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的驰名中外的具有古老传统的工 艺品,源于我国商代,商以前所谓漆器,只 是涂过漆的器皿。
商以后,由于漆过的某 些器皿十分精美而被人们视为珍品。《盐铁 论•散不足篇》载:当时制作一个漆器要用 “百人之力”。
《史记•货殖列传》亦载:当时漆器的 价格等于铜器的10倍,战国时出现了彩色 漆器。秦代的漆器消除了漆干后的裂纹,使 之更加完善。
汉代的漆器出现了饰以金银的 珍贵漆作——扣漆。唐代的漆器生产除了出 现分层次施漆着刀的“别红”漆作工艺技术 外,武则天还在修明堂时在木瓦外面用绢作 成夹纟二胎,外髹以漆,在阳光照射下闪烁辉 映,极为富丽堂皇。
宋、元、明、清的漆器 工艺,以雕刻最具特色。
中国现代考古发掘实物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漆的国家。
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文化遗址中已经出土了木胎涂漆(自然生漆)碗。夏、商、西周三代已逐渐从单纯使用天然漆到使用色料调漆。
人们不断熟悉、了解漆的性能,改造、利用漆所特有的经久耐牢、不退色、不怕潮湿、鲜亮美观等性能,为美化自己的生活服务。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在对漆器胎质的选择、制作,对色漆的调配、使用,对漆器纹饰的绘制组合等等方面,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把漆器制作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工艺,并达到很高的水平,形成为中国所特有的漆器工艺。
我们的祖先为人类留下了无数精美的漆器工艺品。商周时代有专门的皇家漆园,春秋战国时期又出现私家漆园,赋税为1/4,高于其它所有生产项目的税收比例,这可以看出当时漆器生产的红火。
有名的道家哲人庄子作过宋国的漆园吏,秦律有专门管理漆园的条款,这些都说明漆器生产在上层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青铜器用量极大的情况下,漆不啻为一种调济和补充,而且有铜器不可替代的作用。
铜器刚铸成时金光耀眼,但大件铜器分量重,搬运不便,而漆器则显得轻便,高贵典雅。从《周礼》一书可知漆器在当时的使用范围是相当广泛。
商周时不仅已用色漆和雕刻来装饰器物,并以松石、螺钿、蚌泡等作镶嵌花纹,使漆器的天地更为广阔。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
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
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的炝金、描金等工艺品,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新石器时期的漆器:浙江余姚河河姆渡文化的第三文化层出土一木碗,造型美观,内外都有朱红色涂料,色泽鲜艳,它的物理性能与漆相同。江苏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棕色彩绘陶器,经初步试验棕色物质为漆。
在辽宁敖汉旗大甸子古墓中出土的觚形薄胎朱漆器,距今约3400——3600年。商周时期的漆器:商代中期的黄陂盘龙城遗址发现有一面雕花、一面涂朱的木椁板印痕,河北藳城台西遗址出土的漆器残片中,有的雕花涂色加松石镶嵌。
在安阳侯家庄商代王陵发现的漆绘雕花木器中,还有蚌壳、蚌泡、玉石等镶嵌。可见商代的漆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战国时期的漆器:战国的漆工史上是一个有重大发展的时期,器物品种及数量大增,在胎骨做法、造型及装饰技法上均有创新。出土战国漆器的地区西汉漆工艺基本上继承了战国的风格,但有新的发展,生产规模更大,产地分布更广。
出现了大型器物,如直径超过70厘米的盘,高度接近60厘米的钟等。同时能巧妙地把若干小件组装成一器,如盒内装6具顺叠、1具反扣的耳杯,薄胎单层或双层的漆奁,内装5具、7具或更多的不同大小及形状的小盒等。
新兴的技法有针划填金的金,用稠厚物质堆写成花纹的堆漆等。尤其是器顶镶金属花叶,以玛瑙或琉璃珠作钮,器口器身镶金、银扣及箍,其间用金或银箔嵌贴镂刻的人物、神怪、鸟兽形象,并以彩绘的云气,山石等作衬托,更是前所未有。
