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逖(266-321),东晋初期著名的北伐将领。
成语,闻鸡起舞。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传说,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成语,中流击楫。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译文:祖逖手敲船桨(中流击揖),向众人发誓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
《魏书》记载:程昱少年时候,经常梦见自己登上泰山以两手捧日。程昱自觉奇异,曾向荀彧说出这事。在兖州动乱之时,全赖程昱奔走筹谋,鄄城等三个县城才得以保全。这时候荀彧把程昱之梦告诉曹操。曹操听后,便向程昱说:“卿当终为吾腹心。”当时程昱仍是叫作“程立”,曹操顺应梦兆,于其“立”字上加一个“日”字,“程立”于是正式改名为“程昱”。
郭颁《魏晋世语》中有一段:“初,曹操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文中指,早期曹操军队曾经严重缺粮,当时程昱想办法为曹操解决问题,于是在自己的县城里(东阿县)强夺粮食,为曹军供应三日的粮食,这些粮食当中据说更有不少人肉。这些行为令程昱的声誉受到严重的打击,更很可能是他毕生位不至三公的重要原因。
传说周宣王时,贤臣尹吉甫,听信继室的馋言,误杀前妻留下的爱子伯奇,而伯奇的弟弟伯封哀悼兄长的不幸,就作了一首悲伤的诗,尹吉甫听了以后十分后悔,哀痛不已。有一天尹吉甫在郊外看见一只从未见过的鸟,停在桑树上对他啾啾而鸣,声音甚是悲凉哀凄,尹吉甫忽然心动认为这只鸟是他的儿子伯奇魂魄所化,于是就说︰“伯奇劳乎,如果你是我儿子伯奇就飞来停在我的马车上”,话刚讲完这只鸟就飞过来停在马车上,于是尹吉甫就载着这只鸟回家,到家以后鸟又停在井上对屋哀鸣,而尹吉甫假装要射鸟,拿起弓箭就将继室射杀了,以安慰伯奇。虽然故事近神话,但伯劳鸟名却由“伯奇劳乎”一语而得。
伯劳:鸟名。又名鵙或鴂。额部和头部的两旁黑色,颈部蓝灰色,背部棕红色,有黑色波状横纹。吃昆虫和小鸟。善鸣。《诗.豳风.七月》七月鸣鵙毛传:鵙﹐伯劳也。
另外还有成语“劳燕分飞”的典故也出自伯劳鸟。鸟文化在民间历史悠久。
西晋末年,北方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骚扰,北部边疆很不安宁。晋怀帝任命名将刘琨为并州刺史,驻守晋阳城。
有一年,匈奴骑兵五万人马入侵,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当时晋阳城里守军不过两千,刘琨一面调集军队准备死守,一面派人出城求援。匈奴骑兵几次攻城,刘琨指挥守军沉着应战,占据有利地势英勇抗击,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几天过去了,援军还未来到。城里的兵力在减弱,粮食在减少。刘琨急得团团转。
一天晚上,刘琨登上城楼巡察。这时,城里城外一片寂静,一轮明月挂在空中,月光下,远处匈奴骑兵的营地隐约可见。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那一声声凄厉的长啸,在夜深人静时传得很远,传到匈奴的兵营,把匈奴兵惊醒了。匈奴兵营里发出一阵骚动。
这一下启发了刘琨,他想起了当年项羽的八千兵马被“四面楚歌”唱败的故事,想出了一个计谋。刘琨忙叫人取来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胡笳,朝匈奴兵营吹奏起来。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又像是年轻的妻子在思念在外的丈夫……
刘琨一遍遍地吹奏着那深情的乐曲,连自己也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这时,忽然有人发现匈奴兵营有了动静,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将军,那边有人在哭。”卫兵报告刘琨。“注意劝静,严密防守。”刘琨及时作了布置,然后回营房和众将商量对策。第二天一早,卫兵赶来报告,说匈奴兵已经全部撤走了。刘琨听了,好似卸下了千斤重担。
