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龙井虾仁与乾隆皇帝有关。
一次乾隆下江南游杭州,他身着便服,遨游西湖。时值清明,当他来到龙井茶乡时,天忽下大雨,只得就近在一位村姑家避雨,村姑好客,让坐泡茶。
茶用新采的龙井,炭火烧制的山泉所沏,乾隆饮到如此香馥味醇的好茶,喜出望外,便想要带一点回去品尝,可又不好开口,更不愿暴露身份,便趁村姑不注意,抓了一把,藏于便服内的龙袍里。待雨过天晴告别村姑,继续游山玩水,直到日落,口渴肠饥,在西湖边一家小酒肆入座,点了几个菜,其中一只是炒虾仁。
点好菜后他忽然想起带来的龙井茶叶,便想泡来解渴。于是他一边叫店小二,一边撩起便服取茶。
小二接茶时见乾隆的龙袍,吓了一跳,赶紧跑进厨房面告掌勺的店主。店主正在炒虾仁,一听圣上驾到,极为恐慌,忙中出错,竟将小二拿进来的龙井茶叶当葱段撒在炒好的虾仁中。
谁知这盘菜端到干隆面前,清香扑鼻,尝了一口,顿觉鲜嫩可口,再看盘中之菜,只见龙井翠绿欲滴,虾仁白嫩晶莹,禁不住连声称赞,“好菜!好菜!”从此这盘忙中出错的菜,经数代烹调高手不断总结完善,正式定名为龙井虾仁,成为闻名遐迩的美馔佳肴。
1.哈尔滨最经典的吃的就是红肠和干肠。红肠原本来自俄罗斯,最普通的,也是最著名最传统的红肠风味是“力道斯”风味(就是大蒜味的,下酒极佳,配上“戈瓦斯”,味道那叫一个棒。可以夹在列巴里,是很主要的肉食品种。
红肠是可以直接吃的。你拿在手上的话却肯定会抓了一手黑的!不要惊慌,这并不是脏,而是在红肠表面薄薄的一层炭灰。红肠是用长在大兴安岭的老果木熏制而成。熏的好的红肠,表面会粘附一层肉眼看不见的果木炭灰。吃的时候要把表皮也一块吃掉,这才是真正的红肠风味——就是要吃那个带点山野的焦炭味!
2.资料显示,大炖菜,是满族人发明的。满族早年以渔猎为生,住在野外,迁徙不定,烹饪器具只有吊锅一种,自然只好炖了,故有所谓的“八大炖”。人们熟悉的小鸡炖蘑菇、排骨炖豆角、土豆炖牛肉,土豆熬白菜加五花三层的薄猪片、粉条、黄花菜,相当不错。苏伯汤炖菜,以牛肉、土豆、卷心菜、西红柿一起炖。
3.关于咖喱的起源说法还真不少,但最终还是归为印度。据说“咖喱”这两字的语源来自南印度,以南印度的泰米尔(TIMIL)话来说,咖喱是“酱”的意思,并不单是指一种香料植物,而是多种辛香的集合名词。印度咖喱就使用了约12种,甚至更多的辛香料。最常使用的咖喱辛香料有胡椒、唐辛子、大茴香、小茴香、豆蔻、莳萝、郁金香根、胡椒、芫荽等。
还有典故里说,第一位调制咖喱的人是释迦牟尼。在印度的传说中,释迦牟尼是教人如何用树、草的果实来调配长生不老的灵药,并以释迦牟尼当初传教的地名“咖喱”作为这灵药的名称。此后。人们将此灵药当成料理的调味料在世界各地传播。作为邻邦,咖喱到中国顺理成章。当然,还有人说咖喱来自新加坡,来自泰国、来自日本。不管它来自哪里,馋猫小记近日在华美达长升大酒店品尝到的绝妙咖喱菜肴据说就是印度咖喱。
所有爱咖喱的人都爱它的美味、它的香气,并着迷于它的百变魅力。英国人在印度较偏重于丁香、月桂、郁金香根的使用;泰国则加入柠檬叶、香茅、香兰叶、南姜;而中国好用八角、丁香;日本的香料特别加重了山葵(芥末)、山椒、生姜。由于运用的香料各异,各国出炉的咖喱菜肴自然呈现出不同的风味。
原是为改善食欲不振,提神醒脑而开发出来的芳香、辛辣的菜品,到今天,居然奇迹般成为世界性的美食料理,且老少皆宜,在餐桌上的出镜率猛增。这种既健康又美味,如同被食神施了神奇魔法般的东西,与清香米饭、肉类蔬果等食材一邂逅,立刻引发食者“吃了它!”的欲念。通往密室的“钥匙”在哪里呢?据说,华美达长升大酒店的咖喱菜肴之所以能吸引人,就在于大厨自制的“咖喱胆”。当然,这是秘方,不可外传。
大厨介绍,咖喱中的辛香料和胃液中的胃酸结合会产生消毒杀菌的作用,所以能帮助体内排毒、发汗、能促进血液循环。咖喱所含的姜黄素更可抑制癌细胞生长,有助伤口愈合,预防老年痴呆症、抗老,具有去除肉类、海鲜的腥味,促进食欲、帮助发汗、做体内环保等优点,是提高免疫力的养生好食材。
