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对楼主有帮助:公元前494年,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采纳大臣提出的“美人计”,选出越国美女献给吴王夫差,麻痹夫差的斗志。野史杂稗中如是说,越国大夫范蠡周游全国,遍访佳人。一日,在清清浣纱江畔,与家在古苎萝村西边的的西施(原名施夷光)相逢了。才子佳人,出演了一则一见钟情的故事。然而,国难当头,匹夫有责。范蠡以“爱国”的名义,背叛、出卖了爱情。他把绝代佳人西施选进宫里,与其他美丽的越女一起,进行歌舞礼仪等“培训”。大约在公元前490年,把以西施为首的越女献给吴王夫差。
幸运而不幸的夫差,对能歌善舞、风华绝代的西施深爱不疑。从此,歌舞宴平;从此,对西施甚至越国深信不疑。
而越王勾践,在暗暗地做着复仇的各种准备。“卧薪尝胆”、“养精蓄志”、“励精图治”、“发奋图强”——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国富兵强了;吴国,却在君王“从此不早朝”的松懈等现状中,逐步走向衰弱。
公元前473年,越国灭掉吴国,被围困在圣胥山的夫差走投无路,挥剑自刎。
无毒不丈夫。夫差在打败勾践后,给了勾践一条生路。所以,他最终败给夫差,是必然的。
何况,勾践等人太能忍了,自己忍辱负重,甚乃忍心送出自己国家的女子。以这些女子的屈辱与悲凉,换取越国东山再起的生存与发展环境。这种手段不能不说是高明,然而,不免过于自私、卑鄙。在这些方面,夫差哪里是勾践的对手。
传说中,越国胜利后,范蠡归隐江湖,与西施浪迹天涯,做了神仙眷侣。善良的人们多么期盼如此美好的结局,无锡蠡园就是一个明证。
但是,范蠡配么,他配拥有如此结局么?
如果他爱西施,那么——
若西施流泪,先湿的应是他的脸;
若西施悲伤,最苦的应是他的心。
如果他爱西施,必然是期望深情相依,厮守终生,直至地老天荒。
谁能想象,把自己心爱的人拱手让出,送给他人,送给自己的敌人?
倒是夫差,爱了西施一生,疼了西施一生,宠了西施一生。虽然,这“一生”,只有大概的十七年。或许,他到死都还在念着这个是令他国破家亡原因之一的女子的名字。
无法想象,一个柔弱的女子,西施,在这十七年里,怎样的柔肠百转,怎样的万剑穿心,怎样的肝肠寸断。爱人与仇人之间,祖国与敌国之间,她何从判断,何从选择?
也许,西施无从选择,残酷的世界也不许她选择。
多少年来,有多少人认为,西施背负着“祸国”、令吴国灭亡的恶名。
只有极少数人,能公正地站出来说话: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罗隐《西施》
在越国,西施能够得到“功臣”的荣誉吗?不可能!关于西施归宿的最有依据的说法,是被勾践夫人沉水淹死。
拥有“沉鱼”之美的西施,终究被沉入水中。
也好,还她一生流不尽的泪吧。
还她一颗冰清玉洁的女儿心吧。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导致吴王阖闾阵亡,从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无锡太湖马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
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 范蠡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耕作,兼营副业(捕渔、晒盐),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梓,他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肥城陶山,或山东定陶),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
