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父又名老丈人,不过是妻子的老爹,比起自己的亲爹来,毕竟还差着一层。泰山最高最大最有气魄,历来跟“最”联系在一起,古代男尊女卑,不像今天怕老婆的人这么多,因此,她们的老爹也更没理由被抬高到如此高度。这背后有什么猫腻儿呢?
唐明皇李隆基封禅泰山,宰相张说(音“悦”)任封禅大使。按照惯例,封禅之后,三公以下,所有官员皆迁升一级。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是九品小官,却骤然升至五品。李隆基大宴群臣的时候,看见郑镒穿着绯红的五品官服走来走去,很是奇怪,就问郑镒为什么升得这么快。郑镒一下子懵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旁边一个宫廷戏子黄幡绰把话接过来,他说:“这都是泰山的力量啊!”
一个泰山,把郑镒成全了。说是泰山,莫如说是岳父。因此,岳父从此成为泰山。谁力量大,能给别人带来利益,谁就是泰山。
公元724年,唐玄宗意欲在山东的泰山设坛举办封 禅祭天大典,于是下旨封大臣张说为封禅使,提前去 往泰山铺路建庙。
张说接旨后赶至泰安,令其女婿郑 镒督办此事,郑镒借此机会中饱私囊,私自将待建庙宇 “碧霞祠”的面积缩减,还将铁墙改成砖墙,金瓦改成 铜瓦,这样剩下的钱财便统统收进了郑镒的腰包。 公元725年,唐玄宗在众文武大臣的随扈下来到 泰山举行封禅祭天大典。
他看见碧霞祠时,发现该祠 修建得十分不像样,很是恼怒。唐玄宗指着站在自己 身旁的郑镒,问群臣道:“众位爱卿,你们有谁知道 他官升至五品是凭借着什么吗? ”由于惧怕张说的权势,文武大臣们互相看看都没敢说话。
这时,伶人黄幡绰突然灵光一闪,当即盯着张说,用手指着脚下泰山,一语双关地说:“奴才觉得郑大人之所以能官运亨通,凭借的是‘泰山’之力。”唐玄宗和众大臣全都明白黄幡绰话中之意,他这话明着是说“泰山”,可暗地里是指张说。
后来这个故事流传开来,“泰山”就演变成了“岳父”的别称、尊称,并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老泰山指岳父。“泰山”可作为岳父之别称,其由来是——
据晁说之《晁氏客语》记载:“呼妻父为泰山:一说云,泰山有丈人峰。一说云,开元十三年,封禅于泰山,三公以下,例迁一阶。张说为封坛使,说婿郑鉴以故自九品骤迁至五品,兼赐绯。因大酺宴,明皇讶问之,无可对。伶人黄翻绰奏曰:‘此泰山之力也。’今人乃呼岳翁。又有呼妻母为泰水,呼伯叔丈人为列岳,谬误愈甚。”据张说封禅之说见于《酉阳杂俎》卷十二,“郑鉴”作“郑镒”。(《辞海》“泰山”词条)
唐开元十三年前,唐明皇决定去山东泰山封禅祭天,便令大臣张说为封禅使,前往泰山修庙铺路以便前行。张说领旨后,火速赶往泰安,把任务交给其女婿郑镒办理。原来郑镒是个贪官,偷工减料,将碧霞祠的面积缩小很多,把铁墙改为砖墙,金瓦换为铜瓦,省下银两揣入腰包。郑镒还仗依岳父权势,由九品官擢升为五品,绿衫改着红袍……
开元十三年,唐明皇率朝廷文武百官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唐明皇但见碧霞祠筑得不像样,气恼不已,指着侍立身旁的郑镒问群臣:“诸位爱卿,尔等可知郑镒官升五品靠的是什么?”慑于张说权势,群臣面面相觑,缄默其口。此时,伶人黄翻绰灵机一动,立即用手指脚下的泰山,并用眼瞄着张说,一语双关曰:“我看郑镒是凭‘泰山’之力高升的!”唐明皇与群臣听后,心知肚明,黄翻绰之言:明说“泰山”,但暗指张说。尔后,“泰山”作为岳父别称、敬称,便被九州炎黄子孙传承下来。《辞海》、《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及其他辞书皆有“泰山”作为岳父别称的诠释。
杨朔1961年在《雪浪花》 描写了老泰山的形象。
