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和苏秦是师兄弟,师父是鬼谷子 史书原文:苏秦(1)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2),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3)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4)张仪(5)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6),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7)。
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因而数让(8)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9)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10),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11)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12)。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13),独张仪可耳。
然贫,无因以进(14)。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
子为我阴奉之(15)。”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
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16),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17),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18)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
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19)!”张仪既相秦,为文檄(20)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21)笞我。
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22)城!”(出自《史记·张仪列传第十》)解释:(1)苏秦:东周洛阳人,向鬼谷先生求学。战国时著名纵横家。
最初劝说秦惠王并吞天下,不被采纳,后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合纵抗秦,佩六国相印,为纵约长,归赵,赵封为武安君,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2)相约从(音纵)亲:从亲,除秦国以外南北各国合纵相亲,相互支持,结为一体共同抗拒秦国。
从,通“纵”。(3)念:想。
引申为考虑。(4)微感:暗中劝说。
微:暗暗地,悄悄地。(5)张仪:魏国人,曾与苏秦服事鬼谷先生,学习游说之术。
是战国时连横家代表,担任秦国相以后,十九年出将入相,游说六国服从秦国。(6)今秦已当路:当路,指当权。
(7)上谒求见苏秦:谒:名帖。上写姓名、籍贯、官爵和拜见事项。
(8)数让:数,屡次。让:责备,责怪。
(9)宁:岂,难道。(10)苦赵:困扰赵国。
苦:困苦。引申为困扰。
(11)舍人:家臣。王公显贵的侍从宾客或左右亲近的人。
(12)吾殆弗如也:我大概比不上他呀。殆:大概,恐怕。
(13)能用秦柄者:能够掌握秦国权力的。柄:权柄,权力。
(14)无因以进:没有机会求得引荐。进:引荐。
(15)阴奉之:暗中侍奉张仪。(16)客卿:在本国作官的外国人,以客礼待之,称为客卿。
(17)赖子得显:依靠你得到发达。显:有名誉有地位。
(18)感怒:激怒。(19)仪宁渠能乎:宁渠:难道,哪里。
《索隐》:“渠音距,古字少,假借耳。”(20)文檄(音席):文书。
檄:长两尺的木简,古代有征召或宣告等事,写在檄上传发出去。(21)若:汝也。
你,你的。(22)而:你。
白话文:苏秦已经说服赵王而得以去与各国结缔合纵相亲的联盟,但是他害怕秦国攻打各诸侯国,在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又考虑到没有合适的人可以派到秦国,于是暗中派人指引张仪说:“您当初和苏秦交情很好,现在苏秦已经当权,您为什么不去结交他,以实现你的愿望呢?”于是张仪前往赵国,呈上名帖,请求会见苏秦。苏秦告诫门下的人不许为张仪引见,又让他好几天不能离去。
不久,苏秦才接见了他。让他坐在堂下,赐给他奴仆侍妾吃的饭菜,还屡次责备他说:“凭您的才能,却让自己穷困潦倒到这样的地步。
难道我不能推荐您让您富贵吗?只是您不值得录用罢了。”说完就把张仪打发走了。