原来,昨夜刘琨的胡笳曲勾起了匈奴人的思乡之情,并很快感染了大部分将士。他们士气低落,有人还结伙逃回去了。匈奴首领眼看将士们已无心作战,就下令连夜撤兵,退回家乡去了。
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佳话。
蟾宫折桂,也有一此传说和掌故。其中以明初宋濂的《重荣桂记》所叙最详。
文章说江西庐陵周孟声与其子学颜都是读书人,在当地很有名气。其家在吉水泥石村,院内有棵大桂树,枝叶繁荣,树荫可遮盖二亩地面。元末动乱中房屋被焚毁,树也被烧死,树枝被砍做烧柴,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到明初天下安定,老树干竟发出新芽,不几年,便又郁郁葱葱。有人说,此树经火之后,外焦内枯,现发新芽,事出反常,恐非好兆。也有人说,草木无知,却得风气之先。当年寇准病故,人们为凭吊他插下的竹枝竟都生笋,田氏兄弟闹分家,其家的荆树无故枯萎,兄弟和好不分,树又复荣,可见周家又将复兴。不入,学颜之子仲方考中进士,人们就都认为此树重荣是祥瑞了。祥瑞之说本出迷信,牵强附会的以自然现象解释社会现象,毫无可取,但从老树重荣中,亦可看到桂的顽强生命力。
汉晋以后,又有月中桂树的传说盛行,《太平御览》引《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树”。到了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则进一步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有一位吴刚因学仙术违规被罚在月宫砍桂,每砍一斧,桂树的创伤就会立即愈合,因此吴刚常年在月宫砍桂而始终砍不倒树。关于月中桂树的传奇故事被古人演绎附会得五花八门,尤其以唐宋两代为盛。月中桂树又被命名娑罗树、骞树,月中桂树的果实每年四五月后飘落人间,称“月中桂子”。反映了古人对月中桂树的确深信不疑,文人学士每当中秋望月,吟诗作服,都把月中桂树、桂子作为常用的典故。因有月中桂树的传说,所以人们又称月亮为“桂月”、“桂宫”、“桂窟”、“桂轮”等。在古希腊,人们常以月桂树叶编成冠冕,奉献给英雄或诗人,以表示崇敬。后来在英国还有“桂冠诗人”的称号,开始是大学授予,到英王詹姆斯一世时,便成为王室御用诗人的专称。月桂属樟科长绿乔木,春季开花,原产地中海地区,与中国桂相近但不同科。中国也有桂冠之说,是以带桂枝编制的,取其清香高洁。三国时魏国繁钦的《弭愁赋》中有“整桂冠而自饰,敷綦藻之华文”之句,意思是编织桂冠来打扮自己,铺排像锦绣一样华美文字。因为桂清香高洁,人们早就用它来形容、评价人物。汉武帝曾问东方朔,孔子和颜渊谁的道德最高尚,东方朔说:颜渊的道德是高尚的,但他只像一山桂花,独自芳香,孔子的道德像春风一样浩荡,天下万物都受其化育熏陶。 在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场,每年秋闱大比刚好在八月,所以人们将科举应试得中者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红楼梦》第九回仲林黛玉听说贾宝玉要上学了,就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以蟾宫折桂比喻科场得意,也表现出古代人民对月亮的美好向往。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桓温在北伐时路过金城,见到自己早年任琅琊内史栽种的柳树已经有十围那么粗壮,不由得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柳,泫然泪流。桓温流的是多少志士仁人恢复神州的英雄泪。
“大丈夫既不能流芳百世,亦不复遗臭万年!”
桓温在五十多岁最后一次北伐中原失败后觉得自己日薄西山,今后将不再有机会北伐中原完成恢复神州青史留名的梦想的时候,抚着床边的枕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如何?”
