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山上现已建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
在盛唐时代,山上就建有宝塔,北宋时期,韩琦、范仲淹等一代名将,在宝塔山屯兵设寨 ,戍边御敌,留下众多文物古迹。明清时期,庙宇林立,红极一时。近代,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红色首都--延安的标志和象征而闻名于世。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随着延安成为传统教育的基地和旅游圣地,宝塔山也成为中外游客到延安旅游的热线,累计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
延安宝塔的来历: 相传,古代延州忽来一女子,年方二十四五,甚有姿色。
此女白衣夜行于城内闾左,遇少年男子即与之戏昵玩耍,后裸衣交媾。一女激起千层浪,一传十,十传百,延州男子不分富贵贫贱共逐之,求之,与之合欢共枕。
每每交合完毕,此女匆匆离去,分文不取。一时间,延州百姓皆知此淫女。
更有他乡男子闻此快事,慕名求合而来,此女不拒反迎。 几年以后,此女积劳成疾,一命西逝。
延州男子闻知,无不为之悲惜!女无家,又无亲人,故将之葬在大路旁,供路人鄙视! 唐大历年(776-779),有一西域僧人远道而来,途经此地,忽见此女之冢,即敬礼焚香,磕头跪拜,一连多日颂经不休! 延州百姓甚感奇异,问曰:此墓乃藏一淫荡女子,诸人皆可为其夫,大师为何对她如此这般恭敬? 胡僧答道:此冢主人,实乃大圣!那黄金锁骨菩萨的人形即在这里。此圣一生舍己为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人民服务)。
貌似淫欲卑贱,其行,实是渡不良男子成佛耶! 众州人皆不信。胡僧仰天大笑:早闻中土愚鲁短视,今见如是不虚!可以开棺为验。
此必有一俱黄金锁骨骷髅! 开棺验尸,果如胡僧如言,棺内果然有一俱黄金骷髅,再看其状,骨骼钩结皆如锁状! 州人无不惊异之极,倒地跪拜。后设大斋,在此建延州宝塔,以作永久留念。
多少年以后,时入宋代,范仲淹在继任延州知州,乃重修此塔。有人讥曰:若真是锁骨菩萨,何必要留一黄金骷髅为证?若真是菩萨现身,单是那锁骨勾结即可为证耳,留下庸俗黄金实是多此一举! 范仲淹笑答:世人皆短视庸俗,大圣若不留下黄金为证,凡人何以为凭信乎? 在场众人皆立时不语,缘者终有其悟! 有人问俺:此塔今在何方?是否淡出世间? 答:否。
此塔依然存在!此纪念大圣之塔即是那著名的——延安宝塔。
宝塔山由来的两种传说:
1.在历史上,延安宝塔山的存在,是与“黄金锁骨菩萨”的故事联系在一起的。《续玄怪录》和《太平广记》记载:“昔,延州有妇人,白皙,颇有姿貌,年可二十四五,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与之游,狎昵荐枕,一无所却。数年而殁,州人莫不悲惜,共醵丧具,为之葬焉。以其无家,瘗于道左。大历中(公元776-779年),忽有胡僧自西域来,见墓,遂趺坐,具礼焚香,围绕赞叹数日。人见,谓之日:此一淫纵女子,人尽夫也。以其无属,故瘗于此,和尚何敬耶?僧曰:非檀越所知,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俗之欲,无不徇焉。此即锁骨菩萨,顺缘已尽。圣者云耳不信,即启以验之。众人即开墓,视遍身之骨,钩结皆如锁状。果如僧言。州人异之,为设大斋,起塔焉。”
“可以看出,书中描述的延州妇人其实是锁骨菩萨的化身,她为了普度众生,不惜忍辱负重满足人间私欲,死后又遭世人鄙视,后被胡僧说破,即启发民众‘知耻’而觉悟,并为其设大斋,建宝塔,这就是教化的力量。”延安市文化局的工作人员说:“这一传说也印证了我国唐、宋特定时期内,佛教盛行的历史事实。”因此可认为宝塔是为佛而建。
2.而在民间,宝塔的传说则来源于口口相传,其中富有代表性的是宝塔区居民苏世胜和曹淑珍传承父辈讲述、整理而来的“恶龙之争”和“红毛键牛下凡”之说。一说认为大唐天宝年间,肤施县(延安旧称)是南北上下交通要塞,市井繁荣,不想来了两条恶龙伤食人畜,乡民叫苦连天。玉皇大帝命众神下凡修建 “镇邪塔”, 九级塔身,中间放置一尊金人像,从此肤施县灾患平息,两条恶龙被“金人”所缚,也逐渐变得温顺善良起来。另一说则大致是讲有只红毛键牛下凡后滥伤无辜,食人性命,黎民百姓只能逃荒要饭。有兄妹两人修塔镇魔。塔盖成后将牛头压住,被塔压住的红毛键牛变成了卧牛山,如今站在宝塔山对面的清凉山上远望,卧牛山的牛头在延河和南河的交界处,脖子像张拉弯的弓,隆起的脊背高高的超出脖颈,尾巴从延河的转弯处一直延伸到黄蒿弯沟里。
在民间,宝塔的传说则来源于口口相传,其中富有代表性的是宝塔区居民苏世胜和曹淑珍传承父辈讲述、整理而来的“恶龙之争”和“红毛键牛下凡”之说。
