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杜康生卒于白水,是白水人民的骄傲。
杜康酒酿出了淳厚的风土人情,酿出了古老的白水文化。明清、民国年间,白水烧锅千家,酒坊四乡。
三国时,曹操吟咏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绝唱:唐朝诗人杜甫写出了“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杜酒劳频劝”的优美诗句:晚唐诗人皮日休亦有“滴滴连有声,空凝杜康语”的佳句传颂,浓香的杜康酒将黄土高原的淳朴和热烈展现得淋漓尽致。 也有人说他原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
黄帝建立部落联盟后,经过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开始耕地种粮食。黄帝命杜康管理生产粮食,杜康很负责任。
由于土地肥沃,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粮食越打越多,那时候由于没有仓库,更没有科学保管方法,杜康把丰收的粮食堆在山洞里,时间一长,因山洞里潮湿,粮食全霉坏了。黄帝知道这件事,非常生气,下令把杜康撤职,只让他当粮食保管,并且说,以后如果粮食还有霉坏,就要处死杜康。
杜康由一个负责管粮食生产的大臣,一下子降为粮食保管,心里十分难过。但他又想到嫘祖、风后、仓颉等臣,都有所发明创造,立下大功,唯独自己没有什么功劳,还犯了罪。
想到这里,他的怒气全消了,并且暗自下决心:非把粮食保管这件事做好不可。有一天,杜康在森林里发现了一片开阔地,周围有几棵大树枯死了,只剩下粗大树干。
树干里边已空了。杜康灵机一动,他想,如果把粮食装在树洞时,也许就不会霉坏了。
于是,他把树林里凡是枯死的大树,都一一进行了掏空处理。不几天,就把打下的粮食全部装进树洞里了。
谁知,两年以后,装在树洞里的粮食,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慢慢地发酵了。一天,杜康上山查看粮食时,突然发现一棵装有粮食的枯树周围躺着几只山羊、野猪和兔子。
开始他以为这些野兽都是死的,走近一看,发现它们还活着,似乎都是睡大觉。杜康一时弄不清是啥原因,还在纳闷,一头野猪醒了过来。
它一见来人,马上窜进树林去了。紧接着,山羊、兔子也一只醒来逃走了。
杜康上山时没带弓箭,所以也没有追赶。他正准备往回走,又发现两只山羊在装着粮食的树洞跟前低头用舌头舔着什么。
杜康连忙躲到一棵大树背后观察,只见两只山羊舔了一会儿,就摇摇晃晃起来,走不远都躺倒在地上了。杜康飞快地跑过去把两只山羊捆起来,然后才详细察看山羊刚才用舌头在树洞上舔什么。
不看则罢,一看可把杜康吓了一跳。 原来装粮食的树洞,已裂开一条缝子,里面的水不断往外渗出,山羊、野猪和兔子就是舔了这种水才倒在地上的。
杜康用鼻子闻了一下,渗出来的水特别清香,自己不由得也尝了一口。味道虽然有些辛辣,但却特别醇美。
他越尝越想尝,最后一连喝了几口。这一喝不要紧,霎时,只觉得天旋地转,刚向前走了两步,便身不由主地倒在地上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他醒来时,只见原来捆绑的两只山羊已有一只跑掉了,另一只正在挣扎。他翻起身来,只觉得精神饱满,浑身是劲,一不小心,就把正在挣扎的那只山羊踩死了。
他顺手摘下腰间的尖底罐,将树洞里渗出来的这种味道浓香的水盛了半罐。 回来后,杜康把看到的情况,向其他保管粮食的人讲了一遍,又把带回来的味道浓香的水让大家品尝,大家都觉得很奇怪。
有人建议把此事赶快向黄帝报告,有的人却不同意,理由是杜康过去把粮食霉坏了,被降了职,现在又把粮食装进树洞里,变成了水。黄帝如果知道了,不杀他的头,也会把杜康打个半死。