张仪投奔苏秦,自认为都是老朋友了,从中可以得到好处,不料反而被羞辱,很愤怒。又考虑到诸侯中没有一个值得他侍奉的,只有秦国能困扰赵国,于是就到秦国去。
不久,苏秦对他的家臣说:“张仪是天下最有才能的人,我大概比不上他呀。现在,幸亏我比他先受重用,然而能够掌握秦国权力的,只有张仪才行。
但是他太贫穷,没有机会求得引荐。我担心他以小的利益为满足而不能成就大的功业,所以特地把他召来羞辱他,以激励他的意志,您替我暗中侍奉他。”
苏秦向赵王禀明这件事,发送金钱、财物和车马,暗中派人跟随张仪,和他投宿同一客栈,渐渐地接近他,并奉送车马金钱,凡是他需要的,都供给他,却不说明谁给的。张仪终于有机会拜见了秦惠王。
惠王任用他作客卿,和他商议攻打诸侯的计划。苏秦的家臣见任务完成了,要告辞离去。
张仪说:“靠您的相助,我才得到显贵的地位,正要报答您的恩德,为什么要离开呢?”家臣说:“我并不了解您,真正了解您的是苏先生。苏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破坏合纵联盟。
认为除了您没有谁能掌握秦国的大权,所以激怒先生发愤的意志,。
张仪到了秦国,凭他的口才,果然得到秦惠文王的信任,当上了秦国的相国。
这时候,六国正在组织合纵。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组成一支联军,攻打秦国的函谷关。
其实,五国之间内部也有矛盾,不肯齐心协力。经不起秦军一反击,五国联军就失败了。
在六国之中,齐、楚两国是大国。张仪认为要实行“连横”,非把齐国和楚国的联盟拆散不可。
他向秦惠文王献了个计策,就被派到楚国去了。张仪到了楚国,先拿贵重的礼物送给楚怀王手下的宠臣靳尚,求见楚怀王。
楚怀王听到张仪的名声很大,认真地接待他,并且向张仪请教。张仪说:“秦王特地派我来跟贵国交好。
要是大王下决心跟齐国断交,秦王不但情愿跟贵国永远和好,还愿意把商于(今河南淅川县西南)一带六百里的土地献给贵国。这样一来,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得了秦国的信任,岂不是两全其美。”
楚怀王是个糊涂虫,经张仪一游说,就挺高兴地说:“秦国要是真能这么办,我何必非要拉着齐国不撒手呢?”楚国的大臣们听说有这样便宜事儿,都向楚怀王庆贺。只有陈轸提出反对意见。
他对怀王说:“秦国为什么要把商于六百里地送给大王呢?还不是因为大王跟齐国订了盟约吗?楚国有了齐国作自己的盟国,秦国才不敢来欺负咱们。要是大王跟齐国绝交,秦国不来欺负楚国才怪呢。
秦国如果真的愿意把商于的土地让给咱们,大王不妨打发人先去接收。等商于六百里土地到手以后,再跟齐国绝交也不算晚。”
楚怀王听信张仪的话,拒绝陈轸的忠告,一面跟齐国绝交,一面派人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商于。齐宣王听说楚国同齐国绝交,马上打发使臣去见秦惠文王,约他一同进攻楚国。
楚国的使者到咸阳去接收商于,想不到张仪翻脸不认账,说:“没有这回事,大概是你们大王听错了吧。秦国的土地哪儿能轻易送人呢?我说的是六里,不是六百里,而且是我自己的封地,不是秦国的土地。”
使者回来一回报,气得楚怀王直翻白眼,发兵十万人攻打秦国。秦惠文王也发兵十万人迎战,同时还约了齐国助战。
楚国一败涂地。十万人马只剩了两三万,不但商于六百里地没到手,连楚国汉中六百里的土地也给秦国夺了去。
楚怀王只好忍气吞声地向秦国求和,楚国从此大伤元气。
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战国末期,秦国向魏国接连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魏国无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军占领了。到公元前273年,秦国又一次向魏国出兵,势头空前猛烈。
魏王把大臣们召来,愁眉苦脸地问大家有没有使秦国退兵的办法。大臣们由于经过多年的战乱,提起打仗就吓得哆嗦,谁也不敢谈“抵抗”二字。在这大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多数大臣都劝魏王,用黄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为代价,向秦王求和。
谋士苏代听了这些话,很不以为然,忙上前对魏王说:“大王,他们是因为自己胆小怕死,才让您去卖国求和,根本不为国家着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虽然暂时满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国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要魏国的土地没割完,秦军就不会停止进攻我们。”
说到这里,苏代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别人劝他快用水去浇灭大火,但他不听,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灭火反而能助长火势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着魏国土地去求和,不就等于抱着柴草救火吗?”