学者王克煜教授说,杨朔通过“我”叙述“老泰山”的故事,抒写了一个理想化、英雄化的人物,散文的主题思想也带有60年代的鲜明色彩。作品在蔚蓝的大海、洁白的浪花、火红的晚霞的背景上,勾画出老泰山人老心红、勤勤恳恳地为大伙服务,不遗余力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美好形象,从中寄托着作者对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缕缕情思和深情礼赞。
作品中的叙事不是纪实性的,而是加以浪漫化,是为了特定的意境效果而刻意选择组织的。开篇描绘和渲染雪浪花的壮观景象。
面对一群纯真快乐的姑娘的发问,老泰山出语不凡,对雪浪花作了富有哲理的叙述;同时,老泰山形象不俗,“就象秋天的高空一样”。关于老泰山以及他所体现的那个时代的叙述,始终是乐观的、诗化的。
散文描写的雪浪花等自然景象成为普通劳动者及时代的一种象征。全篇运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老泰山及北戴河的秀丽景色的描述,表现出一种富的哲理性的思想。
原文如下:凉秋八月,天气分外清爽。我有时爱坐在海边礁石上,望着潮涨潮落,云起云飞。
月亮圆的时候,正涨大潮。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滚滚滔滔,一浪高似一浪,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几丈高的雪浪花,猛力冲激着海边的礁石。
那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坑坑坎坎的,倒象是块柔软的面团,不知叫谁捏弄成这种怪模怪样。 几个年轻的姑娘赤着脚,提着裙子,嘻嘻哈哈追着浪花玩。
想必是初次认识海,一只海鸥,两片贝壳,她们也感到新奇有趣。奇形怪状的礁石自然逃不出她们好奇的眼睛,你听她们议论起来了;礁石硬得跟铁差不多,怎么会变成这样子?是天生的,还是錾子凿的,还是怎的? “是叫浪花咬的,”一个欢乐的声音从背后插进来。
说话的人是个上年纪的渔民,从刚扰岸的渔船跨下来,脱下黄油布衣裤,从从容容晾到礁石上。 有个姑娘听了笑起来:“浪花也没有牙,还会咬?怎么溅到我身上,痛都不痛?咬我一口多有趣。”
老渔民慢条斯理说:“咬你一口就该哭了。另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心齐,又有耐性,就是这样咬啊咬的,咬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
姑娘们,你们信不信?” 说的妙,里面又含着多么深的人情世故。我不禁对那老渔民望了几眼。
老渔民长得高大结实,留着一把花白胡子。瞧他那眉目神气,就象秋天的高空一样,又清朗,又深沉。
老渔民说完话,不等姑娘们搭言,早回到船上,大声说笑着,动手收拾着满船烂银也似的新鲜鱼儿。 我向就近一个渔民打听老人是谁,那渔民笑着说:“你问他呀,那是我们的老泰山。
老人家就有这个脾性,一辈子没养女儿,偏爱拿人当女婿看待。不信你叫他一声老泰山,他不但不生气,反倒摸着胡子乐呢。
不过我们叫他老泰山,还有别的缘故。人家从小走南闯北,经的多,见的广,生产队里大事小事,一有难处,都得找他指点,日久天长,老人家就变成大伙依靠的泰山了。”
此后一连几日,变了天,飘飘洒洒落着凉雨,不能出门。这一天睛了,后半晌,我披着一片火红的霞光,从海边散步回来,瞟见休养所院里的苹果树前停着辆独轮小车,小车旁边的个人俯在磨刀石磨剪刀。
那背影有点儿眼熟。走到跟前一看,可不正是老泰山。
我招呼说:“老人家,没出海打鱼么?” 老泰山望了望我笑着说:“哎,同志,天不好,队里不让咱出海,叫咱歇着。” 我说:“象你这样年纪,多歇歇也是应该的。”
老泰山听了说:“人家都不歇,为什么我就应该多歇着?我一不瘫,二不瞎,叫我坐着吃闲饭,等于骂我。好吧,不让咱出海,咱服从;留在家里,这双手可得服从我。
我就织鱼网,磨鱼钩,照顾照顾生产队里的果木树,再不就推着小车出来走走,帮人磨磨刀,钻钻磨眼儿,反正能做多少活就做多少活,总得尽我的一份力气。” “看样子你有六十了吧?” “哈哈!六十?这辈子别再想那个好时候了——这个年纪啦。”
说着老泰山捏起右手的三根指头。 我不禁惊疑说:“你有七十了么?看不出。
