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家,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
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这是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腊八这天要债的债主子,要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儿,该准备还钱。
北京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后来有欠人家钱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其实欠人家的,终究是要还的。
老北京临年关,街巷胡同有卖辣菜的,可没有卖腊八蒜的。这是为什么呢?您想啊,卖腊八蒜得吆喝吧,怎么吆喝?直接喊“腊八蒜来!”欠债的人听见吆喝心里咯噔一下,怎么街上还有喊着催债呀!再说了,你一个做小买卖的跟谁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错了,所以腊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户自己动手泡腊八蒜,自己先给自己算算,今年这个年怎么过。
一天,一个卖姜的和一个卖蒜的住在一个店里,卖姜的给卖蒜的抬杠说:"吃蒜的人不多,生姜人人都吃,吃了生汗去火."
卖蒜的不服气,说:"蒜人人都吃."二人争的面红耳赤,一直吵到大半夜.
过了不几天,天下起连阴雨,两个买卖人正好又住在同一个店里,店主没粮食了,就告诉他们说:"客人不要生气,我这小店没米面了,从今天起,店管你们住,不管吃,你们自己生法吧."
卖蒜的心想:"蒜生吃会辣,煮煮就能吃."他就把蒜剥了剥,煮了一碗,吃起来面面的,到能止饿.
卖姜的见卖蒜的煮蒜吃,就思谋着:蒜和姜都是辣的,蒜煮熟了就能吃,姜煮熟了肯定也能吃.他也捧了一些姜放进锅里煮.煮熟后吃了一口,好辣!眼都流了泪.卖姜的又饿又气,一连两天没吃饭.
雨停了,卖姜的也快饿死了.
从那以后,就有一句俗话流传下来:饿死卖姜的饿不死卖蒜的.
糖蒜来历:相传,西汉开国公臣张良晚年体弱多病,隐居城父县张家湾(现在的涡阳县高公镇),不再过问政治,每日祭拜神灵,研究食道,探索长寿秘诀。
为什么弃官隐居?实际上是张良当时已帮助刘邦达到目的,再加上病魔缠身,又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联想范 、文种兴越后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忘”的哲理,惧怕既得利益的复失,更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张良乃自请告退, 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当时当地普遍种植大蒜,当地人平时也非常爱吃大蒜,每餐必有蒜,认为能够长寿,防治百病,还有人认为把大蒜用绳子穿成串,挂在门前可以辟邪。
据传,张良因常年吃大蒜,多年缠身的疾病也去除了,甚是欢喜。为了改进大蒜的吃法,张良带领家人研制糖醋蒜,经过几年的反复实验,终于研制出了口感上佳的糖醋蒜,并把自己的研制方法交给大家,张氏一族都学会了这个技术,味道令人赞不绝口。当时广泛流传,极富盛名!后来传到了吕后耳里,便命人召见张良,进贡糖醋蒜,吕后尝后甚是喜欢,便问是如何研制的,张良说是用大酒坛闷制而成,口感极佳!于是吕后命张良年年进贡,还把糖醋蒜定为“贡品”。
腊八蒜来历:翡翠碧玉的腊八蒜是北方的习俗饮食,尤其在华北地区,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用醋泡制蒜。不讲究器皿,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等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就可食用了。
这腊八蒜的来历跟蒜有关。据说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近年关了,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但是快要过年了,中国人总讲个面子和彩头,总不能杀到人家家里大喊:“欠债还钱”。于是收债的就会泡上一些腊八蒜送人。欠债的收到了自然心照不宣:年关了,一年的债务该清算清算了。