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魏王只顾眼前的太平,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到公元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1、裂土封侯。 即将“天下”的全部版土分成若干个小块,通过“封邦建国”或“裂土封侯”
的形式,按照血缘和宗法的远近、战功与政绩的大小,交给自己宗子宗孙、亲戚和功臣等人去独立管理。
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七年》:“故《诗》曰:‘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参考来源:/view/109844.htm
希望有助于你的问题研究
杭州图书馆
"管宁割席"的故事,载于《世说新语·德行》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宁好学,结交了几个后来很著名的学友,一个叫华歆,一个叫邴原,三个人很要好,又很出色,所以当时的人把他们比为一条龙,华歆是龙头,邴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他们最尊敬的大学者是当时著名的陈仲弓,陈仲弓的学识行为成了他们的追求目标。但是,龙头华歆和龙尾管宁之间,曾发生过一件著名的绝交事件,后人称之为“管宁割席”,这是出于《世说新语》记载。
当时,他们求学的时候,常常是一边读书,一边劳动,正是所谓的知行合一,并不是一味的书呆子。有一天,华歆管宁两个,在园中锄菜,说来也巧了,菜地里头竟有一块前人埋藏的黄金,锄着锄着,黄金就被管宁的锄头翻腾出来了。金子谁不喜欢呀!但是华歆管宁他们平时读书养性,就是要摒出人性中的贪念,见了意外的财物不能动心,平时也以此相标榜。所以这时候,管宁见了黄金,就把它当做了砖石土块对待,用锄头一拨就扔到一边了。
华歆在后边锄,过了一刻也见了,明知道这东西不该拿,但心里头不忍,还是拿起来看了看才扔掉。这件事说明,华歆的修为和管宁比要差着一截。过了几天,两人正在屋里读书,外头的街上有达官贵人经过,乘着华丽的车马,敲锣打鼓的,很热闹。管宁还是和没听见一样,继续认真读他的书。华歆却坐不住了,跑到门口观看,对这达官的威仪艳羡不已。车马过去之后,华歆回到屋里,管宁却拿了一把刀子,将两人同坐的席子从中间割开,说:“你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后世的所谓割袍断义,划地绝交,就是从这里来的。
[编辑本段]解释
兄弟如衣服,所谓连襟吧。割袍断义就是指兄弟绝义,而划地绝交是好像古代两个人在一个地方读书,其中有个人看到窗外有个女的走过就看那女的,另一个人就把他们两和坐的席子隔开以示不与其同流合污,所谓划席绝交也,又为划地绝交。割袍断义
“割袍断义”即“管宁割席” 「管宁割席」的故事,载于《世说新语·德行》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 管宁:字幼安。魏文帝征他为太中大夫,明帝有征他为光禄勋,都固辞不就. 华歆:字子鱼。东汉末举孝廉,任尚书令. 捉:拾拣。 轩冕:古时候卿大夫的车服. 废:放下. 「译文」 管宁好学,结交了几个后来很著名的学友,一个叫华歆,一个叫邴原,三个人很要好,又很出色,所以当时的人把他们比为一条龙,华歆是龙头,邴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他们最尊敬的大学者是当时著名的陈仲弓,陈仲弓的学识行为成了他们的追求目标。 但是,龙头华歆和龙尾管宁之间,曾发生过一件著名的绝交事件,后人称之为“管宁割席”,这是出于《世说新语》记载。 当时,他们求学的时候,常常是一边读书,一边劳动,正是所谓的知行合一,并不是一味的书呆子。有一天,华歆管宁两个,在园中锄菜,说来也巧了,菜地里头竟有一块前人埋藏的黄金,锄着锄着,黄金就被管宁的锄头翻腾出来了。 金子谁不喜欢呀!但是华歆管宁他们平时读书养性,就是要摒出人性中的贪念,见了意外的财物不能动心,平时也以此相标榜。所以这时候,管宁见了黄金,就把它当做了砖石土块对待,用锄头一拨就扔到一边了。 华歆在后边锄,过了一刻也见了,明知道这东西不该拿,但心里头不忍,还是拿起来看了看才扔掉。这件事说明,华歆的修为和管宁比要差着一截。 过了几天,两人正在屋里读书,外头的街上有达官贵人经过,乘着华丽的车马,敲锣打鼓的,很热闹。管宁还是和没听见一样,继续认真读他的书。华歆却坐不住了,跑到门口观看,对这达官的威仪艳羡不已。车马过去之后,华歆回到屋里,管宁却拿了一把刀子,将两人同坐的席子从中间割开,说:“你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后世的所谓割袍断义,划地绝交,就是从这里来的。
