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桐庐市西15公里富春江之北岸的宫春山上。
相传是东汉高士严光(字子陵)隐居垂钓之地,故亦称严陵山。史载,严子陵,浙江会稽余姚人。
少有高名,与刘秀同游学。刘即帝位,征召其为谏议大臣,拒之,归隐富春江衅,耕钓以终。
相传刘秀称帝后,曾3 次遣使才访得严子陵入京,与之畅叙友情井同榻而卧。睡间,严以足压在刘秀腹上,刘亦不以为然。
次日太史上奏:"客星犯帝座,甚急"。刘秀笑道:朕与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自汉以来,严甘愿贫苦,淡泊名利的品质一直为后世所景仰,全国称其钓台处有10余处,以此最为著名。 钓台分为东西两处,均为高约70米半山上的磐石,相距80余米,在登山石径岔道上有"双清亭",民国年间所建,亭联为:"登钓台南望,神怡心旷;想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东台为严垂钓处,有巨石如笋,传为严以此支撑垂竿,石亭为乾隆年建,甚古朴。侧有平台如矾,在此远眺,青山拥春江,俨如画卷。
1961年冬,郭沫若曾游此地,作诗提出"岭上投竿殊费解"的疑问,并发表"由来胜迹流传久,半是存真半是猜"的中肯见解。西台亦称谢翱台,南宋遗民谢翱于元至元二十六年(1290年)在此面北痛哭,奠祭爱国英雄文天祥。
继之泛舟江上,以竹如意击石,唱《楚辞》为文招魂,并撰《西台恸哭记》以述其事。谢死后,葬于钓台之南。
后人对谢义举相当敬佩,因称"东西钓台,名垂千古"。钓台码头上有石坊,正额:"严子陵钓台";背额:"山高水长",为赵朴初、沙孟海所书。
西侧沿江新建严先生祠堂,祠内东壁立有宋范仲淹所撰《严先生祠堂记》石碑,文中"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之名句流传至今。东西"富春江诗文碑林"长廊,荟萃历朝诗文,云集全国书家挥毫立碑,蔚然而成大观;并有李白、白居易、陆游、范仲淹等古代文豪石像20余座错落存于山麓密林之间。
由钓台上溯25公里许,至梅城,江水平阔、奇峰对峙,绝多险滩,为著名的七里泷,亦称七里濑。古有"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即咏此。
要说钓鱼台,老北京人能说出四处,分别是东、西、南、北 钓鱼台:“东钓鱼台”,在药王庙村以东,三里河村以南,清光绪 二十六年以前,这是北京西郊一处颇有名气的地方。
从玉渊潭流 出的河水斜向东南,到圆通观村分成两股,一股向南,一股向东 流至三里河村。 “西钓鱼台”,在马神庙之西南。
辽金时代,这里河水弯弯, 一片水乡景色,有封建士大夫追求隐逸雅趣的“养尊林泉”、“钓 鱼河曲”等风景名胜。 “南钓鱼台”,在白云观以西的会城门村,那里曾有金朝外城北城墙会城门的护城河。
“北钓鱼台”,朝内大街从东往西数的第二个南北走向的胡同。 旧时朝内大街北侧店铺林立,副食、饭馆、小吃摊都集中在这条 东西长二三百米的路段。
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大家熟知的玉渊潭钓鱼台,这台是什么 人铸的呢?历史上说法不一:有的说是金章宗,有的说是乾隆皇 帝,还有人说这个钓鱼台可早了,应该是商末周初时期姜子牙铸 的。 当年姜子牙保着周文王、周武王,打败了商纣以后,本来分 封到齐鲁一带称侯定居,可他不愿意去。
因为姜子牙原来有个妹妹,在武王伐纣的战争中屡建奇功, 但自认杀人太多,罪孽深重,所以还没等武王平定天下,就一个人偷偷来到了塞北幽州一带出家,后来成了妙峰山的碧霞元君娘 娘。 姜子牙挂念妹妹,所以不愿到齐鲁一带去,于是让自己的儿 子去了封地,而自己云游天下,寻找妹妹。
一天,姜子牙来到幽州,找到了失散的妹妹,又看到这里山清水秀,当地人朴实无华,因此就定居下来了,定居的地方就是今天的玉渊潭畔。定居下来以后,姜子牙兄妹平时谈经论道,闲暇时就去钓鱼,这玉渊潭当时可比现在大多了,水深鱼多,每次姜子牙都能满载而归,不过这下惹恼了住在这水里的龙王,他心想:这商纣的大军都敌不过姜子牙,我明争肯定不行,但不管他的话,用不了三五年,我的水族虾蟹还不都让他给钓光了。
