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业萧条 萧条:冷落、凋敝。指各行各业都很冷落、不兴旺。形容社会的衰败。
繁荣昌盛 繁荣:兴旺发达;昌盛:兴旺。指国家兴旺发达,欣欣向荣。
繁荣兴旺 形容事业或经济状况发达昌盛,生机蓬勃。
根深叶茂 茂:繁茂。根扎得深,叶子就茂盛。比喻基础牢固,就会兴旺发展。
出处:汉·刘安《屏风赋》:“维兹屏风,出自幽谷,根深枝茂,号为乔木。”
根深枝茂 比喻基础牢固,就会兴旺发展。同“根深叶茂”。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的盛世,但比较公认的只有三次,即西汉盛世、大唐盛世和康雍乾盛世。
所谓的“盛世”在历史上是指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是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西汉盛世。
西汉盛世是指从“文景之治”到“武帝极盛”再到“昭宣中兴”时期,共持续了130年。据载,西汉文景之际:“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这个盛世的出现,代表着中国西汉王朝在那一时期成为了全世界最强盛的国家,能凌驾于西方的罗马。 文景之治是指中国汉文帝和汉景帝所统治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治世。
它奠定了其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将汉朝推上顶峰的基础。 汉初,社会经济薄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通常认为文景之治的主角是汉文帝与汉景帝。实际上,窦太后在文景之治时代所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
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是租率最终减为三十税一。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
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文帝生活也十分节俭,宫室内车骑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文帝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
汉文帝去世,汉景帝即位,初期平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以后,景帝开始专心打理朝政,据说景帝十分朴素,仁厚爱民。
除了平定七国之乱以外,从来没有大规模用过兵,和匈奴的战争始终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内,依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文帝之皇后窦太后尊崇道家,因此汉景帝与窦氏宗族都必须学习道家学说。
景帝崇尚黄老之说,减少刑罚,减少赋税,兴修水利,提倡农业,要求人心不服的案子进行重审,以免冤狱发生。百姓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创造了大量财富,其间百姓富裕,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安乐。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史称:“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王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是中国皇权专制社会的第一个盛世。
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汉武帝刘彻(前157年7月14日-前87年3月29日),汉朝第七位皇帝,其母为关陇人孝景王皇后,于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于16岁登基,在位达54年,是清朝康熙帝以前在位最长的中国皇帝。
他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功积显赫,和秦始皇被后世并称为“秦皇汉武”,被评价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汉武帝的思想积极进取,具为有前瞻性,为朝廷以至社会带了新思维,实得权力后进行了多项大刀阔斧的改革,深远地影响着后世。
对内政策上,汉武帝用人唯才,不问出身,开创了察举制并兴太学,以致该时期培养及出现了大量名臣良将;他又颁布《推恩令》,和平地削减了诸侯的权力及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另外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了至今的中国社会主流思想,另有首开丝绸之路、使用年号、设立刺史等开创性举措。 对外政策上,汉武帝一改汉高祖刘邦白登之围后世代朝廷奉行的和亲传统,以强势态度积极地对付匈奴,发动第二阶段汉匈战争,先后收复了西汉初年的多处领土,不过终其一世未能解除秦朝以来匈奴于中国西北部的威胁[1][2]。
汉武帝又大幅度地开疆拓土,先后在秦朝故土吞灭了东瓯国、南越国、闽越国,及卫满朝鲜及夜郎国等等,继秦朝后再次拓展了中国疆域;同时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将中华帝国不论在民生、经济、文化或者军事上,都推上了空前的高峰,其任期被称为汉武盛世,为纵贯汉朝的极盛时期。 然而汉武帝晚年穷兵黩武,对人民造成了相当大的负担。
晚年性情反复无常并迷信多疑,致使巫蛊之祸的发生,为其普遍整体正面评价留下负面部份。征和四年,汉武帝在轮台下道《罪己诏》,重拾文景之治时期的与民生息的政策,为后来的昭宣中兴奠定基础。
昭宣中兴是指西汉汉昭帝和汉宣帝时代 (约为公元前87年至前48年),西汉处于恢复性稳定及发展阶段。汉昭帝8岁即位,霍光辅政,继续实行汉武帝后期以来的政策,多次下诏赈贷农民,减免田租、口赋等税收,减轻农民的力役负担。
宣帝刘询即位后,更着力整顿吏治,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的措施如招抚流亡、安定民生等,使社会生产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昭宣中兴”或“西汉中兴”。
“昭宣中兴”,着重休养生息,以恢复汉武帝在位时严重损耗的国力。后世历史学家评定此段时间为西汉的中兴 第二个时期: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指从“贞观之治”到“开元全盛”的大唐盛世,共持续了128年。唐代到玄宗。
薛仁贵,唐朝名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名礼,字仁贵,以字行世,生于隋大业九年(613年),卒于唐永淳二年(683年),主要事迹在唐太宗、高宗时期。
薛仁贵自幼贫寒,习文练武,有臂力,长成务农,娶妻柳氏。 唐贞观后期,唐太宗想亲征高丽,从贞观十八年( 644年)秋开始,即调集军资粮草和招募军士,积极进行战争准备。
薛仁贵就到将军张士贵处应募,被收为部属。不久,唐太宗亲征高丽,张士贵军行至安地时,郎将刘君印为当地武装所围,薛仁贵闻讯后,单骑前往营救,击斩敌将,系其头于马鞍,降伏余众,救君印回营。
从此,薛仁贵名闻三军。
朝气蓬勃
zhāo qì péng bó
【解释】朝气:早上的空气,引伸为新生向上,努力进取的气象;蓬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充满了生命和活力。
【出处】李晓明《平原枪声》:“朝气蓬勃的肖家镇一下子变得空虚了,沉静了。”
【结构】主谓式。
【用法】含褒义。用于形容生气勃勃;充满青春活力;多用于青年人。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正音】朝;不能读作“chāo”。
【近义词】生气勃勃、生龙活虎
【反义词】老气横秋、死气沉沉
【辨析】~和“生气勃勃”;都可形容旺盛的生命力;常通用。
【例句】我们青少年精神饱满;~;而不应该死气沉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0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