杜康听后却不慌不忙地对大伙说:“事到如今,不论是好是坏,都不能瞒着黄帝。”说着,他提起尖底罐便去找黄帝了。
黄帝听完杜康的报告,又仔细品尝了他带来的味道浓香的水,立刻与大臣们商议此事。大臣们一致认为这是粮食中的的一种元气,并非毒水。
黄帝没有责备杜康,命他继续观察,仔细琢磨其中的道理。又命仓颉给这种香味很浓的水取个名字。
仓颉随口道 :“此水味香而醇,饮而得神。”说完便造了一个“酒”字。
黄帝和大臣们都认为这个名字取得好。 从这以后,我国远古时候的酿酒事业开始出现了。
后世人为了纪念杜康,便将他尊为酿酒始祖。 酿酒,白水康家卫人杜康首创于夏代,被称为杜康酒,后世代相传,民间酿酒业盛。
古时杜康造酒地址在县城西北7km处的杜康沟。以秫作料,汲用泉水。
杜康死后,葬于造酒原址近旁,墓冢至今尚在,墓后侧建有杜康庙,立有石碑、供奉、纪念、颂扬杜康造酒始祖杜康。 杜康酿酒用水,系杜康沟之杜康泉水。
《梁志》载:泉隐隐喷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许入白水河,乡民谓此水有酒味。“杜康泉水经陕西省轻工业局及县防疫站化验鉴定;水中性,硬度低,钙质少,易沉淀,宜酿酒。
水质决定酒质,杜康泉水是杜康酒能够成为美酒的先决条件。 杜康酒,古有美名,代有传颂。
三国时,曹操诗《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后代诗人也多用杜康赞誉美酒。
清道光十八年重修的《伊阳显志》和道光二十年修的《汝州全志)中,也都有关于杜康遗址的记载。《伊阳县志》中《水》条里,有“杜水河”一语,释曰“俗传杜康造酒于此”。
《汝州志》中说“杜康,在城北五。
杜康造酒 夏朝大禹王治理天下时,朝中有一个年方二十三、四岁的青年,官居疱正,掌管着全国的经济大权。
他不是别人,正是幼失爹妈,到处飘流,后来投奔大禹,为治水献出奇方妙策的杜康。 时值中秋佳节,桂树飘香,菊花展瓣,突然,禹王传旨令杜庖正上朝。
杜康匆匆来到宫中,只见禹王威风凛凛地坐在王位上。杜康正要叩拜禹王,却听见禹王打雷似的吼道: “把杜康捆起来!” 杜康不知自己身犯何罪,正待要问个明白,却见他属下管粮库的仆从黄浪从禹王脚下爬起来,哆哆嗦嗦地说”: “杜庖正,蒲四仓一库粮食霉坏了!都怪大人多事,拿走库房钥匙,几个月竟忘了还给小人。”
杜康一听,狠狠瞪了黄浪一眼,接着对禹王说: “启奏陛下,小臣前天在花园偶然拣到库房钥匙,即刻找来黄浪责问,他谎说两个时辰前丢失。臣万没料到事已至此。
罪在臣尽职不细。” 黄浪分辩道: “禹王在上,想我黄浪身居杜庖正手下仆从,若是我丢了钥匙,他能轻饶于我?若钥匙在我手中,发观霉粮又来禀报大王,岂不是自投罗网?”杜康见这小人无耻到这般田地,气得说不出话来。
禹王听黄浪滔滔不绝,见杜康怒而不语,以为杜康无理可辩,便喝令一声: “把杜康推出斩首。” 卫士们推着杜康,来到刑场,举起大刀, 正要劈将下去,却听得一声天崩地裂似的吼声: “刀下留人!” 卫士们一惊,抬眼看去,原来是德高望重的记事官仪狄。
他来到杜康身边,问了曲直原委,气喘喘、急匆匆地到宫中去了。仪狄到宫中,冒死对禹王说: “杜康素怀大志,德才兼备,倘若仓促处斩杜康,必有三大不利:一则伤了人才,二则百官寒心;三则万一事有出入,岂不有损禹王的清名?”此时,禹王盛怒已过,又见仪狄说得有理,待要收回成命,又怕百官耻笑自己轻率,便不其威地下令道: “免杜康一死,重责二十,逐还乡里。
黄浪虽为微仆,能出于公心,报奏弊端,其诚可嘉,命黄浪取代庖正。”可怜一个忠肝义义胆的杜庖正,就这样被黄浪陷害了。
临行前,杜康到了粮库跟前,只见霉粮已经清出库外。他抓起一把发芽霉烂的大麦和黍米,痴呆呆地反复观看,心儿似刀扎一般的疼痛。
忽然霉粮中一股奇异的香味扑鼻而来,杜康若有所思。这时仪狄前来送行,他送给杜康一个刻字骨片,上边刻着这样几个字: “鹰非鸡类,伤而勿哀,心存大众,励精勿衰”。