我始终喜爱咖喱。很小的时候,自己只会做炒饭。咖喱刚刚登陆长春的街头,我就迅速买来做炒饭。然而那时不了解咖喱的特性,炒出的咖喱并不香,也不浓郁。但是对咖喱的偏好却没有消失。独立之后,经常自己开火,咖喱就成了我的厨上宾。经过不断实践,终于研制出具有特色的咖喱牛肉。由于从前家里经营的饭店叫“老汤火锅”,里面的特色菜也冠以“老汤”之名(虽然里面不一定有老汤)。如:老汤胖头鱼、老汤风味茄子等等。所以我自己研制的菜品也都冠以“老汤”。
4.麻婆豆腐,中国菜中的川菜的代表名作。材料主要有豆腐、牛肉碎(也可以用猪肉)、辣椒和花椒等。麻来自花椒,辣来自辣椒,这道菜突出了川菜“麻辣”的特点。
历史
关于麻婆豆腐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清同治初年成都市北郊万福桥一家小饭店店主陈森富之妻刘氏所创制。刘氏面部有麻点,人称陈麻婆。她创制的烧豆腐,则被称为“陈麻婆豆腐”,其饮食小店后来也以“陈麻婆豆腐店”为名。
“八仙过海闹罗汉”是孔府喜庆寿宴的第一道菜!从汉初到清末,历代皇帝都要到曲阜祭祀孔子,其中乾隆皇帝去过七次,至于一些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前往朝拜者就数不胜数啦!因而孔府设宴招待十分频繁,“孔宴”文明四海,“八仙过海闹罗汉”是孔府许多名菜中的一道,它选料齐全,制作精细,口味丰富,盛器别致!该菜用鱼翅、海参、鲍鱼、鱼骨、鱼肚、虾、鸡、芦笋、火腿等十几种原料烹制而成!以鸡做“罗汉”其他八种主料为“八仙”故名“八仙过海闹罗汉”当年在孔府,此菜一上席,随即开罗唱戏,一面品尝美味,一面听戏,十分热闹。
埃及菜以烧烤煮拌为主,多用盐、胡椒、辣椒、咖喱粉、孜然、柠檬汁调味,口感偏重。埃及有两种风格的烹饪:在富贵家庭流行法国烹饪和意大利烹饪,在贫困家庭则以阿拉伯烹饪为主,辣的菜肴是埃及大众喜食的风味,多种菜肴成份中都加有葱、蒜和辣椒。
埃及烹饪原料的特点是:广泛使用大米、黄豆、羊肉、山羊肉、家禽和鸡蛋;大量食用奶酪(山羊奶酪)以及酸制品;也喜欢用蔬菜作菜肴;在沿海区域流行鱼肴。但有一点特殊,那就是埃及人不吃猪肉。
在埃及,不同的宗教节日里有不同的节日食品,如斋月里要吃焖蚕豆和甜点;开斋节要吃鱼干和撒糖的点心;闻风节吃咸鱼、大葱和葱头;宰牧节要吃烤羊肉和油烙面饼。
虾籽大乌参
德兴馆最有名的特色菜是"虾籽大乌参"。说起这道名菜,还有一段小故事,与饭店毗邻的洋行街有关。在20世纪20年代,洋行街已经是最热闹的商业中心之一,许多干货行、海味行经营的商品种类五花八门,其中也有不少连商家也不熟悉的品种。海味行经营的海参身价不菲,但因它的参皮坚硬,人们不知如何食用,故而销路不佳,乏人问津。正当不少商家为这批珍贵的海参行将"老死闺中"而发愁时,有一家海味行的老板忽然来了灵感:何不请人研究海参的食用方法,烧出美味佳肴,从而进行宣传推销。于是,他就与近邻德兴馆的老板商量,愿意无偿向饭店提供海参,请厨师试制菜肴,以作宣传。饭店老板同意了。于是义昌海味行和久丰海味行首先向德兴馆提供了一批大乌参。德兴馆的两位厨师杨和生与蔡福森对着这些从未试用过的大乌参反复琢磨、反复试验,终于摸索出它的烹饪方法。他们先将乌参用火烤焦,铲去硬壳,再用水发浸泡至软,沥干后用热油稍炸,然后加上笋片、白糖、味精、鲜浓汤、油卤进行烹制。烹成的这道"红烧大乌参",乌参油光发亮、酥烂香鲜,食者无不拍案称绝。一时间,这道佳肴风靡了上海滩,其他饭店也纷纷仿制,海味行的海参自然成了抢手货。后来,厨师又加上干河虾籽作配料,与红烧肉的卤汁共同焖烧,味道更加鲜美,菜名也改为了"虾籽大乌参"。
小绍兴白斩鸡
小绍兴白斩鸡,在上海是家喻户晓的品牌佳肴。其实它最早的注册商标是“凤冠”牌白斩鸡,并非“小绍兴”,可为什么人们要叫它小绍兴白斩鸡呢?
