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不注山又名华山,金舆山。地处济南市东北角,位于黄河以南,小清河以北。古时称“华不(fū夫)注”,为历史名山。盖其名取自于《诗经·小雅·常棣》,其诗曰:“常(棠)棣之华,鄂不䎬䎬”。“华”即“花”,“鄂不”即“萼跗”,谓之花蒂。山名“华不注”,意为此山如花跗注于水中。
华歆与郑泰等同僚人从小路步行出武关(今陕西商南县),在路上遇到一个老人独行,
想要和他们一起避难,所有人都同情老人并同意让他随行,只有华歆说:“不可以,现在处在危险之中,无论祸福患害,都要讲究一个‘义’字,现在无故接受一个外人,又不知他品行如何,现在接受了他,将来如果发生什么事情,能中途抛弃他吗?”但大家都不忍心拒绝老人,于是就带他同行,走到半路上,这位老人掉到了井中,众人都想抛弃他不管,只有华歆说:“既然当初接受了他,现在抛弃他不管是不仁义的。”于是,大家共同救出老人。对这件事,大家都称赞华歆的仁德。 华表,字伟容,华歆长子。
华博,华歆次子。
华周,华歆幼子。 华廙,字长骏,华表长子。
华岑,华表次子。
华峤,字叔骏,华表三子。
华鉴,华表四子。
华澹,字玄骏,华表五子。
华简,华表六子。 华混,字敬伦,华廙长子。
华荟,字敬叔,华廙次子。
华恒,字敬则,华廙幼子。
华颐,华峤长子。
华彻,华峤次子。
华畅,华峤幼子。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华歆被描写成一个趋炎附势、助纣为虐的政客。
起初华歆为豫章太守,在孙策崛起江东之际降于孙策麾下,但一直到孙权时皆未获得明显的重用。赤壁之战后,孙权采用顾雍之策,企图制造刘备与曹操之间的矛盾以坐享渔翁之利,于是派遣“曹操敬慕者”的华歆为使,北上晋见丞相曹操。使命完成后,华歆随即被曹操任命为大理寺卿,留在朝廷,自此变成曹操的幕臣。
由于曹操擅权凌上,汉献帝与妻子伏皇后欲藉岳父伏完之力诛杀曹操,但事迹败露,华歆率兵入宫搜捕伏皇后,在墙壁夹层中找到伏皇后,并亲自动手揪后头髻拖出,拏见曹操并处死(事实上入宫搜伏皇后并揪其发一事,三国志武帝记中,裴注有引注曹瞒传提到此事,此一记载在维基文库中的三国志中也能见到)。数年后,曹操病逝邺郡,群臣还在议论世子曹丕如何继任之时,华歆便自许昌赶来,并拿出汉献帝的诏命,确立曹丕继任的法统正当性。华歆之所以能如此神速,原来是因为华歆早料到会有此事,所以自行草诏,并威逼汉献帝追认。华歆也由于此功,成为新王曹丕的亲信,继续留在权力核心。又当曹丕欲篡汉自立的时候,华歆深谙曹丕恐惧顾虑世间的骂名,于是担纲扮演逼宫的黑脸主角,强逼汉献帝禅位给曹丕,成为曹魏开国的大功臣。
在京剧《白逼宫》中,汉献帝刘协幽居深宫,皇位不保,乃与伏后商议,草就血诏,嘱其父密图汉贼,曹操获悉,带剑入宫,杖毙伏后,毒杀其子。这出戏川剧的名称叫《血带诏》,而湘剧的名称直接就叫《华歆逼宫》。剧中曹操派华歆“勒兵入宫”,华歆“坏户发壁,牵后出”,他进宫收捕伏后并将她毒死,还把她所生的两个小皇子杀死,皇后兄弟及亲族死者甚多。
作为戏剧人物的华歆还出现在京剧《受禅台》(又名《献帝让位》)中,剧中的汉献帝刘协,挂白须,着素衣、手捧玉玺,满怀丧国之痛,唱腔凄惨;太尉华歆,金冠玉带,翎羽高挑,按剑逼帝,挥来使去。 年份作品饰演者1994 三国演义宋戈
秦宝林 1994新洛神(歌仔戏)阚水源1999一代枭雄曹操张振寰2002洛神萧亮2004武圣关公史佳定2010三国张喜前2013新洛神李槐龙
《古风》之二十(节选)
唐·李白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
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
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
《趵突泉》
元 赵孟頫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
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
