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是我国现代书画家和篆刻家。但他原是一位雕花木工,只在余暇学画和篆刻。二十七岁那年,他的人生出现了重大转折。
1889年春节的一天,书画家给齐白石出了个画题,让他画一张横披。作完后,胡沁园十分惊喜,遂即收齐白石为徒。他教齐白石读唐宋诗,并引导他看小说。齐白石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常常读到深夜。
经过几个月的苦读,齐白石背熟了《唐诗三百首》,还研读了不少古人涛文,浏览了许多古典名著。他作的诗也别具一格,具有唐风宋骨的韵味。
胡沁园从“立意”、“用笔”等基本功入手教授齐白石,还把自己珍藏的古今名画借给他观摩。齐白石眼界大开,他揣摩“八大山人”的作品,临摩、领会其用笔之妙,吸取百家之长,绘画技艺突飞猛进,不足一年就掌握了山、水、人、物、花、鸟的基本画法和技巧。
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他苦练书法和刻印。短短几年时间,齐白石在绘画、篆刻、吟诗、书法、装裱等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进展,成为名满天下的书画家。
我无畏狂风暴雨,因为我学会如何航行
1、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2、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3、屠龙之技
有一个叫朱泙(píng)漫的青年,想学会一门一般人都不会的特殊本领,便卖光了所有的家产,凑足了一千两银子,到很远的地方去拜师学艺。后来,他拜支离益做老师,学习杀龙的技术。朱泙漫学习肯下苦功夫,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才把杀龙的技术学到手。
学成后,他高兴地回到家乡,人们关心地问他究竟学了什么,他兴致勃勃地讲开了自己杀龙的本事:杀龙应该用什么刀,怎样按住龙头,踩住龙尾,如何开膛剖肚……
可是,当人们问他龙是什么样子,在什么地方时,他却回答不上来。于是,人们忍不住笑了起来,告诉他说:“学本领是为了有用处,如果学的东西毫无用处,学得再精通,也是一文不值。”
朱泙漫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世界上根本没有龙这种东西,他花费那么多时间精力学的本领都是白学了,根本没有地方使用。
4、程门立雪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5、韦编三绝
孔子的一生都在学习,到了子晚年后,更是喜欢上了易经。但由于易经非常难懂,因此学起来特别吃力,但孔子却并不怕吃苦,一直反反复复的诵读,直到完全弄懂为止。而因为当时,还没有发明出纸张,所以书都是使用竹简或者木简写成的,不仅笨而且非常重。
将许多竹简使用皮条一同穿起后,便做成了一册书。而因为孔子过于勤奋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多了,竟弄断了三次皮条。于是,后入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此来赞颂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程门立雪的故事: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扩展资料:
成语解析:
【解释】: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出自】: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白话文:“见程颐在洛阳,当时大概四十岁了。一天看到下巴,我偶然闭坐,当时与游酢侍立不说。颐醒来,那门外面雪深一尺了。”
【语法】:偏正式;则谓语;比喻尊师重教
【近义词解析】
尊师重道
1、解释: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2、出自:郭沫若《洪波曲》第11章:“中国社会是尊师重道的,每家的祖先堂上都供有‘天地君亲师’的香位牌。”
【反义词解析】
班门弄斧
1、解释: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2、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
