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子发母就是楚国将军子发的母亲。
子发攻打秦国的时候,军粮吃光了,子发派人向楚王求援,并叫使者顺便回家探望一下母亲。子发母亲问使者:“士兵们可安好?”使者回答说:“士兵们能分吃豆粒充饥。”
母亲又问:“那么将军可安好?”使者回答说:“将军每天早晚都吃好饭好肉。”子发打败秦国归来,回到家的时候,他的母亲关上大门不让他进去并且叫人责备他说:“你没听说越王勾践讨伐吴国的事吗?有人献上一坛美酒,越王勾践派人倒在江的上游,让士兵到下游同饮江水,其实江水中并没有多少酒的美味,但士兵作战的勇气因此而增加了五倍。
又有一天,有人送来一袋干粮,越王勾践又下令赐给军士们分了吃,其实只有一点点食物,过了咽喉就没有了。但士兵作战的勇气因此而增加了十倍。
现在,你身为将军,士兵们分吃豆粒充饥,惟独你早晚吃着好饭好肉,这是为什么?《诗经》上不是说了吗?‘我快乐而不荒废正事,贤人都高兴’,说的是做事不能失了分寸。你指挥士兵进入生死相争的战场,而自己却高高在上地享乐,即使能够取胜,也不能说是用兵的正道。
你不是我的儿子,不要进我的门!”子发只得向他母亲谢罪认错,这才进了家门。
“秦失其鹿”是关于韩信、蒯通的典故。
韩信(?-前196),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庶孙,为避免与同名的名将韩信相混,史书多称其为韩王信。韩国被灭后一直在韩国故地生活,后随张良入关任将军之职,不久又任韩国太尉,领兵攻取韩国故地。韩国平定之后受封韩王。并随刘邦击败项羽平定天下。
蒯通,本名蒯彻,范阳(今河北徐水北固镇)人,因为避汉武帝之讳而改为通。蒯通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曾为韩信谋士,先后献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韩信死后被刘邦捉拿后释放,后成为相国曹参的宾客。据传,东汉末年刘表的谋臣蒯良、蒯越是其后裔。
扩展资料
秦失其鹿,比喻失去统治地位。
成语故事: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刘项相持不下。蒯通劝当时作为刘邦大将的韩信自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韩信感念刘邦的恩德没有听取蒯通意见。刘邦灭楚之后登基为帝,以种种借口诛杀韩信。
后来听说蒯通劝叛的事情,于是召蒯通问罪。蒯通说:秦朝失去统治地位,天下所有的英雄都在抢,只有才能高有能力的人得到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疾足高材者得焉)。当时我的主人是韩信,我就一心一意替韩信着想。
再说了,当时想做陛下做的事情的人多了,难道要全部杀掉吗?刘邦一听,感觉他说的对,就把蒯通释放了。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秦失其鹿
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手艺巧夺天工,非常高明。传说他曾用木头做成飞鸟,在天上飞三天三夜都不下来。可就是这样一位高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鲁班招了很多徒弟,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他定期会考察淘汰一些人,其中有个叫泰山的,看上去笨笨的,来了一段时间,手艺也没有什么长进,于是鲁班将他扫地出门。几年以后,鲁班在街上闲逛,忽然发现许多做工精良的家具,做得惟妙惟肖,很受人们欢迎。鲁班想这人是谁啊,这么厉害,有人在一旁告诉他:“就是你的徒弟泰山啊。”鲁班不由感慨地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相关传说
成语“有眼不识泰山”,与它相近的成语有有眼无珠,但两者的用法有差别。打个比方来说,形容人不聪明,可以这么说:你真是笨啊,意思是你脑筋不是很灵活;可是如果说:你笨得象头猪,那么笨的程度就很厉害了,还有非常生气的感情含在里面。
语出《易》,表吉亨之象。常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用于岁首祝福时,人们也常用“三羊”来代替“三阳”,把“三阳开泰”写成“三羊开泰”,乃取其谐音而已。根据泰卦的释义,“三阳开泰”的引申意思,则有好运即将降临之意。
典故
“马驰率风,羊致清和。”午马徐徐去、未羊款款来的时候,人们以这句话应景。另一句应时话的使用频率也多起来:三羊(阳)开泰。阳、羊同音。阳光之下三只羊,中国传统吉祥寓意图案,画题就叫《三羊开泰》
“三洋启泰”“羊”取其音,“羊”变了“阳气”之“阳”,而“泰”是《易经》中的一个召福卦象。三羊图的意思即招来吉利之谓,可以带来好运;三阳开泰之说来自《易经》。六十四卦之中,古人以《坤》为十月的卦象,《复》为十一月卦象,《临》为十二月卦象。卦爻分阴阳。《坤》卦六爻皆取阴爻,为纯阴之象;《复》卦一阳生于下;《临》卦二阳生于下;而《泰》卦,乾下坤上,阳爻有三——于是,“三阳开泰”成为岁首的吉语。明杂剧《闹钟馗》剧中演,逢元旦,三阳真君在三阳阁下排宴庆贺新年——那“三阳真君领三个绵羊太子”,三羊象征三阳。
