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沽酒与天津卫的由来 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
金灭辽后于1153年迁都燕京(今北京),并改燕京为中都。由于漕运与盐业的不断发展,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的三岔河口一带日益兴盛。
金代末年,为保障中都及漕盐储运的安全,约在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河口建立了“直沽寨”。因此“直沽”二字是天津城市发展过程中最早的名称,直沽寨则是天津最早的建置。
据史料记载,天津白酒酿造业早在元代初期(元至元十九年1282)试行漕运(南粮北调),粮船从江苏太仓刘家河启碇,飘洋过海,从大沽口进入大直沽,再改换内河粮船,往运河运到大都(今北京)。大直沽则是由南而北长途贩运粮食的重要港口。
元代《接运海粮官去思碑》刻着这样的字句:“直沽素无佳酿,海舟有货东阳之名酒者。”这就说明早在元代初期天津已能造酒了,只是酒造的不够好而已。
但大直沽是北方造酒的最早地区却是无可非议的事。当时叫“烧酒”,酿制的高粱酒叫白干烧酒。
历史上由元到明,都是靠南粮北调供应军需民食,因此北方各地历来严禁用粮食造酒,大直沽则因距离运粮聚散地最近,因此烧酒作坊在不生不灭中一直延续下来。 明朝初期,燕王朱棣为了夺取皇位,率兵在三岔河口渡河南下,兵发沧州取得了胜利。
于是将当时渡河的海津镇命名为“天津”。意思是此处是天子之津梁,天子经过的渡口。
永乐二年(1404)在三岔河口西岸筑城设卫,这才有了天津卫。朱棣当了皇帝后,定都北京,而北京的粮食仍靠南方供给,三岔河口的漕运就显示了它无穷的魅力。
当时政治、经济形势稳定发展,史称“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之盛世。作为海河五大支流汇合处的天津卫,对我国北方经济繁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百业俱兴中,酿酒业方兴未艾,“御河之水”成为酿酒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天津卫”号称“七十二沽”,其中,大直沽不仅成为漕粮转运码头和商品集散地,而且是天津经济、政治、贸易、文化等中心,引得达官贵人,一方富贾,风流雅士,文人墨客云集在此。
“海流千派合,舟楫万方通”(明代曾棨《过直沽》)。好一派“万年壮丽留畿甸,千里清香上御厨。”
的壮观情景。 《天津诗钞》见朱竹垞(彜尊)所纂《明诗综》载无名氏(《天津县志》作徐公)《直沽棹歌》三首。
其一曰:“天妃庙对直沽开,津鼓连船柳下催。酿酒未终舟子报,柁(舵)楼黄蝶早飞来。”
意思是说,天妃庙所对的大直沽地方,漕船在柳下河边都挤满了,还没等新酒酿好,舟人就以黄蝶飞至卜得神仙要来吃酒。看,连神仙都等不及了,可见直沽酒的诱惑力有多大。
清朝的诗酒文化 清康熙、乾隆二帝均巡幸过西沽。乾隆皇帝一共来天津10次,一般路线是顺北运河到达三岔河口,进入海河(或南下南运河)。
作为海运和漕运的必经之处,乾隆皇帝深感此地位置极其重要,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在此地专门修建有“皇船坞”,作为龙船停靠维修场所。
乾隆十三年(1748年)2月初,年仅38岁的乾隆皇帝携带孝贤皇后,由北京顺运河南下。二月初四离开通州,来到天津,受到隆重接待。
乾隆皇帝乘坐的龙船名“安福舻”,长九丈三尺、宽一丈九尺;孝贤皇后乘船名“翔凤艇”,长八丈四尺、宽一丈六尺,后面是一支庞大的宫廷船队。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乾隆皇帝暮春时节来到天津,《续天津县志》记载:天津连续遭遇水灾,乾隆皇帝下旨安排救灾事宜。
又亲自来到北运河,查灾情,勘堤防。并亲笔赋就了御笔诗两首,这就是流传后世的《西沽二首》。
诗云:“西沽三水汇流处,南北运河清贯中。徒时堤防宁有是,要当善道备宜通。”
“郡城清晓返巡銮,逶迤西沽策马观。行过烟村大堤接,御舟早已候河干。”
返京时,大批送行的官民沿河歌舞欢呼。这个热烈场面连乾隆皇帝也被感动了,他写诗:“安抚御舻溯海河,夹堤十里备笙歌。
迫因希泽方愁己,一任排当懒听他。”诗中“十里笙歌”是指海河两岸经三岔河口一直到北运河,大批欢送的官民歌舞欢呼。
三岔河口地区与乾隆皇帝有“不解之缘”,史料颇为丰富,乾隆皇帝首次来天津时正值“年富力强”,第十次来津时,已经白发苍苍84岁高龄。 由于直沽白酒以小麦、大麦和豌豆制曲,高粱为主要原料,在“粟贵生齿繁”、“贫者难糊口”(见崔旭诗:《烧酒》),特别是军需民用无不仰给于江南的时代,用粮造酒不仅遭到贫者反对,亦为官府禁止。
因此,山东平原人、清乾隆甲戌(1754年)翰林董元度在《天津杂诗》中仍称“河豚入市思拼命,沧酒盈樽不遗愁”,而不见直沽酒的踪影。 清乾嘉诗人唐芝九《各色酒》中,才给直沽酒以全新评价:“茵陈玫瑰五加皮,酒性都从药性移,还是高粮滋味厚,寒宵斟酌最相宜。”
高粮就是高粱白干酒。天津的“直沽老白干”已被诗人所承认了。
更后,诗人崔旭在《津门百咏》中更说得直接了当:“名酒同称大直沽,香如琥珀白如酥。”随着时间的推移,酒量越流越涌,酒香越飘越远。
《天津志略》载称:“天津烧锅最盛时多达二十七家,大直沽竟占十六家。”又说:“天津酒业尚称发达,大直沽一带尤为最富之区,所制白干酒质高味醇,世称佳酿。”
走出国门 。
传说是杜康造的酒,然而他当年却怎么也造不成,后来就请教了一位算命先生,算命的告诉他要在某地某日的酉时取三个人的血,每人一滴,这样酒才能造成功.于是杜康就在算命先生指定的地方去等人取血.那是条偏僻的小路,路两旁是小树林.
