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的典故: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
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
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扩展资料:
韦编三绝是孔子勤读《易》书的一则典故。传统说法,孔子晚年喜欢读《易》,并且撰写了《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合称十翼。
又称《易大传》,韦是熟牛皮。古代用竹片写书,再用皮条编缀成册。三指多次。绝是断的意思。孔子勤读《易》书,致使编缀的皮条多次断开。
他还说:如果多给我几年功夫,那么,我对于《易》的知识会更加丰富的。《论语·述而》记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加与假意近。如果五十岁就开始学习《周易》,那么就可以不犯大错误了。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韦编三绝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
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
原名《工师雕斵正式鲁班木经匠家镜》或《鲁班经匠家镜》,午荣编,成书于明代,是一本民间匠师的业务用书。
全书有图一卷,文三卷。《鲁班经》介绍行帮的规矩、制度以至仪式,建造房舍的工序,选择吉日的方法;说明了鲁班真尺的运用;记录了常用家具、农具的基本尺度和式样;记录了常用建筑的构架形式、名称,一些建筑的成组布局形式和名称等。
《鲁班经》对技术知识的介绍比较笼统,但从书中可知古代民间匠师的业务职责和范围,民间建筑的施工工序,一般建造时间、方位等等。它所介绍的形式、做法,在东南沿海各省的民间建筑中,至今仍可看到某些痕迹;所介绍的家具,很多也可以在这些地方见到。
鲁班真尺的运用方法,民间工匠仍在遵循使用。 我国古代的建筑技术,正史很少记载,多是历代匠师以口授和钞本形式薪火相传。
由匠师自己编著的专书甚少。宋初木工喻皓曾作《木经》,但早已失传,只有少量片断保存在沈括的《梦溪笔谈》里。
惟独明代的《鲁班经》是流传至今的一部民间木工工行业的专用书,现有几种版本,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部书的的前身,是宁波天一阁所藏的明中叶(约当成化、弘治间,1465年~1505年》的《鲁班营造法式》,现已残缺不全。
它的特点是在内容上只限于建筑,如一般房舍、楼阁、钟楼、宝塔、畜厩等,不包括家具、农具等。编排顺序比较合乎逻辑,先论述定水平垂直的工具,一般房合的地盘样及剖面梁架,然后是特种类型建筑和建筑细部,如驼峰、垂鱼等。
另外,插图较多,与文字部分互为补充,且保存了许多宋元时期手法。 天一阁本之后一百多年的万历本,更名《鲁班经匠家镜》。
内容和编排有较大的改动,但缺前面二十一页篇幅。稍晚,根据万历本翻刻的的明末(崇祯)本,首尾完整,可以看到本书全貌。
之后的翻刻本,都是从万历本或崇祯本衍出。《鲁班经》的主要流布范围,大致在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一带。
现存的《鲁班营造正式》和各种《鲁班 经》的版本,多为这一地区刊印。这一地区的明清民间本构建筑以及木 装修、家具,保存了许多与《鲁班经》的记载吻合或相近的实物,证明 它流传范围之广,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规范作用 2007-10-24 18:05目前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大部分的人还是会相信风水堪舆的好坏,会对我们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而不管在为堪舆前、或是堪舆后,一定都会使用到与土木建筑有关连的事项;当在营修建造之时,就一定会使用到尺、规之类的工具,其中在使用「尺」的工具时,我们一定会要求对该将要修造之器物,不管高度、或是长度,它的尺寸绝对要符合「尺」上面所记载吉利数字的位置,而不要落在凶害数字的位置上。
这一把有记载著吉凶尺寸的「尺」,就是我们经常听到、也经常说到的「门公尺」、「鲁班尺「鲁班」先师,他本名姓「公输」、字「依智」,为「鲁」国东平村人,生於鲁定公三年 甲戍年五月七日午时。他是中国古时建筑业的祖师,颇受历代以来建筑业人士的推崇,尤其是每在营造、修建一栋屋宇时,都会焚香祷告,祈求「鲁班」先师能为庇祐,以祈求工事顺利,由此可知他受人尊敬的程度、鲁班尺 鲁班经说:「鲁班尺乃有曲尺,一尺四吋四分,其尺间有八寸一寸;堆曲尺,一寸八分内有财、病、离、义、官、劫、害、吉也。
」这一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总长为一尺四寸四分而以一寸八分作为一个单节,并将总长一尺四寸四分除以一寸八分,共得八个单节,所以就将这八个单节分成「财、病、离、义、官、劫、害、吉」等八个部分。 图五:山海镇 ◎将此图画於镜片或铜板上,称为「山海镇」图,它和安八卦镇宅雷同它有化煞的功能,凡是自家的门口被巷道、桥庭峰、土推、杆柱、尖状物等冲射者,将此「山海镇」板安置於大门上被冲射之处。