白话文:“拿着斧子到班、郢之门,这个厚脸皮了。”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程门立雪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尊师重道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班门弄斧
齐白石是我国现代书画家和篆刻家。
但他原是一位雕花木工,只在余暇学画和篆刻。二十七岁那年,他的人生出现了重大转折。
1889年春节的一天,书画家给齐白石出了个画题,让他画一张横披。作完后,胡沁园十分惊喜,遂即收齐白石为徒。
他教齐白石读唐宋诗,并引导他看小说。齐白石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常常读到深夜。
经过几个月的苦读,齐白石背熟了《唐诗三百首》,还研读了不少古人涛文,浏览了许多古典名著。他作的诗也别具一格,具有唐风宋骨的韵味。
胡沁园从“立意”、“用笔”等基本功入手教授齐白石,还把自己珍藏的古今名画借给他观摩。齐白石眼界大开,他揣摩“八大山人”的作品,临摩、领会其用笔之妙,吸取百家之长,绘画技艺突飞猛进,不足一年就掌握了山、水、人、物、花、鸟的基本画法和技巧。
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他苦练书法和刻印。短短几年时间,齐白石在绘画、篆刻、吟诗、书法、装裱等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进展,成为名满天下的书画家。
我无畏狂风暴雨,因为我学会如何航行。
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东部的乌尔姆,犹太血统。他的父亲海尔曼?爱因斯坦很有数学天赋,但父母没钱供他上学,只好弃学经商,爱因斯坦的母亲保里诺?爱因斯坦是富有粮商的女儿,很有音乐天赋。年幼时,爱因斯坦就开始学习音乐,六岁开始练习拉小提琴,音乐几乎成了爱因斯坦的"第二职业",小提琴终身陪伴着他。
在爱因斯坦上学之前,他父亲给了他一个罗盘(指北针),罗盘的指针总要指着南北极,使小爱因斯坦研究和着迷了很久,直到成年,他都还记得这件使他印象深刻的事。另一次经历给他的印象也很深刻。在上学几年后,他领到一本欧几里德几何学课本,书中论证得无可置疑的许多公理,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以至于无法按照课程进度学习,而是一口气就将它学完。
爱因斯坦和牛顿一样并不早慧,他到3岁还不会说话,在整个学习期间也无"神童"的表现,甚至在教师眼里显得平庸迟钝,他主要是对教师的呆板教学方法感到不满,而具有很强的独立自主、勤奋自学的探索能力。他在中学时代就自学了包括微积分在内的基础数学及某些理论物理知识,进入大学后,他经常缺课,独自修读了经典理论物理,研究了麦克斯韦电磁理论。
爱因斯坦不拘成见,勇于创新。"怀疑一切"的信条始终贯穿他的整个科学生涯。当然,爱因斯坦的杰出科学成就来之于他坚持不懈的毅力。一次,有个青年人请教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爱因斯坦给他写下了一个公式:A=X+Y+Z。他解释说,A代表成功,X代表你付出的努力和劳动,Y代表你对所研究问题的兴趣,而Z表示少说空话,要谦虚谨慎。爱因斯坦有句名言:"科学研究好像钻木板,有人喜欢钻薄的,而我喜欢钻厚的。"
区乾原是新会人,小时候,因家境贫困,随着父亲区大到石湾谋生。区大制作鸟兽手艺不错,但他的收入无法养活妻儿,只好把年仅十三岁的区乾送到“瑞初斋”当学徒,希望他能赚一些工钱回家帮补,日后能把谋生的本领学到手。
到了“瑞初斋”,小小的区乾却成了家仆,既要烧饭。又要搬缸瓦,运泥沙。里里外外,包揽了一切零工杂活。但吃的却是老板一家大小的残羹剩菜,有时甚至填不饱肚子。每当搞上他步行回家的时候,总是拖着疲乏不堪的脚步,情不自禁地唱起当时流行的歌谣:“学徒、学徒、铁脚、马眼、神仙肚。”他觉得自己终日只是做牛做马,那能有什么手艺好学。但当他踏进家门,看到父亲做各式各样的动物的时候,那些疲倦和失望的情绪却又一扫而光。他决心继承父业。于是利用晚上的时间跟父亲学些手艺。拿起小泥团,往往一个人做到深夜一两点。
过了一些时候,父亲的手艺也不能满足他了,他要求向一些名家学习,听人说,石湾陶霸“野仙伦”的家里,有一件黄炳遗作“宝鸭穿莲”。但这件珍品,只有逢年过节,喜庆寿诞,“野仙伦”才摆出来供大家欣赏。盼呀盼呀好不容易盼到了年初一,他在门口守候到中午,看到厅上的人越来琥少甚至没有的时候,他束束腰带,壮着胆子,偷偷走进厅里,珍品果然摆在桌上.鸭子多么逼真可爱,活象在莲地中嬉戏,正要定神多看几眼,忽听到背后大喝一声:“那儿来的小偷?”接着就是一只大黄狗向他扑来,他拔脚跑出门口,却被一只手捉住了。“我只是看看,我不是偷!”区乾拼命的喊。但没有人理会他,只见棍棒齐下。把他打得遍体鳞伤,随后被推出门外。