该诗首联写趵突泉为举世无二的天下奇观,并以“平地涌出白玉壶”写其形态,比喻生动别致;颔联写趵突泉的水量丰沛,岁旱不枯;颈联写趵突泉的恢宏气势,并兼及济南另外两处名胜华不注、大明湖;尾联写其对趵突泉喜爱之情以及赏泉时的清静脱俗之情怀。现该诗的颈联已被作为楹联,刻挂于趵突泉北岸泺源堂的挹厦柱上,日夜与趵突泉的波光水影、喷吐之声交相辉映,备受人们称道。
赵孟頫是中国书画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家,是开创元代书画新风的领袖人物,而《鹊华秋色图》则是赵孟頫的山水画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文人山水画的代表作。该画画的虽然是济南北郊鹊山、华不注山一带的秋景,但却不是赵孟頫在济南居官期间所作,而是在其故乡吴兴所画。关于此画的创作缘由,赵孟頫在《鹊华秋色图》的一则题款中这样写道:“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归来,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氏》,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曰《鹊华秋色图》。元贞元年十有二月,吴兴赵孟頫制。”(公谨即周密 (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苹洲、萧斋,晚年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华不注山人,南宋词人、文学家。祖籍济南,先人因随高宗南渡,落籍吴兴(今浙江湖州),置业于弁山南,著有《武林旧事》)
元贞元年秋天,在外宦游十载的赵孟頫以病辞归故里,终于得以归隐田园。这年冬天,赵孟頫在吴兴再次见到了已步入人生暮年的友人周密,并为周密讲述了自己在济南所领略到的湖山胜景。为了更好地慰藉友人的思乡之情,赵孟頫为周密画了这幅后来名满天下的《鹊华秋色图》,以使友人可以于掩卷之余在江南的烟雨中遥想千里之外的故乡。其实,尽管赵孟頫的这幅画中画的不仅仅是济南的鹊华秋色,还有他内心的隐逸之情 在以青绿为主的冷色调的山水之间,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远离尘嚣的萧散疏淡的意境,这或许就是赵孟頫内心一直深深向往的田园归隐之境吧!
这句话出自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咏句,意思是:趵突泉水面上雾霭氤氲,大量的水气不断向上涌动,汹涌的波涛声,震动到了大明湖。
赵孟頫(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扩展资料:
趵突泉泺源堂悬挂木刻楹联:“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在趵突泉北岸。最早为娥英祠,今殿堂3座,坐北朝南,建在同一中轴线上,是一组较大的明清建筑。 1979年公布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南第一大殿,面阔3间,进深6米,高架两层,歇山飞檐。红漆木槛柱,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蔚为大观。门上匾额,镏金隶书:“泺源堂”。
3座大殿,外围青砖白粉筒瓦坡顶墙。形成二进院落,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东西各设洞门,分别嵌砖刻门额“枕流”、“漱石”。墙壁设有花格透窗,与窗外景色相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孟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泺源堂
《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灵鹫山所说,为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一.《妙法莲华经》说一乘圆教,表清净了义,究竟圆满,微妙无上。