一席话把杜康一颗冰凉的心, 又说得热乎起来了。他特意装了几大包霉粮, 回到了祖辈居住的陕西白水康家卫村。
杜康自回到家中,闭户不出,想着自己尽职不细,造成霉粮,心内疚惭,寝食不安。他舀来霉粮,放在身边,反复探究香味的来由,思考着挽救损失的办法。
隔壁李大伯见杜康闭户不出,特地前来探望,一进门,二话未说却惊异地问: “杜康,你从哪儿搞来了神水?” 杜康莫明其妙地摇了摇头。李大伯哈哈地笑着说, “骗不了我!骗不了我!这神水闻起来香,喝起来甜,能治病消灾,一进门我就闻见它的气味了。”
听了李大伯的话,杜康苦笑着把霉粮指给大伯看。李大伯抓起一把,闻了闻,更为惊怪,皱着眉头说: “咦,这才奇了,霉粮的气味,咋和神水的香味一样呢?” “什么神水?”杜康不解地问。
李大伯说出一段奇遇来。 有一天,李大伯去北山砍柴,砍了半天,口渴得喉咙眼里都要冒烟了,这时,他在一棵果树下发现有个凹槽,盛了半槽水。
李大伯一口气喝了个饱,抬起头时,才感到口里润滑如玉,水中还有一般奇特的香味,低头看时,凹槽里沉着几颗霉烂的果子。第二天他路过又去喝,一连喝了几天,不仅浑身来劲,还把多年腹胀的老病根给除了。
他想,这一定是自己一生纯正,老天爷特意赐舍的神水。 杜康听罢老伯的叙述,却生出了一个念头来:霉烂的果子泡在槽里盛积的雨水中能生出神水,霉粮泡在清水里行不行呢?他忙舀来一罐清水,倒进霉粮,放在阴凉干燥处,眼巴巴地等待着神水的出观。
但是,好多天过去了,罐子里飘不出神水的香味。他又变着别的法儿试制,都没有结果。
这时他心上象浇了一瓢凉水,神情十分颓丧,看见仪狄临别时的赠言,他真恨自己无能呀! 大地凝寒,冰封雪飘。他在家中实在愁闷得坐不住了,就到村东头的沟里去散闷。
无意中,他发观一眼奇特的泉水。在这数九寒天里,别的泉水都结了坚冰?惟独这眼泉水却洁净透明,隐隐喷动,更奇怪的是,泉水里还散着一股淡淡的清香。
杜康又惊又喜,他从家取来罐子,打一罐泉水回家,将霉粮掺进泉水罐,放在热炕上,白天守着看,晚上贴着眠。过了几天,霉粮发生了变化,香味也在变浓。
半月之后,一股浓香弥漫了室内,飘在了院中, 飞过墙去,招来了李大伯。李大伯兴冲冲地喝了一口,顿觉柔润甘甜, 回味无穷,便不迭声地夸赞道: “好神水!好神水!” 这件事一经传开,立时轰动了康家卫一带百二八十里的地方,人们都传说着杜康制出了神水,能消灾治病,神通非凡。
日每间,求神水的人络绎不绝,一个小小康家卫显得十分红火。 一天杜康在家正想着制造神水的新法儿,忽见一伙农夫打扮的人闯将进来。
他们大吵大闹,责骂杜康用霉粮掺清水欺世盗名,言说他家里的人喝了一碗即刻被毒死了,恶狠狠地扯。
传说杜康是周朝人,小时候可苦了。
他的祖父叫杜伯,是周宣王的御史大夫。有一回,宣王去太原料民回来,催赶车辇连夜进城。
行到市内,忽听街旁一群小儿拍手念歌,宣王停辇细听,歌曰:“月将升,日将没。檿弧箕箙,实亡周国。”
宣王听罢,怒火冲天。命御史尽拘众小儿来问:“此语是何人所教?”其中有一个小儿说:“三日前有一红衣人来到市中教俺念这四句话。
说念这四句话可以消灾避难,俺就跟着念开了。”宣王又问:“红衣人现在何处?”那小儿说:“自教歌之后,不知去向。”
宣王思索甚久不解其意,只好斥退小儿催辇回宫。第二天傍晚,满朝文武齐集殿下议事,宣王将前夜所闻儿歌述于众臣。
问太史伯阳父:“此语何解?” 伯阳父善解阴阳八卦,专靠装神弄鬼在宫中得宠。他旋动罗盘,皱着眉头细细地推敲了一阵。
突然说:“启禀万岁,大事不好了。” 宣王道:“有何大事不好?” 伯阳父道:“檿是山桑之名,可以结弓为弧,箕是一种山草可以结袋(箭囊)为菔。
这檿弧箕菔自然是说国家有弓矢之变。这月升日没吗,月为阴,日为阳。
阴气上升,阳气没落,定是妖人乱政,这对当朝天子你,可是很大的不吉利啊!” 宣王一听,大吃一惊,道:“依卿之言,怎样才能消灾避祸?”。伯阳父本来是依字胡诌,宣王一问,他目瞪口呆,不知怎么回答才好。
