掏出怀中的板令狠狠地掷在地上,厉声说:“我意已决。即使事败身死,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更何况不一定死呢!” 曹髦抛下三人,匆匆告别太后,率领宫中宿卫、官僮数百人,敲起战鼓,出云龙门而去。
皇帝身披新甲,坐在车驾之上,手持宝剑,大呼杀贼,激励士气。这一幕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
王沈、王业两人见此,决定去向司马昭汇报投诚。他俩招呼王经一起去告密:“事已至此,我等不能自取灭族之祸,应该前往司马公府自首,以免一死。
王尚书同去否?”王经回答说:“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你们俩去吧,我不去了。”
王沈、王业见劝不动王经,快步出宫,抄小路报告司马昭去了。这一边,曹髦率领着数百僮仆,鼓噪而出。
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正好有事入宫,遇到震怒的曹髦和宫中的乌合之众,大吃一惊。曹髦左右大声呵斥他,司马伷一行慌忙躲避而走。
曹髦可谓旗开得胜,对这次肉搏的前途更有信心了,于是他喊得更响了。随从们受到感染,旗帜和兵器也挥舞得更欢了。
在皇宫南阙下,得到消息的司马昭党羽已经在中护军贾充的率领下,集合军队,列阵迎战了。司马父子常年掌握军队,集合的军队战斗力自然不是曹髦的乌合之众可以比拟的。
贾充见到宫中缓缓出来一支不伦不类的军队,嗤之以鼻。他挥手示意主动反击,自己带兵自外而入,扑向曹髦军队。
曹髦的军队见状就溃散后退了。曹髦急了,高喊:“我是天子,谁敢拦我!”挥舞着宝剑,左右乱砍。
司马昭一边的将士见小皇帝赤膊上阵,不知所措,只好小心躲避,不敢进逼。宫中士兵和仆人们见状,又聚集起来,向宫外继续前进。
两边军队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开始胶着。曹髦认为这是上天保佑曹家,自己身为天子,天下无敌,更加起劲地舞剑向前冲。
司马家一边的军队慌乱躲避,形势开始不利于司马昭了。在司马昭一边的太子舍人成济跑过去问贾充:“事情紧急了!中护军,怎么办?” 贾充恶狠狠地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司马家如果失败了,我们这些人还会有好下场吗?还不出击!”他对周围的士兵高喊:“司马家养你们这些人,就是用在今天的。今日之事,没有什么可以迟疑的。”
成济略一思考,说:“没错!”接着抽出铁戈,向曹髦刺杀过去。曹髦毫无防守之力,被成济的长矛从胸中进去,于背部出来,血溅宫墙,当即身亡。
一场宫闱惊变就此结束。曹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赤膊上阵、亲手去刺杀权臣的皇帝,但是他失败了。
古代历史上的另一位个人英雄主义皇帝是北魏的元子攸。他虽然杀了权臣,但并没有解决权臣当国的问题。
相对于当国权臣来说,生长深宫的皇帝最大的武器就是自己的血统。“皇帝”的金字招牌还是可以吓住绝大多数人的。
比如曹髦在打斗中,他的皇帝光芒就起了相当大的作用。遗憾的是,这是他们唯一的武器,而且是不断钝化的武器。
随着权臣权势的巩固和人们对皇室的失望,皇帝的光芒就逐渐暗淡了。更要命的是,对于那些权臣的党羽来说,他们的利益是与皇帝的利。
“司马昭之心,众人皆知”意思解释: 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
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出处: 《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斐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魏晋之交是个多事多乱、多灾多险之秋。 曹魏政权在固守中摇摇欲坠,司马氏在狭隘、贪婪、阴险、残酷中膨胀得势。
公元二五四年,司马师废齐王曹芳,公卿迎立曹髦为帝。司马氏在魏国的势力越来越膨胀。
公元二六零年,曹髦不甘为司马氏作傀儡,率宿卫玫司马昭,然事败,反被昭所杀。司马昭又另立傀儡元帝曹奂,从此大事政事皆决于司马昭。
终于取代曹氏政权而建立晋王朝。 这段历史留给后人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
典故: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
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辅助十三岁的皇帝曹髦,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
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
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
"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军王您力量软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
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句话说白了就是,司马昭这种撺掇某位的想法,大家都看的出来了。而这句话的典故是这么来的: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孩子,司马懿在曹丕死后其实就掌管了朝中大权了。
但是后来司马懿也死了后,辅佐曹髦的便成了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在曹髦13岁的时候,司马师也死了。然后呢,这个辅佐曹髦的大任务就交给了自个儿的弟弟司马昭,相当于就是司马家自己一代一代的辅佐曹家,当时的司马昭就手握重权了。
换句话来说,就是不管是政策啊之类的,全部都是有司马昭说了算。当时的皇帝是曹髦,说白了也就是个傀儡,也就是说,虽然当时的皇帝是曹髦,但是权力不在曹髦手上,在司马昭手上。
曹髦就觉得自己时刻生活在危机里,觉得自己得把自己的这个权利给要回来,想要自己当真正的实权皇帝。这种情况下,司马昭肯定不能把自己手里握着的皇权给他呀。
于是便开始进行谋略,想办法。曹髦已经明白司马昭的用意了,得知自己的皇权是拿不回来了,想要跟司马昭拼个你死我活,从而对自己的群臣说便说出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句话。最后在与司马昭火拼时,曹髦战败,被杀。
但是聪明的司马昭不想让别人知道是自己把曹髦给杀掉的,便假装找各种借口,除了这种事情当然得找替罪羊了。在群臣当中,大家就当不知道这事儿,就当曹髦病死了。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司马昭的那点野心。
三国时代魏末,魏王朝大权渐渐旁落.战功卓著的司马懿与魏宗室为权势明争暗斗.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在洛阳发动政变,诛灭曹爽集团,从此魏国的实权为司马氏掌握.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也都握着军事重权,尤其司马昭.在位至大将军后,权重一时,大肆屠杀曹氏家族人员.进而威逼魏帝曹髦让位于他.
实为傀儡皇帝的曹髦忍无可忍,于是召集亲信大臣密商对策.曹髦愤怒地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腾不能坐以待毙,今日和众卿共商大计,铲除这个逆贼!”魏甘露五年(260年)夏,曹髦亲自仗剑,率三百余人向司马昭发起进攻.由于事先有人告密,司马昭早有准备,所以曹髦的人马倾刻间被瓦解,曹髦也被杀死,年仅20岁.
司马昭杀曹髦后,又立曹奂为帝.到司马昭儿子司马炎执政时,于咸熙二年(265年)废曹奂,自立为帝,建西晋.
从此,后人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来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或野心.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0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