span>图六:纱帽、玉带、官靴翰林院内状元生」 在客厅内的屋梁上划纱帽、在大门的门槛处画上官靴、在书房 画上玉带,代表著将来会有翰林学士之子、或大文学家出文昌。
xī zhī zhuāng shuì选自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因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后人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故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
《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笔记小说。《宋书·刘道规传》称刘义庆“性简素”、“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
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作者 刘向(约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原文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
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②。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③。
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④。
于时称其有智。注释 ①“王右军”句:王敦是王羲之的堂伯父。
《晋书·王允之传》认为这事属王允之。允之也是王敦的侄儿。
减,少于。 ②钱凤:字世仪,任王敦的参军,是王敦的谋主。
王敦发动叛乱失败后,他也被杀。屏人:叫别人避开。
逆节:叛逆。 ③剔吐:用指头抠出口水。
④从横:即纵横,此指到处流淌。译文 右军将军王羲之不满十岁的时候,大将军王敦很喜爱他,常常安排他在自己的床帐中睡觉。
有一次王敦先出帐,王羲之还没有起床。一会儿,钱凤进来,屏退手下的人,商议事情,一点也没想起羲之还在床上,就说起叛乱的计划。
王羲之醒来,已经听到了他们的谈论,就知道没法活命了,于是抠出口水,把头脸和被褥都弄脏了,假装睡得很熟。王敦商量事情到中途,才想起王羲之还没有起床,彼此十分惊慌,说:“不得不把他杀了。”
等到掀开帐子,才看见他吐得到处都是,就相信他真的睡得很熟,于是才保住了命。当时人们都称赞他有智谋。
故事原文 东晋时期,十岁的王羲之长得清秀可爱、聪明伶俐,当时的朝中大臣、领有重兵的大将军王敦非常喜欢这个同族兄弟的儿子,经常把他带在身边,有时安置在帅帐里和他一起吃饭,一起睡觉。 晋元帝登上帝位后,很不满意王氏家族控制朝政的局面,于是暗中想削弱王氏家族的势力。
王敦本来就是个野心家,他很不满意让晋元帝当皇帝,所以也在暗中图谋篡夺皇位。 有一天,王敦早早地就起床了,而王羲之当时也在他的帐中休息,因为贪睡,所以还没有起床。
不一会儿,王敦的心腹钱风进入卧室,两个人便让左右的侍从都下去,秘密地商量叛变起兵的大事,他们聊得太投入了,完全忘记了还有个小孩在帐中睡觉。 王羲之在钱风进来的时候就已经醒了,刚准备出来,可突然听到了他们密谋的事情,内心非常震惊,这可是灭九族的事啊!王羲之立刻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一旦被王敦叔叔知道自己听到了他们密谋的事,那么自己的小命就不保了。
怎么办呢?在这命悬一线的时刻,王羲之的脑中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主意:用手指悄悄地抠着喉咙,引起呕吐,把自己的脸和被褥都弄得很脏,并装出睡得很香的样子。 王敦和钱风正谈得起劲,突然他想起帐中还有个小孩,不禁吓了一大跳,要是这事泄露出去,那可不得了!为了免除后患,王敦对钱风说:“没办法了,只能把羲之这孩子除掉了!尽管很可惜,但又有什么办法呢?只能怪他的命不好了。”
他赶忙前去掀开帐子一看,只见被褥到处都脏兮兮的,王羲之满嘴都是唾沫,脸上露出微微的笑容,似乎正做着好梦呢! 王敦又悄悄地退了出来,长长地嘘了一口气,对钱风说:“这孩子正做着美梦呢,肯定没有听到我们密谋的事,就放过他吧。” 就这样,王羲之运用计谋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
1、凿壁借光 东晋时期的一位道教理论家葛洪,曾托汉代刘歆之名撰写了《西京杂记》一书。
书中记载了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
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总烛光明明,可惜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里。怎么办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以引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