希望对楼主有帮助:公元前494年,吴国打败越国。
越王勾践采纳大臣提出的“美人计”,选出越国美女献给吴王夫差,麻痹夫差的斗志。野史杂稗中如是说,越国大夫范蠡周游全国,遍访佳人。
一日,在清清浣纱江畔,与家在古苎萝村西边的的西施(原名施夷光)相逢了。才子佳人,出演了一则一见钟情的故事。
然而,国难当头,匹夫有责。范蠡以“爱国”的名义,背叛、出卖了爱情。
他把绝代佳人西施选进宫里,与其他美丽的越女一起,进行歌舞礼仪等“培训”。大约在公元前490年,把以西施为首的越女献给吴王夫差。
幸运而不幸的夫差,对能歌善舞、风华绝代的西施深爱不疑。从此,歌舞宴平;从此,对西施甚至越国深信不疑。
而越王勾践,在暗暗地做着复仇的各种准备。“卧薪尝胆”、“养精蓄志”、“励精图治”、“发奋图强”——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国富兵强了;吴国,却在君王“从此不早朝”的松懈等现状中,逐步走向衰弱。
公元前473年,越国灭掉吴国,被围困在圣胥山的夫差走投无路,挥剑自刎。 无毒不丈夫。
夫差在打败勾践后,给了勾践一条生路。所以,他最终败给夫差,是必然的。
何况,勾践等人太能忍了,自己忍辱负重,甚乃忍心送出自己国家的女子。以这些女子的屈辱与悲凉,换取越国东山再起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这种手段不能不说是高明,然而,不免过于自私、卑鄙。在这些方面,夫差哪里是勾践的对手。
传说中,越国胜利后,范蠡归隐江湖,与西施浪迹天涯,做了神仙眷侣。善良的人们多么期盼如此美好的结局,无锡蠡园就是一个明证。
但是,范蠡配么,他配拥有如此结局么? 如果他爱西施,那么—— 若西施流泪,先湿的应是他的脸; 若西施悲伤,最苦的应是他的心。 如果他爱西施,必然是期望深情相依,厮守终生,直至地老天荒。
谁能想象,把自己心爱的人拱手让出,送给他人,送给自己的敌人? 倒是夫差,爱了西施一生,疼了西施一生,宠了西施一生。虽然,这“一生”,只有大概的十七年。
或许,他到死都还在念着这个是令他国破家亡原因之一的女子的名字。 无法想象,一个柔弱的女子,西施,在这十七年里,怎样的柔肠百转,怎样的万剑穿心,怎样的肝肠寸断。
爱人与仇人之间,祖国与敌国之间,她何从判断,何从选择? 也许,西施无从选择,残酷的世界也不许她选择。 多少年来,有多少人认为,西施背负着“祸国”、令吴国灭亡的恶名。
只有极少数人,能公正地站出来说话: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罗隐《西施》 在越国,西施能够得到“功臣”的荣誉吗?不可能!关于西施归宿的最有依据的说法,是被勾践夫人沉水淹死。
拥有“沉鱼”之美的西施,终究被沉入水中。 也好,还她一生流不尽的泪吧。
还她一颗冰清玉洁的女儿心吧。
灭吴之后,勾践封范蠡为上将军,范蠡给勾践上书说:我听说主忧臣劳、主辱臣死。当年大王受辱于会稽,我之所以没死,只是为了今日。现在是我该为会稽之辱死的时候了。勾践对他说:我刚要把越国分一部分给你来酬答你的功劳,你如果不服从,我就杀了你。范蠡知道是急流勇退的时候了,他喟然叹息说:我从计然那里学到的本领,已经让越国富强了,我再用在我自己的家上吧。于是在一个深夜,范蠡携带金银细软、带领家属和手下,驾一叶扁舟泛于江湖,开始了经商致富之路。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范蠡跳出是非之地,又想到风雨同舟的同僚文种曾有知遇之恩,遂投书一封,劝说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富贵,你为何还不离去?”文种看到书信后,便称病不上朝。后来有人诬告文种要造反,勾践便赐剑一把,令其引颈自杀。勾践赐死的命令也堪称经典,他给文种下令说:当年你献给我七条计策,我只用了三条便灭掉了强吴,还有四条在你那里,你到地下我先王那里去试试那四条吧。文种便自杀了。