不一会儿,过来一位书生,杜康上前说明原由,于是那书生便在杜康的酒里滴了一滴血.书生走后又来了一位武士,杜康再次上前说明了原因,武士也在酒中滴了一滴血.武士走后等了很久也不见有人来,杜康非常着急,眼看着酉时就要过去了,若过了酉时酒就造不成了呀,这可如何是好.正在着急时,猛然看到不远处树下坐着个人,杜康非常高兴就跑过去了,到跟前一看,原来是个傻子,感到很难过,不想用傻子的血来造酒,但酉时将要过去了,杜康只有违心的拉着傻子走到酒边滴了一滴血,于是这酒就造成了.
酒虽然造成了,但以后喝酒的人却受这三滴血的影响了.
开始喝酒时,都很斯文,很有礼貌,象书生一样.喝了一会儿,脸红脖子粗的,声音也大了,嗓门儿也高了,就象个武士一样.喝到最后,都喝多了,舌头也不好使了,走路也晃了,脑袋也迷糊了,就象个傻子一样.
杜康,东周时代人,今河南省汝县城北杜康村是他的老家,相传杜康是我国最早发明造酒术的人。曹操在《短歌行》中有“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句,可见把“杜康”比作酒了。
西晋时,安徽宿县有个名叫刘伶的名士,和诗人阮籍、稽康等人友善,时有“竹林七贤”之称。刘伶好酒不羁,自谓“唯酒是务,焉知其余”,常乘车携酒遨游。每次外出命家人荷锄相随,声称“死便埋我”。
一天,刘伶来到一景色幽静处,三山环抱,一泉涌出,柳暗花明之间,有一小酒家。嗜酒如命的刘伶急忙下车问津,但见酒家门上一副对联:“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水底眠”,横批:“杜康酒家”。
刘伶自恃海量,一连喝了3杯。岂知酒后天旋地转,尚未结账,便登车而去。刘伶回到家中,沉睡不起,几天后,竟一命呜呼。3年后,酒家突然登门讨账,刘伶夫人本来悲愤不已,见酒家讨账更是哭哭啼啼闹着要索命。酒家不慌不忙说道,刘伶实不曾死,只是酒醉长眠。刘伶夫人发墓启棺,果见尸体栩栩如生。眨眼间,刘伶徐徐坐起,口中连称:“好酒,好酒!”后人有诗为赞:“天下好酒数杜康,酒量最大数刘伶。饮了杜康三盅酒,醉了刘伶三年整。”
划拳时口呼指数,从零到十共十一个数,其数皆用典故巧妙呼出,且语带吉祥、祝福。
开头“宝不露”。唐 朝时有“开元通宝”,泛指钱财。
猜拳时一般是紧握拳头不出指,口呼“宝不露”即财不外露的意思。 一、一心敬。
此出唐代诗圣杜甫《高都护马行》:“与人一心成大功。”表示祝酒人诚心敬酒,同心共饮之美好心愿。
二、两相好。今人划拳多以“两相好”开局,乃至哥俩好、爷俩好。
三、三星高照。系祈盼福星、禄星、南极老寿星高照。
四、四鸿喜。古人“四喜”是指“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五、五魁首。“五魁首”者,系指古人苦读《诗》、《书》、《易》、《礼》、《春秋》五种经籍著作,以求功名,夺得魁首。
六、六大顺。《左传》云:“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此数者累谓六顺也。”
七、七巧。相传农历七月初七,天上牛郎织女相会,民间妇女比穿针引线,斗巧取胜,祝贺织女喜会牛郎。
俗称“乞巧”,因“乞”“七”谐音故之。 八、八马。
周穆王常驾八匹骏马四处游玩,相传曾在昆仑山瑶池与西天王母诗酬谢唱。今人划拳常呼“八仙庆寿”以取代“八马”。
九、久长。据《史记》载:“建久安之势,成长久之业。”
后人取其“久长”二字作为典故,谐音为“酒长”,借喻人们相聚美酒不尽。 十、十全。
清朝乾隆皇帝自诩文治武功,福禄寿俱全,自称“十全老人”。今人常理解为“十全十美”。
中国的名酒典故
汾酒是我国古老的历史名酒,产于山西省汾阳县杏花村。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此地已有“汾清“这个酒名。《北齐书》中记载,北齐武成帝高湛从晋阳写给河南康舒王孝瑜的植中说:“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宋《北山酒经》记载。“唐时汾州产干酿酒”,《酒名记》有“宋代汾州甘露堂最有名”,说的都是汾酒。宋代以后,由于炼丹技术的进步,在我国首次发明了蒸馏设备。一九七五年从河北省青龙县出土的金代蒸酒的钢制烧锅,可证明至少在宋代我国已有蒸馏酒。
