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古时候有一对年轻的夫妇,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这年儿子的爸爸染上一种怪病,家庭无钱医治不久抱病死亡.可怜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朝不保昔.
孤儿寡母家门前有条河,河对面有座庙宇,庙里有几个和尚整天在庙宇祈求上天保佑人间 平安幸福,其中有个和尚看到这对可怜的母子顿生怜悯之心,化得斋来也不时照顾照顾这对母子,一来两往母子非常感激,故事也就这样发生了,特别是冬天隔河,和尚每每是涉水过来,到了母子家里身子冻得已经僵硬,孤儿寡母感动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儿子读书也甚是发狠,是年科举考试一举成名,中得状元.周遭的邻居也为之高兴,纷纷议论这回儿子考上了状元和尚肯定该死,状元肯定要为他父亲报仇,和尚在庙里也座立难安,心想:我的日子尽头了.这天状元一班人马旌旗荣归,拜得乡里以及庙宇,叫来手下以及众乡亲,拿出纹银500,命令在河上架设一座桥梁,这下和尚和老母亲私会方便多了,和尚也免了涉水之苦.众人纷纷议论状元心肠好.
相隔数年,老母亲也不久人世.状元回得故里,安葬了老母.众乡亲又议论这下和尚有福享了!状元肯定要把和尚接到京城的庙宇去做大和尚了,和尚自己也在庙里暗暗高兴. 状元在家过了”三七”,把家庭一切事务处理妥当,命手下人把和尚抓来立即斩首,抛尸野外.众乡亲更是不解.
状元命手下拿来纸墨,在父亲和母亲的坟前树起一块墓碑,曰:修小桥为母行孝,杀和尚替父雪耻!
诗作者是贾岛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
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
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
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很长时间二人不舍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一日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并辔而归。
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有一次,大众中一位僧人问:“如何是佛?”大珠禅师说:“清潭对面,非佛而谁?”大家有些茫然不解。
过了一会儿那位僧人又问:“大师说什么法度人?”禅师回答说:“贫道未曾有一法度人。”问:“禅师您的本事就这些吗?”这时禅师反问道:“大德说什么法度人?”回答说:“讲《金刚经》。”
禅师问:“讲了多少座了?”回答说:“二十多座。”禅师问:“此经是谁说的?”这时僧人提高了嗓门说:“禅师您不是戏弄我吗? 难道不知道是佛说的吗?”禅师说:“‘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
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若言此经不是佛说,则是谤经。
请大德说说看!”僧人张口哑舌,无言以对。稍许停顿后,禅师又问他:“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大德请您说说:哪个是如来?”僧人回答说:“我某人到此却迷惑了!”禅师说:“从来未悟,说甚却迷?”僧人说:“请禅师您解说。”禅师说:“大德讲经二十余座,却不识如来!”僧礼拜说:“愿垂开示。”
禅师解释说:“如来者,是诸法如义,怎么忘记了?”僧人说:“是诸法如义。”禅师说:“大德!是亦未是?”僧人说:“经文说得很分明,哪里来的未是?”禅师说:“大德如否?”回答说:“如。”
禅师问:“木石如否?”回答说:“如。”禅师说:“大德如跟木石如一样吗?”回答说:“无二。”
禅师问:“大德与木石有何区别?”僧人回答不出来了。过了很长一会儿,却又问道:“如何得大涅盘?”禅师回答说:“不造生死业。”
僧人又问:“如何是生死业?”禅师说:“求大涅盘,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
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
僧人又问:“怎么样才能得到解脱?”禅师回答:“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无等等。”
