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桥>
万寿桥,位于富阳市万市镇万市村。此桥“在槎源坞口距万氏镇数百步一名万氏桥相传为贞女万月娘建今人皆呼为万氏桥清光绪二十三年重修。”“按旧志列南新乡明邑人罗贵募缘重修。”《新登县志》光绪年编。
万寿桥座落于万市村,横跨万市溪,桥东侧距今万市集镇一百五十余米,西侧距老万市镇百余米。万寿桥年久失修,东首桥墩有塌陷状,但桥面今年经部分修整。
万寿桥系石砌双孔拱桥,桥面全长21.1米,宽4.3米,系青石板铺成,两侧桥堍均有十五个台阶系青石板砌成。桥高5.2米,两孔阔10米,两孔边由73块石条砌成(石条长为90厘米,阔为49厘米,厚23厘米)两孔中间有分水鳌头高3米,斜面长3.5米,头共底阔3.9米。
据当地长者传说:此桥是继老万市桥后所建(老万市桥系明邑人罗贵募建)时隔数十年。故称新万市桥。又传:原万市村两兄弟为山界纠纷打官司,路径万市溪,山溪水急,难以过溪,折回,怒消,均认为赴城打官司,必然双方倾家荡产,故经族人调和后,出钱造此桥,造福于人,以求和好长寿,故名万寿桥。
万圣节的典故 在西方国家,每年的十月三十一日,有个Halloween,辞典解释为 “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译作:万圣节之夜。
关于万圣节,人们或多或少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知:知道万圣节期 间,许多公共场所乃至居家院落,都会布置上很多装璜,诸如各式鬼怪 呀、南瓜灯呀、还有黑猫以及巫婆的扫帚之类;孩子们会穿上每年不一 样的万圣节服装,拎着南瓜灯的提篓去挨家挨户地讨糖,说是“trick or treak”。除此之外,你还想多知道一点吗?我们在此简单介绍一下 万圣节的由来与习俗。
一、万圣节的由来: 关于万圣节由来的,传说最多的版本认为,那是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 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德鲁伊特人。
德鲁 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鲁伊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种怪异 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系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他们游 走于村落间。这在当时实则为一种秋收的庆典;也有说是“鬼节”,传说当年死 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 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
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鬼魂,同时 也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 在中世纪的中欧,曾有过基督教摧毁异教徒的历史。
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庆 典从未真正消除,不过以巫术的形式出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万圣节 里,还留有巫婆的扫帚、黑猫、咒语等痕迹。
二、Halloween一词的产生: 很多民族都在万圣节前夜有庆典聚会,这又被叫做“All Hallow E'en”、“The Eve of All Hallows”、“Hallow e'en”,或者“The eve of All Saintas'Day”。最终约定俗成演变成了“Halloween”,中文意译成了万圣节之 夜。
三、“Trick or treat”的传说: 孩子们今天着装挨家要糖的习俗,据说起源于爱尔兰。古西欧时候的爱尔兰 异教徒们,相信在万圣节前夜鬼魂会群集于居家附近,并接受设宴款待。