后人即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指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求取他人教益。 2、高凤流麦 后汉时,南阳有一书生名叫高凤,少时,“家以农亩为业”,他却“专精诵读,昼夜不息”。
有一次,高凤的妻子下地干活,而庭院里又凉晒着小麦。为了防止鸡、豚糟蹋粮食,妻子让高凤在家看护。
突然,天降暴雨。此时的高凤仍手持赶鸡的竹竿诵读经书呢。
不知不觉中雨水将庭院中的小麦冲跑了。一会儿,高凤的妻子从地里赶回来了,一看,啊呀!简直是糟透了,小麦都被雨水冲走了,而自己的丈夫却悄然不知,仍在书中神游。
在妻子的责问声中,高凤才恍如从梦中醒来。后来,人们用“流麦、中庭麦”等称美读书专致,用“流麦士”称书呆子。
3、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的著名社会活动家、外交家苏秦,一次因多次游说秦王失败而返回故里。回家后,他的妻子不下床迎接他,嫂嫂不给他做饭,父母亲和他连话都不说。
苏秦为之大耻,乃发奋读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后人用“刺股、锥股、握股”等形容勤学苦读,刻苦自励。
4、截蒲为牒 汉代有一位名叫路温舒的人,小时候他的父亲叫他去放羊。路温舒在放羊的同时,割取一些蒲草,回家后用蒲草编成蒲简,用蒲简来写字,后人用“截蒲、削蒲、编蒲、题蒲”等指苦学。
5、三余读书 三国时,有个名叫董遇的人,常常教育他的学生利用“三余”时间读书。所谓“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后用“三余”泛指空闲时间。多用来指读书,有惜时之意。
6、陶侃运甓 晋时,有一个官至太尉的人陶侃,闲来无事时,常常是早上把砖(甓)从屋子里搬出去,天黑了又搬回来。循环往复,不知疲倦。
一些人看见后不解其意,便问其缘由。陶侃回答说,恐怕攸闲惯了,将来不能干一番大事。
后来,人们用“运甓”表示励志勤力,不畏往复;用“运甓瓮、运甓人”等指不安攸闲,发奋功业之人。 7、闻鸡起舞 《晋书·祖狄传》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祖狄和他的好朋友刘琨“俱为司州主簿”,二人常常互相勉励,立志为国效力。
他们二人常常“共被同寝”半夜听到鸡叫,即起来操演武艺。后人用“闻鸡起舞”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发。
8、临池学书 古代一位书法家张芝,练习书法的时候,将其家中的衣帛都写上字,而后再洗净煮白,反复为之,尽将池水都染黑了。终于练就了一笔漂亮的草书。
后人用“临池学书、书练”等形容刻苦学习书法。 9、悬梁苦读 古时后有一个刻苦好学的人叫孙文宝,他不分白天黑夜,总是在孜孜苦读。
等到晚上疲劳不堪需要睡觉的时候,孙文宝仍然怕睡过头,耽搁太多的时间,于是他就用绳子把头发和屋顶上的大梁拴在一起,只要头一晃动即可醒来继续用功苦读。终于成为“当世大儒”。
后人即用“悬梁、悬头”等指勤学苦读,奋发向上。 10、韦编三绝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
《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夹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
“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11、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
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
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
古人勤奋读书典故 1.凿壁偷光 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2.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3.囊萤映雪 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4.悬梁刺股 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5.牛角挂书 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1、
:用萤火虫照明读书,借着雪光照明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2、
:把头发挂在梁上,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形容发奋刻苦学习。
3、
: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
