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老——乡官之名。战国时闾里及县,均有三老,汉初乡、县也有三老,由年在五十岁以上者担任。
五更——年老致仕而有经验之乡间耆老。
据《孝经援神契》:“天子尊事三老,兄事五更。”又据《白虎通义·乡射》:“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者何?欲陈孝弟之德以示天下也。”所以天子也往往尊礼三老五更,往往以年老大臣为之。
依照古礼,皇帝向三老五更示敬时,不仅要跪拜,还亲自割牲、执酱、执爵。
据《周书》卷十五《于谨传》,周武帝宇文邕在太学敬三老于谨,让于谨“南面凭几而坐,以师道自居”,皇帝反而西面“跪设酱豆,亲自袒割,三老食讫,皇帝又亲跪授爵以侑”,随后“皇帝北面立而访道。”于谨说了些“虚心纳谏”的话以教导皇帝,“皇帝再拜受之”。这反映历史早期的君尊臣卑,还不像后代那样严峻。
到了宋代,礼敬三老五更的仪节大量省略了。元明以后更无其礼。乾隆皇帝一度心血来潮,打算行三老五更之礼,然而大学士张廷玉婉言劝止,说是这种古礼“臣下谁敢受之?!”
乾隆毫不掩饰:“古有三公坐论之礼。(今)大学士等……就地长跪……原定制之意,盖以君尊臣卑,预防专擅之渐!”
三老——乡官之名。
战国时闾里及县,均有三老,汉初乡、县也有三老,由年在五十岁以上者担任。 五更——年老致仕而有经验之乡间耆老。
据《孝经援神契》:“天子尊事三老,兄事五更。”又据《白虎通义·乡射》:“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者何?欲陈孝弟之德以示天下也。
”所以天子也往往尊礼三老五更,往往以年老大臣为之。 依照古礼,皇帝向三老五更示敬时,不仅要跪拜,还亲自割牲、执酱、执爵。
据《周书》卷十五《于谨传》,周武帝宇文邕在太学敬三老于谨,让于谨“南面凭几而坐,以师道自居”,皇帝反而西面“跪设酱豆,亲自袒割,三老食讫,皇帝又亲跪授爵以侑”,随后“皇帝北面立而访道。 ”于谨说了些“虚心纳谏”的话以教导皇帝,“皇帝再拜受之”。
这反映历史早期的君尊臣卑,还不像后代那样严峻。 到了宋代,礼敬三老五更的仪节大量省略了。
元明以后更无其礼。乾隆皇帝一度心血来潮,打算行三老五更之礼,然而大学士张廷玉婉言劝止,说是这种古礼“臣下谁敢受之?!” 乾隆毫不掩饰:“古有三公坐论之礼。
(今)大学士等……就地长跪……原定制之意,盖以君尊臣卑,预防专擅之渐!”。
《汉书·高帝纪上》云:“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
《礼记·乐记》:“食三老、五更於大学”,郑玄注:“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 唐孔颖达《礼记正义》:“‘三老五更,互言之耳’者,三老亦五更,五更亦三老,故云‘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三德,谓正直、刚、柔。五事谓貌、言、视、听、思也。《文王世子》注云:‘象三辰五星者,义相包矣’。”
《尚书·洪范》:“三德,一曰正直,能正人之曲直。二曰刚克,刚能立事。三曰柔克,和柔能治。”唐孔颖达《尚书正义》:“一曰正直,言能正人之曲使直。二曰刚克,言刚强而能立事。三曰柔克,言和柔而能治。”
壶关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在这里生活。西汉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开始置县,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古治北有百谷山,南有双龙山,两山夹峙,以壶口为关而得名。
壶关虽地域偏僻,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却人才辈出,代不绝书,西汉三老令狐茂、唐朝名相苗晋卿、唐大历十才子之一苗发均出生在这块土地上,老一辈革命家看法德、何长工等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以后,涌现出了领导常行窑洞保卫战的民兵杀敌英雄徐顺孩、张小保,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牛保才等英雄模范人物。改革开放以来,又涌现出了造林绿化的全国劳模王五全,带领群众致富的全国劳模陈忠孝等先进典型。
壶关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系东南端,东经113°10′-113°40′,北纬35°50′-36°12′之间。县境东与河南省林州,辉县二市相接,西与长治市郊区、长治县为邻,北与平顺县相连,南与晋城市陵川县毗邻。
全县东西长46公里,南北宽42公里,总面积1013平方公里,版图平面轮廓呈曲尺形。