一说认为大唐天宝年间,肤施县(延安旧称)是南北上下交通要塞,市井繁荣,不想来了两条恶龙伤食人畜,乡民叫苦连天。玉皇大帝命众神下凡修建 “镇邪塔”, 九级塔身,中间放置一尊金人像,从此肤施县灾患平息,两条恶龙被“金人”所缚,也逐渐变得温顺善良起来。
另一说则大致是讲有只红毛键牛下凡后滥伤无辜,食人性命,黎民百姓只能逃荒要饭。有兄妹两人修塔镇魔。塔盖成后将牛头压住,被塔压住的红毛键牛变成了卧牛山,如今站在宝塔山对面的清凉山上远望,卧牛山的牛头在延河和南河的交界处,脖子像张拉弯的弓,隆起的脊背高高的超出脖颈,尾巴从延河的转弯处一直延伸到黄蒿弯沟里。
扩展资料:
一、实用信息
1、门票
普通门票63元 ,军人、学生、离退休人员优惠,半价。
学生:中小学生、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学生须持有效学生证【半价】
2、开放时间
夏季6:30—21:00冬季7:30—7:30
二、景区概况
宝塔山占地面积三十六公顷,自然景观十分迷人。山上遍布各种名贵乔灌木,林木茂盛,空气清新,夏季平均气温较市内低3-4℃,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
宝塔山的人文景观也独树一帜。早在盛唐时代,山上就建有宝塔,北宋时期,韩琦、范仲淹等一代名将,在宝塔山屯兵设寨 ,戍边御敌,留下众多文物古迹。明清时期,庙宇林立,红极一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宝塔山
延安宝塔位于延安城南延河对岸的宝塔 山上,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 年),现为明代建筑,清代曾多次修缮宝塔, 故外檐全为清代风格。
塔高44米,为6角 楼阁式砖塔。塔底层有南北两个拱门,塔底 层北门额和南门额分别刻有“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几个大字。
塔内有阶梯,可登 塔顶。塔旁还有钟一口,明崇桢年间铸造, 击之声彻全城。
党中央在延安时,曾以此报 时报警。 据《太平广记》记载:昔“延州有妇人 白皙颇有姿貌……年少之子,悉与之游,猥 呢荐枕……数年而殁,州人莫不悲惜,以其 无家,瘗于道左。
”唐大历年间,一西域高 僧突降此地,他看后,立即向众人解释:此 妇人“即锁骨菩萨”。众人打开墓地,果然, 结构皆如锁状。
于是,州人在此起塔以示 纪念。 红军到达延安后,此塔又成了革命圣地 的象征。
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将延安宝塔 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安革命 旧址之中。 1965年,郭沫若在延安视察时, 登临宝塔山,参观宝塔,他感慨地赋诗一 首:“岭头犹见塔巍峨,不拜菩萨拜荷戈。
塔是人民之所造,留为纪念换山河。” 宝塔所在的宝塔山,又名嘉岭山,山上 有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烽 火台等古迹。
明延安知府顾延寿有诗曰: “嘉岭叠叠椅晴空,景色都归西照中。 塔影 例分深树绿,花枝低映碧流红。
幽僧栖迹烟 霞坞,野鸟飞归锦绣从。”山下还有历代遗 留下来的摩岩刻字多处,以范仲淹题刻的 “嘉岭山”隶书最著名。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
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
宝塔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山林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较内低3~4摄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高耸于我们面前的这座古塔,始建于公元766~779年。
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这座古塔在宋代曾经重修,金、明两代又予以修茸。
现存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宝塔底层壁有南北两个拱门,北门内有阶梯,可缘梯登临塔顶。
明清之际,均称这座塔为 “古塔”。1937年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延安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和总后方。
