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的铭文有32行499字,是现存最长的铭文,是一个周宣王时代的完整的册命。
1、政治历史价值:
铭文共五段:其一,此时局势不宁;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其三,给毛公予宣示王命之专权,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预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诫勉励之词;其五,赏赐与对扬。这段铭文叙事完整,记载详实,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材料。
2、鼎文化价值
毛公鼎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圆腹,整个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了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毛公鼎的高度和重量与其他殷商时期所挖掘到的巨大青铜器可说是天差地远,然而,毛公鼎上刻的铭文却是当今出土的七千多件铭文青铜器中最多的,有32行,499字,是西周青铜器之最,相当具有研究价值。
3、书法价值
鼎身铭文的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 ,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费声骞在《古代碑帖鉴赏》这样介绍毛文:笔致谨严,字形整齐有致。相异于一般金文的豪放逸纵,结字略带长形,显得劲挺瘦劲,全文布局气象温和,历来被视为周代篆文的正宗,金文的瑰宝。
苏东坡是我国宋朝的一位美食家。相传,有一次,他让厨师做道鱼肴开开鲜。厨师送来后,只见热腾腾、香喷喷,鱼身上刀痕如柳。东坡食欲大开,正欲举筷子品尝忽见窗外闪过一人影,原来是好友佛印和尚来了。东坡心想:“好个赶饭的和尚,我偏不让你吃,看怎么办?”于是顺手将这盘鱼搁到书架上去了。佛印和尚其实早已看见,心想:“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来。”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见教?”佛印答道:“小弟今日特来请教一个字?”“何字?”“姓苏的‘苏’怎么写?”苏东坡知道佛印学问好,这里面一定有名堂,便装着认真地回答:“‘苏’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边左是‘鱼’,右是‘禾’字。”佛印又问:“草头下面左边是‘禾’右边是‘鱼’呢?”“那还念‘苏’啊。”“那么鱼搁在草头上边呢?”苏东坡急忙说:“那可不行。”佛印哈哈大笑说:“那就把鱼拿下来吧。”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佛印说来说去还要吃他的那盘五柳鱼。后来有一次,佛印听说苏东坡要来,就照样蒸了一盘五柳鱼,心想上次你开我玩笑,今日我也难难你。于是就顺手将鱼放在旁的馨里。
不料苏东坡早已看见,只是装着不知道。说道:“有件事请教:我想写副对联,谁知写好了上联,下联一时想不出好句子。”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么?”苏东坡回答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不知道苏东坡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几乎不假思索地说:“下联乃‘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听完,佯装惊叹道:“高才,高才!”原一你专罄(庆)里有鱼(余)呀!快拿出来一同分享吧。佛印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上了苏东坡的“当”。但他还想“戏弄”一下苏东坡一看,一条清蒸的西湖鲜鱼,身上划了5刀。便笑咪咪地说:“五柳鱼呗。”佛印笑笑回答说:“这条‘五柳鱼’算给你‘钓’到了,不如叫‘东坡鱼’算了。”
