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居万里之外常思回归故里,柳伶郑处供职已有三年时光。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③。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③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译文
二月二日这一天春游到江上,春风和畅阳光送暖乐曲悠扬。
花蕊如须柳芽如眼婀娜多姿,紫蝶黄蜂盘旋飞舞情意更长。
客居万里之外常思回归故里,柳伶郑处供职已有三年时光。
江上的新滩不理解我的心意,风吹雨打屋檐似的哗哗作响。
胭脂井在今南京(古金陵)。
南北朝后期,陈后主沉迷于女色和靡乐的同时,北方的隋朝加紧备战。隋文帝杨坚听从谋士的计策,每逢南陈将要收割庄稼的季节,就在两国边界上集结人马,扬言要进攻陈朝,使得南陈的百姓无法收割。等南陈把人马集中起来,隋兵又不进攻了。一连几年,南陈的农业生产遭受重创,守军的士气也松懈下来。公元588年,隋朝发兵,南陈防线一触即溃。隋朝大将韩擒虎四处搜索陈后主,在景阳宫的一口井中,发现陈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嫔藏于此。隋兵将他们拉上来时,张丽华的胭脂口红擦到了井栏上,经久不灭,胭脂井由此而来。
桐叶封弟”又可称作“剪叶”,出自于《吕氏春秋》这个典故与周公旦有关。
周公旦为周朝的开国功臣,他是周成王的叔叔,周成王即位时,年龄非常小,所以由周公代理朝政,周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干,为周王朝制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把周朝治理得井井有条。
有一天,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和成王在一起玩耍,周成王随手攀摘了一片梧桐树叶,送给了弟弟叔虞,随口道:“我把这作为信物,封赐给你!”叔虞接过树叶后,心里非常高兴,随后把这件事告诉给周公,周公认为天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件事如果是真的,那可非同小可了,于是前去询问周成王,周成王说他只不过是跟弟弟开玩笑罢了,周公听后严肃地说:“天子无戏言,出口成宪,而且史书记载,乐师歌颂,士人称道。哪能随便说说。”成王听周公言之有理,只好把叔虞封于唐,后来,叔虞的儿子把都迁到晋水的岸边,改唐为晋。
后来,人们用这个表示分封之意。唐代李峤《攀龙台牌》里引用了这个典故:“亦有御兰感梦,皇天之命伯倏,剪虽开封,上帝之名太叔。”
陈后主(553~604年),即陈叔宝。南朝陈皇帝
隋朝攻打陈,以当时还是皇子的杨广为统帅,大将韩擒虎为先锋,长驱直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朝人杜牧在诗中含沙射影地调笑说,在烟水朦胧的秦淮月夜,南京的琵琶女是不适合弹奏《玉树后庭花》这首缠绵的亡国之音的,因为这首曲子的作者正是南京的亡国之君陈后主。
陈朝后主陈叔宝是江南历史上的一道风景线。如果没有这个以美酒和女色为生的糊涂虫作为笑料的话,南京如画的江山风月将会减色不少。
公元589年,即梁武帝饿死后的第40个年头,在辽阔的北方,尼姑庵里长大的隋朝皇帝杨坚正忙于视察疆土,黑色的大氅和一身戎装更加衬出他威严的仪表。过不了几天,他的八路强悍雄壮的大军就要乘船沿江而下,直捣南方陈朝的老窝建康(南京)。
然而在即将来临的危险面前,陈朝既没有作出有效的防备对策,也不惊慌失措。他们的皇帝陈后主自恃有长江天险作屏障,根本就不相信北方佬会杀到江南来。他把那些前来劝谏的大臣统统视为杞人忧天的老鼠而解职。
大臣们暗自伤神;没有人再敢来找陈后主的麻烦,除非他吃了豹子胆了。
当了不到8年皇帝的陈后主对国家大事深恶痛绝,终日在临春、结绮、望仙三幢楼阁里饮酒赋诗,同1000多名裹着彩色绸衣的美女鬼混。三幢檀香木建成的楼阁高数十丈,里里外外用金银翡翠装饰起来,楼下的水池畔点缀着奇花异草,每当微风吹过,檀香木的芳香在几里外就能闻到。这是自东晋以来天下最为瑰丽的建筑。陈后主在这里打发着奢靡的帝王生涯。