我国的白酒,包括汾酒等名优白酒在内,都是由黄酒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明清以后,北方的白酒发展很快,逐步代替了黄酒生产,此时杏花村汾酒即已是蒸馏酒,并蜚声于世。杏花村汾酒以其清澈透明,清香纯正,绵甜清爽,余味爽净的清香风格而独树一帜,成为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
答案:壶中原有酒7/8斗
公式粘贴不过来,自己看看吧:
http://218.24.233.167:8000/RESOURCE/XX/XXSX/SXBL/BL000037/9051_SR.HTM
解:这是一道流传极广的数学名题。始见于我国宋元时期数学家朱世述的《四元宝鉴》。
题目的意思是:
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提着酒壶去沽酒。他每遇到一个店,就把壶中的酒加上一倍,每见到一次花,来了诗兴,就要喝一斗酒。就这样,三次遇上店和花,壶中的酒便喝光了。大诗人的壶中原有多少酒呢?
从题中得知,李白是先遇店,后遇花。“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可知他第三次见到花时,壶中只有一斗酒。那么,在遇第三个店时,壶内
答案:壶中原有酒7/8斗公式粘贴不过来,自己看看吧:http://218.24.233.167:8000/RESOURCE/XX/XXSX/SXBL/BL000037/9051_SR.HTM解:这是一道流传极广的数学名题。
始见于我国宋元时期数学家朱世述的《四元宝鉴》。 题目的意思是: 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提着酒壶去沽酒。
他每遇到一个店,就把壶中的酒加上一倍,每见到一次花,来了诗兴,就要喝一斗酒。就这样,三次遇上店和花,壶中的酒便喝光了。
大诗人的壶中原有多少酒呢? 从题中得知,李白是先遇店,后遇花。“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可知他第三次见到花时,壶中只有一斗酒。
那么,在遇第三个店时,壶内。
李白沽酒 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
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 三遇花和店,喝光壶中酒。
借问此壶中,原有多少酒。 解法:先用0+1=1 1÷2=0.5 0.5+1=1.5第二次遇店和花 5÷2=0.75 0.75+1=1.75 1.75÷2=0.875第三次遇店和花 题里壶中原有酒量是要求的,并告诉了壶中酒的变化及最后结果--三遍成倍添(乘以2)定量减(减肥斗)而光。
求解这个问题,一般以变化后的结果出发,利用乘与除、加与减的互逆关系,逐步逆推还原。"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可见三遇花时壶中有酒巴斗,则三遇店时有酒巴1÷2斗,那么,二遇花时有酒1÷2+1斗,二遇店有酒(1÷2+1)÷2斗,于是一遇花时有酒(1÷2+1)÷2+1斗,一遇店时有酒,即壶中原有酒的计算式为 [(1÷2+1)÷2+1]÷2=7/8(斗) 故壶中原有7/8斗酒。
以上解法的要点在于逆推还原,这种思路也可用示意图或线段图表示出来。 当然,若用代数方法来解,这题数量关系更明确。
设壶中原有酒x斗,据题意列方程 2[2(2x-1)-1]-1=0 解之,得x=7/8(斗) 白壶中本来就有一些酒,每次遇到酒店就使壶中的酒增加一倍;每次看到花,他就饮酒作诗,喝去一斗.这样经过三次,最后把壶中的酒全都喝光了.李白的酒壶中原来有多少酒? 答案:题里壶中原有酒量是要求的,并告诉了壶中酒的变化及最后结果--三遍成倍添(乘以2)定量减(减一斗)而光。求解这个问题,一般以变化后的结果出发,利用乘与除、加与减的互逆关系,逐步逆推还原。
"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则三遇店时有酒巴1÷2斗,那么,二遇花时有酒1÷2+1斗,二遇店有酒(1÷2+1)÷2斗,于是一遇花时有酒(1÷2+1)÷2+1斗,一遇店时有酒,即壶中原有酒的计算式为 [(1÷2+1)÷2+1]÷2=7/8(斗) 故壶中原有7/8斗酒。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6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