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帐”这个词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帐篷的“帐”,一种是账本的“账”,好象两种写法都见到过,其中第一种更常见一些。这个写法的来历我是知道的,据说是以前草原上游牧部落男女比较自由,小伙子傍晚黄昏甚至黑天半夜的经常去姑娘家的帐篷里搞约会,或者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什么的。那时候好象大家都比较强调个人隐私,一家人都不住在一个帐篷里--或者是没有那么大的帐篷,所以子女和父母是分开住的,当然这也为男男女女们提供了方便,但是有的时候黑灯瞎火的会摸错,有时候小伙子就摸到姑娘父母的帐篷里去了,一摸摸到了老汉的手,就会挨一鞭子。也有的家庭管教比较严,老汉在女儿的帐篷里守株待兔,这时候的结果也是一鞭子,同时骂一句:混帐东西,你又来了。混帐者,在帐篷里厮混也。
大概是元明的时候,游牧民族大量进入中原,所以中土人士也跟着一起混帐了。
至于“混账”,如果按照“帐”的解释,其主体就不是游牧民族而是商业民族,好象以前有个民间故事,讲两兄弟一起合伙做生意,弟弟欺负哥哥,把账本搞乱,搞贪污腐败,最后被发现,人称之为“混账”,不知道是不是确有其事。也可能是“混帐”进入中原后,受民间金融借贷信用事业的影响,从“帐”转化为“账”,这个就要请教语言学家了。
混帐“混帐”与蒙古包有关。
从前,我国北方的蒙古族过着群居的游牧生活。为了维持生计,他们经常带着帐篷式的蒙古包,赶着牛羊和马群,到处游荡;碰上有水草的地方便支起蒙古包,定居下来。
白天,男人们去放牧,留下老人或妇女看守帐篷。这时,在家的一些年轻小伙子为了找年轻姑娘谈情说爱,就乱窜帐篷,混进姑娘帐篷里去。
如果帐蓬里没有其他人,他们就尽情地又说又笑,眉来眼去。如果碰上老头也在那儿,年轻小伙就会笑嘻嘻地说一声:“啊!对不起,我走错帐篷了!”急忙红着脸退了出来。
碰上严厉的老头,待小伙子刚跨进帐篷时,老头就会愤怒地骂一句:“你又混帐了!”“混帐东西,又来了!”“滚开!”年轻小伙子自讨没趣,急忙退出帐篷。 后来,“混帐!”、“混帐东西!”这句话就渐渐地变成了一句令人气愤至极的骂人的话了。
如果看到谁做了不道德、不合情理的事,或马虎、鬼混、不负责任的人,我们就会骂上一句“混帐!”参考资料: /lemma-php/dispose/view.php/102537.htm。
云南混帐门出自网名为“西门夜色”的天涯网友。
该网友在云南混帐门帖子里称,自己也是户外运动爱好者,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把云南混帐门视频下下来,此后这个视频在各大网站均被删除,“据说,组织《云南混帐门》活动的俱乐部已被该少妇的老公告上法庭了。”
作家三盅曾经这样描写“混帐”:优美的自然环境,清新的空气,头顶闪亮的星星,一群远离工作压力和声讯追逐的少男少女们尽情嘻戏玩闹着。美丽的心情,微妙的情绪,在无形中慢慢滋生……我们开始留意起身边的帅哥靓妹……篝火将每个人的脸映得如此娇艳,青春、活力、激情、美丽、可爱……一切的美好都在火焰上跳跃。紧邻着一帐之隔的帅哥靓妹们,我们在无限的遐想中依依不舍地缓缓入眠……也许今夜无人入眠,也许故事总是发生在后半夜……
恩德武威同时并用,是古来将帅、君王所重视的统御谋略之一。《百战奇法·爱战》云:“凡与敌战,士卒宁进死,而不肯退生者,皆将恩惠使然也。”《孙子兵法·地形篇》云:“视士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孙武认为,统御部卒,必须用恩威并施之谋。“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典故1:李靖是唐初杰出的军事家。当初李渊任隋朝官员镇守太原时,与李靖有矛盾,李渊准备起兵反隋时,李靖曾想告发他。后来,李渊占领长安捉住了李靖,差点把他杀了,因李世民求情才得以免死,可见李渊与李靖之间存在恩怨瓜葛。616年,李渊令李靖征讨萧铣,李靖初战有功,李渊不计前嫌,论功行赏,使李靖深为感动。后来李靖在战争中又有失利,李渊大怒,严斥李靖贻误战机,要将他处斩,这时,又有人为之求情,李渊又放了他一马,使李靖对李渊感恩戴德,忠心耿耿。李靖决心戴罪立功,620年,李靖率800精锐大败开州(今四川开县)蛮族首领冉肇则,俘5000多人,乘胜收复开州、通州,为李渊夺取西南立下了汗马功劳。