除非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刻,陈后主才会从美女堆里爬出来前去听取大臣的汇报。而每当这时,他就让留着七尺长发的绝代佳人张丽华坐在自己的大腿上一起处理政事。他一边肉麻地发出淫荡的笑声,一边按怀里神仙妹妹的意见来办理军国大事。
公元589年,在那个白雾漫天的初春季节,以才情著称的陈后主正在临春阁里春风得意地组织宫廷乐队演奏他的新作《玉树后庭花》和《临春乐》。深宫里珠圆玉润的亡国之音响彻云霄。
乘着浓丽的江雾,隋朝的大军顷刻之间便突破了陈朝的长江防线,陈兵望风而逃,建康成了翁中之鳖。这时陈后主还在喝着美酒作诗,直到隋军兵临城下,他才得到可靠的消息说都城已被包围了。
陈后主这才急了,又蹦又跳,泪流满面。当尚书仆射袁宪向他询问最后的对策时,这位天性散漫的糊涂虫沉寂了片刻,然后胸有成竹地说:“锋刃之下,朕自有妙计。”搞得袁宪等人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沙漠里的鸵鸟在危险到来的时候常把头伸进沙土里,它以为只要自己看不见敌人,敌人也肯定看不见它。陈后主使用的就是“鸵鸟战术”。隋军杀进皇宫之时,陈后主和张丽华、孔贵妃坐进一个大篮子里躲在华林园景阳楼畔的枯井中——这就是陈后主想躲过灭顶之灾的锦囊妙计。
枯井引起了搜捕士兵的注意,他们假装要往里面扔石头的时候,陈后主不得不喊出声来表示求饶。
隐隐的青山透着桃花艳红的颜色,雨水打湿了云朵。暮春三月,一队矫健的骑兵押着一排囚车前往长安(今西安一带,当时为隋朝的都城)。囚车里有一个憔悴的白面郎君,此人正是陈后主。
当然,让这个一生痴迷花国的君主没有想到的是,他最后死于牡丹之都洛阳,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抒写了一位幽闺中的女子对爱情热切的追求和失意的痛苦。东风飒飒送来细雨阵阵,芙蓉塘外响着一声声的轻雷。
先以凄迷的春景衬托女子的愁苦和怅惘,继写在迷蒙的春雨中,这位女子怅然若失之情:她寂寞幽居,手摇玉饰的辘轳,独自汲水而返。这位女子为何这般怅然?第三联写出了缘由:韩寿英俊,曹植多才,女子思念的男子兼有英俊之貌和迷人之才,使她倾慕,使她相思。
然而最后还是水月镜花,于是就有了“一寸相思一寸灰”的苦痛,末联迸发出女子内心的郁积与悲愤,既有幻灭的悲哀,也有强烈的激愤不平。李商隐在此诗中可能也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典故:
宋国有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常常有一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节省了一个劳力。”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启示: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杜康生卒于白水,是白水人民的骄傲。
杜康酒酿出了淳厚的风土人情,酿出了古老的白水文化。明清、民国年间,白水烧锅千家,酒坊四乡。
三国时,曹操吟咏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绝唱:唐朝诗人杜甫写出了“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杜酒劳频劝”的优美诗句:晚唐诗人皮日休亦有“滴滴连有声,空凝杜康语”的佳句传颂,浓香的杜康酒将黄土高原的淳朴和热烈展现得淋漓尽致。也有人说他原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
黄帝建立部落联盟后,经过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开始耕地种粮食。黄帝命杜康管理生产粮食,杜康很负责任。
由于土地肥沃,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粮食越打越多,那时候由于没有仓库,更没有科学保管方法,杜康把丰收的粮食堆在山洞里,时间一长,因山洞里潮湿,粮食全霉坏了。黄帝知道这件事,非常生气,下令把杜康撤职,只让他当粮食保管,并且说,以后如果粮食还有霉坏,就要处死杜康。