回家后,他哭泣着向父亲诉说,区大听后,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说:“这哪里是你去的地方,你真好大的胆子呀!以后你就晚上回来跟我学好了,本来我不愿意你再干这行,如今你这么喜欢,也就算了,听说黄炳做”宝鸭穿莲”这件珍品是在荷池中完成的,今后你在大自然中多细心观察,终有一天,也能做出好的东西来。”父亲爱抚的说话,使区乾化悲伤为力量,他紧记于心。
第二天,老板的儿子要区乾背着他上街玩。谁知一出门口,就看见一个人拉着一条肥壮的水牛经过,区乾情不自禁地背着小主人跟着这个人跑到郊外,看着水牛下水、饮水、上岸、卧下休息,各种美好的动态使他忘乎所以,忽然“噗督”一声小主人跌在地下,额头起了一座高楼。回到主人家,不用说又是一顿毒打。但很奇怪,这次他没有眼泪,有的只是脑子里装着各种各样牛的形象。
晚上他回到家,也不诉说什么,坐下来拿起泥团做了一只卧牛,第二天区大惊奇地看着这只生动有趣的作品,高兴的说:“你这件作品可以投人生产。”从此。区乾开始了陶塑生涯。以后他凡要做些什么,都习惯先到大自然中观光观光。
鲁班学艺
鲁班学艺这个故事已在民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经过了六大关的考验,时时刻刻在练就他的品行和修养。
年轻的鲁班告别了家乡,千里迢迢来到终南山学艺。弯弯曲曲的小道有千把条,这样没有吓倒鲁班,他凭着毅力走出了山道。
他到了一个破屋前,断定了这就是老师傅的房间。坐下来耐心的等。太阳下山,老先生醒来。问了他几个做木匠的基本问题,鲁班靠着本领轻松的答对了。老师傅收了他做徒弟。
可鲁班的艰辛才刚刚开始,他把门后已长满锈的斧子、刨子、凿子依依不停的
磨,磨了七天七夜,一件件都磨的闪闪发亮。随后,鲁班把自己磨的斧子去伐一棵参天大树,然后砍成一个光滑大柁,用凿子在大柁上凿了两千多个眼,鲁班足足干了十二白天,十二个黑夜。把成果让师傅看,师傅连声叫好。
师傅看鲁班这样的好学,诚恳。就带领鲁班来到西屋。原来西屋满是精致的模型,鲁班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手艺学好,于是认真的研究起模型来。往后,鲁班茶不思,饭不想。时时刻刻不放下手中的模型。三年后,鲁班把所有的手艺都学会了。
他拿起了自己磨的刨子、凿子和斧子,告别了师傅,下了山。永向人们奉献出精致的木材。
而鲁班在人们心中建起了深厚的位置,鲁班学艺便成了后人磨练自己的目标。
1、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2、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3、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4、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1、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
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2、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3、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4、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
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年轻的鲁班告别了家乡,千里迢迢来到终南山学艺。弯弯曲曲的小道有千把条,这样没有吓倒鲁班,他凭着毅力走出了山道。
他到了一个破屋前,断定了这就是老师傅的房间。坐下来耐心的等。太阳下山,老先生醒来,老师傅捋了捋胡子说:“普普通通的三间房子,几根大柁?几根二柁?多少根檩子?多少根椽子?”鲁班张口就回答:“普普通通的三间房子,四根大柁,四根二柁,大小十五根檩子,二百四十根椽子。五岁的时候我就数过,师傅看对不对?”老师傅轻轻地点了一下头。
老师傅接着问:“一件手艺,有的人三个月就能学会,有的人得三年才能学会。学三个月和学三年,有什么不同?”鲁班想了想才回答:“学三个月的,手艺扎根在眼里;学三年的,手艺扎根在心里。”老师傅又轻轻地点了一下头。