因而, 在“宴会”结束后,村民们就自己扮成鬼魂精灵,游走村外,引导鬼魂离开,避 邪免灾。于此同时,村民们也都注意在屋前院后的摆布些水果及其他食品,喂足 鬼魂而不至于让它们伤害人类和动物或者掠夺其他收成。
后来这习俗一直延续下 来,就成了孩子们取笑不慷慨之家的玩笑。 至于南瓜灯也至少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是人挖空了南瓜又刻上鬼脸点上烛火 用以驱散鬼魂的;另一种说是鬼魂点上的烛火,试图骗取人们上当而跟着鬼魂 走,所以人们就在南瓜表面刻上一个嘲讽的脸面,用以调笑鬼魂:哼!傻瓜才会 上你的当。传说因为首用南瓜的是一位爱尔兰人Jack,所以人们又将鬼脸南瓜灯 叫做Jack-O-Lantern。
四、现在的万圣节 万圣节流传到今天已经完全没有了宗教迷信色彩,它成了一个孩子们的节 目,也是年轻人化装舞会的节目。 社会对节日的活动也一直做着正面的引导:要求大人教育孩子们不做恐吓性 的恶作剧,也要求大人带孩子一起出门(一般是大人架车停在路边,小孩去敲门 讨糖)。
大人应该要求孩子只许去门口有节日布置的并点了灯的人家,否则不去 打扰。另外讨糖过程的始终必须站在大门口等待,不许进屋,讨回的糖也要交大 人检查后才许吃。
对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给自家制作的食品也不给未包装的 食品。 公共场合以及居家周围的节日布置都是自愿的。
鬼脸南瓜灯、白网黑蜘蛛 等,都是节日的装点,已全然没有骇人之鬼魅色彩。有的女学生还端端在这时候 会买一对南瓜或者鬼骷髅的耳环来佩带。
如果有哪家的布置做得过分恐怖了,会 遭到有关方面的制止,媒体也会令其暴光,让公众指责。 万圣节的服装,也是万人万相,不是单调的大鬼小鬼了。
有许多渠道教授人 们如何制作万圣节服装。比如说制作最简单的鬼服就用一张白床单顶在头上,别 忘了扣两个洞留出眼睛就是;若是要扮演魔术师,就穿上黑衣黑裤,再戴上黑礼 帽,并在礼帽与头顶之间藏一只绒毛小兔备用;还教大人如何把孩子打扮成小天 使,白衣白裤,再从背后怎么绑一个手电筒在头上;也有教如何把孩子打扮成他 们喜欢的卡通形象的。
当然服装、道具业的商人们,就更有文章可做了。 学校在万圣节是不放假的。
有时学校出面组织晚会,有时不甘寂寞的学生们 也会自己主办小型晚会;而朋友、家人间互寄贺卡祝万圣节快乐则成为每年十月 间流行的习俗。如今网际网路的发达使得送万圣卡更为方便经济,有的网站还别 出心裁地设计了各种具有声响动画效果的万圣卡,如: 等, 免费让大家使用。
总之,万圣节已成为西方人一个很普通的季节性节日。有很多人将此看作秋 的结束以及冬的到来。
万圣节一过,人们就开始期盼感恩节、圣诞节乃至新年 了。
你好! 杜鹃啼血的典故 很早很早以前,位于四川的蜀国有个国王,叫做望帝。
望帝是个人人爱戴的好皇帝。他爱百姓也爱生产,经常带领四川人开垦荒地,种植五谷。
辛苦了许多年,把蜀国建成为丰衣足食、锦绣一般的天府之国。 有一年,在湖北的荆州地方,有一个井里的大鳖成了精灵,幻成了人形。
可是,他刚从井里来到人间便不知何故死了。奇怪的是,那死尸在哪里,哪里的河水就会向西流。
于是,鳖精的尸体就随着西流水,从荆水沿着长江直往上浮,浮过了三峡,浮过了巴泸,最后到了岷江。当鳖精浮到岷山山下的时候,他突然活了过来,他便跑去朝拜望帝,自称叫做“鳖灵”。
说来也巧,鳖灵正碰见望帝愁眉不展,嗟呼长叹,便忙问为什么如此惆怅。望帝见到鳖灵,非常喜欢他的聪明和诚恳,便告诉了他缘故。
原来,有一大群被蜀人烧山开荒赶走的龙蛇鬼怪,不愿离开天府之国的宝地,更不情愿看到蜀人把自己的家园建成乐园,他们便使了妖术,把现在川西原来一带的大石,都运到夔峡、巫峡一带的山谷里,堆成崇山峻岭,砌成龙穴鬼窝,天天在那里兴风作浪,将万流归海的大水挡住了。 结果,水流越来越大,水位越来越高,将老百姓的房屋、作物甚至生命,埋葬在无情的洪水里面。
大片大片的梯田和平地,人们生活的地方,变成了又黑暗又污秽的海底。这种百姓遭殃受罪的情景已经很长时间了,可是谁也没有办法,望帝因而茶不思、饭不香,心中难受。
鳖灵听后,便对望帝说:“我有治水的本领,我也不怕什么龙蛇鬼怪,凭着我们的才智一定能战胜邪恶。 ”望帝大喜过望,便拜他做了丞相,令他去巫山除鬼怪,开河放水救民。