《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所说教法,属於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大小无异,显密圆融,显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义。在五时教判中,属於法华、涅盘之最后一时。
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第一序品: 是本经的总序,佛说无量义经后,入无量义处三昧,天上降下种种妙华,佛的眉间白毫放大光明。
弥勒菩萨因疑发问,文殊师利菩萨作答:过去诸佛宣说《法华经》前,皆现此瑞。暗示佛说此经之殊胜处有别於他经,唤起大众的注意。
第二方便品: 此品与寿量品,是《法华经》的两大中心,为本经正宗分。佛由三昧起,称叹诸佛智慧甚深无量,难解难入,佛说诸佛究竟了知诸法实相——「十如是」。
为令声闻、缘觉二乘人断苦缚,得涅盘,佛以方便力,曾分说三乘之教,今日所说才是佛的真实教法。五千增上慢者退席,佛乃宣示唯一大事因缘,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一切众生皆当作佛,实无三乘。
第三譬喻品: 自此品至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为止的七品,是将方便品内容进一步以譬喻及因缘加以说明。本品说明舍利弗最先领解佛意,故被授记为华光如来。
佛将三界譬喻为火宅,将三乘喻为「羊、鹿、牛三车」,将一佛乘喻为「大白牛车」,以有名的「火宅喻」和「三车一车」之喻,显示「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及「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的深义。 第四信解品: 须菩提、迦旃延、大迦叶、目犍连,于上品领解佛意。
佛更说「长者穷子」喻,佛喻为大慈悲的长者,三乘譬喻为穷子,导出「于一乘道,随宜说三」的结论。 第五药草喻品: 佛应四人之请,更以「三草二木」将人天二乘譬喻为大、中、小药草,将上根、下根菩萨喻为大树和小树,将佛的平等智慧譬喻为一味之雨。
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小长短诸种草木,悉受一味之雨而润泽成长,如同佛以一相一味之法,平等利益一切众生。 第六授记品: 授大迦叶等四人将来成佛之记。
第七化城喻品: 先说大通智胜佛时十六王子听讲《法华经》而转为菩萨沙弥,后乃成佛。次说「化城喻」,三乘之果不外是化城,目的是为入佛智慧、最终成佛。
第八五百弟子授记品: 富楼那为上首,五百弟子皆得受记。次说「系珠喻」,五百弟子虽都怀有佛种,但未开悟,由烦恼覆藏,如衣里藏有宝珠,但因不知,故处於穷困之境。
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 阿难、罗睺罗为上首。 第十法师品: 佛在世或灭度后,凡随喜听闻《法华经》者均授予成佛的记别。
又举出修行、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本经的「五种法施」和供养本经的「十种」功德。说谤法者之罪,并说凿井喻。
第十一见宝塔品: 多宝佛塔从地涌出,证明释尊所说真实不虚。释迦如来以神力,三变净土,分身诸佛咸集,开多宝佛塔。
多宝如来,分半座与释尊同座。 第十二提婆达多品: 说如来往昔求法,师事阿私仙得闻妙法。
又授提婆达多成佛记。文殊入龙宫说《法华经》,八岁龙女闻经即身成佛,证明《法华经》功德广大。
第十三劝持品: 药王、大乐说和两万菩萨,各各发愿弘扬《法华经》。被授记的五百阿罗汉及学无学八千人,以及八十万亿那由他无数菩萨,皆誓愿弘此经典。
第十四安乐行品: 文殊请问末世持经方法,佛告以身、口、意、誓愿四安乐行,并以转轮圣王髻中明珠罕见授人来譬喻佛不轻易讲说经中最尊最胜的《法华经》。 第十五从地涌出品: 六万恒沙菩萨及其眷属从地涌出,大众疑惑,不知此等恒河沙数菩萨为谁之弟子?从何处而来?此为佛开显「久远实成」佛果的序曲。
