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陆机是否还能听见华亭别墅间的鹤唳?李斯是否还能在上蔡东门牵鹰打猎?”
原文如下:
《行路难三首》
唐代:李白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前四句言人生须含光混世,不务虚名。中八句列举功成不退而殒身者,以为求功恋位者诫。最后赞成张翰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一篇之意三层而两折。言虚名无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而功成则须及时退身,一为避祸,二求适意自由。这是李白人生哲学的基调。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时人贵其旷达。”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意思是【(陆机)是否还能听见华亭的别墅间的鹤唳?(李斯)是否还能在上蔡东门牵鹰打猎?】。
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乐府·行路难》第六句,其全文如下: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注释】
这两句还是写李斯。《史记·李斯列传》:“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太平御览》卷九二六:《史记》曰:“李斯临刑,思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门,不可得矣。”
【译文】
不要学许由用颍水洗耳,不要学伯夷和叔齐隐居收养采薇而食在世上活着贵在韬光养晦,为什么要隐居清高自比云月? 我看自古以来的贤达之人,功绩告成之后不自行隐退都死于非命伍子胥被吴王弃于吴江之上,屈原最终抱石自沉汨罗江中。陆机如此雄才大略也无法自保,李斯以自己悲惨的结局为苦。(陆机)是否还能听见华亭的别墅间的鹤唳?(李斯)是否还能在上蔡东门牵鹰打猎?你不知道吴中的张翰是个旷达之人,因见秋风起而想起江东故都。生时有一杯酒就应尽情欢乐,何须在意身后千年的虚名。
【鉴赏】
此篇纯言退意,与第一篇心情有异。通篇以对比手法,前四句言人生须含光混世,不务虚名。中八句列举功成不退而殒身者,以为求功恋位者诫。最后赞成张翰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一篇之意三层而两折。言虚名无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而功成则须及时退身,一为避祸,二求适意自由。这是李白人生哲学的基调。
此篇用典频繁,但不是自比古人,而是通过对古人的评论表达出至为复杂的心情。首先对许由、伯夷与叔齐的弃世提出非议,可见前两首所说的“济沧海”“归去来”并非心甘情愿;可是,接着又对伍员、屈原、陆机、李斯之殒身政治表示不满。弃世既不符合他的人生理想,济世又深感世情险恶,两边都不是他原意选择的出路。正因为如此,李白的“行路难”才有别于鲍照等人,具有更深刻的悲剧性。不用说,诗中引用历史教训也出于现实感受。
如果说第二首用典主要是揭露宫廷的腐败,此首则在揭露宫廷政治的黑暗和险恶,两方面都是诗人在长安宫廷的切身感受,也是他不得不辞官的理由。最后他对及时身退的张翰表示赞赏,正如前两首的结尾一样,不过是无可奈何之下的强自宽解,也是对现实表示抗议的激愤之词。“且乐生前一杯酒”,犹如“直挂云帆济沧海”,神仙和酒原是李白排除忧愤的两大法宝。但他还说过“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举杯消愁愁更愁”,无论仙与酒都无济于事,原因就在于他的人生态度始终是积极的。这种执著于现实人生的积极态度,既是李白悲剧深刻性之所在,也是李白诗歌永恒生命力之所在。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簪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
史记李斯原话为:“吾欲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免,岂可得乎!” 佛门有一公案,说的是东门黄犬之诫,大意是: 秦朝宰相李斯位极人臣,后来却被冠以谋反罪名处以死刑并诛灭九族。
当父子两人被绑缚刑场时,他回首平生,感慨地对儿子说:“我多么希望还能象以前那样,和你一同牵着黄狗,擎着苍鹰,出上蔡的东门,去捕猎狡兔。可是现在死到临头了,哪里还有这种日子呢!“(1)于是父子两人相对痛哭。
他们所感慨的是:与其今日享尽人间富贵而遭横死死,还不如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而颐养天年。但是他却不曾想到,当年他骑马弯弓,恣意捕猎,那些无辜的狡兔遇着无情的鹰犬,不也象今天他自己命罹斧钺一样的恐惶凄惨吗?狡兔遭你灭群,你今同样也被诛族,因果报应恰好相当。
你尚且不知昔年杀生之罪,反而后悔出来做官。所谓的“至死不悟”,李斯父子便是。
关于李斯之死,历来写者甚多,李白的《行路难》(之三)也提及这一典故,诗云: 有耳莫洗颖川水,有口莫食首阳厥。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婿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拒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李白抒发的显然还是对忠臣不得善终的感慨和对昏君的愤怨。
李斯出身平民,通过艰苦奋斗出人头地,它协助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了中国,同时又是一位实力派作家,他的《谏逐客书》不失为一篇流传万世的杰出文献。观李白之这首,所列典故皆为文人才子,可谓同气相求猩猩相惜了。
但是佛家却完全不管李斯曾有多大的功绩,多重的权势,只是以循回报应的规律来评价李斯临死时的感慨之言,说他们父子作孽深重而至死不悟。这种说法真的是非常独特而脱俗,贯穿了佛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理念。
我觉得不光是大官显贵们要以此为诫,寻常百姓也一样要以此为诫。首先是多行善事不作恶;其次是凡事都要有个度,古人云”止于至善“,千万不可让俗世间的物欲迷失自己的本性。
谁不是两手空空而来,两手空空而去?诫之! 是这个吧!!!!!!!。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4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