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
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
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
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
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
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
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
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爸爸,我在这儿呢。”
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
黄香说。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了,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
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煮鹤焚琴,拼音zhǔ hè fén qín释义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来源宋·胡仔《苕溪渔隐丛篆集》引《西清诗话》:“义山《杂纂》,品目数十,盖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杀风景,谓清泉濯足,花下晒晖,背山起楼,烧琴煮鹤。”
这个成语是说是说古代某大人物,以
风雅人士自居,又是吟诗又是自费出书,据说曾留学车迟之国镀
过金。 见了当老师或写文章的家伙, 都亲切握手,热烈交谈 。
很是一番高级境界。一位朋友送他古琴一张,白鹤一对。 过
了两天去拜访,那大号之官早当成烂木头和鹭鸶炖靓汤喝啦。
析:你说春光正好,韶华正茂,只羡鸳鸯不羡仙 后来春去难留,庭院深锁,咫尺天涯画堂前 “咫尺”从“咫尺天涯”化出,比喻距离虽近但是很难相见。
“画堂”指代幽会之地,此处指恋情。本句可解为恋情不再,“无缘对面手难牵”,相见争如不见。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欧阳修 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成语:咫尺天涯,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像在很远的天边一样。出处《左传•僖公九年》 李商隐《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你说笛声如诉,费尽思量;后来茶烟尚绿,人影茫茫。
析:你说玉笛飞声,如慕如诉,费尽思量诉衷肠 后来宝鼎茶闲,茶烟尚绿,斯人踪迹已渺茫 “笛声”是很有内涵的音乐,有“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也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还有“花影谁家坞,笛声何处楼”,笛声适于抒情,适于倾诉。笛箫常并举,说明二者有相通之处。
而“茶烟尚绿,人影茫茫”则有物是人非之感。 苏轼《前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曹雪芹撰 拟贾宝玉题潇湘馆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你说可人如玉,与子偕臧;后来长亭远望,夜色微凉。 析:你说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同结好 后来十里长亭,望眼欲穿,杨柳岸月残风晓 “长亭远望,夜色微凉”的意境与下引两词颇为相符,不再多做解释。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卓文君《寄司马相如书》:一别之后,两地悬念,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尽,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望孤雁,八月中秋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啊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你说霞染天光,陌上花开与谁享;后来烟笼柳暗,湖心水动影无双。
析:你说霞染天光,春色将老,陌上花开缓缓归 后来台城柳暗,烟笼长堤,惊鸿照影不复回 曾经在夕阳的余晖中,我们在小路上一道赏花漫步,然而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映在湖面上的身影只余我孤身一人。 唐•韦庄《台城 》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沈园二首( 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关于“陌上花开缓缓归”的典故,本是一个爱情故事:宋人的笔记和明人周楫的拟话本小说《西湖二集》里均有记载此典故吴王妃每年以寒食节必归临安,钱鏐甚为想念。
一年春天王妃未归,至春色将老,陌上花已发。钱鏐写信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你说彼岸灯火,心之所向;后来渔舟晚唱,烟雨彷徨。 析:你说彼岸人家,华灯初上,温馨祥和心所向 后来渔舟独回,歌尽沧桑,一蓑烟雨自彷徨 “渔舟晚唱”化自“渔舟唱晚”,原指渔民们满载而归的欢乐之情,这里却表达凄凉沧桑之意。