正在这时,宫中太监上朝奏道:“启禀万岁,今日酉时宫中八十岁的老宫娥无孕临盆,生下一个女婴,落地能言宫中之事,还喊当朝天子您的威名呢!” 周宣王一听,甚觉奇怪,道:“真乃天下奇事,待寡人前去探视一下,看她是何方神童,可知这妖人乱政端倪。” 这时伯阳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口诵周易,旋动罗盘,念念有词,趋前几步跪在宣王面前说:“启禀万岁,恕臣直言,今为酉日,这女又生于酉时,酉日酉时,就是忧日忧死。
女人为阴,这就正是要亡周国的妖女,快快斩杀,以保社稷。” 宣王闻言信以为真,遂发旨差杜伯前去杀害女婴。
这杜伯是宫中三世老臣,为人慈善厚道。伯阳父经常胡说八道,冤杀无辜,满朝文武怨声沸沸,今天怎会听信伯阳父一派胡言乱语,去杀害那不懂事的孩子。
他先差手下人去暗地周旋,把女孩送出宫去,然后才带上大队人马赶往后宫交差了。谁知杜伯做事漏了风声,这事很快让宣王知道了。
宣王气得眉毛倒竖,一蹦三尺高道:“好你个杜伯,阳奉阴违,竟敢戏弄寡人,我要把你满门抄斩。”遂传令太宗伯召虎去捉拿杜伯。
召虎与杜伯一生南征北战,怎忍心使一家无辜受害,他也赶紧差人给杜伯家通风报信,让杜伯一家逃命,然后才赶到杜伯家只拿了杜伯,又一把大火把杜府化为灰烬,上朝复命去了。那年杜康才七岁,正在后花园玩耍,忽见家中火光冲天,不知如何是好,他的叔父杜隰跑来背起杜康出了后花园,逃命去了。
他们出门一直向东南走,一路晓行夜宿,当来到人烟稀少的伏牛山时已是五黄六月天了。这年的天格外热,日头火毒,把土地荒山晒得龟裂张嘴,树木野草晒得萎萎蔫蔫。
这一天,他们来到汝阳地面,顶着日头爬上凤凰岭,热得汗珠儿“叭达、叭达”直往地上掉,渴得嗓子“呼哧、呼哧”直冒火。正在这时,前面出现一片大桑林,林边有一股泉水“咕嘟、咕嘟”往外冒。
他们急忙跑到泉水边去喝水。谁晓一跑进桑树林,这里竟象又换了一个天地。
草绿绿、水清清,凉爽宜人,汗水很快也没有了。杜康说:“叔父呀,落难人四处都是家,这么好的去处咱们也难找,我看咱们就在这里住下吧!” 杜隰往哪里去,心里也没谱,他听杜康说得有理,就在这里搭木为屋,住了下来,渴喝泉中水,饥采林中果,馋捕河中鱼,乐打树上鸟。
虽然日子清苦,不似家中富贵,但自食其力免得官府通缉倒也心情舒畅。谁知没过多久,有一天,杜隰正要带着杜康上山去打猎,从岭下走上来一个人。
他叫胡大,是这凤凰岭一带有名的泼皮。他见杜隰年轻力壮有一身好力气,杜康虽年少,但眉清目秀,聪明机灵。
两眼一眨巴就想出了个歪主意。他说:“你们是何方人士,怎么住在我家的山林宝泉上?怪不得这些天我家尽出倒霉事儿,原来是你们扰乱了我祖上的风水宝地,毁了俺家的财气。”
杜隰急忙上前陪礼道:“官人息怒,我们是河西人氏,不知这里规矩,请您海谅。” 那胡大一听杜隰说是外地人,知道好欺负,越发愣起来,说:“并非是我有意欺侮你,俺这里规矩,凡侵他人祖荫,要沦为人奴,你随我下山去吧!” 杜隰是个老实人,怎会知道这其中有诈,随着胡大下了山,从此,杜隰给胡大家干农活,杜康就给胡大家放羊。
那年杜康才七岁,天天顶风冒雨去放羊,你想那日子可咋过哩!暗地不知落过多少泪,哭过多少场。每天天刚麻麻亮,杜康就赶着羊上了山,他知道桑树林是个好地方,天天都把羊赶到那里放。
这胡大是个掉粒芝麻也寻三天的吝啬鬼,光想让干活,舍不得让人吃饭,每天杜康上山放羊,只发给杜康一个秫米团做干粮。杜康每天把羊赶到桑树林,就把干粮放在一棵老桑树的树洞里,然后躺在树下歇。
每到这时候,他就想心事。他想,我出身贵族过去山珍海味吃不完,出门回家香车宝马相接相送。
现在落到这步田地,秫米团团也。
【详细解释】 1. 传说为最早造酒的人。
《书·酒诰》“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 孔颖达 疏引 汉 应劭 《世本》:“ 杜康 造酒。” 明 许时泉 《写风情》:“你道是 杜康 传下瓮头春,我道是 嫦娥 挤出胭脂泪。”
