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桑树因桑蚕而成为重要的经济树。
蚕,是一种吃桑叶的灰白色昆虫,眠四次蜕皮长大,吐丝做茧。蚕茧缫丝,就成了纺织丝调的原材料。
中国当之无愧是丝绸的故乡,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从河南荥阳青台村、浙江湖州钱山漾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丝织物来推断,中国丝绸至少有5000年历史了。
汉语中的桑田,原指北魏至北周实行均田制,分给男子种植树木的田地。男子初受田时,给桑田20亩,规定至少种桑树50株,枣树5株,榆树3株。
可见当时植桑栽榆,是为法定。 《陌上桑》为汉代乐府中的名篇。
诗中那位令行者下担捋髭须,少年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的美女罗敷,就是因为喜养桑蚕,才来城南隅陌上采桑叶的。《采桑度》为南朝乐府商曲辞西曲七首组歌中的第五首:“春时采桑时,林下与欢俱。
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秀襦。”言简意赅、情真辞切的诗句,表达了贫家养蚕女对“欢”的钟情和不够作嫁衣的忧虑。
《采桑女》为唐代唐彦谦的诗作名篇:“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悉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诗以动作描写和心理刻画相结合,先“画龙”后“点晴”,反映出采桑女在苛捐杂税压榨下遭遇的痛苦。上述三位采桑女,有喜有忧有愁。
尽管人物背景各不相同,却以侧面真实反映出,数千年前桑树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不可分。 中国的丝绸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商周时代,就已织出较为精细的染色提花丝织品,经秦、汉、晋、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丝绸文化渐而丰富。西汉以后,我国大量的丝和丝织品经甘肃、新疆,越过葱岭,运往西亚和欧洲各国。
后来,人们称这条古代横贯亚洲的交通道路为丝绸之路,也简称丝路。在我看来,这丝绸之路也是万千个采桑女,用青青的桑叶铺就。
随手拈来古诗句,就是绝好的佐证:“莺啼幼妇懒,蚕出小姑忙”;“丁男放犊草间嬉,少妇看蚕不画眉”;“渔夫晚唱烟生浦,桑妇迟归月满筐”;“青裙老姥遥相语,今岁春寒蚕无眠”,从忙蚕的小姑到看蚕的少妇,从戴月迟归的采桑女到遥语春蚕老妇人,无不是在为丝绸之路一把桑叶一把汗水的辛勤劳碌着。 人们用“桑梓”借指故乡,知晓此典出之西周末。
周幽王宠信褒姒,废申后,驱逐太子宜臼。流离失所的宜臼思念父母,以桑树梓树喻父母起兴作诗,见《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
言说对故乡的桑树和梓树肃然起敬,我日里夜里瞻仰父亲,依恋母亲,谁不连属父母的毛发,谁不系于父母的骨肉啊。晋代的陆机在《百年歌》之八中有句诗:“辞官致禄归桑梓,安居驷马入旧里。”
或许从此以后,人们才把桑梓并列来借指为故乡的吧? 以往人们择水而居,植桑取果、饲蚕,桑树自然成为村寨景色。白居易在《春村》中这样描绘:“二月村园暖,桑间戴胜飞。
农夫舂旧谷,蚕妾捣新衣。”杜牧在《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中这样写景:“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
帘前白艾惊春燕,篱上青桑待晚蚕。”苏轼在《山村》中这样叙述:“桑枝碍竹路,瓜蔓网疏篱。
牧去牛将犊,人来犬护儿。”汪绎在《田家乐》中这样吟咏:“短篱矮屋板桥西,十亩桑阴接稻畦。
满眼儿孙满檐日,饭香时节午鸡啼。”村园、农夫、山田、疏篱、牧牛、板桥、戴胜、春燕、犬吠、鸡啼,再有桑阴绕庐,闭上眼睛想象,这该是多么美妙的一幅水墨村居图啊。
以桑为地名,古来有之。桑中,春秋时卫地,在河南淇县境内。
《诗经》中,有一首以此地名为篇名的诗,为男女幽会之恋歌。“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官,送我乎淇之上矣”,在诗中反复吟咏,一唱三叹。
说有个叫孟姜的美艳女子在桑中等我,约我到上官,送别我在淇水之上。后来人们便以“桑中之喜”、“桑中之约”为男女幽会之典故。
桑间,地名,春秋时卫国濮水之上。其地幽僻隐阻,便于男女聚会,讴歌相感。
《汉书•地理志下》称: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后以“桑间之音”、“桑间濮上”,借指亡国之音、靡靡之音。
桑园,地名,位于河北吴桥县境内,现为吴桥县城。吴桥老城由于交通不便,已舍弃为镇。
闻名全国的旅游景点“吴桥杂技大世界”,就建在桑园以西的高速公路旁。 【成语】:柳树上着刀,桑树上出血 【解释】:比喻代人受过。
饱经沧桑 渤澥桑田 沧海桑田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遁迹桑门 恭敬桑梓 海桑陵谷 海水桑田 鸡犬桑麻 景入桑榆 敬恭桑梓 陵谷沧桑 暮景桑榆 盘石桑苞 人世沧桑 日薄桑榆 桑弧蒿矢 桑弧蓬矢 桑户桊枢 桑户蓬枢 “桑枝得药”、“桑林祷雨”、“桑枢瓮牖”、“桑弧蓬矢”这些与桑树有关的历史典故,联起清代谢重辉的诗句:“我昔闻诸葛,园林遍种桑。吾宅才五亩,墙下亦成行。
不爱葚子垂,爱此远枝杨。沈阴白夕佳,常在吾庐旁。”
植株桑树,其果益身,其叶遮阴,其皮入药,真是多有实惠呢。
出自《韩非子·说林上》: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马,部队跟随老马找到了出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
作者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全文(节选)如下: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译文如下:
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山地,终于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聪明才智,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不知道用自己愚蠢的心去学习圣人的智慧,不也是过错吗?