王勃《滕王阁序》:“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你说水静莲香,惠风和畅;后来云遮薄月,清露如霜。 析:你说岁月静好,并莲同心,天朗气清风和畅 后来轻云蔽月,白露为霜,伊人不知在何方 莲花别名芙蓉花,或云水芙蓉。
“芙蓉”,“夫容”也。又白居易《长恨歌》云:“芙蓉如面柳如眉”。
因此莲花常用来象征爱情,而并蒂莲尤其如此。二莲生一藕的图画,叫“并莲同心”。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曹植《洛神赋》:“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你说幽窗棋罢,再吐衷肠;后来风卷孤松,雾漫山冈。 析:你说茜纱窗下,棋罢茶闲,意绵静日玉生香 后来风雨飘零,孤松独支,山冈无处话凄凉 曹雪芹撰 拟贾宝玉题潇湘馆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苏试《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你说红袖佯嗔,秋波流转思张敞;后来黛眉长敛,春色飘零别阮郎。 析:你说。
1.步步生莲华(步步生莲华)
【解释】:语本《杂宝藏经·鹿女夫人缘》故事,谓 鹿女 每步迹有莲花,后为 梵豫 国王第二夫人,生千叶莲花,一叶有一小儿,得千子,为 贤劫 千佛。 南齐 东昏侯 萧宝卷 因以在宫中为其宠妃 潘玉儿 造金莲贴地,令 潘 步其上,称之谓“步步生莲华”。《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 东昏侯 〕又凿金为莲华以帖地,令 潘妃 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也。’
莲花石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北戴河海滨的小村庄里住着一个叫喜鹊的姑娘。她聪明伶俐,纯朴善良,曾在一个暴风雨的天气里救过一只受伤的小喜鹊。这只小喜鹊是天上织女的侍女,它为感谢姑娘的救命之恩,送给她一朵莲花,并告诉她到了最危险的关头会救她。 一天深夜,狂风暴雨引起了海啸,海水猛涨,漫过庄稼,眼看整个村庄就要被淹没了。喜鹊姑娘马上想到了莲花。她用双手捧起它,对天祈祷:"莲花呀,你救救临难的众乡亲吧!"话音未落,莲花闪出一道光芒,光芒变成一道墙。过了一会儿,她发现自己站在了高耸入云的花瓣上,那汹猛的海水刚刚浸入花梗就向南海退去。莲花北边的村庄丝毫未受到伤害。 织女看喜鹊姑娘救了全村人的性命,就派小喜鹊下来带姑娘到天上住去了。而那枝救人的莲花却永远耸立在那儿。多少年后,变成了现在的莲花石。
粲花妙舌 即“舌灿莲花” 话,是一门艺术。往往一句同样意义的话,在不善言辞的人口里,会粗鄙难懂,但是会说话的人,却能将它讲得清晰风趣、悦耳动听,甚至富含哲理。像这种口出妙语的人,我们通常会赞美他是“口吐莲花”或“舌灿莲花”。 为什么要以莲花来比喻说话的微妙呢?因为,莲花在佛教里象征吉祥,所以,以莲花来形容言辞的美好,是再也恰当不过了。如唐朝张瀛(赠琴棋僧歌)的诗里,就有:“我尝听师说一法,波上莲花水中月”的盛赞。 “舌灿莲花”的典故源自南北朝高僧佛图澄的一段事迹。在《高僧传》和《晋书·艺术传;佛图澄》里记载:“后赵国主石勒召见佛图澄,想试验他的道行。佛图澄即取来钵盂,盛满水,烧香持咒,不多久,钵中竟生出青莲花,光色曜日,令人欣喜,于是,后人便引“舌灿莲花”来譬喻说话的文采和美妙。
七步莲花 摩耶王后怀孕已满10月,一日率众宫女漫游兰毗尼花园。那时正是四月初旬,风和日丽,生机畅达。花园里芳草萋萋,百花争妍,行树耸翠,莲蕖送香,充满吉祥喜庆的气氛。 游历花园一周后,摩耶王后在一棵无尤树的绿荫下休息。她见这无尤树枝叶茂盛,柔软低垂,树上花果鲜丽,芬芳可爱,便举手攀摘花果,于是,王子就生了下来。 佛经上说,王子刚生下来就能说话,无人扶持即能行走。他身上发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举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现一朵莲花。一时间,香风四散,花雨缤纷,仙乐和奏,诸天神人齐声赞颂。地上也自然涌出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净。 净饭王得子后,喜悦非常,替他取名悉达多,就是说他生时即有许多奇异祥瑞的意思
柳腰莲脸 腰如柳,脸似莲。形容女性之美。亦代指美女。 出处:唐·韩偓《频访卢秀才》诗:“药诀棋经思致论,柳腰莲脸本忘情。” 菊老荷枯:比喻女子老了. 出淤泥而不染 形容从恶劣的环境中出身,或处在不良的环境中,却没有受到坏的影响。
《史记·卷九十二》:“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有一天,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者来找他。晏子把使者让到屋里一起吃饭。结果吃光了所有的饭菜,使者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者回去后,把这事报告了景公,景公感叹地说:"唉呀!没想到晏子家的生活这么穷啊。我不知道这种情况,是我的过错啊!"于是,马上派人给晏子送去许多金钱,同时又特别给了晏子往后可以多收一些税和租子的权利,好让他用这些收入养活宾客。
使者到了晏子家,说明了来意,晏子坚决不要这些财物和权利。使者只好回去向景公汇报,景公再次让使者送去。就这样,使者来来回回跑了多次,晏子还是不接受。
最后,晏子亲自到景公那里,恭敬地辞谢说:"我的家里生活并不困难。用国君赐给我的俸禄,足可以使我的亲戚朋友吃饱穿暖,甚至还有剩余去赈济百姓。可见,国君给我的赏赐已经足够多了,我一点也不穷。我听说,如果从国君那里获取许多财物,然后把它施舍给民众,这种做法是做臣下的代替国君去征服民心,忠臣是不这样做的。如果从国君那里获取许多财物,却又舍不得把它分给百姓,这种做法是把财物藏在箱柜里的行为,有仁德的人是不这样做的。从国君那里获得多余的财物,从而得罪有见识的人们。自己死后,多余的财物还不是成了别人的东西?这种行为不过是给别人做仓库保管员罢了,聪明的人是不这样干的。八百缕丝线织的布,一碗饭,就足能使一个人吃饱穿暖了,能够吃饱穿暖,就是最大的满足了!"
