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冠楚囚 ( nán guān chǔ qiú ) 【解释】 南冠: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
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泛称囚犯或战俘。
亦作“南冠囚”,“南冠君子”,“南冠客”,“南冠”。 【出处】 《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使税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
【示例】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唐·赵嘏《长安秋夕》诗) 夜半呻吟杂啸歌,南冠何幸近名词。
(民国·田汉《南京狱中·赠陈同生》) 【用法】作宾语;泛指囚犯或战俘。 【故事】公元前584年,楚共王兴兵伐郑国,晋景公出兵援郑,大败楚军。
楚官员钟仪被俘,囚禁在军需库中,他每天戴着楚国的帽子面南而站,思念自己的祖国。两年后,晋景公发现了他,请他弹琴,并亲自释放他回楚国,让他为两国和平出力。
晋侯视察军用仓库,见到钟仪,问人说:“戴着南方的帽子而被囚禁的人是谁?宫吏回答说:“是郑人所献的楚国俘虏。”晋侯让人把他放出来,召见并且慰问他。钟仪行再拜之礼,叩头。晋侯问他家世代所作的官职,他回答说:“是乐官。”普侯说:“能演奏音乐吗?”钟仪回答说:“这是先人的职责,岂敢从事于其他?”晋侯命人给他一张琴,他弹奏南方的乐调。晋侯说:“你们的君王怎么样?”钟仪回答说:“这不是小人所能知道的。”晋侯再三问他,他回答说:“当他做太子的时候,师、保事奉着他,他每天早晨向令尹婴齐、晚上向大夫侧去请教。我不知道别的了。”晋侯将这件事告诉了范文子。范文子说:“楚囚是君子啊,说话时举出先人的官职,这是不背弃根本;奏乐,奏家乡的乐调,这是不忘记故旧;举出楚君做太子时候的事,这是没有私心;称二卿的名字,这是尊崇君王。不背弃根本,这是仁;不忘记故旧,这是信;没有私心,这是忠;尊崇君主,这是敏。用仁来辨理事情,用信来保守它,用忠来成就它,用敏来推行它。事情即使很大,也必然成功。君王何不放他回去,让他结成晋、楚的友好呢?”晋侯听从了范文子,对钟仪重加礼遇,让他回国去促成两国友好。
选自《左传·成公九年》
《左传·成公九年》载,楚人钟仪被晋俘虏,晋人称他为“楚囚”。后用以指被囚禁或处境窘迫的人。楚囚之辱就是被人囚禁的耻辱。
公元前582年,晋侯到军中视察,发现了两年前郑国献来的楚国俘虏钟仪。钟仪自称是伶人,晋侯就给他一张琴,命他演奏。钟仪所弹奏的都是南方楚调。晋侯认为钟仪未弃本职,不忘故土,受到了感动。为了促进晋楚两国和平关系,晋侯就把钟仪送回了楚国。
全文节选如下:
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问其族。对曰。泠人也。公曰。能乐乎。
对曰。先父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公曰。君王何如。对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固问之。对曰。其为大子也。师保奉之。以朝于婴齐。而夕于侧也。不知其他。
译文如下:
见到钟仪,问人说:“戴着南方的帽子而被囚禁的人是谁?"宫吏回答说:"是郑人所献的楚国俘虏."晋侯让人把他放出来,召见并且慰问他。钟仪行再拜之礼,叩头。晋侯问他家世代所作的官职,他回答说:"是乐官."晋侯说:"能演奏音乐吗?"
钟仪回答说:"这是先人的职责,岂敢从事于其他?"晋侯命人给他一张琴,他弹奏南方的乐调.晋侯说:"你们的君王怎么样?"钟仪回答说:"这不是小人所能知道的."
晋侯再三问他,他回答说:"当他做太子的时候,师、保奉事着他,每夭早晨向令尹婴齐、晚上向大夫侧去请教.我不知道别的."