北京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回避这个算账的“算”。
蒜蓉来历:平常在家包饺子或者是煮面条,香辣蒜蓉绝对是最好的调味品。不像生吃大蒜那样会有气味,而且也保持了它原有的营养。
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两家邻居,东家以卖鸡为生,西家以卖蒜为生。两家人的生活都很辛苦,卖鸡要早起拔鸡毛,弄得满地都是鸡毛;卖蒜的要早起剥蒜皮,弄得满地都是蒜皮。本来两家相安无事,但一刮风就出事了:刮东风时,鸡毛会被吹到西家院子里,而刮西风时,蒜皮会被吹进东家院子里。两家经常为这些事争吵。
有一次,两家的矛盾升级了。卖蒜的与卖鸡的打起架来,双双负伤,最后对簿公堂。县官一看是为了“鸡毛”和“蒜皮”这样的小事,便说:“这等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来对簿公堂!每人十大板,回去反省吧!”外面的人有人说县官不公,有人则说其做得对,两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后来,“鸡毛蒜皮”便传开了,并渐渐被用来表示那些琐碎、不起眼的事或价值很小的东西。
“刘二爷剥蒜——两耽误”,是天津的一句俏皮话。对于其中典故,几乎所有的天津人都知道。先说谁是刘二爷。这个刘二爷可能是杜撰出来的,但是他为什么不叫刘大爷,偏偏要叫“刘二爷”呢?这就又引出另一句天津的老俏皮话:“天津的大爷——不是人”。
在早年间,天津的新婚夫妇为了求得早生贵子,要到娘娘宫上香求子,然后捎回来一个泥娃娃。这个泥娃娃在以后漫长的日子里作为家里的长子一直被供奉着,称为“娃娃大哥”。这也是“长子难养活”的心理造成的。所以,真正的长子会被称为“二哥”,再大些就成了“二爷”。
那时天津人称成年男子为“爷”,并不一定是老年人。满大街的男子都被叫“二爷”,并不管他在家到底排行老几,除非比较熟悉的能准确知道他是“三爷”或“五爷”。当然,如果知道他姓刘,就称作“刘二爷”了。
不称“大爷”,除了因为“大爷”是用泥做的,还因为“大爷”这个称呼有些贬义,类似“败家子”。
知道了“刘二爷”这个称呼的来历,咱再说说俏皮话中的这位主人公。他是个壮年男子,单身光棍,是个干苦力活的人,比如是拉胶皮(北京叫拉洋车)的,住在一个大杂院。因为是单身,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所以从来不做麻烦的饭食。左邻右舍的好心人只要是做特殊的饭,一定给“刘二爷”端过来,关系处得非常好。而他每次吃过邻居送来的饭以后,总是把碗碟洗干净,再放些水果瓜子之类零食送回去。好温馨。邻居的小孩也愿意跟刘二爷玩耍。
天热入伏了,天津人讲究“头伏饺子二伏面”,邻居家家和馅包饺子。那天这位刘二爷早早收车回家,看看左邻包饺子、右邻也包饺子,觉得今天肯定有人给他送来饺子吃。于是,他准备好醋(天津人吃饺子习惯蘸醋),放在炕桌上,并坐在桌前剥蒜。这更是天津人吃饺子的习惯,饺子就大蒜。————写到这我都要流口水了
邻家的饺子快煮熟了,大人让孩子看看刘二爷是否吃饭了。孩子回到家跟大人说,“刘二爷正在剥蒜呢……”“剥蒜?看来刘二爷也知道‘头伏’吃饺子,甭问,肯定是他自己也包饺子吃,那就不用送过去了”。左邻这样想,右邻也这样认为,哪家也没给刘二爷送过饺子来。
刘二爷等来等去也没有人送饺子,一拍桌子,说,“我干嘛这么着急剥蒜呀,这下可好,两耽误”。
邻居们知道了,笑得肚子疼。从此就有了这句俏皮话,“刘二爷剥蒜——两耽误。”
1、宋·宋庠《噪雀》
楚雀乘春翐翐飞,蒜头椒目禀生微。风前莫学惊鸥散,堂上人无海客机。
2、宋·葛立方《西江月》
风送丹枫卷地,霜乾枯苇鸣溪。兽炉重展向深闺。红入麒麟方炽。翠箔底垂银蒜,罗帏小钉金泥。笙歌送我玉东西。谁管摇花舞砌。
3、唐·蒋贻恭《咏安仁宰捣蒜》
安仁县令好诛求,百姓脂膏满面流。半破磁缸成醋酒,死牛肠肚作馒头。帐生岁取餐三顿,乡老盘庚犯五瓯。半醉半醒齐出县,共伤涂炭不胜愁。
4、清·纳兰性德《浣溪沙》
消息谁传到拒霜?两行斜雁碧天长,晚秋风景倍凄凉。银蒜押帘人寂寂,玉钗敲烛信茫茫。黄花开也近重阳。
5、宋·苏轼《蒜山松林中可卜居余欲僦其地地属金山故作此》
魏王大瓠无人识,种成何翅实五石。不辞破作两大樽,只忧水浅江湖窄。我材濩落本无用,虚名惊世终何益。东方先生好自誉,伯夷子路并为一。杜陵布衣老且愚,信口自比契与稷。暮年欲学柳下惠,嗜好酸咸不相入。金山也是不羁人,早岁闻名晚相得。我醉而嬉欲仙去,傍人笑倒山谓实。问我此生何所归,笑指浮休百年宅。蒜山幸有闲田地,招此无家一房客。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