典故2: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也是运用恩威并施策略的典范。蜀后主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领兵声讨南中(今云南曲靖一带),马谡对诸葛亮说,南中一带的军民倚仗地势险阻,一直不服蜀汉统治,我们现在攻破南中易如反掌,但是在我们离开之后,他们还是会叛变,所以,我们不如攻心为上,以心战治之。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当年5月份渡泸水(今云南保山县西北),擒拿了孟获,为了彻底征服孟获的心,诸葛亮故意把自己排兵布阵的方略摆给孟获看,孟获不以为然,说初次与诸葛亮打交道,不明虚实,只要像这样的阵势,我肯定能取胜,于是诸葛亮放了孟获,孟获不久又领兵来战,又战败而归,被诸葛亮俘住,就这样擒了放,放了擒,连续七次,直到第七次再放孟获时,他却不肯离去,说诸葛亮是天威,南中不再反了,孟获的心被攻下了。然后,诸葛亮把南中各地的首领召集起来,宣布南中各地继续为他们管辖,蜀军不设官,不留兵,并将随军的衣物、粮草捐献给了当地官兵,以补偿连年战争给百姓造成的损失,得到了南中军民的拥护。从此,夷汉相安无事。
【读音】hùn zhàng 【释义】言语行动无理无耻(骂人的话)。
【示例】混账东西|混账小子 【辨误】“混帐”为误用。盖从财物混乱引出混账之义。
【来源传说】以下是关于其来源的一个传说,但未必可信(因帐-账不同)。 从前,我国北方的蒙古族一直过着游牧生活,为了寻找水肥草茂的地方,牧民们常常得带着帐篷赶着牛羊四处游荡,找到有水草的地方才好定居下来。
白天男人们去放牧,留下老人和妇女看守帐篷。这时,在家的一些年轻小伙子为了找姑娘谈情说爱,就乱串帐篷。
如果帐篷里没有其他人,他们就与喜欢的人调情说笑。有时候年轻的小伙子混进姑娘的帐篷,如果碰上老头也在那儿,就会笑嘻嘻地说:“对不起,我走错帐篷了!"边说边急忙退出来。
年轻小伙子如果碰上严历的老头,当他前脚进入帐篷老头就会愤怒地骂一句:“你又混帐了!”“混帐东西,又来了!"小伙子自讨没趣,只好灰溜溜地退出帐篷。 后来,"混账”、“混账东西”就渐渐变成了一句骂人的话了。
段干木复姓段干,名木,魏国安邑(今运城市安邑镇)人,其数名好友先后为将,唯段干木清高隐居。魏文侯弟魏成子,极力推荐段干木。
魏文侯月夜登门拜请段干木。他尊从“不为臣不见诸侯”的古训,越墙逃避。文侯求贤若渴,每过段干木家门,扶轼致敬,以示其诚,终于感动了段干木,得以相见。
鲁穆公去看泄柳,泄柳紧关大门坚决不见,鲁穆公只能悻悻而归。
扩展资料:
孟子是个做事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人。在回答弟子公孙丑关于孟子为什么不去主动拜见诸侯时,孟子首先说,这是古已有之的规矩。
不是诸侯王的大臣,自然不去拜见诸侯(因为彼此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工作关系)。但是,孟子接着又说:像段干木和泄柳两个人为了不见魏国和鲁国的国君。
一个跳墙而逃,一个闭门谢客,他们都做得过分啦,那怎么做才是恰如其分,既不失礼又不栽面,孟子说阳货与孔子相见是个典型案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干木逾垣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匡衡买不起书,只好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他借着邻居家这微弱的光线读书。
凿壁偷光:[ záo bì tōu guāng ]
1. 【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2. 【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3. 【示例】:一个说要用功,古时候曾有“囊萤照读”“~”的志士。 ◎鲁迅《且介亭杂文·难行和不信》
4.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拓展资料: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1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