鳖灵领了圣旨,带了许多有本领的兵马和工匠,顺流来到巫山所在,和龙蛇斗了六天六夜,才把那些凶恶顽劣的龙蛇捉住,关在了滟?严碌纳侠喂乩铩=幼牛执烊嗣呛凸砉制炊妨司盘炀乓梗虐涯切┬岸窠苹µ墓砉肿阶。 卦诹宋咨较康墓砻殴乩铩H缓螅盍樽攀职盐咨揭淮穆沂呱剑涑闪速缦俊⑽紫俊⑽髁晟碌韧淝抗龋沼诮»慊谑窆奶咸旌樗匙牌甙倮锍さ暮拥溃蚨ºHチ恕J窆殖闪巳嗣窨道帧⑽锊崛牡奶旄? 望帝是个爱才的国王,他见鳖灵为人民立了如此大的功劳,才能又高于自己,便选了一个好日子,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将王位让给了鳖灵,他自己隐居到西山去了。
鳖灵做了国王,便是“从帝”。他领导蜀人兴修水利,开垦田地,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百姓过着快乐的生活,望帝也在西山过着清心寡欲的日子。
可是,后来情况慢慢起了变化。丛帝有点居功自傲,变得独断专行,不大倾听臣民的意见,不大体恤老百姓的生活了。
人们为此愁起来啦。 消息传到西山,望帝老王非常着急,常常食不好寝不安,半夜三更还在房里踱来踱去,想着劝导丛帝的办法。
最后,他还是决定亲自走一趟,进宫去劝导丛帝。于是,第二天早晨,他便从西山动身进城去访丛帝。
这个消息很快就被老百姓知道了,大家都诚心诚意地期望丛帝能悔过反省,便一大群一大群地跟在望帝老王的后面,进宫请愿,结果,便连成了很长很长的一支队伍。 这一来,反而把事情弄僵了。
丛帝远远地看见这种气势,心里起了疑惑,认为是老王要向他收回王位,带着老百姓来推翻他的。丛帝心中慌了,便急忙下令紧闭城门,不得让老王和那些老百姓进城。
望帝老王无法进城,他靠着城门痛哭了一阵,也只好无奈地回西山了。 可是,望帝老王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帮助丛帝清醒过来,治理好天下,他一定要想办法进城去。
他又想呀想呀,终于想到只有变成一只会飞的鸟儿,才能飞进城门,飞进宫中,飞到高树枝头,把爱民安天下的道理亲自告诉丛帝。于是,他便化为一只会飞会叫的杜鹃鸟了。
那杜鹃扑打着双翅飞呀飞,从西山飞进了城里,又飞进了高高宫墙的里面,飞到了皇帝御花园的楠木树上,高声叫着:“民贵呀!民贵呀!” 那丛帝原来也是个清明的皇帝,也是个受到四川百姓当成神仙祭祀的国王。 他听了杜鹃的劝告,明白了老王的善意,知道多疑了,心中很是愧疚,以后,便更加体恤民情,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好皇帝。
可是,望帝已经变成了杜鹃鸟,他无法再变回原形了,而且,他也下定决心要劝诫以后的君王要爱民。于是,他化为的杜鹃鸟总是昼夜不停地对千百年来的帝王叫道:“民贵呀!民贵呀!”但是,以后的帝王没有几个听他的话,所以,他苦苦地叫,叫出了血,把嘴巴染红了,还是不甘心,仍然在苦口婆心地叫着“民贵”! 后代的人都为杜鹃的这种努力不息的精神所感动,所以,世世代代的四川人,都很郑重地传下了“不打杜鹃”的规矩,以示敬意。
马革裹尸 mǎ gé guǒ shī
【典故】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释义】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成语故事】东汉时期,北方匈奴发生动乱,大将军马援率军前去镇压骚乱,他英勇杀敌,大破匈奴,平定了边境的动乱,皇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他62岁时,匈奴又侵东汉,马援请求带兵出战说:“男儿当死于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葬”,同年马援病死在军中。
一诺千金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妆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销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
同时曹邱生还故意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
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刘琨(271年—318年6月22日),字越石,西晋末年、十六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军事家,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