老师傅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两个徒弟学成了手艺下山去,师傅送给他们每人一把斧子。大徒弟用斧子挣下了一座金山,二徒弟用斧子在人们心里刻下了一个名字。你愿意跟哪个徒弟学?”鲁班马上回答:“愿意跟第二个学。”老师傅听了哈哈大笑。
老师傅说:“好吧,你都答对了,我就得把你收下。可是向我学艺,就得使用我的家伙。可这家伙,我已经五百年没使唤了,你拿去修理修理吧。”
鲁班把木箱里的家伙拿出来一看,斧子崩了口子,刨子长满了锈,凿子又弯又秃,都该拾掇拾掇了。他挽起袖子就在磨刀石上磨起来。他白天磨,晚上磨,磨得膀子都酸了,磨得两手起了血泡,又高又厚的磨刀石,磨得像一道弯弯的月牙。一直磨了七天七夜,斧子磨快了,刨子磨光了,凿子也磨出刃来了,一件件都闪闪发亮。他一件一件送给老师傅看,老师傅看了不住地点头。
老师傅说:“试试你磨的这把斧子,你去把门前那棵大树砍倒。那棵大树已经长了五百年了。”
鲁班提起斧子走到大树下。这棵大树可真粗,几个人都抱不过来。抬头一望,快要顶到天了。他抡起斧子不停地砍,足足砍了十二个白天十二个黑夜,才把这棵大树砍倒。
鲁班提起斧子进屋去见师傅。老师傅又说:“试试你磨的这把刨子,你先用斧子把这棵大树砍成一根大柁,再用刨子把它刨光;要光得不留一根毛刺儿,圆得像十五的月亮。”
鲁班转过身,拿着斧子和刨子来到门前。他一斧又一斧地砍去了大树的枝,一刨又一刨地刨平了树干上的节疤,足足干了十二个白天十二个黑夜,才把那根大柁刨得又圆又光。
鲁班拿斧子和刨子进屋去见师傅。老师傅又说:“试试你磨的这把凿子,你在大柁上凿两千四百个眼儿:六百个方的,六百个圆的,六百个楞的,六百个扁的。”
鲁班拿起凿子和斧子,来到大柁旁边就凿起来。他凿了一个眼儿又凿一个眼儿,只见一阵阵木屑乱飞。足足凿了十二个白天十二个黑夜,两千四百个眼儿都凿好了:六百个方的,六百个圆的,六百个楞的,六百个扁的。
鲁班带凿子和斧子去见师傅。老师傅笑了,他夸奖鲁班说:“好孩子,我一定把全套手艺都教给你!”说完就把鲁班领到西屋。原来西屋里摆了好多模型,有楼有阁有桥有塔,有桌有椅有箱有柜,各式各样,精致极了,鲁班把眼睛都看花了。老师傅笑着说:“你把这些模型拆下来再安上,每个模型都要拆一遍,安一遍,自己专心学,手艺就学好了。”
老师傅说完就走出去了。鲁班拿起这一件,看看那一件,一件也舍不得放下。他把模型一件件擎在手里,翻过来掉过去地看,每一件都认真拆三遍安三遍。每天饭也顾不得吃,觉也顾不得睡。老师傅早上来看他,他在琢磨;晚上来看他,他还在琢磨。老师傅催他睡觉,他随口答应,可是不放下手里的模型。
鲁班苦学了三年,把所有的手艺都学会了。老师傅还要试试他,把模型全部毁掉,让他重新造。他凭记忆,一件一件都造得跟原来的一模一样。老师傅又提出好多新模型让他造。他一边琢磨一边做,结果都按师傅说的式样做出来了。老师傅非常满意。
一天,老师傅把鲁班叫到眼前,对他说:“徒弟,三年过去了,你的手艺也学成了,今天该下山了。”鲁班说:“不行,我的手艺还不精,我要再学三年!”老师傅笑着说:“以后你自己边做边学吧。你磨的斧子、刨子、凿子,就送给你了,你带去使吧!”
鲁班舍不得离开师傅,可是知道师傅不肯留他了。他哭着说:“我给师傅留点什么东西呢?”老师傅又笑了,他说:“师傅什么也用不着,只要你不丢师傅的脸,不坏师傅的名声就足够了。”
鲁班只好拜别了师傅,含着眼泪下山了。他永远记住师傅的话,用师傅给他的斧子、刨子、凿子,给人们造了许多桥梁、机械、房屋、家具,还教了不少徒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所以后世的人尊他为木工的祖师。
鲁班想学木匠活,于是呢,拜师学艺。师傅说,在我这里学艺有一个规矩,就是不要问时间,我说什么时候你可以下山了,你就算是学成了。
于是鲁班开始按照师傅的安排开始学习。师傅说去到对面的山上挑水。于是呢,鲁班开始挑水,一直遵守规矩没有问,这样挑了一年,鲁班问,师傅呀,我都挑了一年的水,你什么时候教我本事呢?师傅说你现在想下山就下山吧,不过不要说是我的徒弟。鲁班不甘心,于是呢,继续挑水,就这样,挑了3年水!
师傅说,现在开始砍树,到对面的山上砍树,背回来。就这样,鲁班砍了三年树。
师傅说,你又砍了三年树了。现在开始劈柴,把你砍的树都劈好了。就这样,鲁班又劈了三年柴。
到第十年的时候,师傅开始教鲁班手艺,一年后,师傅告诉鲁班,你可以下山了,你学成了。
后来鲁班成为木工行业的鼻祖。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5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