第十六如来寿量品: 释尊说明「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而其中间乃至今生,皆是方便示现。又说「佛寿长远」、「佛身常住」。
以良医之譬喻说明为救众生而示现方便。佛实际上是「常在灵鹫山」、「常住说此法」,为使众生不起懈怠之念,故示现灭度。
此品旨在说明佛陀「寿命之无量」、「教化之无量」、「慈悲之无量」及「救济之无量」。 第十七分别功德品: 说明与会者闻法获益之多,和五品弟子功德。
第十八随喜功德品: 是继上品所说者,说明听闻、讲述此经的广大功德。 第十九法师功德品: 明五种法师的功德,得六根清净神通力。
第二十常不轻菩萨品: 说明常不轻菩萨,以随喜行,得清净六根,说《法华经》,以此显示赞叹本经功德。 第二十一如来神力品: 佛出广长舌相,放毛孔光。
以此神力,为嘱付灭后传此经,捷要地说此经功德。此经所在之处就是道场,诸佛在此处成道、宣讲,并在此处涅盘。
第二十二嘱累品: 此品为对诸菩萨「总付嘱」,三摸众菩萨顶而嘱付之。 第二十三药王菩萨本事品: 自此品开始到第二十八劝发品,详说佛灭后弘此经的必要及弘经的功德。
本品举出药王菩萨过去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烧臂供养,以报答听日月净明德佛讲《法华经》之恩。 第二十四妙音菩萨品: 叙述变现34身,说《法华经》的妙音菩萨,从东方净光庄严国来到灵鹫山,礼拜释尊及多宝佛塔,以显宣说《。
出处:七堇年的《尘曲》
原文: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稣合于言,安之若素。自言自语,无喜无悲。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三月桃花,四月欢唱,两人一马,明日故乡。
流浪陌路,暖然绯凉,写意人生,相识一场。
不关此世,不负己心,我自倾杯,且君随意。
释义:
凡是内心所向往的地方,即使还是穿着草鞋也要前往。生命就像一场逆行之旅,即便一叶扁舟也要扬帆起航。
扩展资料
《尘曲》作者是七堇年。
《尘曲》全书分为游记,散文,小说,三个部分。以及中篇小说《尘曲》。
内容简介
游记以行走路线为线索,所见所闻所感,行文清新淡雅,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都足以对读者的品位起到引领和定义的作用。
散文是对以往经历、情感的一次回顾和思考,对人生和世事的领会,字里行间蕴藏着丰盛的情感和的深度的思考。
全新创作小说《尘曲》,突破作者以往风格,笔法泼辣犀利,讲述一个家庭在一天之间,集由机缘巧合,导致多年来平和表面下的激烈矛盾集中爆发。故事如戏剧一般展开,分为三场。
以不同年代出生,具有代表性的三个主角:父,子,女,影射了中国家庭成员之间的巨大疏离,和拒绝沟通的交流枷锁,一个屋檐下的一家人却各怀心事,内心悲怆宁肯独自承受或者与陌生人分享却不肯与至亲之人坦白相对。细腻呈现出每个人内心深处痛苦的挣扎。
参考资料
《尘曲》-百度百科
春秋时,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到魏国去,回来路过宁邑,住在一家客店里。店主姓赢,看见阳处父相貌堂堂,举止不凡,十分钦佩,悄悄对妻子说:“我早想投奔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可是多少年来,随时留心,都没找到一个合意的。今天我看阳处父这个人不错,我决心跟他去了。”
店主得到阳处父的同意,离别妻子,跟着他走了。一路上,阳处父同店主东拉西扯,不知谈些什么。店主一边走,一边听。刚刚走出 宁邑县境,店主改变了主意,和阳处父分手了。
店主的妻子见丈夫突然折回,心中不明,问道:“你好不容易遇到这么个人,怎么不服他去呢?你不是决心很大吗?家里的事你尽管放心好了。”
“我看到他长得一表人才,以为他可以信赖,谁知听了他的言论,却感到非常讨厌。我怕跟他一去,没有得到教育,反倒遭受祸害,所以打消了原来的主意。”店主说。这阳处父,在店主的心目中,就是个“华而不实”的人。 所以,店主毅然地离开了他。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5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