写书,用熟牛皮条把
编编联起来,做“韦编”。三:多次。绝:断。反复研读,以致编联
的的皮绳断了多次。指读书勤奋刻苦。
4、
:冒着大雪在
的门前站着,形容
虔诚求教。
5、
:凿穿墙壁引过光线。形容家境贫困仍刻苦勤学。
6、
:把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牛边看书。比喻勤奋好学。
7、昼耕夜诵:白天种地,夜晚读书,形容抓紧时间学习,读书勤奋。
8、
: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醒,不会懒惰。形容鞭策自己,勤奋不懈。
还有一些是形容刻苦的:
刻苦耐劳 攻苦食俭
刻苦钻研
刺股读书
十载寒窗 攻苦食淡
穿壁引光 勤奋好学 冬寒抱冰 夏热握火 志坚行苦
钝学累功 顿学累功 攻苦食淡
勤学苦练 引锥刺股 饮胆尝血 绝甘分少
等等,有很多
原名《工师雕斵正式鲁班木经匠家镜》或《鲁班经匠家镜》,午荣编,成书于明代,是一本民间匠师的业务用书。全书有图一卷,文三卷。《鲁班经》介绍行帮的规矩、制度以至仪式,建造房舍的工序,选择吉日的方法;说明了鲁班真尺的运用;记录了常用家具、农具的基本尺度和式样;记录了常用建筑的构架形式、名称,一些建筑的成组布局形式和名称等。
《鲁班经》对技术知识的介绍比较笼统,但从书中可知古代民间匠师的业务职责和范围,民间建筑的施工工序,一般建造时间、方位等等。它所介绍的形式、做法,在东南沿海各省的民间建筑中,至今仍可看到某些痕迹;所介绍的家具,很多也可以在这些地方见到。鲁班真尺的运用方法,民间工匠仍在遵循使用。 我国古代的建筑技术,正史很少记载,多是历代匠师以口授和钞本形式薪火相传。由匠师自己编著的专书甚少。宋初木工喻皓曾作《木经》,但早已失传,只有少量片断保存在沈括的《梦溪笔谈》里。惟独明代的《鲁班经》是流传至今的一部民间木工工行业的专用书,现有几种版本,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部书的的前身,是宁波天一阁所藏的明中叶(约当成化、弘治间,1465年~1505年》的《鲁班营造法式》,现已残缺不全。它的特点是在内容上只限于建筑,如一般房舍、楼阁、钟楼、宝塔、畜厩等,不包括家具、农具等。编排顺序比较合乎逻辑,先论述定水平垂直的工具,一般房合的地盘样及剖面梁架,然后是特种类型建筑和建筑细部,如驼峰、垂鱼等。另外,插图较多,与文字部分互为补充,且保存了许多宋元时期手法。 天一阁本之后一百多年的万历本,更名《鲁班经匠家镜》。内容和编排有较大的改动,但缺前面二十一页篇幅。稍晚,根据万历本翻刻的的明末(崇祯)本,首尾完整,可以看到本书全貌。之后的翻刻本,都是从万历本或崇祯本衍出。《鲁班经》的主要流布范围,大致在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一带。现存的《鲁班营造正式》和各种《鲁班 经》的版本,多为这一地区刊印。这一地区的明清民间本构建筑以及木 装修、家具,保存了许多与《鲁班经》的记载吻合或相近的实物,证明 它流传范围之广,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规范作用
2007-10-24 18:05目前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大部分的人还是会相信风水堪舆的好坏,会对我们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而不管在为堪舆前、或是堪舆后,一定都会使用到与土木建筑有关连的事项;当在营修建造之时,就一定会使用到尺、规之类的工具,其中在使用「尺」的工具时,我们一定会要求对该将要修造之器物,不管高度、或是长度,它的尺寸绝对要符合「尺」上面所记载吉利数字的位置,而不要落在凶害数字的位置上。这一把有记载著吉凶尺寸的「尺」,就是我们经常听到、也经常说到的「门公尺」、「鲁班尺「鲁班」先师,他本名姓「公输」、字「依智」,为「鲁」国东平村人,生於鲁定公三年 甲戍年五月七日午时。他是中国古时建筑业的祖师,颇受历代以来建筑业人士的推崇,尤其是每在营造、修建一栋屋宇时,都会焚香祷告,祈求「鲁班」先师能为庇祐,以祈求工事顺利,由此可知他受人尊敬的程度、鲁班尺 鲁班经说:「鲁班尺乃有曲尺,一尺四吋四分,其尺间有八寸一寸;堆曲尺,一寸八分内有财、病、离、义、官、劫、害、吉也。」这一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总长为一尺四寸四分而以一寸八分作为一个单节,并将总长一尺四寸四分除以一寸八分,共得八个单节,所以就将这八个单节分成「财、病、离、义、官、劫、害、吉」等八个部分。 图五:山海镇
◎将此图画於镜片或铜板上,称为「山海镇」图,它和安八卦镇宅雷同它有化煞的功能,凡是自家的门口被巷道、桥庭峰、土推、杆柱、尖状物等冲射者,将此「山海镇」板安置於大门上被冲射之处。
span>;图六:纱帽、玉带、官靴翰林院内状元生」
在客厅内的屋梁上划纱帽、在大门的门槛处画上官靴、在书房
画上玉带,代表著将来会有翰林学士之子、或大文学家出文昌。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1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