十二地支配属相,未属羊。但并非自古如此。上世纪70年代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日书》,记载与今不尽相同的一套生肖,其中“午,鹿也。未,马也……戌,老羊也”。羊所对应的地支,是戌不是未。而且,在这一套生肖名单中,惟独羊冠以“老”,好像“羔”羊不具备做生肖资格似的。睡虎地秦简为何逢羊而尊“老”,是个值得讨论的题目。至于“未羊”,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已见记载。放马滩秦简,也有学者认为是汉代简册。
晋文公打败了楚国,会合诸侯,连一向归附楚国的陈、蔡、郑三国的国君也都来了。
郑国虽然跟晋国订了盟约,但是因为害怕楚国,暗地里又跟楚国结了盟。 晋文公知道这件事,打算再一次会合诸侯去征伐郑国。
大臣们说:“会合诸侯已经好几次了。咱们本国兵马已足够对付郑国,何必去麻烦人家呢?” 晋文公说:“也好,不过秦国跟我们约定,有事一起出兵,可不能不去请他。”
秦穆公正想向东扩张势力,就亲自带着兵马到了郑国。晋国的兵马驻扎在西边,秦国的兵驻扎在东边。
声势十分浩大。郑国的国君慌了神,派了个能说会道的烛之武去劝说秦穆公退兵。
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晋两国一起攻打郑国,郑国准得亡国了。但是郑国和秦国相隔很远,郑国一亡,土地全归了晋国,晋国的势力就更大了。
它今天在东边灭了郑国,明天也可能向西侵犯秦国,对您有什么好处呢?再说,要是秦国和我们讲和,以后你们有什么使者来往,经过郑国,我们还可以当个东道主接待使者,对您也没有坏处。您瞧着办吧。”
秦穆公考虑到自己的利害关系,答应跟郑国单独讲和,还派了三个将军带了两千人马,替郑国守卫北门,自己带领其余的兵马回国了。 晋国人一瞧秦军走了,都很生气。
有的主张追上去打一阵子,有的说把留在北门外的两千秦兵消灭掉。 晋文公说:“我要是没有秦君的帮助,怎么能回国呢?”他不同意攻打秦军,却想办法把郑国拉到晋国一边,订了盟约,撤兵回去了。
留在郑国的三个秦国将军听到郑国又投靠了晋国,气得吹胡子瞪眼睛,连忙派人向秦穆公报告,要求再讨伐郑国。秦穆公得到消息,虽然很不痛快,但是他不愿跟晋文公扯破脸,只好暂时忍着。
过了两年,也就是公元前628年,晋文公病死,他的儿子襄公即位。有人再一次劝说秦穆公讨伐郑国。
他们说:“晋国国君重耳刚死去,还没举行丧礼。趁这个机会攻打郑国,晋国决不会插手。”
留在郑国的将军也送信给秦穆公说:“郑国北门的防守掌握在我们手里,要是秘密派兵来偷袭,保管成功。” 秦穆公召集大臣们商量怎样攻打郑国。
两个经验丰富的老臣蹇叔(蹇音jiǎn)和百里奚都反对。蹇叔说:“调动大军想偷袭这么远的国家,我们赶得精疲力乏,对方早就有了准备,怎么能够取胜;而且行军路线这样长,还能瞒得了谁?” 秦穆公不听,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为大将,蹇叔的两个儿子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领三百辆兵车,偷偷地去打郑国。
第二年二月,秦国的大军进入滑国地界(在今河南省)。忽然有人拦住去路,说是郑国派来的使臣,求见秦国主将。
孟明视大吃一惊,亲自接见那个自称使臣的人,并问他前来干什么。 那“使臣”说:“我叫弦高。
我们的国君听到三位将军要到郑国来,特地派我送上一份微薄的礼物,慰劳贵军将士,表示我们一点心意。”接着,他献上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肥牛。
孟明视原来打算在郑国毫无准备的时候,进行突然袭击。现在郑国使臣老远地跑来犒劳军队,这说明郑国早已有了准备,要偷袭就不可能了。
他收下了弦高送给他们的礼物,对弦高说:“我们并不是到贵国去的,你们何必这么费心。你就回去吧。”
弦高走了以后,孟明视对他手下的将军说:“郑国有了准备,偷袭没有成功的希望。我们还是回国吧。”
说罢,就灭掉滑国,回国了。 其实,孟明视上了弦高的当。
弦高是个牛贩子。他赶了牛到洛邑去做买卖,正好碰到秦军。
他看出了秦军的来意,要向郑国报告已经来不及。他急中生智,冒充郑国使臣骗了孟明视,一面派人连夜赶回郑国向国君报告。
郑国的国君接到弦高的信,急忙叫人到北门去观察秦军的动静。果然发现秦军把刀枪磨擦得雪亮,马匹喂得饱饱的,正在作打仗的准备。
他就老实不客气,向秦国的三个将军下了逐客令,说:“各位在郑国住得太久,我们实在供应不起。 听说你们就要离开,就请便吧。
三个将军知道已经泄露了机密,眼看呆不下去,只好连夜把人马带走。崤山大战秦国的大军想偷袭郑国,晋国那边早就得到情报。
晋国的大将先轸认为这是打击秦国的好机会,劝说新即位的晋襄公在崤山(今河南洛宁县北,崤音yáo)地方拦击。 晋襄公亲自率领大军开到崤山。
崤山本是形势十分险要的地方,晋军在那里布下了天罗地网,只等秦军到来。孟明视他们一进崤山,就中了埋伏,被晋军团团围住,进退两难。
秦国的士卒死的死,降的降。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员大将全都被活捉了。
晋襄公得胜回朝。他的母亲文嬴(音yíng)原是秦国人,不愿同秦国结仇,对襄公说:“秦国和晋国原是亲戚,一向彼此帮助。
孟明视这帮武人为了自己要争功,闹得两国伤了和气。要是把这三个人杀了,恐怕两国的冤仇越结越深,不如把他们放了,让秦君自己去惩办他们。”
晋襄公听母亲说得有道理,就把孟明视等三个俘虏释放了。 大将先轸一听让孟明视跑了,立刻去见晋襄公,说:“将士们拼死拼活,好容易把他们捉住,怎么轻易把他们放走呢?” 一面说,一面气得向地上吐唾沫。