1、三心二意 [ sān xīn èr yì ]出自元·关汉卿《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译文:不管怎么争,都是匪盗或者妓女;意志都不坚定。
示例:(1)他干一行爱一行,从不三心二意。
(2)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两面三刀 [ liǎng miàn sān dāo ]出自元·李行道《灰阑记》二折:“岂知他有两派手法。”
译文:怎么知道他居然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示例:(1)这人平时总是阴阳怪气、两面三刀的,你要留个心眼,以免上当。
(2) 他不只言行不一,更是两面三刀,暗中陷害竞争对手。
3、约法三章 [ yuē fǎ sān zhāng ]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译文:与父老订立共同遵守的简要条款,杀人者死,而伤人及盗抵罪。
示例:(1)为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校长与全校师生约法三章,作业当天完成,不上第七节课,节假日不补课。
(2)刘邦一到关中,立即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
相关典故
秦二世是个无能的皇帝,他不但信任奸臣赵高,而且还杀了许多忠心的大臣。老百姓都过得很不好,因此,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而刘邦和项羽就是归属于楚怀王的军队中。 有一天,楚怀王对刘邦和项羽说:“你们谁要是先进入关中,谁就可以称王。”于是,刘邦和项羽分别带着军队像西路和北路出发。 一路上,刘邦没有受到什么阻力,还打了几场胜仗,顺利进了关中。
不过,刘邦一进入咸阳城后,显现原本贪酒好色的本性,一直待在宫里不肯出来,完全忘了自己的目的。等到张良去劝他,他才恍然大悟,赶快召集关中父老、英雄们开会,和他们做了三个约定 ─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剩下的都可以废掉秦朝法律。
所有的官吏和以前一样平安无事,百姓们得知也都很高兴,四处宣传:“如果刘沛公可以回到关东,那么我们老百姓就有好日子过了。”因此,刘邦很顺利地收买了关中的人心。
4、挑三拣四 [ tiāo sān jiǎn sì ]出自徐特立《让革命的红旗世代相传》:“他们一旦了解了过去的痛苦,就会懂得今天我们对工作挑三拣四是多么不对!”
示例:(1)他干活总是挑三拣四的,大家都不喜欢他。
(2)些毕业生甚至总结出就业课“老三篇”:先强调形势严峻,增强紧迫感;然后调整心态,对工作不要挑三拣四;最后提出本专业往年就业率高,鼓励要有信心。
5、三番五次 [ sān fān wǔ cì ]出自清·吴敬梓《儒林外史》:“三番五次;缠的老和尚急了;说道:‘你是何处光棍;敢来闹我们!’”
译文:屡次过来将缠的老和尚急了;说道:‘你是哪里的泼皮无赖;敢来闹我们!’”
示例:(1)离毕业分配还有几个月,他就三番五次地诉说困难,请求领导照顾。
(2)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他三番五次地找人调查取证。
(1).古代掌教化之官。乡、县、郡均曾先后设置。《礼记·礼运》:“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史记·陈涉世家》:“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 秦 ,复立 楚 国之社稷,功宜为王。’”《汉书·高帝纪》上:“举民年五十以上,有脩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后汉书·循吏传·王景》:“父 闳 为郡三老。”
(2).指国三老,多以致仕三公任之。《逸周书·大匡》:“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执事之人,朝於大庭。” 朱右曾 校释:“三老,国老也。谓致仕者。”《周书·儒林传序》:“下诏尊太傅 燕公 为三老。”参见“ 三老五更 ”。
(3). 东汉 赤眉农民起义军最高首领的称号。《后汉书·刘盆子传》:“ 琅玡 人 樊崇 起兵於 莒 ,众百馀人转入 太山 ,自号三老。”《资治通鉴·汉光武建武元年》:“诸三老、从事皆大会。” 胡三省 注:“赤眉诸帅最尊者号三老,次从事。”
(4).指上寿、中寿、下寿。《左传·昭公三年》:“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 杜预 注:“三老、谓上寿、中寿、下寿。皆八十已上。”