范蠡在齐,改姓换名,亲自率领儿子们耕作于海边,齐心合力,同治产业。由于经营有方,没有多久,产业竟然达数千万钱。齐国人听说范蠡的贤明,要请他作齐相。范蠡却喟然叹道:”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这都是布衣百姓能达到的极致了;久受尊名,终不是什么好事!“于是,他把家财都分给亲友乡邻,只带着最值钱的珠宝,从小道离开了齐国,来到了陶,变易姓名为陶朱公。由于陶的地理位置很好,往来贸易非常发达,范蠡便做起了买卖,没有几年,又置下了千金的产业。天下人都称赞陶朱公是最会作买卖的人。
由于范蠡的出色智慧造就了春秋晚期吴越争霸的传奇色彩,而范蠡本人也凭借自己的才能,适度掌握着进退之间的步伐,后人曾经有评论说:“文种善图始,范蠡能虑终”,相比起来,文种的结局就有些悲凄,如此更显示出范蠡的迷人智慧之光。
灭吴之后,勾践封范蠡为上将军,范蠡给勾践上书说:我听说主忧臣劳、主辱臣死。
当年大王受辱于会稽,我之所以没死,只是为了今日。现在是我该为会稽之辱死的时候了。
勾践对他说:我刚要把越国分一部分给你来酬答你的功劳,你如果不服从,我就杀了你。范蠡知道是急流勇退的时候了,他喟然叹息说:我从计然那里学到的本领,已经让越国富强了,我再用在我自己的家上吧。
于是在一个深夜,范蠡携带金银细软、带领家属和手下,驾一叶扁舟泛于江湖,开始了经商致富之路。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
范蠡跳出是非之地,又想到风雨同舟的同僚文种曾有知遇之恩,遂投书一封,劝说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富贵,你为何还不离去?”文种看到书信后,便称病不上朝。
后来有人诬告文种要造反,勾践便赐剑一把,令其引颈自杀。勾践赐死的命令也堪称经典,他给文种下令说:当年你献给我七条计策,我只用了三条便灭掉了强吴,还有四条在你那里,你到地下我先王那里去试试那四条吧。
文种便自杀了。 范蠡在齐,改姓换名,亲自率领儿子们耕作于海边,齐心合力,同治产业。
由于经营有方,没有多久,产业竟然达数千万钱。齐国人听说范蠡的贤明,要请他作齐相。
范蠡却喟然叹道:”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这都是布衣百姓能达到的极致了;久受尊名,终不是什么好事!“于是,他把家财都分给亲友乡邻,只带着最值钱的珠宝,从小道离开了齐国,来到了陶,变易姓名为陶朱公。由于陶的地理位置很好,往来贸易非常发达,范蠡便做起了买卖,没有几年,又置下了千金的产业。
天下人都称赞陶朱公是最会作买卖的人。 由于范蠡的出色智慧造就了春秋晚期吴越争霸的传奇色彩,而范蠡本人也凭借自己的才能,适度掌握着进退之间的步伐,后人曾经有评论说:“文种善图始,范蠡能虑终”,相比起来,文种的结局就有些悲凄,如此更显示出范蠡的迷人智慧之光。
范蠡出身贫寒,父母早亡,由哥嫂扶养成人?他从小就天资聪慧,博闻强识,喜欢读书,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和治国安邦的理论?当时著名的商业理论家计然到范蠡的家乡南阳云游,范蠡拜其为师,跟他学习经济知识和经商技巧?
范蠡和楚国名士文种是好友?当时列国纷争,相互争霸兼并,楚国政治不明,有才之士得不到重用?于是,两个人商议之后,来到越国?范蠡和文种入越后,深得越王勾践重用,勾践任范蠡为大夫,又擢为上将军?
范蠡对勾践忠心耿耿,出谋划策,与文种同心协力为越国共谋良策,促进了越国强盛?最后灭掉劲敌吴国,勾践当了霸主?
越国君臣设宴庆功,群臣欢歌笑语,十分高兴?此时,只有勾践一人面无喜色?范蠡看到后,暗自叹息,深思熟虑后,决定携带家眷悄悄出走?
范蠡临行前告诫文种:“勾践为了兴越灭吴,不惜卧薪尝胆?如今如愿以偿,却不想将功劳落到大臣名下,猜疑嫉妒之心已见端倪?看来与越王只能同患难,不能共享乐,大名之下,难以久居?如不及早急流勇退,日后恐无葬身之地?”