于是龙王想了个办法对付姜子牙。姜子牙钓鱼的地方本是个高高的河堤,但从此每当他一来, 河水转眼就没过了这里,几乎没有站立的地方,一次两次不觉得, 次数多了,姜子牙就明白了,原来是你这龙王跟我耍心眼,行, 我想法子治你。
姜子牙和妹妹经过几天的观察,找到了龙宫的确切位置,摸 到了龙王的底细。 原来这个玉渊潭龙王是东海龙王的幼子,因为 生性暴戾,被发配到这里,但可苦了附近的老百姓,只要稍有不 周到之处,它就兴风作浪。
姜子牙就在龙宫的上方安置了几十块 万斤重的石头,并用灰沙浇铸,砌成了一个圆圆的台子,接着又 在这个台子上建造了一座望海楼,登上这个望海楼,整个幽州尽 收眼底,不仅如此,姜子牙还让老百姓在这个楼上垂钓,再也不 怕龙王的水漫金山了。 后来姜子牙死了,望海楼也塌了,可他铸的这个台子却还把 龙王牢牢地压在下面,人们为了纪念姜子牙,就管这个台子叫钓 鱼台。
再后来,历代皇帝在此修建行宫别墅,这里慢慢地名气也 就大了。
关于这首词地名,那位黄石的朋友认为是咏长江,那是错的,即使是刚会读诗的小学生可能亦会知道这“长江白浪”是借喻,作者只是把长江作比喻罢了。这“长江白浪不曾忧”一句,是写诗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远离尘嚣,与名利无争,即使遇到大风大浪,亦觉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的意思。再看上面的“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二句。这舴艋舟舟形相当的狭长,一不小心就会掉入湖中,渔夫们赖捕鱼为生,在风雨中闯荡,练就一手纵棹乘流的工夫。而诗人在湖州西塞山渔隐多年,与驾舴艋舟的渔夫为伍,乘流,纵棹,自然亦“能纵棹”,“惯乘流”,往来自如,成为乘风破浪的能手,哪里担忧什么长江白浪呢?所以这首词如果要考证地名的话,只要考证“钓台”这个地名就行了。
夏承焘《唐词人年谱·张先》引《梅磵诗话》下谓:“吴兴西门外张钓鱼湾,即张志和钓游处。”《太湖备考·卷一》载:“苕溪…,至目海山麓入乌程界为西溪,北过钓鱼台而分者三……”。这“北过钓鱼台”之钓鱼台从《大清一统志·湖州府全图》及民国初期的《吴兴全图》和《吴兴明细全图》上分析,以及笔者实地之考察,认为此钓台即在湖州城西二十里许的西苕溪溪中间的大礁石——石堂子。石堂子上原有钓台遗址,与西塞山遥遥相望,二者相距仅三里之遥。西苕溪在洪水泛滥时,亦同样是惊涛骇浪,急流直下,亦不亚于长江之白浪,张志和词中“长江白浪不曾忧”亦是西苕溪洪水泛滥时的真实写照。所以石堂子与张志和“钓台渔父褐为裘”中之“钓台”相当吻合。宋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诗中有“龙头舴艋吴儿竞”句,说明湖州有舴艋舟。丁文《陆羽大传》中有张志和在石堂子上垂钓,与颜真卿、陆羽等人相见的故事情节。
可惜的是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湖州航管部门为了疏导西苕溪,多次用炸药轰炸石堂子,但没有炸平,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在石堂子上安装了航标灯塔。西苕溪在没有洪水时最适宜小舟纵棹乘流,石堂子更是绾纶垂钓的理想之地。实地的考察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和领会了张志和词中 “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真正的意境。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张志和词中的钓台乃西苕溪溪中间的大礁石——石堂子无疑。
严光,字子陵。
他在少年时代,与汉光武刘秀是同学。别的学问不说,单从文学词章的角度来讲,严子陵高到什么程度,已无可靠的资料可寻。