僧人赞叹说:“禅师如和尚者,实在稀有啊!”向禅师再三五体投地后辞谢而去。有个修行者问:“即心即佛,哪个是佛?”禅师说:“你怀疑哪个不是佛,请你指出来看看!”修行者无言以对。
禅师说:“要是明白的话,到处都是;若是不觉悟,永远是背离难合(达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律师法明对禅师说:“禅师家,多落空。”
禅师回答说:“却是座主家落空。”法明非常吃惊地问:“怎会落空?”禅师说:“经论是纸墨文字,纸墨文字者,俱是空设于声上,建立名句等法,无非是空。
座主执滞教体,岂不落空?”法明问:“禅师落空吗?”禅师答:“不落空。”法明又问:“怎么却不落空?”禅师说:“文字等都从智慧而生,大用现前,哪得落空?!”法明说:“故知一法不达,不名悉达。”
禅师说:“律师不唯落空,兼乃错解名言。”法明脸色都变了,说道:“何处是错处?”禅师说:“未辨汉语梵语(华竺)之音,如何讲说?”法明说:“请禅师指出错处!”禅师说:“岂不知悉达是梵语邪?”(梵语Siddhārtha,音译“悉达多”,意为“一切成就”,佛之名字。)
法明虽然认错,而心里总是愤愤不平。他又问:“经律论都是佛语,读诵依教奉行,为什么不见性?”大珠禅师说:“如疯狗追扔出去的东西,像狮子咬人一样。
经律论是性用,读诵者是性法。”法明问:“阿弥陀佛有父母及姓氏吗?”禅师回答说:“阿弥陀姓憍尸迦,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
法明问:“出自哪一部经?”禅师答道:“出自《鼓音王经》。”法明行礼致谢,赞叹而退。
有个三藏法师问:“真如有变易吗?”禅师回答说:“有变易。”三藏法师说:“禅师错了。”
禅师反问三藏:“有真如吗?”回答说:“有。”禅师说:“要是没有变易,决定是个凡僧。
没听说过吗?善知识者,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真如要是没有变易,三藏真是个自然外道啊。”
三藏说:“要是这样的话,真如就有变易了。”禅师说:“若执真如有变易,也是外道。”
三藏说:“禅师刚才说真如有变易,如今又说不变易,如何才是确当的呢?”禅师说:“若了了见性的人,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也行,说不变也行。若不见性的人,听说真如变易,便作变易解会,说不变易,便作不变易解会。”
三藏说:“因此知道南宗实不可测。” 有道流问:“世间还有超过自然的法吗?”禅师回答说:“有。”
问:“什么法能超过?”禅师答道:“能知自然者。”问:“元气是道吗?”禅师答:“元气自元气,道自道。”
问:“若是这样,那就应该有二了?”禅师说:“知无两人。”又问:“怎么算邪?怎么为正?”禅师说:“心逐物为邪,物从心为正。”
源律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吗?”禅师回答说:“用功。”问:“如何用功?”禅师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
问:“一切人都是这样,跟大师您用功一样吗?”禅师回答:“不同。”问:“怎么不同?”禅师答道:“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
所以不同。”律师至此无话可说。
韫光大德问:“禅师自己知道生处吗?”禅师说:“还没有死,何用论生?知生就是无生。法无离生,法有无生。
祖师说:‘当生即不生。’”光问:“不见性人,也能这样吗?”禅师说:“自不见性,不是无。
故事典故:唐朝时有一个著名的“三车和尚”,当年玄奘大师去西域取经,途经印度北部已是冬天,要翻越雪山,到另一个国度。
山上除了冰雪,连一只飞鸟也见不到。当他爬到山顶时,惊奇地发现,白雪覆盖的山顶上裸露出一片黑土。
玄奘仔细察看这片泥土,发现了几丝粗长的头发。於是顺著头发挖去,他想一定有高人在这里入定。
他把埋在地下的人挖了出来。只见那人双目闭合,盘腿而坐,有一老僧在入定,头上、身上长满了野草。
便用引磬使他出了定。老僧睁开眼,茫然问:你是谁啊?玄奘大师说:小僧玄奘,你老在此入定多久了?老僧眯眼想了想说:是某某年间在此结庐入定,是等红佛(释迦牟尼佛)传我《瑜伽师地论》。
玄奘大师说:释迦佛已经涅磐1000多年了。老僧答:那就等白佛(弥勒菩萨)出世。
玄奘说:弥勒佛出世还须四十六亿七千万年,这样吧,《瑜伽师地论》小僧玄奘我就可传,不如你现在转世投胎,等我从天竺取经归来跟我学习,如何?老僧入定观照后点头应许。当下便按照玄奘大师的指点,去皇宫投胎做皇太子,等待玄奘大师的归来。
十九年后,玄奘大师历尽千辛万苦跋涉五万里,从西域取经归来。到皇帝那里去寻找转世的老僧。
当时的皇帝是唐太宗,他很惊讶,对玄奘说:我没有十九岁的皇太子啊!后来一查,老僧投胎投错了地方,投到了当朝大臣尉迟恭的家中。于是传诏下去,将那个青年宣来,令其随玄奘出家。