西汉漆器多刻铭文,详列官员及工匠名。东汉魏晋南北朝期间漆器的出土,比起前代显得十分稀少,这与葬俗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
唐代的漆器:唐代漆器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有用稠漆堆塑成型的凸起花纹的堆漆;有用贝壳裁切成物象,上施线雕,在漆面上镶嵌成纹的螺钿器;有用金、银花片镶嵌而成的金银平脱器。工艺超越前代,镂刻錾凿,精妙绝伦,与漆工艺相结合,成为代表唐代风格的一种工艺品,夹绽造像是南北朝以来脱胎技法的继承和发展。
剔红漆器在唐代也已出现。宋元时期的漆器:两宋曾被认为是一色漆器的时代,但发掘出土许多有高度纹饰的两宋漆器,改正了过去的认识。
在苏州瑞光寺塔中发现的真珠舍利经幢,底座上的狻猊,宝相花,供养人员是用稠漆退塑的。在元代漆器中成就最高的是雕漆,其特点是堆漆肥厚,用藏锋的刀法刻出丰硕圆润的花纹。
大貌淳朴浑成,而细部又极精致,在质感上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如故宫博物院藏的张成造桅子纹剔红盘,杨茂早观瀑图方剔红盘,安徽省博物馆藏张成造乌间朱线剔犀盒等。明清时期的漆器:明清漆器分为14类,有一色漆器、罩漆、描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钿、犀皮、剔红、剔犀、款彩、炝金、百宝嵌等。
一色漆是不加任何纹饰的漆器,宫廷用具常用此法,罩漆是在一色漆器或有纹饰的漆器上罩一层透明漆。明清宫殿中的宝座、屏风多用罩金髹。
描漆包括用漆调色描绘及用油调色描绘的漆器。描金中最常见的是黑漆描金,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万历龙纹药柜。
堆漆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黑漆云龙纹大柜为代表。填漆是用填陷的色漆,干后磨平的方法来装饰漆器。
雕填是自明代以来即广泛使用,指用彩色花纹装饰漆面,花纹之上还加炝金,是一种绚丽华美的。
漆器的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4200多年前的夏禹时代已见使用,战国时期更加发达。
在汉代,漆器被作为日用器具,日渐普遍。唐代的漆器实物制作也有明显的发展。
宋、元、明朝之后,漆器的制作有20多种。北京雕漆和一般的漆器不同。
一般所说的漆器,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把漆涂在漆胎上或是在漆器上刻花之后再涂一层漆,也有的是镶上或用漆色画上图案、花纹等,产品的品种主要是室内家具。北京雕漆则不然,它是以雕刻见长。
在漆胎上涂几十层到几百层漆,厚15~25毫米,再用刀进行雕刻,故称"雕漆"。在史书上雕漆又可称为"剔红",这是习惯性的称法,因为在古代的雕漆制品中,主要是以红、绿颜色为主。
雕漆工艺和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有其自身的发展和风格演变过程。史料记载,北京雕漆始于唐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
据我国目前仅存的一部历史漆书,明代名漆工黄成著、杨明作注释的《髹饰录》记载:我国唐代已有"剔红"的制作,刀法快利,古朴可赏。当时"剔红"是主要的品种。
此外,还有剔黑、剔黄、剔绿等,均属于雕漆范畴,只是所涂颜色和表现方法有所不同。宋、元的雕漆工艺,在唐代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逐渐形成刀法藏锋不露、磨工圆滑的风格。
宋代雕漆实物留世极少,不易见到。元代有名漆工张成、杨茂两家的作品,我国现有珍藏。
他们的作品是元代雕漆风格的代表,并对后代雕漆艺术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宋、元的雕漆一般为锡胎和金银胎,品种以盒为主。
刀法灵巧,刀口圆滑,花卉图案多为"死地花"(即不雕刻锦纹图案的花卉),富有浓厚的装饰趣味,给人以浑厚古朴的印象。至明代,雕漆工艺发展很快,是我国雕漆艺术成熟的时期,并以明永乐、宣德两世为最盛。