1940年初夏,年仅16岁的青年章润牛从乡下逃难来到上海,为了糊口,不得不做一些小买卖。他的买卖十分简单,就是买一些生的鸡鸭的下脚,按照家乡风味加工成熟食后,提蓝沿街叫卖。经过几年的努力,居然也攒了些钱,于是他就在“大世界”附近的大东新旅社(今云南南路、宁海东路口)门口摆了一个小小的鸡粥摊头,卖白斩鸡以及用鸡汤熬制的粥。由于他是绍兴人,卖的白斩鸡选用的又是绍兴阉鸡,所以吃客都叫他“小绍兴”,时间久了,小绍兴不但成了他的外号,也成了他的摊名。
虽然小绍兴鸡粥摊刚开始时规模很小,但由于精心专研烧鸡技术,善于经营,使他的小吃摊在云南路上逐渐有了点名气,生意渐渐有了起色,鸡粥摊的规模逐渐扩大,到抗战胜利后,小绍兴鸡粥摊已经初具规模。
其实,小绍兴掌握使白斩鸡“皮脆肉嫩”的诀窍也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当时经常有一些地痞流氓和警察到小绍兴来敲诈勒索,除了白吃白喝外,还要顺手牵羊。一天,两个警察在小绍兴吃饱喝足后,又要拿鸡。小绍兴无奈,只好依从。但从烧锅里取鸡时,心急慌忙不小心把鸡掉在了地上,小绍兴见边上刚好放着一桶井水,就顺手将鸡拣起来在井水里洗了一下,心想让吃白食的警察局长吃了拉肚子才好呢。不料事后警察吃过了说这只鸡特别好吃,还想再吃。小绍兴感到十分意外,细细一想,觉得大概与井水洗过有关。后来他如法炮制,果然鸡皮又脆又嫩。从此,他烧好的鸡都放入井水浸泡片刻,这种独特的方法使小绍兴的白斩鸡以“皮脆肉嫩”而名声大噪。接着他又在火候、调料等方面下了一些工夫,使小绍兴白斩鸡更加鲜美,吸引了大批顾客。加上当时一些著名演员,如周信芳、王少楼、盖叫天等人在附近戏院演完戏后,也经常来小绍兴吃夜宵,小绍兴的名气就这样大了起来。
宋朝苏东坡(1036-1101年),作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作词与辛弃疾并为双绝;书法与绘画也都独步一时。就是在烹调艺术上,他也有一手。当他触犯皇帝被贬到黄州时,常常亲自烧菜与友人品味,苏东坡的烹调,以红烧肉最为拿手。他曾作诗介绍他的烹调经验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不过,烧制出被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东坡肉”,据传那还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时发生的一件趣事。
那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他上任后,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并建桥以畅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现,又可蓄水灌田。这条堆筑的长堤,改善了环境,既为群众带来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后来形成了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
当时,老百姓赞颂苏东坡为地方办了这件好事,听说他喜欢吃红烧肉,到了春节,都不约而同地给他送猪肉,来表示自己的心意。苏东坡收到那么多的猪肉,觉得应该同数万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对,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块,用他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册分送到每家每户。他的家人在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赞苏东坡送来的肉烧法别致,可口好吃。众口赞扬,趣闻传开,当时向苏东坡求师就教的人中,除了来学书法的、学写文章的外,也有人来学烧“东坡肉”。后农历除夕夜,民间家家户户都制作东坡肉。相沿成俗,用来表示对他的怀念之情。现在成为杭州一道传统名菜。楼外楼菜馆效法他的方法烹制这个菜,供应于世,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遂流传至今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 便弃官回乡。
(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
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
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
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
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8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