但是,看刘秀--汉光武的少数文章词藻,的确很不错。在刘秀做了皇帝以后,唯独怀念这位同学,到处查访,希望他来一见,就可想见严光的深度,并不简单。
也许他也是一个在当时局势中,不作第二人想的人物。但是他也深知刘秀不简单,这个位置已属于刘秀的,他就悠游方外,再也不想钻进圈套了。
因此他就反披羊裘,垂钓在浙江桐庐的富春江上。这种作风,大有近似老子所说的:“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囗囗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后来,他虽然也和当皇帝的老同学刘秀见了面,而且还在皇宫里如少年时代一样,同榻而眠,过了一夜,还故意装出睡相不好,把脚搁在刘秀的肚子上睡觉,似乎又目无天子。总算刘秀确有大度,没有强迫他作官,终于放他还山,仍然让他过着悠游自在,乐于江上垂钓的生涯。
因此相传后世有一位上京考功名的秀才,路过严子陵的钓台,便题一首诗说:“君为名利隐,我为名利来。羞见先生面,夜半过钓台。”
这真是:“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的对比写照。但是相反的,后人有对他作极其求全的批评说:“一着羊裘不蔽身,虚名传诵到如今。
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这又是何等严格的要求,他是说,严子陵反披羊裘去钓鱼,分明是故意沽名钓誉,要等汉光武来找他,用此为求成名的手段。
如果真想逃名避世,当时只着一般渔人所穿的蓑衣斗笠去钓鱼,谁又知道富春江上多了一位渔人便是严子陵呢!那么,当皇帝的同学刘秀,岂不是永远也无法找到你吗?因此他批评严光是有意弄噱头,求虚名,而非真隐的诚意人物。 如照这种严格的要求隐士、高士、处士的标准来讲,凡是被历史文献所记载,为人世所知的人物,乃至神仙传记或佛门中的高僧,也都是一无是处的。
宋代的大诗人陆放翁便说过:“志士栖山恨不深,人知已自负初心。不须更说严光辈,直自巢由错到今。”
平庸一生,名不见于乡里,终与草木同腐的,或者庶乎近焉! /z/q657888071.htm。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句俗 语已经流传了千百年。
那么,当年姜太公钓鱼的地方在哪里呢?就在宝鸡 市东30千米处的渭河岸边。姜子牙是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和军事家,但在历史上却是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传奇人物。
他姓姜名尚, 字子牙,又名太公望。传说他的祖先 曾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吕这个 地方,故又叫他吕尚或吕望。
姜太公 虽有满腹才学,但在遇见周文王前,很不得志。后来他辅佐文王,励精图治,打败了犬戒,征服了崇国,并帮 助武王兴兵伐纣,灭商。
因功封在齐国,是齐国的始祖。在神话传说中, 他曾在昆仑山从元始天尊学道,后来 奉命下山辅助周室。
80岁时垂钓于渭 水之滨等候文王,被文王拜为丞相。 在伐纣灭商过程中,他曾率领众多道术之士,斗法决胜。
完成兴周大业后, 又奉命出榜封神。姜子牙垂钓的地方叫伐鱼河。
它 源于秦岭,流入渭河。据说子牙在此垂钓9年多的时间,在他钓鱼的石台 上磨出了两条平行光滑的印痕,至今 犹存。
苏东坡有“安知渭上叟”的诗 句,叙述了子牙小腿骨在大石上磨压 出痕迹的故事。 传说中姜子牙钓鱼只用直针,不用曲钩,离水面三尺高, 诚如俗语所说“太公钓鱼,愿者上 钩”。
也有说太公钓鱼“不为锦鳞设, 只钓与王侯”,其意不在钓鱼,只做做 样子罢了。现钓台西边有太公庙,始建于唐朝,明朝时重修。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1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