文种并没有和范蠡一起出走?后来,勾践果然赐文种一剑,令其自杀?文种临死前后悔当初没有听范蠡的话?
范蠡乘舟到达齐国后,隐姓埋名,自称“鸱夷子皮”?在齐国,范蠡在海边选了一片土地,和儿子一起开荒种地,种植谷物,并引海水煮盐,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没有几年光景,就治下家产数十万,成为当地巨富?
后来,齐国国君听说了范蠡的事情,觉得此人是个奇才,就想任命他为相?可是范蠡却把相印交还了齐君,还把大部分资财散发给了乡邻好友,一家人又重新迁居他处?
这次,范蠡到了“陶”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山东定陶?当时陶地客商云集,店铺鳞次栉比,商业往来频繁?他认为陶是天下的中心,是交易买卖?互通有无的商业要道?这正是经商的好地方,就先定居下来,自称“陶朱公”?
相传,范蠡有一次来到一个镇子的集市上经商?当时镇上很是热闹,有各种各样的店铺,人们熙熙攘攘,连大树底下也都摆满了杂货小摊,有皮毛肉类和各种山货?
镇子旁边有一个大湖,范蠡向人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里就是昔日洪水横流时,大禹治水的熊耳山下古莘卢邑?
那时禹王带领民工在山的东北角处劈山开石,疏通河道,使洛水东流后水位下降,留下一片几十里的大湖,人们才在湖边镇上安居乐业?
范蠡了解到当地盛产山珍野味?肉类皮毛,粮食药材等土特产品,但是农民缺少食盐?葛麻布衣?日用杂品等?他觉得做生意的好机会来了?
于是,范蠡就在当地开了个杂货铺,做起了收购山货的生意?他收购的山货价格很高,一传十,十传百,供货人都往这里跑,还不满一个月,各种山货就堆满了几个大库房?
这些购回来的货物很快就卖完了,他把往返一个来回的利润一盘算,赚了很多钱?后来,当地的农民也都纷纷来批发些盐和日用杂品下乡去卖或换货,学着做生意,这个地方的人渐渐地也都富裕起来?
有一次,一家收山货的店铺起火,范蠡的店铺就在隔壁,结果殃及鱼池,范蠡的店铺也随之起火,接着,接二连三,一条街的店铺都烧着了?
镇上的人都忙乱救火,但范蠡却没有去救火,而是带上银两,网罗人力到附近的镇上去采购竹木砖瓦?芦苇椽桷等筑房材料?
火灾过后,百废待兴,大家都开始忙着建新房子,范蠡采买回来的大批竹木砖瓦这时正好派上了用场,人们纷纷来找范蠡买这些建房子的材料?
范蠡原来被烧毁的店铺虽然损失惨重,但卖砖瓦木材所赚的钱数十倍于店铺所值之钱,同时也满足了百姓的需要?
范蠡经营了几年山货,又积累了几十万家财,他把绝大部分资财都送给他的好友和乡邻,又散发许多钱给穷苦人,人们都感谢不尽?当地县令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商人,就把范蠡经商的镇子命名为“范蠡镇”?