扩展资料:
钟仪是中国最早见于文史记载的职业琴人。他演奏的曲调,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这说明当时的琴曲,已有地域特点之分别。
当时的乐师地位很低下,他们常常像礼品一样被送来进去。公元前531年,郑国送了一批乐师、女乐和乐器给晋国,晋侯又将其中的一半转送给他的属下魏绛(《左传·囊公十一年》。
可见这些乐师的地位和一般奴隶是相差不多的,遇到了残暴的主子,他们的命运就更加悲惨。师曹在教授弹琴的时候,得罪了卫侯的宠姬,竟然遭到了三百鞭的毒打(《左传·襄公十四年》,就是这类例子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楚囚
南冠楚囚”的出处在现存文献中最早见于《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使税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
“南冠”二字 本意不过是指“南方的帽子”或“楚国的帽子”的意思。
后人取晋景公之言,以“南冠”代指钟仪。“南冠”虽有“楚囚”、“囚犯”之解,但并非本义。
“南冠”还在古代诗文中通常是那些被冤枉和诬陷而陷入困境的人的自喻。在近代被升华为爱国之士的自称,后世也用“南冠”比喻有才学的人。
“南冠楚囚”故事的起因是这样的:楚共王七年(公元前584年),楚大将尹子重率兵攻打郑国,钟仪随军出征,此战楚国战败,郧公钟仪沦为战俘,郑国把他抓住后,为转嫁矛盾,又把钟仪转送晋国,成了“楚囚”。虽然 作了阶下囚,郧公的头颅依然高昂,听凭跳蚤、臭虫和老鼠们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肆意横 行,每天正冠沐面、朝南而坐,遥视楚国、遥想故园。
楚共王九年(公元前582年),被关了两年的钟仪终于得到晋景公的接见,晋景公见到“楚囚”钟仪,就问别人道:“兵器库里那个头戴南方式帽子的人是谁?”随从回答说:“那人是郑国转送来的楚囚”。景公对这个被关押了两年,还仍然带着自己国家帽子(楚国在晋之南,所以他的帽子被称为“南冠”)的人,十分感佩。
晋景公想了解一下这个长期戴着楚国帽子(南冠)的怪人。就下令把钟仪释放出来,并立即召见,以示抚慰。
景公问起钟仪他家世,他讲出自己家世是职业乐师,晋景公让他弹琴,他演奏的是楚国乡乐;晋文公又问起楚共王的情况,钟仪只讲楚王儿时的小事和大臣的名氏,但拒不评论共王的为人。景公把这些事告诉大夫范文子,文子感慨地说:“这个楚囚,真是既有学问,又有修养,弹的是家乡调,戴的是南方帽,爱的是楚君王,有诚有信,不忘根本。
这样的人,应该放他回去,让他为晋楚两国修好起一些作用。”范文子还说,这个人是不背离根本,不忘故旧,没有私心,尊敬君王的表现呀!是仁、信、忠、敏的标志。
文子评价说:以仁爱对待事物,以信实作为守则,把忠诚贯穿始终,凭明智办理事情,这样的人,无论做什么重大的事情,他都能够完成的。大夫范文子建议景公释放他。
让他为晋楚两国修好起一些作用。景公本来对钟仪有些好感,听了范文子的建议,就采纳了范文子的意见,放了钟仪。
钟仪回到楚国后,如实向共王转达了晋国愿意与楚国交好的意愿,并建议两国罢战休兵。共王采纳了钟仪的意见,与晋国重归于好。
春秋后期,诸侯国中以楚国和晋国最为强大。
楚、晋两国为了争霸天下,经常爆发战争。如此一 来,受苦的是介于两国之间的郑、宋、蔡、卫等小 国,他们如果依附其中一个强国,都会招致另一个 的攻打。
周简王二年(公元前584年),楚国对郑国兴 兵讨伐。 晋景公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联合了齐、鲁、宋、卫、曹等共同出兵救郑。
楚军寡不敌众,节 节败退,郑军甚至活捉了郧公钟仪,送给了晋军。 晋军班师回朝,也带钟仪回到晋国,关在存放 兵器的库房内,这一关就是两年。
有一天,晋景公 前来视察,看到待在武器库中的钟仪,就问管仓库 的官吏:“这个带着楚国帽子的是什么人?” “他就是郑国人所献的俘虏,来自楚国的钟 仪。 ”官吏回答说。
景公叫人去除了钟仪身上的刑具,并且安慰 了他几句。钟仪再拜稽首,表示对晋景公的感谢。
景公问钟仪:“你们这个家族在楚国是什么职业?” “我的祖上是做乐官的。”钟仪回答。
景公又问:“那么演奏乐曲你会吗?” 钟仪回答说:“奏乐是我们祖先的职业,我们 怎敢放弃不干而从事其他职业呢?” 景公便叫人拿来乐器,钟仪当着景公的面演 奏了楚国的乐曲。 演奏完后,景公问钟仪楚王为 人怎样。
钟仪说:“我并不了解这个情况,我只知 道他做太子的时候,对令尹公子婴齐和司马公子 侧很尊敬,其他的我就不清楚了。” 上卿范文子知道这件事后,对景公说:“根据 钟仪的言行可以看出,他是个君子。
您不如送他 回国,请他促成楚、晋两国间的和谈,以结束连年 的战争,这样对百姓也有利。 ” 景公听从了范文子的建议,以礼相待钟仪,请 他回国后促成两国和好。
钟仪回国后不久,楚王 就派使者到晋国来,重修两国之好。 后来,“南冠楚囚”这一典故,用来表示被囚异 国、不忘故国的意思。
秦国大兵压境,韩王慌了手脚。正仓皇间,忽然传来消息,说秦军此次攻韩,只为得到韩非。韩王擦擦汗,好不容易镇定下来,说:“我道是为了什么呢!为了一个人,兴师动众的,太无聊!传我的命令,叫公子非赶紧给我收拾东西,立马滚到秦国去!”
