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
觚,中国古代盛行于商代和西周的一种酒器,用青铜制成,口作喇叭形,细腰,高足,腹部和足部各有四条棱角,容量3升,一说是2升)
觚不觚:觚不成其为觚。形容似像而又不像的意思。
我们知道,早在孔子之前,以礼乐为核心的文化符号体系就已存在,只是由于缺少伦理价值观念的支撑,使得这一体系十分松散、很不牢固。而儒家的所谓“建构”,就是要以“仁学”的价值观念来支撑“礼乐”的符号体系,以克服“礼崩乐坏”的局面。针对当时文化符号体系混乱的现状,孔子曾发出“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的慨叹。在他看来,“觚不觚”这类表层符号的混乱,意味着“君不君”、“臣不臣”等等深层价值观念的动摇。因此,他竭力主张以“正名”的方式来重新整顿价值观念和符号体系,并理顺二者之间的表里关系:“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1,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白话文释义:孔子说:“觚不像个觚的样子,这还叫觚吗!这还叫觚吗?”
孔子看到一个酒杯与原来叫作“觚"的酒器已经不同了,但是人们依然叫它“觚"。对此,孔子表示出了自己的不满。他觉得既然东西已经名不副实了,只是徒有虚名,应该赶紧给它正名,使其名实相符才是。在这里,孔子借助“觚不觚''感叹,讽刺当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现实。
2,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白话文释义:宰我问道:“一个有仁德的人,如果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一位仁人’他是不是会跟着跳下去呢?”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设法救人,不让自己陷人井中;可以被人用正当的理由欺骗,但不可以被愚弄。”
因白天睡觉而受到孔子批评的宰我,向孔子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孔子没有正面地回答。他认为君子会想方设法救助落难的人,但不会陷自己于危险境地。然后批评宰我问的问题不道德,说君子可以被人用正当的理由欺骗,但不可以被愚弄。
3,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白话文释义:孔子说:“阐逋而不创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
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只是自谦的说法而已。而且,孔子也并非真的只是述而不作,比方说以“仁"解“礼''就是孔子的创作。他这么说,只是表现出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及历史经验的重视,这也是他做学问的态度。
扩展资料
前两章“觚不觚,觚哉?觚哉?”和“宰我问曰”出自《论语·雍也》篇,觚是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后来觚被改变了(上下都圆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了。
早在孔子之前,以礼乐为核心的文化符号体系就已存在,只是由于缺少伦理价值观念的支撑,使得这一体系十分松散、很不牢固。而儒家的所谓”建构”,就是要以“仁学”的价值观念来支撑“礼乐”的符号体系,以克服“礼崩乐坏”的局面。针对当时文化符号体系混乱的现状,孔子曾发出“觚不觚,觚哉!觚哉!”的慨叹。
“宰我问曰”此问深得夫子之心,夫子明白一切经典、原则、总方针等皆是死的,而现实生活却是活生生的。他担心弟子会以“依于仁”作为条条框框,把自己套住又陷进去,希望他们能保持归零的心又能知道具体怎么做。所以回答说 :“何为其然也?”也就是“先想想为什么他要这样做呢?”
其实孔子是告诉弟子们要保持清醒明觉,回到当下看清实相,不要听到有仁就莽撞乱为。譬如不会游泳而跳进河里救人,虽精神可嘉,但大部分是救不了人反而搭上自己生命的。救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何况这里也有可能是他人设了圈套或制造谣言。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则出自《论语》第七篇《述而篇》,这一篇内容多是记录孔子他们自谦和教导别人的语言,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一些事例,对于教育和启发学生们是很有帮助的。
译文: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注释:觚:音g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雍也》
“觚不觚,觚哉!觚哉!”赏析:
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主张“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
在他看来,“觚不觚”这类表层符号的混乱,意味着“君不君”、“臣不臣”等等深层价值观念的动摇。因此,他竭力主张以“正名”的方式来重新整顿价值观念和符号体系,并理顺二者之间的表里关系: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就是说为政者要是名不副实,说起话来就不会理直气壮;说话不能理直气壮,做事就不会顺遂;做事不会顺遂,就不能正常教化礼乐;不能正常教化礼乐,刑罚施行就会失当;
刑罚施行失当,人民言行举止就不知所措。所以有智慧的人为政,首先要做到人人名副其实,然后才可以言,可以行。有智慧的人对于自己说的任何一句话,都不可以苟且随便啊!”可见孔子对周礼有多么的崇尚。
扩展资料:
孔子十分重视礼,“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孔子认为“礼”是“仁”的外在体现。具体来说,“礼”既是帮助个体克己以修心的一种外在的道德规范。
又是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仪节形式,还是使国家臻于至治的政治制度,。简而言之。礼可以理解为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觚:音g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后来觚被改变了(上下都圆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直白译过来就是:觚都不像是觚了,还能叫觚吗?还能叫觚吗?这个跟当时的状况有关,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主张“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所以针对当时文化符号体系混乱的现状,孔子曾发出“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的慨叹。
你把这句话发出来,是想知道什么呢?你的目的不明确怎么能越快越好呢?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 觚,中国古代盛行于商代和西周的一种酒器,用青铜制成,口作喇叭形,细腰,高足,腹部和足部各有四条棱角,容量3升,一说是2升) 觚不觚:觚不成其为觚。
形容似像而又不像的意思。 我们知道,早在孔子之前,以礼乐为核心的文化符号体系就已存在,只是由于缺少伦理价值观念的支撑,使得这一体系十分松散、很不牢固。
而儒家的所谓“建构”,就是要以“仁学”的价值观念来支撑“礼乐”的符号体系,以克服“礼崩乐坏”的局面。针对当时文化符号体系混乱的现状,孔子曾发出“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的慨叹。
在他看来,“觚不觚”这类表层符号的混乱,意味着“君不君”、“臣不臣”等等深层价值观念的动摇。因此,他竭力主张以“正名”的方式来重新整顿价值观念和符号体系,并理顺二者之间的表里关系:“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 觚如果做得不像觚,那它还能叫作觚么。
觚:音g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
后来觚被改变了(上下都圆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 直白译过来就是:觚都不像是觚了,还能叫觚吗?还能叫觚吗?这个跟当时的状况有关,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主张“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
所以针对当时文化符号体系混乱的现状,孔子曾发出“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的慨叹。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贤文”出自汉初名将李广,李广是著名的骑射能手。
唐朝诗人卢纶的“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就是描写李广将军的神力把箭射入石头中的故事。李广从汉文帝时入伍起,经过景帝,至武帝时代,几乎参加了每一次抵抗匈奴的战斗。
那时,北方的匈奴,经常南侵,在边境地区骚扰。匈奴兵都精于骑射,来去不定,出没无常,很难对付。
李广屡次领兵,深入敌阵,一生身经70多次战斗,匈奴兵都很怕他,单于也很敬畏李广的威名。可是汉朝始终没有重用他,并且多次打击他,在他60多岁最后一次和匈奴作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当时全军将士,个个痛哭失声,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也都不禁流泪。 唐代学者颜师古是这样解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桃李等树,不会说话,从不自我宣传,但是到桃李树下来的人却经常不断,树下的野地也会自然地踏出一条路来,这是因为桃李是实实在在地开出了美丽的花,结出了香甜的果,在为人们默默地服务,所以用不着吹嘘,人们自会欢迎它们。
做事力求实际,不尚虚声,就叫“桃李不言”。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7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