范蠡石像
范蠡 我自己的话语:我在人物中最佩服的人物之一就是范蠡,他那种激流勇退,智者看清局势的眼光特别敏锐!知道自己什么时候隐退,这种人物是值得所有人来借鉴的!可历史的长河里面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范蠡:生于楚平王十二年(公元前517年)字少伯,春秋战国末期,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是历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
(我囯长达五千余年的封建传统,均以“士、农、工、商”为列,士为首,商为末,直至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须着一黑一白之劣规,故范蠡一生虽有辉煌业绩。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乃治千金装,将遣其少子往视之。长男固请行,不听。以公不遣长子而遣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其母强为言,公不得已,遣长子。为书遗故所善庄生,因语长子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长男行,如父言。庄生曰:“疾去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阳去,不过庄生而私留楚贵人所。庄生故贫,然以廉直重,楚王以下皆师事之。朱公进金,未有意受也,欲事成后复归之以为信耳。而朱公长男不解其意,以为殊无短长。庄生以间入见楚王,言某范蠡星某宿不利楚,独为德可除之。王素信生,即使使封三钱之府,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赦,每赦,必封三钱之府。”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千金虚弃,乃复见庄生。生惊曰:“若不去耶?”长男曰:“固也,弟今且赦,故辞去。”生知其意,令自入室取金去。庄生羞为孺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王欲以修德禳星,乃道路喧传陶之富人朱公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赦,非能恤楚国之众也,特以朱公子故。”王大怒,令论杀朱公子,明日下赦令。于是朱公长男竟持弟丧归,其母及邑人尽哀之,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弟,顾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策肥,岂知财所从来哉!吾遣少子,独为其能弃财也,而长者不能,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怪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
〔评〕朱公既有灼见,不宜移于妇言,所以改遣者,惧杀长子故也。“听其所为,勿与争事。”已明明道破,长子自不奉教耳。庄生纵横之才不下朱公,生人杀人,在其鼓掌。然宁负好友,而必欲伸气于孺子,何德字之不宽也?噫,其所以为纵横之才也与!
【译文】
陶朱公范蠡住在陶,生了小儿子。小儿子长大以后,陶朱公的次子杀人,被囚禁在楚国,陶朱公说:“杀人者死,这是天经地义的。然而我听说‘富家子不应在大庭广众之间被处决’。”于是准备千两黄金,要派小儿子前往探视。长子一再请求前往,陶朱公不肯,长子认为父亲不派长子而派小弟,分明是认为自己不肖,想自杀。母亲大力说项,陶朱公不得已,派长男带信去找老朋友庄生,并告诉长子说:“到了以后,就把这一千两黄金送给庄生,随他处置,千万不要和他争执。”长男前往,照父亲的话做。庄生说:“你赶快离开,不要停留,即使令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他为什么。”长男假装离去,也不告诉庄生,而私下留在楚国一个贵人的家里。庄生很穷,但以廉洁正直被人尊重,楚王以下的人都以老师的礼数来敬事他,陶朱公送的金子,他无意接受,想在事成后归还以表诚信,而陶朱公的长男不了解庄生,以为他只是个平平常常的普通人而已。庄生利用机会入宫见楚王,说明某某星宿不利,若楚国能独自修德,则可以解除。楚王向来信任庄生,立刻派人封闭三钱之府(贮藏黄金、白银、赤铜三种货币的府库)。楚国贵人很惊奇地告诉陶朱公的长男说:“楚王将要大赦了。因为每次大赦一定封闭三钱之府。”长男认为遇到大赦,弟弟本来就当出狱,则一千两黄金是白花的,于是又去见庄生。庄生惊讶地说:“你没有离开吗?”长男说:“是啊。我弟弟很幸运在今天碰上楚王大赦,所以来告辞。”庄生知道他的意思,便叫他自己进去拿黄金回去。长男这么做,使庄生感到非常不舒服,就入宫见楚王说:“大王想修德除灾,但外头老百姓传言陶的富人朱公子杀人,囚禁在楚国,他的家人拿了很多钱来贿赂大王左右的人,所以大王这次大赦,并非真正怜恤楚国的民众,只是为了开释朱公子而已。”楚王很生气,立即下令杀朱公子,第二天才下大赦令。于是陶朱公的长男最后只有运弟弟的尸体回家,他的母亲及乡人都很哀伤,陶朱公却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他一定会害死自己的弟弟。他并不是不爱弟弟,只是从小和我在一起,见惯了生活的艰苦,所以特别重视身外之财;至于小弟,生下来就见到我富贵,过惯富裕的生活,哪里知道钱财是怎么来的。我派小儿子去,只因为他能丢得开财物,而长男做不到,最后害死弟弟,是很正常的,一点不值得奇怪,我本来就等着他带着丧事回来。”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