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成章,出处《诗经·小雅·都人士》,形容人文思敏捷,口才好。
《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华歆问曰:“适来莫非太后劝殿下勿杀子建乎?”丕曰:“然。”歆曰:“子建怀才抱智,终非池中物;若不早除,必为后患。”丕曰:“母命不可违。”歆曰:“人皆言子建出口成章,臣未深信。主上可召入,以才试之。若不能,即杀之;若果能,则贬之,以绝天下文人之口。”丕从之。
须臾,曹植入见,惶恐伏拜请罪。丕曰:“吾与汝情虽兄弟,义属君臣,汝安敢恃才蔑礼?昔先君在日,汝常以文章夸示于人,吾深疑汝必用他人代笔。吾今限汝行七步吟诗一首。若果能,则免一死;若不能,则从重治罪,决不姑恕!”植曰:“愿乞题目。”时殿上悬一水墨画,画着两只牛,斗于土墙之下,一牛坠井而亡。丕指画曰:“即以此画为题。诗中不许犯着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字样。”植行七步,其诗已成。诗曰:“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曹丕及群臣皆惊。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犹以为迟。汝能应声而作诗一首否?”植曰:“愿即命题。”丕曰:“吾与汝乃兄弟也。以此为题。亦不许犯着‘兄弟’字样。”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闻之,潸然泪下。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扩展资料:
史上印文最多印章
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是一件西魏文物,高4.5厘米,宽4.35厘米,1981年陕西省旬阳县出土。
该印由煤精制成,球体八棱二十六面,其中正方形印面十八个,三角形印面八个。有十四个正方形印面镌刻印文四十七字。
分别为“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启事”、“大司马印”、“大都督印”、“刺史之印”、“柱国之印”、“独孤信白书”、“信白笺”、“信启事”、“耶敕”、“令”、“密”等。印文为楷书阴文,书法遒劲挺拔,有浓厚的魏书意趣。
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是中国印章印文最多的一枚。同时篆刻家在印章的方寸天地里,把方与圆、曲与直、柔与刚、光与涩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字法、章法、刀法三种篆刻语音的交响中,将具有浓厚魏碑意趣的楷书阴文镌刻在印章上,堪称书法、雕刻的艺术佳品,更是研究北朝印玺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篆刻艺术
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史上印文最多印章系“古代第一老丈人”所有
远古时,黄帝将十二个姓赐给他十二个出色的儿子。其中有个姓任,任姓的氏族后来很昌盛,又分成十个部落,每个部落得一姓,其中就有章姓。另一支章姓,是炎帝的后代,炎帝后代中有一位姜子牙,是周朝的开国功臣,姜子牙的后代被封的鄣地,建立了鄣国,就在现今山东章丘县。后来鄣国君主的子孙就世代姓章。
黄帝轩辕氏,据民间相传,他总共有25个儿子,其中12个以德为姓,以后不计其数的不同姓氏,正是从最初的这12个“基本”姓氏所分出。
这12个基本姓氏之中,有一个任姓,据《左传》的记载:谢、章、薛、舒、吕、终、泉、毕、过、此等十个姓,都是出自最初的任姓。
因此,有关章姓,推溯起来当然是5000年前黄帝的后裔,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
《姓氏辨证》对于章姓的姓源,是这样介绍的:“系出姜氏,齐太公支孙封国于鄣,后为齐所灭,子孙去邑为章氏,望出豫章。”姜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嫡系后裔,传到姜太公的时候,因为辅佐周室得天下有大力,就被封在齐国,后来并成为春秋一霸。同时,姜太公的另外一支子孙,又被封在鄣国,最初是杞国的附属,后来则被同宗的齐国所灭,子孙也跟当时其他姓氏一样去掉原来国名旁边代表地方的邑字,而以章为姓。这一支姜太公的后裔,后来并在豫章繁衍为一个大族,豫章,就是现在的江西南昌。
历史名人
在历史上,章姓的知名人物满载于历代的史书,真是不胜枚举,其中尤以宋代最称人才济济。
王安石实行新政,是宋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而当时以博学善文见称的福建浦城才子章悦,就曾在这件大事中担任过重要的角色。
“枯竹复生”是一个被人所经常引用的成语,而这个典故,就出在宋代的大孝子章王容的身上。据传,章王容事亲尽孝,母亲死后,他日夜追思怀念,其挚情竟然感动了万物,连已经没有生命的枯竹都被感动得复生。而且,他的子孙还相继以经学被朝廷所重用,所以当时的人都说,这是章王容的孝行之报!