清 陈维崧 《满江红·闻阮亭罢官之信并寄西樵》词:“使 渐离 和曲, 杜康 佐酿。” 2. 借指酒。
三国 魏 曹操 《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唐 皎然 《诗式·语似用事义非用事》:“如 魏武 呼‘杜康’为酒。”
元 伊世珍 《嫏嬛记》卷中:“ 杜康 造酒,因称酒为杜康。” 清 方文 《梅季升招饮天逸阁因吊亡友朗三孟璿景山》诗:“追念平生肠欲结,杜康何以解吾忧。”
2.中国酿酒业开山鼻祖 ·杜康 【人物简介】 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资料记载,杜康又名少康,今陕西白水县人,夏朝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第五位国王,据《史记·夏本纪》及其他历史文献记载,在夏朝第四位国王帝相在位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政变,帝相被杀,那时帝相的妻子后缗氏已身怀有孕,逃到娘家“虞”这个地方,生下了儿子,因希望他能像爷爷仲康一样有所作为,所以,取名少康。少年的杜康以放牧为生,带的饭食挂在树上,常常忘了吃。
一段时间后,少康发现挂在树上的剩饭变了味,产生的汁水竟甘美异常,这引起了他的兴趣,就反复地研究思索,终于发现了自然发酵的原理,遂有意识地进行效仿,并不断改进,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酿酒工艺,从而奠定了杜康中国酿酒业开山鼻祖的地位,其所造之酒也被命名为“杜康酒”(《说文解字》注:“杜,甘棠也”)。
【1】相传,杜康为了造出好酒,决心寻找天下最好的泉水。后来他终于找到了“千里溪山最佳处,一年寒暖酒泉香”的河。杜康高兴极了,酿造美酒。他酿成的酒,香喷喷,甜滋滋,味美可口。天子饮后,宣封杜康为“酒仙”
【2】传说杜康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一说是春秋时人。
远古华夏族经过“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种”的原始农耕阶段,发展到黄帝建立强大的部落联盟,农耕技术不断提高,粮食产量逐年增加。黄帝让杜康专门管理粮食生产,而杜康也很负责任。在当时土地肥沃、风调雨顺的情况下,每年都是好收成,粮食越打越多。可是,那时没有仓库,人们更不懂得科学保管方法,杜康只有依照当时的习惯把大量的粮食储存在山洞里。但是,由于山洞潮湿,时间一久,粮食全腐烂了。黄帝闻知这件事后,非常生气,当即把杜康撤职,并指名要他保管粮食,而且还说,如果粮食再有霉坏,就处死杜康。
杜康由一个专门掌管粮食生产大权的重臣,一变而为一般的粮食保管员,心情很不愉快。但当他一想起苍颉、风后等人都因有发明创造而名扬天下,为世人所敬重,就深感自己愧对黄帝,又有负百姓的重托,从而也就怒气全消,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粮食保管好。到底采用什么保管方法,粮食才会不腐烂呢?杜康一连几天都在苦苦思索这个问题。有一天,杜康来到树林里散步,发现几棵大树枯死了,树头树枝荡然无存,只剩下粗大的树干。杜康走近仔细一瞧,树身里面全是空的,他由此想到:把粮食储存在树洞里不是很好吗?树洞里干燥,粮食肯定不会霉坏。于是他便急忙回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人们都很赞同。随后,大伙把树林里凡是枯死的大树一一进行掏空处理。没几天,打下的粮食全被装进树洞里了。