扩展资料: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揭示道理
1、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要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
2、做事要动脑,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不了解的事应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马识途
管仲、隰(xí)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峰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老马识途”的典故源自战国时期韩国·韩非子《韩非子·说林上》,典故内容为:春秋时期,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山地,终于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聪明才智,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
“老马识途”的典故告诉我们对于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要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做事要动脑,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不了解的事应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老马识途”本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他们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们学习。
扩展资料:
”老马识途“的近义词有:识途老马、轻车熟路、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1、识途老马[shí tú lǎo mǎ]
出处:战国时期韩国·韩非子 《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译文: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春天出征的,到凯旋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
解释:比喻对某种事物十分熟悉的人。
2、轻车熟路[qīng chē shú lù]
出处:唐·韩愈《送石处士序》:“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译文:就如同四匹马驾驶着轻车走熟路,而历史著名驾御高手王良、造父也与他不相上下啊。
解释:赶着装载很轻的车子走熟悉的路,比喻事情又熟悉又容易。
3、驾轻就熟[jià qīng jiù shú]
出处:同“轻车熟路”。
解释:赶着轻车去走熟路。比喻承担熟悉、轻松的事。
4、得心应手[dé xīn yìng shǒu]
出处:春秋战国·庄子《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译文:正是因为(我)为人稳重,做事稳当,不着急,所以(我)可以随心所欲的控制我自己。
解释:心手相应,运用自如。多形容技艺纯熟。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老马识途(成语)
公元前663年,北方的山戎国(在今河北省东北部)侵略燕国。燕国的国君向齐国求救,齐国的国君齐桓公亲自率领大军去救助。 齐桓公的军队赶到燕国时,山戎国的军队已带着掠夺的财物,逃到东部的孤竹国去了。齐桓公命令军队继续追击敌人。山戎国和孤竹国的军队听说齐国的军队打来了,就吓得躲进了深山荒林中。齐桓公顺着敌人的踪迹攻进深山。最后,把敌人的军队打得四散逃奔。齐桓公取得了胜利,并把敌人掠夺的财物也夺了回来。
当他们要返回齐国时,这时他们却迷了路。因为齐军来的时候是春天,山青水绿,道路容易辨认。而返回去时已是冬天,山野白雪皑皑,山路弯曲多变。所以,走着走着就辨不清方向了。 这时,齐桓公手下的谋士管仲说:“大王,狗、马都有辨认道路的本领。我们挑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引路,就可以走出山谷。”齐桓公立刻让人挑选了几匹老马,放开缰绳,让它们在前随意地走,军队跟在马的后边。没有多久,在马的带领下,齐国的军队果然走出了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路。
原帖来自于网易社区:
老马识途 出处《韩非子。
说林上》 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 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释义 “途”路。
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 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 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
大军 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 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 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 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
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 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 个方向行进。
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 了回齐国的大路。
根据希腊神话的传说,宙斯(Zeus)是希腊众神庙里的主神,即神上之神,跟玉皇大帝有一比。
宙斯的妻子就是他的妹妹希拉(Hera),希拉是司理妇女和婚嫁之神,是众女神之神,地位相当于王母娘娘了。希拉的奶汁和唐僧肉具有相同的效力,谁吮吸了她的奶汁,便会长生不老。
宙斯是个不安分的神,暗地里和有夫之妇爱克米那(Alcmene)私通,生下了赫克力司(Hercules)。宙斯希望赫克力司将来能长生不老,就偷偷地把赫克力司放在睡着的希拉身旁,让赫克力司吮吸希拉的奶汁,谁知赫克力司吮吸太猛,惊醒了希拉,她发现吃奶的不是自己的儿子,便一把把孩子推开。
可是她用力太猛,奶汁直喷到了天上,便成了Milk Way(奶路)。后来,西方人便把银河想象成希拉的奶水,称之为the Milky Way。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6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