当时的雕漆名手,都是世代相传,如张成之子张德刚,杨茂的后代杨埙,都成为技艺高超的名匠。明朝统治者为了享乐,于明永乐年间在北京设有果园厂,是当时宫廷制造雕漆工艺品的大型官办手工业作坊,制作出的工艺品供宫廷使用,生产的数量很大,技艺制作在继承宋、元风格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提高。
当时的雕漆制品,仍以红为多,朱红含紫,稳重沉着。品种也以盒为多,盘、匣次之;小件较多,大件较少。
制胎则以木胎、锡胎为主,也有金银胎。在图案方面,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的题材较多,这与元代花卉、锦地的做法大不相同,其刀法流畅,藏锋清楚,较宋、元两代的刀法变化要多,雕刻工细,表现形象生动。
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在北京故宫、上海和南京博物馆都有珍藏。明代建立的果园厂,集中了全国各地雕漆艺人,为雕漆工艺在北京地区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此,北京雕漆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漆器品种兴盛起来。
据考证,除当时的果园厂官办雕漆生产外,民间的雕漆制作行业也有所发展,有的已作为一般商品在民间出售和流传。清代的雕漆工艺品,大多数是在乾隆和嘉庆年间所制。
在乾隆年间,由于皇帝本人喜爱雕漆制品,因此,大力提倡生产,宫廷所用的雕漆品种繁多,这样便使雕漆生产在乾隆时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当时的雕漆制品,品种丰富,大屏风、桌椅、小盘、小盒、小瓶、小罐都有。
以木胎、锡胎为主,也有用脱胎的,造型精致,富于变化,颜色也增多,并且还有与玉石镶嵌结合而成的产品。图案方面,除花鸟、人物外,开始有各种吉祥如意的图案。
在构图上绵密多层次,以多见长,和明代不同的是不注重磨工,但是,具有严谨、精致、华丽的特色;以花卉题材为多,有穿枝过梗、自然灵活、层次鲜明、立体感较强等特点。但是,繁荣一时的北京雕漆,在乾隆以后却逐渐衰退,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已无官营作坊,技艺几乎失传。
后由于清宫内需要修理雕漆工艺品,北京的民间雕漆又兴起。当时有油漆彩画艺人萧兴达、李茂隆等,他们从清宫内需要修理的破损雕漆品上得到启发,并合作创办了雕漆作坊,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下半年,在北京剪子巷开业,取名"继古斋雕漆商会"。
"继古斋"的意思就是要继续中断了的古老的雕漆事业。他们自己动手研究制作和仿制清代雕漆,并招收徒弟,经过几年的努力,将清代雕漆的风格继承下来,并有了一些提高,其技艺超过了乾隆时期,并有明显的北京地方色彩。
刀法棱角清晰,题材以花鸟龙凤、山水人物、吉祥图案为多。萧兴达、萧乐安、李茂隆等人制作的"群仙祝寿"大围屏,曾在1914年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受到国际友人的好评。
从此,北京雕漆扬名国内外,一度又出现繁荣的局面。对于北京雕漆的恢复,清末时期的"继古斋"在雕漆历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并对近代北京雕漆技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民国时期,北京雕漆开始有了比较大的发展。1920~1934年之间,雕漆作坊发展到几十家,大都设在崇文门、前门及朝阳门一带。
从业人员达500多人。产品以造型大方、胎型规矩、漆色鲜艳、雕刻精细、锦纹多样而著称。
当时有代表性的较大作坊仍是"继古斋"。"继古斋"的发展是从招收第一批徒弟开始的,接着又招收第二、第三批徒弟。
第一批徒弟是"永"字辈,第二批是"宝"字辈,第三批。
(一)早期漆器
漆就是从漆树上流出来的液体。早在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会从漆树身上割取这种液体状的天然漆,然后再把漆涂在器物的表面,制成漆器。而这层涂漆膜具有防水、防蛀、防锈等抗腐蚀的功能,甚至可以千年不朽。所以我们今天出土的,很多古老的漆器,虽然是上百甚至上千年前的漆器,但是它们依然保持着当初美丽的色泽。那么在中国发现的第一件漆器究竟出自哪里呢?