割股奉君典故:
相传在春秋时代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诸子争夺王位,公子重耳(晋文公)被赶出了晋国,在外避难时历经艰苦饥饿难忍受尽歧视,先锋营首领介子推等大臣跟随重耳忠心耿耿,在国外流亡长达19年。
在最困苦的情况下,重耳流亡到卫国,饥不能行,众臣采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忠臣介子推偷偷的进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送给重耳。
重耳接过来狼吞虎咽吃了个精光,这才问从哪儿来的肉菜汤,旁边的大臣告诉是介子推从大腿割下来的;重耳听了感动得泪如雨下。
扩展资料:
割股奉君后续故事:
重耳终于当上晋国国君,即春秋五霸的晋文公。他大肆封赏当年跟随他的有功之臣,偏偏就忘了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摆功请赏,他抛弃功名利禄,背着老母亲从故里夏县裴介村往西北,隐居到绵山。倒是他的邻居解张为他抱不平,写了一首诗。
晋文公见诗后,才想起介子推,急忙派人召他回绛受封。当听报说介子推跑到绵山上,晋文公亲率百官赶到绵山,四处寻找,百般呼叫,介子推却始终不肯出来,近臣孤偃对晋文公说:"介子推事母至孝,如果放火烧山,他为了救母亲,肯定要跑出来。"
晋文公听了,就急令放火烧山,为的是逼介子推出来。待火熄灭后,人们进山寻找发现介子推和他母亲相抱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晋文公见状悲痛欲选。此时正是清明前三天,晋文公便下令全国人清明节前三天不得生火煮食,皆食冷食,并定为寒食节。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割股奉君
寸土尺金 【成语】寸土尺金 【读音】cùn tǔ chǐ jīn 【释义】比喻土地收益极高,极其贵重。
【出处】《清·杨懋建《帝城花样·纫芗传》:“当万葩竞秀时,培植妙卉,寸土尺金,顾令此无足重轻之小草,蔓延庭阶,大是恨事。” 怀土之情 怀:怀念;土:故土,家乡。
怀念故乡的情感。 出处 汉·班彪《王命论》:“悟戍卒之言,断怀土之情,高四皓之名,割肌肤之爱。”
泰山不让土壤 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出处 《史记·李斯无传》:“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故土难离 词 目 故土难离 发 音 gù tǔ nán lí 释 义 故土:出生地,或过去住过的地方,这里指故乡、祖国。
难于离开故乡的土地。形容对家乡或祖国有无限的眷恋之情。
上古时代,我国有“社稷祭祀”制度,把国家称为“社稷”。《白虎通》曾设王者为何有“社稷”之问答云:“为天下求福报功。
以‘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一一祭之也,故封土立‘社’,‘社’为‘土神’;谷物众多,不可遍及祀, 故封谷立‘稷’,‘稷’为‘谷神’之长”。
这就是说,当时国家统治者,重视土壤和粮食,认为“神”可以引出万物,祭“神”可以保障五谷丰登。祭祀“土神”“谷神”的地方叫做“社稷”。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译文 咸丘蒙说:。《诗经》上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舜之父)怎能不做他的臣子? 孟子说:这首诗,不是这个意思。
说的是【(作者抱怨)为‘王事’而不能奉养自己的父母】。是说【都是君王的事,只有我有才能、更辛苦】。
所以,解说《诗经》的人,不能因为文字(对文字望文生义)影响了对诗的辞句的理解;不能因为辞句而影响了对诗的主题的理解。要通过自己对诗的领会,去理解作者的思想;这才能懂得诗的真正含义。