其时老僧因投胎隔世之迷,他已经习惯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坚决不同意出家。皇帝怒曰:不出家就赐死!那青年没办法,只好同意,但提出条件,必须随行三个马车:一车载金银元宝,一车载酒,一车载美女。
玄奘大师心中有数,点头默许。于是,一个热闹有趣的场面出现了:一个英俊的青年骑着高头大马,后面轰轰隆隆跟着三辆大马车,财宝醇酒加美女,好不招摇壮观!街上围观的百姓人山人海,“三车和尚”的“美名”一时传遍了大街小巷!当时车队行至设坛剃度的寺庙,一声洪亮的钟声传来,蓦然惊醒了老僧阿赖耶识中沉睡的记忆。
他毕竟刻苦修学多生多世,晨钟暮鼓的灵性一触即发。他当即翻身落马,痛苦忏悔,从此虔心重皈佛门,发奋修行,成为玄奘大师的座下弟子,法号窥基。
窥基法师因为根基深厚,修行刻苦,后来成就很高,证得菩萨果位。有一次,他到终南山拜访律宗著名高僧道宣律师。
道宣律师因为持戒甚严,功德很大,感动天人供养,每天中午都有天人天女下来送饭。但奇怪的是,窥基法师来了之后,再也没见天人下来。
到了晚上,道宣律师整夜打坐,夜不倒褡。窥基大师却倒头便睡,并且还打呼噜,鼾声如雷。
第二天,道宣律师说他:出家人的规矩,不打坐也该吉祥卧,你又打呼噜又翻身,又伸胳膊又撩腿,吵的一夜不清闲。窥基说:是你不清闲我才一夜没睡好!你腰里那个虱子,就咬你一口,你就想捏死它,后来想想不能杀生,你就把它扔到地上。
手也太重了,跌断了它一条腿,它痛的“哎哟,哎哟”的,哭骂了一夜,吵死我了!道宣律师一听之下,瞠目结舌。不禁大生惭愧,默然不语。
等窥基大师一走,中午天人又来送饭。道宣问:为何昨天中午不来?天人大呼:这几天可整个山顶祥云笼罩,金刚护法布满空中,我们欲界天的小天人哪里进得来啊!道宣再次愕然,方知窥基大师是位大菩萨!扩展资料 窥基(632年-682年),京兆雍州长安人(今陕西西安),唐代著名高僧,唯识宗创始人。
俗姓尉迟,字洪道,又称灵基、乘基、大乘基、基师,或单称基,法名“窥基”,被尊称为“慈恩法师”。貌魁伟,禀性聪慧。
十七岁出家,奉敕为玄奘弟子,入弘福寺,后移住大慈恩寺,从玄奘习梵文及佛教经论。或谓窥基初拒玄奘之命而不断世欲,行驾三车相随,前车载经论,中车自乘,后车载家妓、女仆、食馔,遂有“三车法师”之称。
窥基与师玄奘参与译经,玄奘译唯识论时,与神昉、嘉尚、普光三人共同检文、纂义,以议不合,玄奘乃遣出三人而独留窥基,遂参糅十大论师之释论而成一本,即成唯识论。后游太行、五台山,宣讲大法,及返慈恩寺传授玄奘之正义,著述甚多,时称百本疏主,或百本论师;而以唯识论为宗,故又称唯识法师。
窥基的著作有《法苑义林章》、《瑜伽论略纂》、《百法明门解》、《因明入正理论疏》、《摄大乘论钞》、《胜宗十句义章》等。主要学说 窥基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和师父玄奘法师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献给了译经事业,共译出佛教经论74部,1335卷,每卷万字左右,合计1335万字,占去整个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
玄奘译籍中标明窥基笔受的,有《成唯识论》十卷、《辨中边论颂》一卷、《辨中边论》三卷、《唯识二十论》一卷、《异部宗轮论》一卷、《阿毗达磨界身足论》三卷。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成唯识论》的翻译。
这是一部解释世亲所造《唯识三十论》而属于集注性质的论书,是中国传译瑜伽学一本十支中的主要一支。世亲造《三十颂》时,没有造释就去世了,后经亲胜、火辨等诸论师相继作释。
他的学说思想异常丰富。然而,由于学术界一直以为唯识宗是以移植印度瑜伽行派为特色的,加之对于印度瑜伽。
1.碧岩十二则曰:“有僧问洞山如何是佛?山云麻三斤。”示禅之大道于言句不拘泥也。
意思是说,怎么答都不完全,所以我就用一个麻三斤不相干的回答,来说你的问题不正确。
2.唐宪宗元和年间,丹霞天然来到洛阳龙门的香山寺,与寺里的优牛和尚为友。后来又到慧林寺,正值冬天,天气大寒,丹霞天然想烤火取暖,就把殿里的佛像烧了。院主一看就急了,骂他说:“这是佛爷,你怎么敢烧呢?” 丹霞一听,不慌不忙地用杖子拨火,说:“我在烧取舍利子。” 院主没好气地说:“木佛哪有什么舍利?” “既然没有舍利,那就再弄他两尊来烧!”
3.这个找不到。.
4.这个的文言文太多,你可以去百度了自己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6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