战国时期是漆器工艺的第一个繁荣期。一提起战国时期的文物,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湖北的曾侯乙墓,曾侯乙,姓姬名乙,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曾国的国君。他不仅是一位熟悉车战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兴趣广泛的艺术家。在曾侯乙的墓里出土了上万件文物,很多都是他生前使用过的东西,其中就有数千件的漆器用具。而鸳鸯盒,作为曾侯乙墓漆器的代表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所以在收藏市场上时时会看到漆器鸳鸯盒的仿制品。那么围绕鸳鸯盒的真假,马未都先生有着怎样自己独到的见解呢?
在战国时代还有这样一种漆器,从出土文物的数量上看,它不仅雄踞同时代漆器制品的第一名,而且,从它的影响力来看,这种漆器更是制造了很多的典故佳话。它不仅出现在东晋赫赫有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笔下的《兰亭集序》里,还出现在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里。就连清代的乾隆皇帝甚至为了这件漆器,在故宫的宁寿宫里,特别为它建造了一座亭子、挖了一条水渠。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漆器能够穿越中国漫长的历史,始终得到人们的喜爱呢?
通过马未都先生的讲述,我们了解了战国时代精美的漆器,那么漆器发展到了汉代,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漆器不仅在人们的生活中普遍使用,而且还成为殉葬品中重要的物件。而在汉代墓葬中最有名的,应该是长沙东郊的马王堆汉墓。特别是马王堆出土的漆器价值连城,受到了国家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根据相关介绍,马王堆一号墓的素漆和彩绘漆制木棺椁甚至作为稀世罕见的国宝,被列入首批不允许出国展览的一级文物。那么马王堆漆器的出土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
从战国时代,漆器逐渐取代了青铜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具的主流;到汉代漆器制作分工的细化,促使汉代漆器工艺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样式、图案和色彩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漆器工艺在汉代达到一个发展的巅峰。但是,为什么在汉代以后,繁荣一时的漆器就急剧衰退了呢?
(二)动刀的漆器
让我们感到不解的是,我们的古人为什么特别爱用漆器,而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漆器却难得一见呢?
一般说来,漆器分为两类,一类是动笔的,另一类是动刀的。那么,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呢?而动刀的漆器又有着怎样的分类?它们的魅力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动刀的漆器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剔犀,另一类是剔红。那么,我们首先应该搞清楚,“剔犀”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剔”和“雕”这样的动作究竟有着怎样的不同呢?而“犀”又有着怎样的内涵?它又因何而来呢?
二、犀皮漆很有名气,那么,它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
王世襄先生他对漆器非常关注,这对其他人的收藏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三、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历史久远的漆器能够保存下来了呢?而在我们当今的生活中,漆器为什么极不常用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在国际市场上,漆器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
四、一个小小的漆盒就卖出了一千多万的高价,真让人惊讶不已!
那么,从明代到清代,剔红这样的漆器在风格上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呢?它们的工艺又有着怎样的差别?而当需要在漆器上表现“欢天喜地”这样的情感时,古人会采用怎样独特的方式呢?
五、经过马未都先生的一番讲述,我们知道,无论是搞文物鉴定,还是搞文物收藏,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否则,便会失之毫厘,缪以千里。下面的收藏故事会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呢?