身板骨还是挺硬朗。” 老泰山说:“哎,硬朗什么?头四年,秋收扬场,我一连气还能扬它一两千斤谷子。
如今不行了,胳膊害过风湿痛病,抬不起来,磨刀磨剪子,胳膊往下使力气,这类活儿还能做。不是胳膊拖累我,前年咱准要求到北京去油漆人民大会堂。”
“你会的手艺可真不少呢。” “苦人哪 ,自小东奔西跑的,什么不得干。
干的营生多,经历的也古怪,不瞒同志说,三十年前,我还赶过脚呢。”说到这儿,老泰山把剪刀往水罐里蘸了蘸,继续磨着,一面不紧不慢地说:“那时候,北戴河跟今天可不一样。
一到三伏天,来歇伏的差不多净是蓝眼珠的外国人。有一回,一个外国人看上我的驴。
提起我那驴,可是百里挑一:浑身乌黑乌黑,没一根杂毛,四只蹄子可是白的。这有个讲究,叫四蹄踏雪,跑起来,极好的马也追不上。
那外国人想雇我的驴去逛东山。我要五块钱,他嫌贵。
你嫌贵,我还嫌你胖呢。胖的象条大白熊,别压坏我的驴。
讲来讲去,大白熊答应我的价钱,骑着驴逛了半天,欢欢喜喜照数付了脚钱。谁料想隔不几天,警察局。
通常称妻子的父亲为【岳父】
(当然也有其它说法 : “老泰山”、”‘泰山”、、“岳文”、“丈人” )。
这种称呼起源于这里->泰山 ,典故如下… …
● 唐代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述了一个故事:
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到泰山封禅,丞相张说担任封禅使,顺便把他的女婿郑镒也带去了。
按照旧例,随皇帝参加封禅后,丞相以下的官吏可以升一级。郑镒本是九品官,张说利用职权,一下子为他提升了四级,成了五品官。当时八、九品官穿浅青色或青色官服,五品官穿浅绊色官服。唐玄宗在宴会上看到郑镒的官服突然换为排色,觉得奇怪,过去问他,郑锰支支吾吾不好回答。
这时玄宗身边的宫廷艺人黄幡绰一语双关地代他回答:“此泰山之力也!”至于有人说称妻父为“丈人” , 是因为泰山有丈人峰,这却有点附会。
称妻父为“丈人”是很早就有的事实。丈人峰不过是因为山上有一块象老人的石峰。大概是有了广泛流传的郑锰靠“泰山”升了四级官的故事以后,才将“丈人”与“大人峰”牵连在一起,岳父也同时被别称为“丈人”了
祖逖(266-321),东晋初期著名的北伐将领。
成语,闻鸡起舞。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传说,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成语,中流击楫。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译文:祖逖手敲船桨(中流击揖),向众人发誓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
唐代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述了一个故事: 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到泰山封禅,丞相张说担任封禅使,顺便把他的女婿郑镒也带去了。
按照旧例,随皇帝参加封禅后,丞相以下的官吏可以升一级。郑镒本是九品官,张说利用职权,一下子为他提升了四级,成了五品官。
当时八、九品官穿浅青色或青色官服,五品官穿浅绊色官服。唐玄宗在宴会上看到郑镒的官服突然换为排色,觉得奇怪,过去问他,郑锰支支吾吾不好回答。
这时玄宗身边的宫廷艺人黄幡绰一语双关地代他回答:“此泰山之力也!” 唐玄宗心照不宣,便蒙混过去了。后人因此称妻父为【泰山】。
因为泰山是“五岳之长”,又转将妻父称作“岳父”、“岳翁”、“岳文”,连带著称妻母为“岳母”或“泰水”。
孔融让梨的典故如下:
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香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30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