生平 早年生涯 刘琨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其祖父刘迈、父亲刘蕃都曾出任高官。
年轻时和祖逖要好,相约要做出一番事业,“闻鸡起舞”一词便出自他们二人的典故。但同时他也喜好奢靡虚浮的清谈风流,是以大富豪石崇为首的“二十四友”的成员。
八王之乱 刘琨历职太尉掾、著作郎、太学博士和尚书郎。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执政后,刘琨任记室督,又转从事中郎。
刘琨的姐夫是司马伦之子司马荂,所以刘琨父子兄弟以赵王姻亲并被委以重任,从而卷入了“八王之乱”的斗争中。司马伦篡位后,刘琨迁太子詹事。
永康二年(301年)三月,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聚兵数十万进攻洛阳。四月,司马伦以刘琨为冠军、假节,与孙会率领三万宿卫兵迎战司马颖于溴水(原出河南济源县,经孟县入黄河),因而麻痹轻敌,加之各部互不相从,不能统一指挥,司马颖趁势发动反攻,大败而还,因焚烧了河桥,才得以自保。
随著前线兵败,司马伦亲信、左卫将军王舆与洛阳城内诸将起兵反司马伦,率兵700余人由南掖门攻入皇宫,杀孙秀、孙会、士猗、许超等,囚司马伦,旋即赐死,迎惠帝自金墉城还宫。随后,司马颖、司马颐进占洛阳。
司马颖又派军南下阳翟,配合司马冏击降张泓等。六月,司马同率军数十万入洛阳,诏为后司马,执掌朝权。
司马冏因刘琨父兄名望很高,故未加罪,并且以其兄刘舆为中书郎,以刘琨为尚书左丞,转司徒左长史。 永宁二年(302年)骠骑将军司马乂与司马颙等里应外合攻杀司马冏,司马乂掌握朝权。
范阳王司马虓引刘琨为司马。 永安元年(304年)初,司马越发动兵变杀司马乂,迎司马颖进占洛阳,控制朝政。
是年七月,司马越等挟惠帝进攻司马颖,兵败东逃。司马颙乘机出兵攻占洛阳,迫惠帝与司马颖迁都长安,独专朝政。
永兴二年(305年),司马越再度起兵,西攻长安,司马颙战败。次年六月,司马越迎晋惠帝还洛阳,不久,司马颙与司马颖相继被杀。
王司马越执政后,以司马虓代刘乔为豫州刺史,刘乔举兵抵抗,刘琨率领突骑5000救司马虓,兵败与司马虓俱逃往河北,父母却陷于刘乔。司马虓领冀州,刘琨到幽州向王浚借突骑800,渡河击败刘乔,才救还父母。
接著,刘琨又与司马虓连败司马颖部,以功封广武侯,封邑2000户。在“八王之乱”中,刘舆、刘琨兄弟陷得很深,充当了这些人的帮凶。
征战并州 光熙元年九月,司马越为了扩张势力,派刘琨出任并州(今山西东部、河北西部)刺史、加振威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在此两年前匈奴王刘渊趁八王之乱已在并州起兵建立“汉”政权,后改称“赵”,史称前赵。
刘琨带领一千余人辗转离开首都洛阳,于元嘉元年(307年)春天到达晋阳(今山西太原)。当时的晋阳经历战乱,已成一座空城。
刘琨在左右强敌环俟的环境下安抚流民,发展生产,加强防御。不到一年晋阳就恢复了生气,成了东晋在匈奴敌后的少数几个割据政权之一。
当时的晋阳南面是强大的匈奴前赵,北面是正在崛起试图染指中原的拓跋鲜卑的代国,东面是和段部鲜卑结盟的幽州刺史王浚。刘琨和拓跋鲜卑首领拓跋猗卢结盟,和前赵石勒等大将的战斗互有胜负。
一个叫徐润的河南人因为懂得音律得到刘琨的重用,此人无能而飞扬跋扈。奋威将军令狐盛进言要刘琨除去徐润,反被徐润诬杀,造成其子令狐泥等人的反叛。
刘琨吸引了许多志愿抗击匈奴、羯人的志士,但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也使不少人离去。 建兴元年(313年),晋愍帝继位,封刘琨大将军、都督并州诸军事。
此时石勒在晋阳的东南襄国(今河北邢台)拥兵割据,势力日盛。他修书刘琨假意降晋,出兵消灭与刘琨有矛盾的王浚,而刘琨作壁上观。
建兴三年(315年)前赵刘曜击败刘琨,但因要攻打长安回兵。刘琨被晋愍帝封为司空、都督并冀幽诸军事。
次年刘曜攻破长安,西晋灭亡。 建兴四年(316年)石勒出兵进攻并州,刘琨不听劝阻全军尽出,中了埋伏大败,丢了并州,只身投奔鲜卑首领段匹磾。
建武元年(317年),刘琨率段部鲜卑的军队讨伐石勒,因段部鲜卑内部不和而流产。太兴元年(318年),段部鲜卑内斗,刘琨被段匹磾怀疑投入大牢,并于次年6月22日缢杀。