清代,章姓也出了不少的杰出人物,章炳麟,更是人人所熟知的近代伟大人物。
章茂:明朝文官,他读书多,文章好,有才气,举为状元,当了礼部尚书的大官,为国家、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得到天下人称赞。〔章学诚〕清朝文官,乾隆皇帝时举为进士,做的官称为“国子监典籍”。他自己在历史学、地方志学上开一代学风,被尊为学术界的领袖。
历史: 走过你征我伐、割据政权多如牛毛的南北朝,历史终于又一次挣脱窄狭的瓶颈,豁然开朗。
但古代印章艺术并未随历史的前进而再度辉煌。以典淳平正的缪篆为基础的秦汉印风在劲吹印坛800年后,终于退出历史舞台,九叠文主宰了公印,公印也因之丧失了管领印艺风骚的地位,几百年在实用道路上机械盘曲,终为明清兴起的文人篆刻的光焰所掩盖。
隋唐印章 隋代继秦代之后,开启了中国古代印章制度与风格的又一新的历史阶段。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简牍早已全面退出日常生活,纸张在政府公文等方面的普遍使用,公印不再局限于简牍上所能取得的狭小平面,边长从2.3厘米左右(秦汉一寸)猛然增大到5.4厘米左右(约合隋二寸)。
由于印体加大,公印不像秦汉时代那样刊刻职官名而发给官吏本人佩带,而是转为发给以官吏为代表的官署,完成了由职官印向官署印的转变。公印不再佩带而变为匣装,置诸衙署。
唐代公印 首先,出现了“宝记”“朱记”等新的印章自名。 其次,唐初印章钮式从隋代接近汉魏的鼻钮向宋以后的橛钮又跨进了一步,鼻钮升高,钮穿渐向竖长方形发展。
唐代后期印穿已消失,完全演化为橛钮,如西安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唐“千牛府印”。 第三,印背多刻楷书印文,如唐“武夷县之印”背款刻“武夷县之印”5字,不再像隋公印印背凿刻造印时间。
第四,出现了新的印章门类鉴藏印和斋馆印。 宋代公印 宋初百废待兴,官印一度袭用五代旧印。
不久重铸公印时,印文多嵌“新”或“新铸”字样,以区别于五代公印,如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东关县新铸印”等。百官印一律用铜铸造,大小依官阶高低而有所区别。
宋早期公印印文与印边粗细相若,以后印边逐渐加宽,如989年铸“拱圣七都虞侯朱记”印边已比印文宽近1倍,达0.1厘米。到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铸“嘉兴府金山防海水军统领印”,印边已宽达0.3厘米。
宋公印印文不再如隋印那样用蟠条法制造,而是直接铸造,印文笔画间已不似隋唐印疏阔。方长形柄钮已不见穿孔。
与隋唐公印偶有背款不同,北宋早期公印多刻有年款,标明铸印年月,如“东关县新铸印”背凿“太平兴国五年九月铸”。中期以后,在刻凿年款的同时,还凿有兼管颁发铸造的机构“少府监”的名称。
如“保捷弟一百三弟六指挥使朱记”。南宋公印转由文思院统管,背款中“少府监”遂为“文思院”取代。
靖康元年(1126年)靖康之难后,宋代官员仓皇南渡,印信多有遗失。南宋又重铸公印,不过在印文前“加‘行在’二字,或冠年号以别新旧”(《宋史·舆服志》)。
丁宝桢在四川任上时,曾选派成都人黄晋临到宫里伺候慈禧太后的膳食。黄晋临是当年成都的名厨,他在清宫御膳房为慈禧当差时,将宫廷里的熏鸭用料,改为用四川的樟树叶和茶叶,他熏制出的鸭子,味道奇香,与宫里原来的做法大为不同,他的手艺也深受慈禧的赏识。他做出的鸭子皮酥肉嫩,色泽深红油亮,具有特殊的樟茶香味儿。黄晋临在晚年告老还乡之后,把“樟茶鸭”的制法带回了四川老家。目前,“樟茶鸭”成为川菜中宴席上的一道著名菜肴。
现在“樟茶鸭”的做法稍显复杂了一些,其中加了不少的原料,腌料中有醪糟汁、味精、糖、五香料等等。其实,传统樟茶鸭的做法非常简单,但口味儿却是奇香。它主要用的是,绍兴上好的黄酒、四川的花椒和少许麻椒,还有盐、葱、姜等,其味道主要出自用了四川的樟树叶或樟木屑、花茶等熏制后的香味儿。
制作樟茶鸭,关键是在熏制环节上掌握好就可以。熏制时离不开糖,使用红糖或白糖都可以,最好还是使用红糖,因为红糖比较容易上色。现在店家大多买不到樟树叶或樟木屑,都以柏树叶或松树叶来代替,熏制后味道会淡一些,但也是相当不错的。
丁宝桢在四川任上时,曾选派成都人黄晋临到宫里伺候慈禧太后的膳食。黄晋临是当年成都的名厨,他在清宫御膳房为慈禧当差时,将宫廷里的熏鸭用料,改为用四川的樟树叶和茶叶,他熏制出的鸭子,味道奇香,与宫里原来的做法大为不同,他的手艺也深受慈禧的赏识。他做出的鸭子皮酥肉嫩,色泽深红油亮,具有特殊的樟茶香味儿。黄晋临在晚年告老还乡之后,把“樟茶鸭”的制法带回了四川老家。目前,“樟茶鸭”成为川菜中宴席上的一道著名菜肴。