从此以后,人们把“五柳鱼”又叫“东坡鱼”,而且这道西湖名菜名气也越来越大,一直流传到今天。
这道菜的诞生在上百年前,地点在黄山西南麓的黄山区郭村乡的小村落扁担铺。话说有一年,徽州府调来了个姓苗的酷吏当知府。此人嗜鱼成性,食不离鱼,且爱吃活蹦乱跳的鲜鱼,尤其是鳜鱼,这可就难坏了他手下的衙役们。因为徽州境内重峦叠嶂,水流湍急,难产大鱼,徽州人吃鳜鱼都要从贵池、铜陵等沿江地区靠肩挑运进,往返一趟要六七天时间。由于当时没有保鲜设备,鱼一腐烂就只好丢弃,使得一些商人因此折本而破产。商人只有在气候转凉时,才到江边去购鳜鱼,用木桶盛装,雇挑夫沿池州至徽州的府际干道挑往徽州山区贩卖。
扁担铺地处池州至徽州府际干道的中段。一出扁担铺就到了徽州地界,翻过上七里下八里的羊栈岭古道,就是古黟的宏村。这一年,经常给苗知府运送鳜鱼的衙役王小二看天气转凉了,就雇了八个杨家庄的杨姓挑夫到江边去收购活鳜鱼,然后赶紧往回赶,一则是交差,满足苗知府的食鱼欲,二则自己也想赚一笔钱好好过个年。可是天公不作美,上路后天气热了起来,鳜鱼在桶中开始窒息。王小二只好催挑夫日夜兼程往前赶,到了扁担铺住店后,王小二打开桶盖看看,不少鱼已经窒息而死了,散发出一股臭味。王小二着了急,受堂杖只是皮肉之苦,可要返回贵池重买,钱由哪个出?自己要血本无归了。所幸这王小二脑瓜子灵活,情急生智,忙叫挑夫把鱼刮鳞剔腮,剖肚剔肠,然后在鱼身上抹上一层食盐杀杀臭味,这样不至于亏本。为试鳜鱼“腌鲜”的味道如何,王小二提出几条大鳜鱼叫扁担铺一饭店厨师煎烧。厨师放了佐料红烧后,大家试着尝了尝。真是不吃不知道,吃了吓一跳。大家认为虽与鲜鳜鱼味道相差很大,却别有一番风味。王小二笑了,主意已定,叫众挑夫饭后继续赶路,将“臭”鳜鱼尽快挑到徽州府,众人均不解其意。
王小二的兄长王老大是府前街一家名餐馆的厨师。王小二一到徽州府,没有忙着去衙门复命,而是将八个挑夫挑的16桶臭鳜鱼全部交给了王老大。王老大雇请来城里的诸多厨师,洗净臭鳜鱼,然后配姜、蒜、椒、酱、酒、笋等佐料精烧细制,又写了一条“徽菜珍品风味鳜鱼应市,本店免费品尝”的横幅拉出来,立即吸引了许多顾客,不少达官贵人、市井人家应约而来,品尝“风味鳜鱼”。大家吃过鱼后,都连连道好,问王家兄弟是用什么神奇的佐料烧制的,王家兄弟笑而不答。
再说苗知府没有如期吃上王小二去贵池购买的鲜鳜鱼,早已对鱼馋涎欲滴,正在这时,王小二从府前街端了一锅“风味鳜鱼”送到苗知府的餐桌上,苗知府顾不了多问,张口一尝,道:“风味鳜鱼,名不虚传!”原来这“风味鳜鱼”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既保持了鳜鱼的本味原汁,肉质又醇厚入味,同时骨刺与鱼肉分离,肉成块状。苗知府吃了还想吃,不再向王小二追问要吃鲜鳜鱼的事了。臭鳜鱼由此声名远扬,一跃而登上徽菜谱。
自此以后,王家兄弟便在徽州府的市中心开了一家“风味鳜鱼馆”,做贩卖烹饪一条龙生意,用“风味鳜鱼”品牌招揽顾客,生意红红火火。而那八位杨姓挑夫,也因为熟悉和掌握了臭鳜鱼的腌制方法,在扁担铺这个地方开设了一家杨记鳜鱼馆,从此一开就是百年历史。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邶笪钟编写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五十步笑百步
揠苗助长
何待来年
校人烹鱼
弈秋诲弈
不龟手药
庖丁解牛
东施效颦
井底之蛙
鲁侯养鸟
涸辙之鲋
曲高和寡
扁鹊治病
心不在马
水蛇装神
二人相马
滥竽充数
买椟还珠
棘刺母猴
画鬼最易
不识车轭
郢书燕说
郑人买鞋
曾子杀猪
狗猛酒酸
自相矛盾
守株待兔
疑邻窃斧
逐臭之夫
表水涉澭
刻舟求剑
投婴于江
利令智错
强取人衣
次非斩蛟
黎丘丈人
穿井得一人
掩耳盗钟
回生之术
生木造屋
良狗捕鼠
画蛇添足
狐假虎威
惊弓之鸟
伯乐怜马
南辕北辙
千金买首
马价十倍
鹬蚌相争
杞人忧天
朝三暮四
燕人还国
愚公移山
薛谭学讴
纪昌学射
关尹子教射
九方皋相马
歧路亡羊
金钩桂饵
卞庄子刺虎
叶公好龙
曲突徙薪
猫头鹰搬家
鲁人执竿
魏人钻火
对牛弹琴
大鳌与蚂蚁
与狐谋皮
郑人乘凉
后羿射箭
公输刻凤
折箭
杯弓蛇影
啮镞法
罴说
蝜蝂
临江之麋
黔之驴
永某氏之鼠
悲挚兽
蠹化
恃胜失备
日喻
更渡一遭
墨鱼自蔽
钓鱼
营丘人折难
蛤蟆
非其父不生其子
束氏狸狌
剜骨藏珠
乌鸦与蜀鸡
越人溺鼠
迂儒救火
白雁落网
古琴高价
象虎
救虎
食蛇
蜈蚣自大
饿死狙公
蒙人
患在鼠
常羊学射
虎躯
荆人畏鬼
窃糟
*鸟中计
孔雀爱尾
高听嗜杀
小犬复仇
楚入学舟
疑人窃履
猩猩嗜酒
可笑的南岐人