“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成为无数革命青年和爱国人士向往的地方,这座古塔也焕发了青春,成为圣地的象征,延安的标志,于是便有了“延安宝塔”之称,古老的“嘉岭山”之名也被 “宝塔士山”所代替。1956年8月6日延安宝塔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明以来,宝塔历经350余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洗礼,到全国解放时,已是弹痕累累,遍体鳞伤。新中国成立后,古塔也获得新生。
陕西省、延安市人民政府曾于 1959年和1984年两次拨出专款,对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替换了塔体风蚀残砖,填补了弹洞,装设了楼梯,加砌了基座,并在塔尖安装了避雷针,在塔身檐角上环饰了彩灯。
1996年国庆期间,我们拆卸了所有彩灯,在宝塔周围及塔顶层重新安装泛光灯;2001年,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宝塔山实施了“点亮” 工程,将宝塔和山体按照主题美观的要求安装了各种灯饰,每天晚上开灯2小时,便宝塔山光芒四射。从远处看,金碧辉煌,塔影亭立,景色蔚为壮观。
当然,您可以登上这巍巍的宝塔,延安全城将尽收眼底,大可领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滋味。 现在,我们来到了钟亭。
在这个钟亭里悬挂的钟是明代的铁制洪钟,为明朝崇侦元年(1628年)铸造。该钟高150厘米,直径160厘米。
钟的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莲花纹饰,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纹饰,是佛道合一的标志。这口钟原置于对面的太和山道观,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安部把它移到这里,作为报警之用。
铁钟音质清宏,余声久绕,可传方圆 30~50公里。1938年11月日寇飞机轰炸延安时,这口钟发出报警的钟声,日机将延安炸成一片废墟,而它却像一名忠诚的卫士,岿然屹立于宝塔山崖,为保卫延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全国解放后,市委、市政府在恢复文物遗址中,就将这口铁钟悬挂于原址,供游人参观。 大家向东边看!这座建筑物叫做望寇台,当年范仲淹镇守延安时,为了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就在嘉岭山的最高峰修筑此台。
此台建于最高峰,到了夜间,星辰逼临,好像伸手可滴,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摘星楼。原楼已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楼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
摘星楼周围有一古城寨遗址, 至今仍有残缺的城垣和地洞,为当年指挥作战的工事与堡垒。 沿摘星楼往下,向西延伸的这道土畔,是一段古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直到山下,通过南门与凤凰山的城墙相连。
(南门的位置在现在育才小学附近,现在人们仍称“南门坡” 现建材公司、凤凰税务所一带仍存有石砌城墙残垣。) 摘星楼的北面,是一个约400平方米的大平台,这就是东岳庙的遗址。
东岳庙始建于宋代,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延安知府王彦奇予以重建。宋、元、明以来,直至民国初年,东岳庙在延安周围很有名气,在佛教界也颇具影响。
每年四月二十八日为庙会,据一些健在的老人介绍,20世纪20年代,宝塔山的庙会(东岳庙和鬼王庙)还相当兴盛。由于遭到历次战争的破坏,特别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延安后,东岳庙及宝塔山上的其他建筑物全部被毁。
东北边那个独立的砖砌成的四棱台,是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代的一种通讯报警设备,如有敌情,夜间点火为号,白天燃烧柴草或狼粪生烟。
据说狼粪燃烧时生烟更烈,垂直上升,便于观察,因此有“边关起狼烟之说”。范仲淹镇守延州(今延安)时,曾在那里修有烽火台,是一个黄土夯筑的四棱台。
现 在我们所看到的烽火台是1993年6月至9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台高10.9米,台顶面积103.3平方米,台底面积253.8平方米。这座烽火台的位置选择绝妙,虽不在山巅,但视野十分开阔,登临台上,能看到东、西、南三川的尽头。
自然,一旦烽火狼烟起,三川军民皆知。 从烽火台往南,那山腰中的建筑群,是新修的茶社。