现在“樟茶鸭”的做法稍显复杂了一些,其中加了不少的原料,腌料中有醪糟汁、味精、糖、五香料等等。其实,传统樟茶鸭的做法非常简单,但口味儿却是奇香。它主要用的是,绍兴上好的黄酒、四川的花椒和少许麻椒,还有盐、葱、姜等,其味道主要出自用了四川的樟树叶或樟木屑、花茶等熏制后的香味儿。
制作樟茶鸭,关键是在熏制环节上掌握好就可以。熏制时离不开糖,使用红糖或白糖都可以,最好还是使用红糖,因为红糖比较容易上色。现在店家大多买不到樟树叶或樟木屑,都以柏树叶或松树叶来代替,熏制后味道会淡一些,但也是相当不错的。
苏东坡是我国宋朝的一位美食家。相传,有一次,他让厨师做道鱼肴开开鲜。厨师送来后,只见热腾腾、香喷喷,鱼身上刀痕如柳。东坡食欲大开,正欲举筷子品尝忽见窗外闪过一人影,原来是好友佛印和尚来了。东坡心想:“好个赶饭的和尚,我偏不让你吃,看怎么办?”于是顺手将这盘鱼搁到书架上去了。佛印和尚其实早已看见,心想:“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来。”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见教?”佛印答道:“小弟今日特来请教一个字?”“何字?”“姓苏的‘苏’怎么写?”苏东坡知道佛印学问好,这里面一定有名堂,便装着认真地回答:“‘苏’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边左是‘鱼’,右是‘禾’字。”佛印又问:“草头下面左边是‘禾’右边是‘鱼’呢?”“那还念‘苏’啊。”“那么鱼搁在草头上边呢?”苏东坡急忙说:“那可不行。”佛印哈哈大笑说:“那就把鱼拿下来吧。”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佛印说来说去还要吃他的那盘五柳鱼。后来有一次,佛印听说苏东坡要来,就照样蒸了一盘五柳鱼,心想上次你开我玩笑,今日我也难难你。于是就顺手将鱼放在旁的馨里。
不料苏东坡早已看见,只是装着不知道。说道:“有件事请教:我想写副对联,谁知写好了上联,下联一时想不出好句子。”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么?”苏东坡回答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不知道苏东坡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几乎不假思索地说:“下联乃‘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听完,佯装惊叹道:“高才,高才!”原一你专罄(庆)里有鱼(余)呀!快拿出来一同分享吧。佛印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上了苏东坡的“当”。但他还想“戏弄”一下苏东坡一看,一条清蒸的西湖鲜鱼,身上划了5刀。便笑咪咪地说:“五柳鱼呗。”佛印笑笑回答说:“这条‘五柳鱼’算给你‘钓’到了,不如叫‘东坡鱼’算了。”
从此以后,人们把“五柳鱼”又叫“东坡鱼”,而且这道西湖名菜名气也越来越大,一直流传到今天。
信而好古
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窃(2)比于我老彭(3)。”选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
注释
(1)述而不作:述,传述。作,创造。
(2)窃:私,私自,私下。
(3)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谁,学术界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殷商时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贤大夫”;有的说是老子和彭祖两个人,有的说是殷商时代的彭祖。
原文翻译
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作品读解
在这一章里,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则,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那么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