(5).道教指上元老君、中玄老君、下黄老君。《黄庭内景经·脾部》:“注念三老子轻翔。” 梁丘子 注:“三老谓元老、玄老、黄老之君也。”
(6).柁工。 唐 杜甫 《拨闷》诗:“长年三老遥怜汝,捩舵开头捷有神。” 仇兆鳌 注:“ 蔡 注:‘峡中以篙师为长年,舵工为三老。’ 邵 注:‘三老,捩船者,长年,开头者。’” 宋 陆游 《入蜀记》五:“问何谓长年三老,云梢工是也。” 清 沉受宏 《九龙滩》诗:“长索条分众揽舟,独把操篙付三老。”
(7).称三个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所指不一。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名臣下·三老》谓 文彦博 、张方平 、范镇 为国之三老, 傅尧俞 、范纯仁 、刘挚 为 和州 三老。《元史·张德辉传》:“﹝ 张德辉 ﹞与 元裕 、李冶 游 封龙山 ,时人号为‘龙山三老’云。”《明史·文苑传四·唐时升》:“﹝ 唐时升 ﹞与里人 娄坚 、程嘉燧 并称曰‘练川三老’。”
(8).泛指有声望的老人。 清 赵翼 《谒补山制府奉呈》诗:“望高已共尊三老,才大疑兼用五官。” 清 金和 《围城纪事六吟·警奸》:“往往当路横要遮,道旁三老私叹嗟。”
一个蠢人拿着长竹竿进城,横直皆不能进,从中截断又觉可惜。他周围还有许多围观者,群聚而无良法,读至此,令人忍俊不禁。有人说:“十里之外有个叫李三老的,是个智多星,何不向他请教?”此时读者也一定把期望也集中在李三老身上。这时李三老恰恰骑驴而至,“众欣跃往迎”,可见人们对他瞩盼之殷。很奇怪,他骑在驴的屁股上。问之,他回答说:是因为缰绳太长的缘故。故事到此结束。作者没有写明李三老如何为持竹竿的蠢人出谋划策,但一切俱见于言外了。
令人不解的是像李三老这种蠢货为什么被众人推许为“智者”,并受到众人一致的信任。推其原因大约不外两点。一是由于偶然的机缘、或误打误撞地做过一两件漂亮的聪明事,被众人看到眼中,记在心上,从此被树为“智者”的形象。“众人”,特别是封建时代多为文盲的“众人”,他们的智力水平尚处于童年时代,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思想意识上和感情趋向上都有一种很强烈的依赖感,他们有了疑难之事,自然而然要想到自己所树立的形象(包括神灵和现实中的人)。李三老既然有了偶然机缘被众人树为智者,便自然会受到众人的迷信乃至崇拜。另外一点是名声浪得,以讹传讹。封建时代传播工具不发达,人们口耳相传,遂失其真。人们往往喜欢根据自己的好恶去改变所传播的事实,一件事情经过三四次传播,大多失去了本来的面目。古有从“春雨如膏”讹传为“周文王像大饼”的笑话(从“春雨如膏”被人发挥成“夏雨也如膏”,继而讹传为“夏禹也如糕”,再被发挥成“周文王像大饼”),李三老这样的人被人们称为智者,甚至被众人迷信和崇拜,一定也有个以讹传讹的过程。古往今来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大约是共同的。李三老骑驴尻的故事不过把这个道理漫画化了而已。
花声·怀古
作者:(元)张可久
正文: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赏析:
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故用“怀古伤今,慨叹民苦”来概括该曲的中心思想是最恰当不过的。
文章怎样“怀古伤今,慨叹民苦”的?先用三个典故:一是霸王别姬,即楚汉相争时,项羽被困垓下,突围前与爱妾虞姬悲歌诀别,虞姬自刎而死。项羽突围至鸟江岸也自刎而死;二是曹操被蜀吴联军大败于赤壁;三是班超空老玉门关外。引出英雄美人的故事,寄寓了作者对时世的看法,项羽、曹操、班超这三个秦汉时期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功业英名虽然万古不会磨灭,但他们的功业英名是以“生民涂炭”为代价的,这是一;二是作者没有褒扬三位英雄的业绩,只交待他们的失败与不得志,便说明历史上像这些英雄人物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作者为何对英雄人物的成败得失而无所感慨呢?这和他悯民生,体民苦的思想有关,当时的封建王朝内部,君昏臣庸,统治者之间你争我夺,为了争夺到权位及天下的目的,他们总是打着“吊民伐罪”,“以有道伐无道”等为民的旗号,以取得老百姓的支持,并借助老百姓的力量去实现他们的欲望,到头来遭受伤害的仍是老百姓,所以作者无不伤心地发出感叹“伤心秦汉,生民涂炭”,此句也意在表达英雄美人虽有壮烈哀艳的故事,但在历史的画卷中最值得同情的是苦难的百姓,最痛心的是天下的百姓,反映了作者最本质的情感。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6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