不料,过了两年,树洞里的粮食由于长期遭受风吹、日晒和雨淋,慢慢开始发酵。这天,杜康上山观看粮食保管情况,突然发现在一棵装有粮食的枯树周围横七竖八地躺着一些野猪、山羊和兔子。杜康一时纳闷:怎么一下死了这么多野兽?他迷惑不解地走向前去,定睛一看,结果大吃一惊,原来它们都活着,只不过是在睡大觉。也就在这时,一头野猪醒了过来,它一看见杜康,马上窜入树林。接着,山羊和兔子也都醒来逃跑了。这场面使杜康感到莫名其妙,正当他怀揣一团疑云往回走的时候,又发现两只山羊走到盛粮的树洞跟前,仰起头用舌头舔那干枯的树皮。杜康连忙躲在一棵大树背后,想看个究竟。只见两只山羊过了一会儿,便摇摇晃晃,离开树洞走了不远,就躺倒在地。杜康飞也似的跑过去用绳子把两只山羊捆起来,然后又回头查看刚才被山羊用舌头舔的树皮。不看则已,一看使杜康大吃一惊。原来盛粮食的树洞已裂开几条缝,由里向外不断渗水。杜康这时才明白,野猪、山羊、兔子就是因舔吃这水才躺倒在地的。杜康趁势用鼻子一闻这渗出来的水,只觉得特别清香,他不禁用嘴尝,最后一连喝了好几口。这时,只觉得头晕目眩,身不由己地倒在地上,昏昏沉沉地睡着了。过了好长时间,他终于醒来了,睁眼一看,原来被他捆绑的两只山羊,一只不见踪影,另一只正在奋力挣脱捆绑它的绳索。不知是由于睡了一觉,还是因为喝了这浓香水,这时杜康只觉得精神饱满,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他精力充沛地站起来,不小心,一脚踩死了那只正在挣扎的山羊。他顺手拿下系在腰间的盛水罐,把从树洞里渗出来的浓香水装在其中,然后急步回家,向其他保管粮食的人讲述了自己看到的情况,并让大家品尝这浓香水,大伙你一口,我一口,人人都说好味道。但谁都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这时,有人建议赶快把这件事禀报黄帝,有人却提出反对意见,理由是黄帝亲口说过,杜康再要使粮食霉坏了,就处死他。现在,杜康保管粮食,粮食变成了水,如果让黄帝知道了,肯定要杀杜康的头。谁知杜康听后却镇定自若地说:事情已经发展到这种地步,不管怎样,都要告诉黄帝。再说,瞒也是瞒不过去的。说完,他便提着罐子里的浓香水去找黄帝。
黄帝听完杜康的禀报,又品尝了罐子里的浓香水,当即召见诸大臣,和大家共同商议此事。大臣们一致认为这是粮食经过发酵而生成的一种元气,而不是什么毒水。黄帝不但没有怪罪杜康,反而让他继续观察,认真揣摩其中的道理。同时又让苍颉给这浓香水起个名字。苍颉脱口而出:此水香而醇,饮而得神,应名之为 “酒”,黄帝和众大臣齐声称赞这个名字起得好。我国的酿酒业从此就开始了。后人也都尊奉杜康为酿酒始祖,以示纪念。
魏武帝曹操《短歌行》中有“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 有杜康”之句,成为千古绝唱。
曹植《七启》诗中有“春清漂酒,康狄所营,应化则变,感气而成”之句。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止酒》诗题材下自注云:“仪狄造,杜康润色之”。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吟“杜酒频劳劝,张梨不外求”。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酬梦得比萱草见赠》中曰:“杜康能解闷,萱草解忘忧”。
唐代诗人皮日休《酒床》诗中有“滴滴连有声,空疑杜康语”之句。
周朝以后,周武王灭纣商代豕韦氏封于杜,这家的后裔得罪朝廷,后逃亡晋国,姓氏才得以正统,逃亡前出现了连年兵战,为了争取存活,杜康讨好君王,寻找能够延年益寿的仙药,无意间发现一坛腐烂的梁坛,但是没有腐烂的味道,居然飘出了丝丝的香味,于是杜康将这些液体收集,然后献给了君王,君王喝了以后,感觉不错,有种做神仙的感觉。于是嘉奖了他,但是可总觉得还是不够完美,于是重新将杜康招来,下令限时三天改良这种液体。