那里原是嘉岭书院遗址。嘉岭书院,又称范公书院,最初为范仲淹所修。
范公镇守延州时,一面筑城修寨,加强军事防备,抵御西夏进犯,一方面大兴学风,修建书院,广召三军学子,进行习文研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见识的栋梁之才。明弘治年 间在其遗址上重建嘉岭书院,当时修有正堂三间,内塑范公像;五经会讲堂三间,供诸子讲经教学之用;院内还植有松柏桃李树千余株,环境幽静,特别优美,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过很好的作用。
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又重建。1979年修建茶社时,在书院遗址出土了《嘉岭书院记》石碑一遍,记载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
就叫宝塔
宝塔山又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南,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
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山上现已建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
延安古名肤施,是西北的边塞重镇。宋代韩落、范仲淹曾在此镇守。宝塔山为历代守将必去之处。宝塔建于唐代(一说明代),塔高44米,9级,为八角形砖塔。塔内有阶梯,可登塔顶。山上还有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烽火台等古迹。明延安知府顾延寿有诗曰:“嘉岭叠叠椅晴空,景色都归西照中。塔影例分深树绿,花枝低映碧流红。幽僧栖迹烟霞坞,野鸟飞归锦绣从。”塔底层两个拱门门额上还分别刻有“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字样。塔旁还有钟一口,明崇预年间铸造,击之声彻全城。党中央在延安时,曾以此报警。
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山上现已建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但你若是想拍摄宝塔的全景,还得上清凉山才行。
宝塔山下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岩刻字多处,范仲淹题刻的“嘉岭山”隶书最著名,还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
巍巍宝塔山,经常出现在诗人、画家的笔下,人们歌颂宝塔,怀念宝塔,实际是在怀念延安岁月,歌颂延安精神,缅怀党中央在延安的革命业迹,成了人们追寻当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
延安著名的塔是宝塔。
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
山下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岩刻字多处,范仲淹隶书的“嘉岭山”和“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最著名。宝塔山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物、革命旧址为一体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扩展资料:
相关传说
在民间,宝塔的传说则来源于口口相传,其中富有代表性的是宝塔区居民苏世胜和曹淑珍传承父辈讲述、整理而来的“恶龙之争”和“红毛键牛下凡”之说。
一说认为大唐天宝年间,肤施县(延安旧称)是南北上下交通要塞,市井繁荣,不想来了两条恶龙伤食人畜,乡民叫苦连天。玉皇大帝命众神下凡修建 “镇邪塔”, 九级塔身,中间放置一尊金人像,从此肤施县灾患平息,两条恶龙被“金人”所缚,也逐渐变得温顺善良起来。
另一说则大致是讲有只红毛键牛下凡后滥伤无辜,食人性命,黎民百姓只能逃荒要饭。有兄妹两人修塔镇魔。塔盖成后将牛头压住,被塔压住的红毛键牛变成了卧牛山;
如今站在宝塔山对面的清凉山上远望,卧牛山的牛头在延河和南河的交界处,脖子像张拉弯的弓,隆起的脊背高高的超出脖颈,尾巴从延河的转弯处一直延伸到黄蒿弯沟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宝塔山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5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