桓温在任荆州刺史时举兵溯大江逆流直上讨伐盘踞在蜀地的成汉政权,途径长江三峡只见绝壁天悬,腾波迅急,遂发出此叹。
“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虚,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诸君颇闻刘景升不?有大牛重千斤啖刍豆十倍于常牛负重致远曾不若一羸牸。魏武入荆州烹以飨士卒于时莫不称快。”
公元三零六年,司马越毒死晋惠帝,立晋怀帝,自己与清谈派首领“口中雌黄”的王衍把持朝政,结果政权被北方匈奴刘渊推翻。二十多年后东晋明帝派桓温率军收复洛阳,桓温不胜感慨王衍等人使神州陆沉,繁华的洛阳变成一片废墟。
一、周武郑王——成都俚语,外地人可能一头雾水了,但本地人一听就明白,就是穿着得体,像模像样,舒舒气气的意思。这是贬人时说bai的,也有真正褒奖时用此语的,如像说:不错不错,你这个事情整得巴适,du做得周武郑王的。这儿的周武郑王,就是指事情做得周全齐楚有条有理的意思了。
总之,在成都人口里,周武郑王本身绝对是一个褒义性zhi词语。
二、出处:
众所周知,它的由来或曰出处,只见于传统启蒙读本《百家姓》,现在的小孩儿好多还能朗朗背诵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楮卫,蒋沈韩杨……明确这个出处,当然可以解决一个问题,即“周吴郑王”,被成都人活学活用为dao“周武郑王”并流行开来流传下去,只能是在《百家姓》诞生之后。坐得实这个俗语产生的年代问题,但最难解答的还是《百家姓》中极寻常的这个姓氏用语,在成都人口里会版演化成了权这般模样,演绎出了齐楚周全之类的含义,而且,《百家姓》中那么多四言八句,偏偏此前此后都不用,独独只挑中了这第二句!这就有点意思了。
杜康酒名声大振,还有一段趣闻: 传说杜康在白水康家卫开了一个酒店。
东晋“竹林七贤”中的名士刘伶,以饮酒闻名天下。一天,刘伶从这里路过,看见酒店门上贴着一幅对联:“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盅海底眠”。
横批:“不醉三年不要钱”。刘伶看了,不禁哈哈大笑,心想,我这个赫赫有名的海量酒仙,哪里的酒没吃过,从未见过这样夸海口的。
且让我把你的酒统统喝干,看你还敢不敢狂?接着,刘伶进了酒店,杜康举杯相敬。谁知,三杯下肚,刘伶只觉天旋地转,果然醉倒了,跌跌撞撞地回家去,一醉三年。
三年后,杜康到刘伶家要酒钱。家人说,刘伶已死去三年了。
刘伶的妻子听到杜康来讨酒钱,又气又恨,上前一把揪往杜康,哭闹着要和杜康打人命官司。杜康笑道:“刘伶未死,是醉过去了。”
他们到了墓地,打开棺材一看,刘伶醉意已消,慢慢苏醒过来。他睁开睡眼,伸开双臂,打了一个大呵欠,吹出一股喷鼻的酒香,得意地说:“好酒,真香啊!”这就是民间至今还流传的“杜康造酒醉刘伶”的故事。
至今,在白水县大杨乡康家卫村杜康墓对岸,一小溪之隔,便是刘伶之墓,石砌而就。古代流传下来的《杜康造酒醉刘伶》一书中写道:“天下好酒数杜康,酒量最大数刘伶,……饮了杜康酒三盅,醉了刘伶三年整。”
当然,这是夸张的民间传说。但杜康酒确实有“开坛香十里,隔壁醉三家”的美誉。
据记载,刘伶平日少言寡语,惟以饮酒为乐事。常纵酒狂饮,数日不止,刘伶常带着酒,并命人拿着铁锹跟在后面,嘱令说,“我如果醉死了,就地把我埋掉。”
刘伶的妻子见他嗜酒如狂,苦苦劝说,刘伶对妻子说:“要我戒酒可以,但是我自己总下不了决心,只能向鬼神的力量才能戒掉,你快去置办酒肉敬鬼神吧!”妻子听了十分高兴,马上准备了酒肴,要刘伶对鬼神起誓,哪知刘伶在神前祝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说罢取过酒肉大吃狂喝,顷刻间,喝得烂醉如泥。
某日,妻子酿制了一大缸酒,刘伶见了又要酒喝,妻子说:“待酒熟之后,让你喝个大醉。”酒熟了,妻子唤刘伶喝酒,刘伶兴冲冲地揭开了酒盖,酒香扑鼻,刘伶忍不住俯身就喝,妻子一把将他推进了酒缸,随即压上了盖子,气恼地对缸中的刘伶说:“这回叫你喝个够!”三天以后,刘伶妻听缸中寂然无声,急忙打开缸盖,发现缸中酒已见底,刘伶垂头坐于酒糟上,妻以为刘伶死了,急得大声呼叫,谁知刘伶慢慢地抬起头,笑着对妻子说:“。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