文化造诣 音乐 刘琨精通音律,创作了《胡笳五弄》,在传统的琴曲中加入北方游牧民族的音调,描写北方历经战乱的景象,抒发了思乡爱国之情。 曾经有一次前赵匈奴围攻晋阳。
刘琨登城清啸,半夜又奏胡笳(一说指挥一队士兵奏胡笳),匈奴人听到后思乡流泪,无心再战,撤兵而去。 诗文 刘琨的诗文激昂悲壮,充满对战乱中的流民的同情和抵抗敌人的决心。
被囚后所作的《重赠卢谌诗》更是其代表作。此诗前半段引用了姜子牙、管仲、陈平、邓禹等人的典故,表达对晋室的忠诚。
后半段描述了自己壮志未酬的心情:“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后人纪念 后来有很多人创作了诗作,纪念刘琨在社稷将倾之际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
譬如李白“刘琨与祖逖,起舞鸡鸣晨”,陆游“刘琨死后无奇士,独。
“鹏程万里”出自《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传说我国古代有一种鹏鸟,是一种名叫鲲的大鱼变成的。它的背长达几千里。每年六月,它都要飞往南海的天池,它把翅膀一拍,天池的水就被击起三千里的浪花。它乘着旋风,一下子能飞越九万里的高空。一些小鸟很不理解地问它:你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以外的天边呢?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故事,编了一句成语鹏程万里,用来比喻前程非常远大。
这个成语可解释为:鹏:传说中的大鸟;程:路程;万里:远大。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喻理想宏伟,前程远大。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立志是成功的起点,一个人只有具备明确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才会朝气蓬勃,勇往直前。志有高下之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志向,就像登山一样。有的人发誓要登上最高的山,有的人却只想攀上丘陵。登高山固然辛苦,只要坚持到底,必能如愿。那种“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岂是登丘陵的人所能感悟和企及的?唯有具备远大的理想,经过努力之后,才能取得骄人的成就,因为伟大的动力来自伟大的目标。
尾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为情而死的青年,“尾生与女子期于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尾生抱柱而死。” ——《史记-苏秦列传》 战国时代,九月十一,杭州,断桥畔,尾生站在桥畔,望着桥下的流水,依然是那样的波光粼粼、如同湖面上撒下了无数的碎银。水涨了,那女子也没来,尾生就傻等,一直抱着柱子到水把他淹没掉。唉,呆,当然,这是一个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爱情故事,后人誉为守情有义的典范。
《史记-苏秦列传》中首倡信若尾生:“今有孝如曾参,廉如伯夷,信如尾生。得此三人者以事大王,何若?”王曰:“足矣。”苏秦曰:“孝如曾参,义不离其亲一宿于外,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而事弱燕之危王哉?廉如伯夷,义不为孤竹君之嗣,不肯为武王臣,不受封侯而饿死首阳山下。有廉如此,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而事行进取于齐哉?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⑥,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有信如此,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却齐之强兵哉?”