黠猱媚虎
黠儿窃李
田杨画本
执泥绘像
山魅漆镜
争雁
万字
猫号
客套误事
鸲鹆学舌
喜获玄珠
外科医生
医驼背
自护其短
蛛与蚕
蝙蝠
灭神无祸
养凫搏兔
猫祝鼠寿
螳螂捕蛇
骂鸭
藏虱
牧竖
大鼠
蜀鄙之僧
傅显
世无良猫
第一个说法:馒头是三国的诸葛亮发明的。
馒头的起源要追溯到三国时代。据《诚斋杂记》载“孔明征孟获。
人曰:蛮地多邪,用人首祭神,则出兵利。孔明杂以羊豕之内,以面包之,以像人头。
此为馒头之始。”又据明朝郎瑛所撰《七修类移》说:“馒头本名蛮头。”
当年诸葛亮亲自率兵征伐割据于云、贵一带称霸的孟获,七擒七纵。叛乱既平,凯旋回师至泸水时,忽然间狂风急浪,兵难以渡。
当地人告诉诸葛亮,说是“猖神”兴风作浪,要用七七四十九个人头及白羊、黑牛祭祀,才能平息风浪。诸葛亮不忍用人头来祭泸水,便“偷换内容”而“迁就形式”,有了这桩机巧的发明创造以祭“鬼神”。
诸葛亮始创的馒头,毕竟须夹入牛、羊肉馅,工序复杂且花费较多,后人将做馅的工序省去,就成了仿天人们俗称的“馒头”。而有馅的则被称为“包子”。
第二个说法:馒头原来是因为做了是顶替用来祭祀的俘虏蛮夷的头,所以是称为蛮头,后改用曼头用以避讳,再后加了食旁成为现在的馒头。 相传三国时候,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来袭击骚扰,诸葛亮亲自带兵去讨伐他。
泸水一带人烟极少,瘴气很重而且有毒。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河神。
诸葛亮当然不能答应杀“南蛮”俘虏。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了另一个办法:用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了下来,并且传到了北方。因为称“蛮头”实在太吓人了,人们就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久而久之,馒头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
还有一种面食,叫“开花馒头”。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夺取了天下。
在大摆庆功宴时,朱元璋点了一道点心,要吃“白银如意”。御厨不知怎么做才好,只有皇后马娘娘心领神会。
原来马娘娘是洛阳东乡马家庄马员外家的大小姐,她同当时在家当杂工的朱元璋海誓山盟,私订终身。朱元璋经常帮助厨房烧火,而马员外的家厨有一款拿手的蒸面食便叫“白银如意”,是用发酵的面粉和碱水揉匀,去掉酸味再掺上白糖急火蒸熟的,状如花朵开瓣。
马娘娘熟知朱元璋的生活习惯,便传旨御厨,授以方法,立即做出“白银如意”。众人吃后,赞不绝口。
据说此种面食代代相传,到清末慈禧太后专权时,每日的早点还离不开“白银如意”呢,后来,传到民间,老百姓为顺口,改叫“开花馒头”。
乌衣巷的典故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这里曾是东吴时期的禁卫军驻地,由于军士悉穿乌衣,由此得名乌衣营,后改乌衣巷。
第二种说法:东晋时期王谢两家居住于此,而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彰显身份尊贵,所以得名乌衣巷。这种说法在南京民间广为流传。
第三种说法:来自南宋时编纂的《六朝事迹编类》,称刘禹锡诗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乃是误笔,原是“旧时王榭堂前燕”。南京曾有个名叫王榭的人,以航海为业。海船失事,他误入乌衣国,娶妻生子。后来,王榭独自返回故乡南京,为了怀念乌衣国的时光,便将所住的巷子更名乌衣巷。
扩展资料:
乌衣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上文德桥旁的南岸,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地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古巷,当时中国世家大族居住之地,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部队营房所在地。