六、之所以会出现堆红、镰仓雕、根来涂之类的仿制品,显然,是因为剔红这样的漆器在当时很有市场,很受人们欢迎造成的。
像陶瓷、丝绸一样,中国漆器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漆器,是经过制胎式脱胎,再髹底漆、打磨、推光、装饰等工序而制长的一种工艺美术品.漆器可分为一般漆器和雕漆,一般漆器是指在涂有薄漆的器物上进行绘画、刻灰、镶嵌的艺术,而雕漆是在涂有厚漆层的胎型上进行雕刻.
漆器的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4200多年前的夏禹时代已见使用,战国时期更加发达。在汉代,漆器被作为日用器具,日渐普遍。唐代的漆器实物制作也有明显的发展。宋、元、明朝之后,漆器的制作有20多种。
漆器是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的物品;由于漆有耐酸、耐碱、耐热、防腐等特性,因此很早就被人们利用。我国为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国家,《韩非子.十过》篇述虞舜做食器“流漆墨其上。禹做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原始社会晚期遗址中发现了漆制实物。在古代种植漆树相当普遍,战国大哲学家庄子就曾担任过管理漆园的官职。早期漆器一般在简单木、竹胎上髹涂,既可防腐,也可用于装饰。随着漆工艺的发展,逐步出现在各种器物上彩绘、描金、戗金、填漆等,或在器胎上髹漆至一定厚度,再在上面雕刻图案的作法,还有的在漆器上镶嵌金、银、铜、螺钿、玉牙及宝石,以组成华丽的花纹,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唐代的金银平脱,宋代的一色漆器,元代的雕漆,明代的百宝嵌,清代的脱胎漆器等,都是各代有代表性的特色名品。
中国漆器工艺是古老华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所谓漆器,就是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和美术品。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彩,光彩照人。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漆器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首先须制作胎体。胎为木制,偶尔也用陶瓷、铜或其它材料,也有用固化的漆直接刻制而不用胎。胎体完成,漆器艺人运用多种技法对表面进行装饰。漆器的主要特点是可以抛光到可与瓷器媲美。漆层在潮湿条件下干燥,固化后非常坚硬,有耐酸、耐碱、耐磨的特性。
如有用望采纳。
漆就是从漆树上流出来的液体。
早在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会从漆树身上割取这种液体状的天然漆,然后再把漆涂在器物的表面,制成漆器。而这层涂漆膜具有防水、防蛀、防锈等抗腐蚀的功能,甚至可以千年不朽。
所以我们今天出土的,很多古老的漆器,虽然是上百甚至上千年前的漆器,但是它们依然保持着当初美丽的色泽。那么在中国发现的第一件漆器究竟出自哪里呢? 战国时期是漆器工艺的第一个繁荣期。
一提起战国时期的文物,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湖北的曾侯乙墓,曾侯乙,姓姬名乙,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曾国的国君。他不仅是一位熟悉车战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兴趣广泛的艺术家。
在曾侯乙的墓里出土了上万件文物,很多都是他生前使用过的东西,其中就有数千件的漆器用具。而鸳鸯盒,作为曾侯乙墓漆器的代表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所以在收藏市场上时时会看到漆器鸳鸯盒的仿制品。
那么围绕鸳鸯盒的真假,马未都先生有着怎样自己独到的见解呢? 在战国时代还有这样一种漆器,从出土文物的数量上看,它不仅雄踞同时代漆器制品的第一名,而且,从它的影响力来看,这种漆器更是制造了很多的典故佳话。它不仅出现在东晋赫赫有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笔下的《兰亭集序》里,还出现在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里。
就连清代的乾隆皇帝甚至为了这件漆器,在故宫的宁寿宫里,特别为它建造了一座亭子、挖了一条水渠。 从战国时代,漆器逐渐取代了青铜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具的主流;到汉代漆器制作分工的细化,促使汉代漆器工艺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样式、图案和色彩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漆器工艺在汉代达到一个发展的巅峰。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4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