如仅仅停留在辞句的表面意义,那么,《云汉》诗中有『周馀黎民,靡有孑遗』就成了【‘周’剩下的老百姓,没有再活下来的了】——如果这是真的,那‘周’就没有后代了。 示例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七年》:“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成语 解释 本乡本土 土:乡土。
本地或家乡 兵来将敌,水来土堰 敌:对抗;堰:拦河坝。敌人来了派将军抵挡,大水来了用土去掩盖。
比喻针锋相对,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簸土扬沙 簸:扬。指虚张声势 不习水土 习:习惯,适应。
指不能适应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 积土成山 累土可以堆成山,比喻积少成多 开疆辟土 开:开拓;疆:边疆;辟:开辟;土:国土。开拓疆域,扩展领土 安土重迁 土:乡土;重:看得重,不轻易。
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半截入土 截:段。
半段身子埋入土内。比喻人在世不久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比喻不管对方使用什么手段,总有相应的对付方法。 不服水土 不能适应移居地方的气候和饮食习惯。
寸土必争 即使是一点点土地,也要和敌人争夺。形容对敌斗争毫不退让。
寸土不让 一寸土地也不让人。 寸土尺地 寸、尺:比喻很少。
形容极少的土地。 撮土焚香 撮土:用手把土聚拢成堆。
指旧时迷信的人在野外撮土代替香炉,烧香敬神。 大兴土木 兴:创办;土木:指建筑工程。
大规模地盖房子。 粪土不如 还比不上粪便和泥土。
形容极无价值的东西。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
后称分封诸侯。 风土人情 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根生土长 当地出生长大。也指世代居住。
故土难离 故土:出生地,或过去住过的地方,这里指故乡、祖国。难于离开故乡的土地。
形容对家乡或祖国有无限的眷恋之情。 广土众民 土地广阔,人民众多。
皇天后土 皇天:古代称天;后土:古代称地。指天地。
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灰头土面 满头满脸沾满尘土的样子。
也形容懊丧或消沉的神态。 怀土之情 怀:怀念;土:故土,家乡。
怀念故乡的情感。 挥金如土 挥:散。
把钱财当成泥土一样挥霍。形容极端挥霍浪费。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把土堆起来可以成山,把水蓄起来可以成海。比喻积少成多。
卷土重来 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 列土封疆 列:同“裂”;封疆:划定疆界。
帝王将土地分封给大臣。 裂土分茅 古代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的泥土授予被封的人,象征授予土地和权力。
累土至山 比喻由小到大,积少成多。 茅茨土阶 茅草盖的屋顶,泥土砌的台阶。
形容房屋简陋,或生活俭朴。 面如土色 脸色呈灰白色。
形容惊恐之极。 猕猴骑土牛 比喻职位提升很慢。
普天率土 普天:整个天下;率土:指四海之内。指全中国或全世界。
软红香土 形容都市的繁华。 视如土芥 芥:小草。
看作象泥土,小草一般轻贱。比喻不放在眼里。
食毛践土 毛:指地面所生之谷物;贱:踩。原意是吃的食物和居住的土地都是国君所有。
封建官吏用以表示感戴君主的恩德。 水来土掩 大水来了,用土。
指孝子割自己腿上的肉来治疗父母的疾病。
周得闻,字君升,清朝吴县人。他天性至孝,五十多岁时,割自己的肉治疗母亲的疾病。母亲去世时,他极为悲痛,于是发愿常斋,并持诵金刚经,预定三年之内念满若干遍。他日夜不停地勤诵,致使眼睛生翳,看不见任何东西。虽然双眼失明,他仍不停地诵经,当他快念完时,双眼竟然复明。知道的人都认为这是他的孝心所感动,也是金刚经的功力所致。有一天,他手里的念珠在路上掉落数粒,直到返家想起时,竟在家中的地上捡得,确实是原来的念珠,因此撰写了一篇《还珠记》,记载这段逸事。他屡次有好报,感到神力加倍,因此更加勤诵不辍。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9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