班固《汉书》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也提到了尾生守信的故事:
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炫鬻者以千数,其不足采者辄报闻罢。
朔初来,上书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
说起“鹤”、“驾鹤”,最有名的当属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此诗气韵高妙,堪称绝唱,相传李太白为之搁笔。 我认为,此诗中“昔人”者为泛指,与“渔樵耕读、儒道释教”等都有关,也都无关。(此“教”,指各种外来宗教,如:伊斯兰教、犹太教、天主教,等)。 但此诗名扬天下之后,很多人,尤其是骚客文人,就把“鹤”与道家联系起来了。 例子很多,比如:
[唐] 李白:“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宋]黄昆:“乘鹤仙人去不回,空名黄鹤旧楼台”。
[元]郝经:“飘渺多飞仙,超摇有遗迹。前缶黄鹤来,重与添颜色”。
[明]倪静:“黄鹤仙人不复回,空余东水东流海”。
有清以来,这类诗词更多了,不再列举。特别要说的是,宋代皇帝大多崇道,更是推波助澜。看来,大局已定,凡是有“鹤”,就属道家,他人是不能染指啦!
但是,有人不这么看。 比如,元代有一“诗僧”释大圭,驻锡泉州紫云寺。他有诗《题黄鹤楼图》:“仙楼飘渺隔蓬莱,黄鹤西飞竟不回。依遍阑干秋水阔,征帆一叶汉阳来”。 虽然当时蓬莱已是道家修行之所,但佛门之人并不避讳这些话题、诗题。 可见,当时在佛、道之间,对“鹤、驾鹤”并无泾渭分明之见,反倒是局外人在“炒作”。 不过,以上所述,还不是主要论据。 第一、日本佛教“真言宗”是日本现在最大的佛教宗派,现有信徒一千余万人。其祖师就是“唐顺宗”时期,随“遣唐使”到我神州留学的“空海”大师。 公元805年,空海先到福州开元寺住了一个多月后,抵达唐都的“青龙寺”,晋见当时的高僧“惠果”大师。惠果初见空海,就对他十分器重,马上收空海为徒。空海在三个月内尽得大师真传。 惠果大师说,之所以急于倾囊相授,是因为自己年事已高,恐不久将“驾鹤而去”,希望空海能将“密宗”发扬光大。 公元805年12月,惠果大师圆寂。空海为大师撰写碑文后归国。 空海确实不负师望,开创“真言宗”,并成为大书法家,被称为篆、隶、楷、行、草“五笔和尚”。 此事在日本历史也有记载。
就“驾鹤西归”而言,我还没看到比之更早的记载。而“道家”在此时还未把驾鹤与仙去联系起来吧?
第二、清末民初,江南有一个“革命和尚”,曾赞襄国父孙中山先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伟业。其人姓苏,名戬,字子谷,法号“曼殊”,即近代史中著名的诗人、画家、小说家、革命家、佛学家“苏曼殊”大师。 他的详细生平、事迹不在此介绍,只讲一件事:
1910年,曼殊大师第二次西行去印度求佛,在印度“芒碣寺”参修一个月后,于1911年春回国。 就在回国后的第三天,他收到友人“景耀月”寄来的一首诗,对他的西行之举给予高度评价,将他比做古代传说中的“丁令威”,在灵虚山学道成仙,千年后“化鹤”而归。 诗中写道:“化鹤归来后,苏公号曼殊。爱君如海月,吐语似琼珠。解识佉卢古,能探梵语殊。天南有相忆,寄兴在虚无。”
另外 ,日后还有诗人“高吹万”给曼殊大师写信说:“近悉是月更将重赴蓬山,万里瀛程,视同咫尺;盈盈一水,往来如梭。挂碍尽除,身心具畅,闲云野鹤,欣羡可知”。
看来,曼殊大师这些好友在来诗、来信中,又是“化鹤归来”,又是“闲云野鹤”,不是以“道家”之言,亵渎了“佛门”中人吗?而曼殊大师仅以一笑纳之! 何也?
综上所述,本来“驾鹤西归”是唐代惠果大师首先发明的“四字真言”,但不知不觉间让附庸风雅的骚人墨客和道家子弟们给“盗用”了,日后又成了所谓“道家”的专利,好象与“鹤”相关的词都非“道家”莫属。如他人一用,就是“进错了道场、念错了经”。这是甚么逻辑啊,真是笑话!
对此笑话,早有先人道出真情:明代万历年间的进士“龚三益”有诗云:“仙人到处堪栖泊,幻出白云与黄鹤”。似此嘲弄之诗句,已直白得无须任何之解释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1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