韩非以韩国求和使者的身份到了秦国,秦王大喜过望,把韩非扣留在秦国,每天与他谈论治国方略。韩非对“法”“术”“势”等观念和方针的阐释与秦王的想法一拍即合,使秦王感到相见恨晚,预备拜韩非做客卿。
这时候,最着急的莫过于李斯了。李斯一直觊觎相位,如今来了韩非,凭借韩非的才能,迟早要得到秦王的重用,那他李斯不就变成多余了么。
李斯就三天两头在秦王耳边吹风,说韩非是韩国公子,不会为秦国所用——不像他李斯,虽然也是外国人,但毕竟不是公子呀。宗亲血脉,打断骨头连着筋,秦国有朝一日要灭韩,韩非终究会有二心的。
秦王政架不住李斯的思想攻势,糊里糊涂地下令把韩非下到大狱里去。这下可撞到了李斯的枪口上:李斯正好是负责刑狱的官员呢!在李斯的关照下,韩非的申诉状递不上去,秦王每天听到的汇报都是韩非辱骂秦王、一心回国。终于有一天,嬴政丧失了耐心,默许了李斯的请示:处死韩非。
韩非瞧见李斯送来的毒酒,一霎时全明白了。他知道自己已经渺无希望了,微微笑了笑,端起毒酒一饮而尽。临终前他对李斯说:“世事有道,命运无常;乍死乍生,一存一亡。请你好自为之吧,不要落得同我一般下场。”
韩非刚咽气,秦王的使者匆匆赶到了。原来秦王政发觉李斯动机不纯,也后悔下令处死韩非,派人前来阻拦。只晚了一小会儿,就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后果。
李斯表面上做出很惋惜很为难的样子,内心里发出一连串冷笑。不过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韩非对他的预言一语成谶:二十五年后,李斯被秦二世和赵高扣上谋反的罪名,腰斩于咸阳街市。
扩展资料
史书的记载:
《汉书》记载,韩王安的父亲桓惠王在位时屡受秦国侵略,处于西北部边境的上党、阳城、负黍、城皋、荥阳先后被秦军占领。为了防止秦国的进一步蚕食,桓惠王想出了一个转移秦国注意力的计策。
公元前246年,他派水利专家郑国去见刚刚亲政的秦王嬴政,极力劝说秦国修筑郑国渠。兴修水利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如果秦国全力修渠,势必无暇东顾,给韩国一个喘息的机会。
嬴政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在当年就开始凿泾水修渠,但在施工中,他突然发现了这是韩王的“疲秦”之计,怒气冲冲地要杀掉郑国。口才与水利技术同样精湛的郑国随即辩解说:“我确实是韩国的间谍,但修成水渠对秦国也是大利之事。我劝大王兴修水利不过延缓韩国寿命区区数年,为秦国的发展立的却是万世之功呀!”
嬴政认为有理,就让郑国继续修渠,水工间谍案到此告一段落。但秦王在调查郑国时,在他的住处发现了一本书,其中几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了自己。
这就是韩非所著的《孤愤》、《五蠹》、《说难》等。嬴政将这几篇文章反复读了多遍,被作者深邃的思想、严密的思维、犀利的语言和有力的论证折服。他感叹道:“如果哪天得见此人,并与之交往,虽死而无憾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韩非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3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