回到家杜康苦思冥想,终是没有办法,昏昏睡去,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个老神仙,手里拖着一个泥坛,上面写了一个大大的“酒”字,告诉他,你做的这种液体名字叫“酒”。要想做好,这里面还要放三个人的血。每天早上要在村口大槐树下等,你需要的人会有求于你,这样就会换来你想要的血了,醒来后,杜康觉得很奇怪,但是身边多了写着酒字的坛子,于是啊,杜康搬着三坛酒就去大槐树下等候,第一天等来了一个酸酸的秀才,秀才是游山玩水的,路过此地,口渴难耐,向他讨水喝,于是乎交易完成,第二天遇到了一个回程的武将,疲惫至极,交易完成,第三天遇到一个饿了的傻子,将三个人的血放在了酒里,第四天早上杜康拿着拌了血的酒献给了君王,君王喝了大加赞赏!所以啊,人们喝了掺了血的酒后,会表现三个人的性格,非常明显,开始喝的时候都是文质彬彬,礼貌平和,所以啊,喝了酒之后,人的个性是多样的!
故事而已,不是历史
【1】相传,杜康为了造出好酒,决心寻找天下最好的泉水。
后来他终于找到了“千里溪山最佳处,一年寒暖酒泉香”的河。杜康高兴极了,酿造美酒。
他酿成的酒,香喷喷,甜滋滋,味美可口。天子饮后,宣封杜康为“酒仙”【2】传说杜康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一说是春秋时人。
远古华夏族经过“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种”的原始农耕阶段,发展到黄帝建立强大的部落联盟,农耕技术不断提高,粮食产量逐年增加。黄帝让杜康专门管理粮食生产,而杜康也很负责任。
在当时土地肥沃、风调雨顺的情况下,每年都是好收成,粮食越打越多。可是,那时没有仓库,人们更不懂得科学保管方法,杜康只有依照当时的习惯把大量的粮食储存在山洞里。
但是,由于山洞潮湿,时间一久,粮食全腐烂了。黄帝闻知这件事后,非常生气,当即把杜康撤职,并指名要他保管粮食,而且还说,如果粮食再有霉坏,就处死杜康。
杜康由一个专门掌管粮食生产大权的重臣,一变而为一般的粮食保管员,心情很不愉快。但当他一想起苍颉、风后等人都因有发明创造而名扬天下,为世人所敬重,就深感自己愧对黄帝,又有负百姓的重托,从而也就怒气全消,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粮食保管好。
到底采用什么保管方法,粮食才会不腐烂呢?杜康一连几天都在苦苦思索这个问题。有一天,杜康来到树林里散步,发现几棵大树枯死了,树头树枝荡然无存,只剩下粗大的树干。
杜康走近仔细一瞧,树身里面全是空的,他由此想到:把粮食储存在树洞里不是很好吗?树洞里干燥,粮食肯定不会霉坏。于是他便急忙回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人们都很赞同。
随后,大伙把树林里凡是枯死的大树一一进行掏空处理。没几天,打下的粮食全被装进树洞里了。
不料,过了两年,树洞里的粮食由于长期遭受风吹、日晒和雨淋,慢慢开始发酵。这天,杜康上山观看粮食保管情况,突然发现在一棵装有粮食的枯树周围横七竖八地躺着一些野猪、山羊和兔子。
杜康一时纳闷:怎么一下死了这么多野兽?他迷惑不解地走向前去,定睛一看,结果大吃一惊,原来它们都活着,只不过是在睡大觉。也就在这时,一头野猪醒了过来,它一看见杜康,马上窜入树林。
接着,山羊和兔子也都醒来逃跑了。这场面使杜康感到莫名其妙,正当他怀揣一团疑云往回走的时候,又发现两只山羊走到盛粮的树洞跟前,仰起头用舌头舔那干枯的树皮。
杜康连忙躲在一棵大树背后,想看个究竟。只见两只山羊过了一会儿,便摇摇晃晃,离开树洞走了不远,就躺倒在地。
杜康飞也似的跑过去用绳子把两只山羊捆起来,然后又回头查看刚才被山羊用舌头舔的树皮。不看则已,一看使杜康大吃一惊。
原来盛粮食的树洞已裂开几条缝,由里向外不断渗水。杜康这时才明白,野猪、山羊、兔子就是因舔吃这水才躺倒在地的。