景公听完后,仍然不解地问晏子说:"当年我们的先君齐桓公,把登记入册的五百社的人口和土地封赐给管仲,管仲没有推辞,全都接受了。现在,我给你这么一点财物,你却推辞不肯接受,这是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我听说,圣明的人考虑问题非常细致周密,但是也难免不犯一点过失;愚蠢的人如果能把问题多考虑一下,也不见得没有一点可取之处。我想当年管仲也许会有他考虑不到的过失,而我的考虑或许会有一点可取之处吧!"
在西汉时期,大儒学家董仲舒在年少时就读书非常刻苦认真,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常常快到黎明前才睡,然后鸡一叫,就又来读书,总共也睡不到三小时。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他三年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总是读书。
有人劝他出去走走,不要老跟家里读书,他回答:“我不去玩,只顾读书,就算我出去,也只是和其他人讨论诗书。”后来他成为有名的高等博士,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
他的弟子又收了弟子,后来的弟子有的甚至没见过他的面。他治学专心到这种程度,后来用以形容埋头读书,足不出户。
扩展资料
一、人物介绍
董仲舒通过总结继承先秦时期儒家学说的主要政治思想,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一系列重要哲学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董仲舒认为古人制定的治国理念是保证社会进步的绝对必要条件。这些理念是圣人根据天道提出的,必须认真遵循。
上天高高在上隐藏自己显示自己的威严,同时给人们降下仁爱,突出体现了其君权神授的理念,所以君主作为承天命而管理国家的人。
二、词汇解析
1、拼音:mù bù kuī yuán
2、释义:窥:观赏。园:花园。原指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三年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后用以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的学习精神。
3、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4、近义词:专心致志、全神贯注
5、反义词:心猿意马 、心不在焉
6、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白话文:三年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埋头苦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目不窥园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董仲舒治国理念的大一统情怀
薤叶芸香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志》:
三国蜀建兴元年刘备死后,牂牁郡太守朱褒及孟获等反叛。蜀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南征,行至牂牁郡(今贵州省安顺和六枝境内)。其时天气酷热,又遇瘴气,蜀军饥渴难忍,人困马乏,忽见泉水,大喜过望,人马痛饮之。不料随即出现中毒症状,众兵士生命垂危,孔明亦束手无策,情急之中入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庙跪拜,得遇高人“万安隐者”孟节指点,方知兵士所饮之水名曰哑泉,须以安乐泉水解毒,并采“薤叶芸香”含之。“各人口含一叶,自然瘴气不侵”,随后才有五擒孟获之大捷。
《三国志》的记载并非只是美丽的传说,“牂牁”故地、哑泉、安乐泉均有址可寻,薤叶芸香之名亦沿用至今。
在贵州省六枝特区的牂牁江边,曾有伏波庙,2008年建牂牁江大坝时,因水位提升200米,伏波庙被淹没;安乐泉现名安乐塘,位于六枝特区境内的郎岱镇,至今仍是当地居民饮用水源之一。
在牂牁江流域的安顺市关索岭,有孟获屯、孔明塘等遗址;岭上建有龙泉寺,祀蜀汉寿亭侯关羽。寺内有“马刨泉”,传为关羽第三子关索统兵至此,乘骑刨地出水而成,泉水甘甜清冽。在其右边不远处另有一泉,深尺许,大旱不消,大雨不涨,传饮者必哑,故名“哑泉”。明朝徐霞客游历至此,谓二泉“相去不数步,何良楛之异如此!”此泉从明朝以前至今,被盖以巨石,并立禁碑,书曰“亘古哑泉”。
这些现存的地名、遗迹、药材,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三国志》所记载的历史场景。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