晋襄公听了,也感到后悔,立刻派将军阳处父带领一队人马飞快地追上去。 孟明视三人被释放之后,使劲地逃跑。
到了黄河边,发现后面已经有晋兵追上来。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苏培成先生解释:人们喜欢用“羊”字讨个吉利,“三羊开泰”中的“羊”字其实是借“阳”的谐音。正确的应该写成“三阳开泰”,最早出自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易经》,大概意思是指“冬去春来之意”。
《周易》六十四卦之中的一卦———泰卦。“泰卦”是好卦,故有“否极泰来”的成语。“阳”和“羊”同音同调,羊在中国古代又被当成灵兽和吉祥物。从古代器物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吉祥”的铭文都写成“吉羊”。在古汉语中,“羊”“祥”通假。《说文解字》说:“羊,祥也。”“三阳”意为春天开始,表示冬去春来,阴阳消长,万物复苏。而“开泰”则表示吉祥亨通,也作“三阳交泰”,有好运即将降临之意。
《汉语成语词典》解释:“《易经》以十一个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个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指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是吉利的象征。后作新年开始的祝颂语。” 通俗讲就是,《易经》以正月为泰卦,古人认为是阴气渐去阳气始生。农历十一月冬至那天白昼最短,往后白昼渐长,故认为冬至是“一阳生”,十二月是“二阳生”,正月则是“三阳开泰”。
“三羊开泰”和“三阳开泰”都是吉祥之意,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是岁首人们互相祝福的吉利话。既然都是中华文化的内容,约定俗成,满大街都使用“三羊开泰”,就不必斤斤计较“三羊”还是“三阳”了。
更多图片(2张)
三阳开泰,汉族传统吉祥语和吉祥图案。《周易》称爻连的为阳卦,断的为阴爻,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夏;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祥之象。常用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
中国古代阳与羊同音,羊即为阳。“三阳”依照字面来析,解释为三个太阳比较直观,即早阳、正阳、晚阳。朝阳启明,其台光荧;正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辉照,其台腾射。均含勃勃生机之意。 “泰'是卦名,乾下坤上,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我们见到“泰”,总是大吉利。开泰以“求财”来卜,就是大开财路;以“求婚”来卜,就是大开爱门。 羊,即祥也。古代宫廷中小车多称羊车,即取意吉祥。人们常说的“三羊开泰”为吉祥话之一。比如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百事亨通、千事吉祥、万事如意等。 羊,在中国民俗中“吉祥”多被写作“吉羊”。羊,儒雅温和,温柔多情,自古便为与中国先民朝夕相处之伙伴,深受人们喜爱。古代中国甲骨文中“美”字,即呈头顶大角之羊形,是美好的象征。
中文名:三阳开泰
出处:《易·泰》
拼音:sān yáng kāi tài
类别:词语
分享
成语典故
【出处】: 《易·泰》:“泰,小往大来,吉亨。”《宋史·乐志》:“三阳交泰,日新惟良。”
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
稳如泰山 重如泰山 老泰山
一叶幛目,不见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泰山北斗 登泰山而小天下
泰山泰水 岳父岳母 旧时称妻父为泰山,称妻母为泰水。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唐)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酺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泰山之力也’。”宋晁说之《晁氏客语》:“呼妻父为泰山……今人乃呼岳翁。又有呼妻母为泰水,呼叔伯丈人为列岳。”也有人说,因为泰山上有块巨石叫“丈人峰”,而妻父俗称“丈人”,因此又称泰山。又因泰山古称东岳,故妻父又称岳父,妻母则称岳母。欧阳修《归田录》:“今人呼妻父为岳公,以泰山有丈人峰。”
泰山北斗 古代认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北斗星在众星中最明,因此常用以比喻因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崇仰的人。又称泰斗。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4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