1997年,秦淮区人民政府恢复了乌衣巷,挖掘、展示乌衣巷源远流长的历史,并重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王谢古居纪念馆。历经千年的沧桑,如今的乌衣巷已不复昔日的繁华,没有豪门士族的觥筹交错,取而代之的是游人探访王谢华堂踪迹。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昭襄王时(公元前282一公元前280年),秦国三次发兵攻赵,赵国失利而不屈服。秦为征服赵,又开始政治与外交上的斗争。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派人告诉赵惠文王,为使两国和好,双方可在渑池会盟。陪同赵王前往的是赵国上大夫蔺相如。秦王与赵王会饮时,胁迫赵王鼓瑟,并令史官记入秦史,使赵王感到无比难堪。这时,蔺相如正气凛然地强请秦王击缶,亦令赵国史官记入赵史。秦国官员不服,胁令赵国割15城给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迫请秦国割都城咸阳给赵王祝寿。如此针锋相对,舌枪唇剑,直到宴会终了,秦王也未能捞到丝毫便宜,只得与赵王言归于好。为表示偃旗息鼓,停止战争,双方士兵捧土埋藏兵器以示友好,遂成会盟高台。
纵观历史,桑树因桑蚕而成为重要的经济树。
蚕,是一种吃桑叶的灰白色昆虫,眠四次蜕皮长大,吐丝做茧。蚕茧缫丝,就成了纺织丝调的原材料。
中国当之无愧是丝绸的故乡,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从河南荥阳青台村、浙江湖州钱山漾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丝织物来推断,中国丝绸至少有5000年历史了。
汉语中的桑田,原指北魏至北周实行均田制,分给男子种植树木的田地。男子初受田时,给桑田20亩,规定至少种桑树50株,枣树5株,榆树3株。
可见当时植桑栽榆,是为法定。 《陌上桑》为汉代乐府中的名篇。
诗中那位令行者下担捋髭须,少年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的美女罗敷,就是因为喜养桑蚕,才来城南隅陌上采桑叶的。《采桑度》为南朝乐府商曲辞西曲七首组歌中的第五首:“春时采桑时,林下与欢俱。
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秀襦。”言简意赅、情真辞切的诗句,表达了贫家养蚕女对“欢”的钟情和不够作嫁衣的忧虑。
《采桑女》为唐代唐彦谦的诗作名篇:“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悉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诗以动作描写和心理刻画相结合,先“画龙”后“点晴”,反映出采桑女在苛捐杂税压榨下遭遇的痛苦。上述三位采桑女,有喜有忧有愁。
尽管人物背景各不相同,却以侧面真实反映出,数千年前桑树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不可分。 中国的丝绸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商周时代,就已织出较为精细的染色提花丝织品,经秦、汉、晋、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丝绸文化渐而丰富。西汉以后,我国大量的丝和丝织品经甘肃、新疆,越过葱岭,运往西亚和欧洲各国。
后来,人们称这条古代横贯亚洲的交通道路为丝绸之路,也简称丝路。在我看来,这丝绸之路也是万千个采桑女,用青青的桑叶铺就。
随手拈来古诗句,就是绝好的佐证:“莺啼幼妇懒,蚕出小姑忙”;“丁男放犊草间嬉,少妇看蚕不画眉”;“渔夫晚唱烟生浦,桑妇迟归月满筐”;“青裙老姥遥相语,今岁春寒蚕无眠”,从忙蚕的小姑到看蚕的少妇,从戴月迟归的采桑女到遥语春蚕老妇人,无不是在为丝绸之路一把桑叶一把汗水的辛勤劳碌着。 人们用“桑梓”借指故乡,知晓此典出之西周末。
周幽王宠信褒姒,废申后,驱逐太子宜臼。流离失所的宜臼思念父母,以桑树梓树喻父母起兴作诗,见《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
言说对故乡的桑树和梓树肃然起敬,我日里夜里瞻仰父亲,依恋母亲,谁不连属父母的毛发,谁不系于父母的骨肉啊。晋代的陆机在《百年歌》之八中有句诗:“辞官致禄归桑梓,安居驷马入旧里。”