杜康由一个负责管粮食生产的大臣,一下子降为粮食保管,心里十分难过。但他又想到嫘祖、风后、仓颉等臣,都有所发明创造,立下大功,唯独自己没有什么功劳,还犯了罪。
想到这里,他的怒气全消了,并且暗自下决心:非把粮食保管这件事做好不可。有一天,杜康在森林里发现了一片开阔地,周围有几棵大树枯死了,只剩下粗大树干。
树干里边已空了。杜康灵机一动,他想,如果把粮食装在树洞时,也许就不会霉坏了。
于是,他把树林里凡是枯死的大树,都一一进行了掏空处理。不几天,就把打下的粮食全部装进树洞里了。
谁知,两年以后,装在树洞里的粮食,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慢慢地发酵了。一天,杜康上山查看粮食时,突然发现一棵装有粮食的枯树周围躺着几只山羊、野猪和兔子。
开始他以为这些野兽都是死的,走近一看,发现它们还活着,似乎都是睡大觉。杜康一时弄不清是啥原因,还在纳闷,一头野猪醒了过来。
它一见来人,马上窜进树林去了。紧接着,山羊、兔子也一只醒来逃走了。
杜康上山时没带弓箭,所以也没有追赶。他正准备往回走,又发现两只山羊在装着粮食的树洞跟前低头用舌头舔着什么。
杜康连忙躲到一棵大树背后观察,只见两只山羊舔了一会儿,就摇摇晃晃起来,走不远都躺倒在地上了。杜康飞快地跑过去把两只山羊捆起来,然后才详细察看山羊刚才用舌头在树洞上舔什么。
不看则罢,一看可把杜康吓了一跳。原来装粮食的树洞,已裂开一条缝子,里面的水不断往外渗出,山羊、野猪和兔子就是舔了这种水才倒在地上的。
杜康用鼻子闻了一下,渗出来的水特别清香,自己不由得也尝了一口。味道虽然有些辛辣,但却特别醇美。
他越尝越想尝,最后一连喝了几口。这一喝不要紧,霎时,只觉得天旋地转,刚向前走了两步,便身不由主地倒在地上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他醒来时,只见原来捆绑的两只山羊已有一只跑掉了,另一只正在挣扎。他翻起身来,只觉得精神饱满,浑身是劲,一不小心,就把正在挣扎的那只山羊踩死了。
他顺手摘下腰间的尖底罐,将树洞里渗出来的这种味道浓香的水盛了半罐。回来后,杜康把看到的情况,向其他保管粮食的人讲了一遍,又把带回来的味道浓香的水让大家品尝,大家都觉得很奇怪。
有人建议把此事赶快向黄帝报告,有的人却不同意,理由是杜康过去把粮食霉坏了,被降了职,现在又把粮食装进树洞里,变成了水。黄帝如果知道了,不杀他的头,也会把杜康打个半死。
杜康听后却不慌不忙地对大伙说:“事到如今,不论是好是坏,都不能瞒着黄帝。”说着,他提起尖底罐便去找黄帝了。
黄帝听完杜康的报告,又仔细品尝了他带来的味道浓香的水,立刻与大臣们商议此事。大臣们一致认为这是粮食中的的一种元气,并非毒水。
黄帝没有责备杜康,命他继续观察,仔细琢磨其中的道理。又命仓颉给这种香味很浓的水取个名字。
仓颉随口道:“此水味香而醇,饮而得神。”说完便造了一个“酒”字。
黄帝和大臣们都认为这个名字取得好。从这以后,我国远古时候的酿酒事业开始出现了。
后世人为了纪念杜康,便将他尊为酿酒始祖。酿酒,白水康家卫人杜康首创于夏代,被称为杜康酒,后世代相传,民间酿酒业盛。
古时杜康造酒地址在县城西北7km处的杜康沟。以秫作料,汲用泉水。
杜康死后,葬于造酒原址近旁,墓冢至今尚在,墓后侧建有杜康庙,立有石碑、供奉、纪念、颂扬杜康造酒始祖杜康。杜康酿酒用水,系杜康沟之杜康泉水。
《梁志》载:泉隐隐喷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许入白水河,乡民谓此水有酒味。“杜康泉水经陕西省轻工业局及县防疫站化验鉴定;水中性,硬度低,钙质少,易沉淀,宜酿酒。
水质决定酒质,杜康泉水是杜康酒能够成为美酒的先决条件。杜康酒,古有美名,代有传颂。
三国时,曹操诗《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后代诗人也多用杜康赞誉美酒。
清道光十八年重修的《伊阳显志》和道光二十年修的《汝州全志)中,也都有关于杜康遗址的记载。《伊阳县志》中《水》条里,有“杜水河”一语,释曰“俗传杜康造酒于此”。
《汝州志》中说“杜康,在城北五十里,俗传杜康造酒。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