杜康趁势用鼻子一闻这渗出来的水,只觉得特别清香,他不禁用嘴尝,最后一连喝了好几口。这时,只觉得头晕目眩,身不由己地倒在地上,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过了好长时间,他终于醒来了,睁眼一看,原来被他捆绑的两只山羊,一只不见踪影,另一只正在奋力挣脱捆绑它的绳索。不知是由于睡了一觉,还是因为喝了这浓香水,这时杜康只觉得精神饱满,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他精力充沛地站起来,不小心,一脚踩死了那只正在挣扎的山羊。
他顺手拿下系在腰间的盛水罐,把从树洞里渗出来的浓香水装在其中,然后急步回家,向其他保管粮食的人讲述了自己看到的情况,并让大家品尝这浓香水,大伙你一口,我一口,人人都说好味道。但谁都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这时,有人建议赶快把这件事禀报黄帝,有人却提出反对意见,理由是黄帝亲口说过,杜康再要使粮食霉坏了,就处死他。
现在,杜康保管粮食,粮食变成了水,如果让黄帝知道了,肯定要杀杜康的头。谁知杜康听后却镇定自若地说:事情已经发展到这种地步,不管怎样,都要告诉黄帝。
再说,瞒也是瞒不过去的。说完,他便提着罐子里的浓香水去找黄帝。
黄帝听完杜康的禀报,又品尝了罐子里的浓香水,当即召见诸大臣,和大家共同商议此事。大臣们一致认为这是粮食经过发酵而生成的一种元气,而不是什么毒水。
黄帝不但没有怪罪杜康,反而让他继续观察,认真揣摩其中的道理。同时又让苍颉给这浓香水起个名字。
苍颉脱口而出:此水香而醇,饮而得神,应名之为 “酒”,黄帝和众大臣齐声称赞这个名字起得好。我国的酿酒业从此就开始了。
后人也都尊奉杜康为酿酒始祖,以示纪念。
传说:杜康某夜梦见一白胡老者,告诉杜康将赐其一眼泉水,杜康需在九日内到对面山中找到三滴不同的人血,滴入其中,即可得到世间最美的饮料。
杜康次日起床,发现门前果然有一泉眼,泉水清澈透明。遂出门入山寻找三滴血。第三日,杜康遇见一文人,吟诗作对拉近关系后,请其隔指滴下一滴血。
第六日,遇到一武士,杜康说明来意以后,武士二话不说,果断出刀慷慨割指滴下一滴血。第九日,杜康见树下睡一呆傻之人,满嘴呕吐,脏不可耐,无奈期限已到,杜康遂花一两银子,买下其一滴血。
回转后,杜康将三滴血滴入泉中,泉水立刻翻滚,热气增腾,香气扑鼻,品之如仙如痴。因为用了九天时间又用了三滴血,杜康就将这种饮料命名为“酒”。
来历:杜康为中国史传的“酿酒始祖”,根据不同地区的民间传说,造酒圣人杜康又有黄帝大臣、夏代君主、以及汉代平民之说,只有夏代君主的文献资料站得住脚。
史书记载
清《白水县志》记载:“汉,杜康,字仲宁,生于陕西白水,善造酒。”
扩展资料
杜康的神秘身份
在历史上对与杜康的身份有着众多的猜测。
第一种就是说,他是上古时期皇帝手底下的一个大臣,而且是专门管理粮食的,而到了每年粮食收获的时候,首先会藏在山洞中,但是山洞潮湿,粮食会腐烂,而杜康想了想,之后将粮食藏在了干枯的树洞里,而在之后查看粮食的时候,他发现了枯树下不断渗水,而且有一种独特的香味,而之后他就将这些水带回了部落,酒就这么流传了下来。
第二种,身份猜测是很多人都认可的,这就要说他的另一个名字了,就是“杜少康”,在夏朝的时候,有一个君主名叫太康,但是因为十分残暴,结果却被灭族,而之后只有太康的儿子仲康和媳妇跑了出来,但还是受到了讨伐,而这时候他已经有了身孕,而就起名为姒少康,在其努力之下恢复了夏朝的统治。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杜康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5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