或许从此以后,人们才把桑梓并列来借指为故乡的吧? 以往人们择水而居,植桑取果、饲蚕,桑树自然成为村寨景色。白居易在《春村》中这样描绘:“二月村园暖,桑间戴胜飞。
农夫舂旧谷,蚕妾捣新衣。”杜牧在《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中这样写景:“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
帘前白艾惊春燕,篱上青桑待晚蚕。”苏轼在《山村》中这样叙述:“桑枝碍竹路,瓜蔓网疏篱。
牧去牛将犊,人来犬护儿。”汪绎在《田家乐》中这样吟咏:“短篱矮屋板桥西,十亩桑阴接稻畦。
满眼儿孙满檐日,饭香时节午鸡啼。”村园、农夫、山田、疏篱、牧牛、板桥、戴胜、春燕、犬吠、鸡啼,再有桑阴绕庐,闭上眼睛想象,这该是多么美妙的一幅水墨村居图啊。
以桑为地名,古来有之。桑中,春秋时卫地,在河南淇县境内。
《诗经》中,有一首以此地名为篇名的诗,为男女幽会之恋歌。“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官,送我乎淇之上矣”,在诗中反复吟咏,一唱三叹。
说有个叫孟姜的美艳女子在桑中等我,约我到上官,送别我在淇水之上。后来人们便以“桑中之喜”、“桑中之约”为男女幽会之典故。
桑间,地名,春秋时卫国濮水之上。其地幽僻隐阻,便于男女聚会,讴歌相感。
《汉书•地理志下》称: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后以“桑间之音”、“桑间濮上”,借指亡国之音、靡靡之音。
桑园,地名,位于河北吴桥县境内,现为吴桥县城。吴桥老城由于交通不便,已舍弃为镇。
闻名全国的旅游景点“吴桥杂技大世界”,就建在桑园以西的高速公路旁。 【成语】:柳树上着刀,桑树上出血 【解释】:比喻代人受过。
饱经沧桑 渤澥桑田 沧海桑田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遁迹桑门 恭敬桑梓 海桑陵谷 海水桑田 鸡犬桑麻 景入桑榆 敬恭桑梓 陵谷沧桑 暮景桑榆 盘石桑苞 人世沧桑 日薄桑榆 桑弧蒿矢 桑弧蓬矢 桑户桊枢 桑户蓬枢 “桑枝得药”、“桑林祷雨”、“桑枢瓮牖”、“桑弧蓬矢”这些与桑树有关的历史典故,联起清代谢重辉的诗句:“我昔闻诸葛,园林遍种桑。吾宅才五亩,墙下亦成行。
不爱葚子垂,爱此远枝杨。沈阴白夕佳,常在吾庐旁。”
植株桑树,其果益身,其叶遮阴,其皮入药,真是多有实惠呢。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邶笪钟编写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五十步笑百步 揠苗助长 何待来年 校人烹鱼 弈秋诲弈 不龟手药 庖丁解牛 东施效颦 井底之蛙 鲁侯养鸟 涸辙之鲋 曲高和寡 扁鹊治病 心不在马 水蛇装神 二人相马 滥竽充数 买椟还珠 棘刺母猴 画鬼最易 不识车轭 郢书燕说 郑人买鞋 曾子杀猪 狗猛酒酸 自相矛盾 守株待兔 疑邻窃斧 逐臭之夫 表水涉澭 刻舟求剑 投婴于江 利令智错 强取人衣 次非斩蛟 黎丘丈人 穿井得一人 掩耳盗钟 回生之术 生木造屋 良狗捕鼠 画蛇添足 狐假虎威 惊弓之鸟 伯乐怜马 南辕北辙 千金买首 马价十倍 鹬蚌相争 杞人忧天 朝三暮四 燕人还国 愚公移山 薛谭学讴 纪昌学射 关尹子教射 九方皋相马 歧路亡羊 金钩桂饵 卞庄子刺虎 叶公好龙 曲突徙薪 猫头鹰搬家 鲁人执竿 魏人钻火 对牛弹琴 大鳌与蚂蚁 与狐谋皮 郑人乘凉 后羿射箭 公输刻凤 折箭 杯弓蛇影 啮镞法 罴说 蝜蝂 临江之麋 黔之驴 永某氏之鼠 悲挚兽 蠹化 恃胜失备 日喻 更渡一遭 墨鱼自蔽 钓鱼 营丘人折难 蛤蟆 非其父不生其子 束氏狸狌 剜骨藏珠 乌鸦与蜀鸡 越人溺鼠 迂儒救火 白雁落网 古琴高价 象虎 救虎 食蛇 蜈蚣自大 饿死狙公 蒙人 患在鼠 常羊学射 虎躯 荆人畏鬼 窃糟 *鸟中计 孔雀爱尾 高听嗜杀 小犬复仇 楚入学舟 疑人窃履 猩猩嗜酒 可笑的南岐人 黠猱媚虎 黠儿窃李 田杨画本 执泥绘像 山魅漆镜 争雁 万字 猫号 客套误事 鸲鹆学舌 喜获玄珠 外科医生 医驼背 自护其短 蛛与蚕 蝙蝠 灭神无祸 养凫搏兔 猫祝鼠寿 螳螂捕蛇 骂鸭 藏虱 牧竖 大鼠 蜀鄙之僧 傅显 世无良猫。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7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