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宋代理学大家。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一日,他和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肯离去。等程颐睁开眼睛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两个人仍然站在那里。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图穷匕见--------
秦王政毕竟有点怀疑,对荆轲说:“叫秦舞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果然是樊于期的头颅。秦王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
秦王政一见,惊得跳了起来。
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过去。
秦王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他跳过旁边的屏风,刚要往外跑。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
两个人像走马灯似地直转悠。
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无主,也没有人召台下的武士。
官员中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生,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
就在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过去。秦王政往右边只一闪,那把匕首就从他耳边飞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
秦王政见荆轲手里没有武器,又上前向荆轲砍了几剑。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剑伤,自己知道已经失败,苦笑着说:“我没有早下手,本来是想先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
这时候,侍从的武士已经一起赶上殿来,结果了荆轲的性命
【不知你要找佛舍身救人的故事还是佛舍利的故事,一共给你贴的三个,别忘了加些分啊】 1·割肉喂鹰的是释迦摩尼的前生.有一位护念众生、慈悲为众的萨波达国王,舍身饲鹰是完劫,悟道成佛。
“无始劫来我丧身无数,却丝毫无益于一切众生,如今我愿以此身誓求佛道。”“我发心救护一切众生,不求尊荣快乐,只愿早日悟道成佛”。
于是感天动地完劫成佛。 2· 阿媛 在民间传说中,观音菩萨是天竺国妙庄王的三公主—妙善,她从出生就没有见过父母,一直因为躲避宰相的追杀而远避它乡,在养父母的慈爱和关怀中幸福成长。
十二岁时因为偶然发现生身母亲的信物而知道自己的身世,越发对养父母产生敬爱和感恩之心,同时也萌发对身生父母的思念与想往。 妙善公主天生悲天悯人,就是对一棵小草也爱惜备至,她十六岁出家学道,法名:观世音,意思是:观其世间的音声,关注众生的疾苦,有求必应,有难必帮,有缘必度。
她先后收善财童子和小龙女为徒弟。在她道果还未成熟那年,师徒三人来到妙庄王城,还未进城,她突然感到心疼欲裂,掐指一算,是至亲的亲人有难。
她们匆匆赶到城里,看见粘贴皇榜的地方人山人海,人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她们进前一看,是妙庄王宫为王后粘贴的招贤榜,大概意思是王后近年来日思夜想失去的三公主,加上国事纷扰、偶感风寒,遂发急病,全国上下无有能医者,现王后病体沉重,有能医者,揭榜为据,若能让王后痊愈,必定予半壁江山为谢! 妙善看见“王后日思夜想失去的三公主”几个字,不由得心疼难忍,潸然泪下。想想母亲怀胎十月,担惊受怕,妊娠反应,苦痛不堪,直至生产,血流如注,未及慈爱,被迫分离,思念牵挂,肝肠寸断;二十几年苦痛煎熬,身心憔悴,如今命悬一线,还不知道女儿在何方?她毅然揭榜在怀,早有官兵报告王宫,不一会就来了许多官兵,为首的一个看着妙善年轻貌美,清逸不凡,不像是医生,疑惑的问:“是你揭的榜吗?”妙善说:“是我揭的,赶快让我进去,耽误了王后的病情,你吃罪不起!” 来到王宫,见到日夜思念的亲娘,妙善强忍泪水,上前为母亲诊脉,母亲气血已乱,气若游丝,已经危在旦夕。
恰在这时,宰相突然闯入,以审查医者为名,想进一步干扰王后的治疗,当他看见妙善时,心里为之一振,他也是修道之人,颇有功力,他看出妙善就是三公主,便对妙庄王说:“王后的病,只有用亲生儿女的血肉做药引才能治好。”又对着妙善阴狠地说:“我说的对吗?这是《医典》上记载的,王后思念女儿成疾,解铃还需系铃人,只能用亲生女儿的血肉治疗。”
妙庄王问旁边的太医:“是不是有这种治法?”太医回答:“回禀陛下,医典,医书都有这种记载,但是我们都不曾试过,请陛下三思!”国王对王后一往情深,他不愿失去王后,便下令叫来妙可,妙心两个公主,要她们为王后割肉治病。大公主妙可听说要割肉给母亲治病,吓了一跳,沉思一会说:“父王,我看还是把这个为母后尽孝的好事让给妹妹做吧。”
二公主妙心急切地回答:“还是姐姐做吧!”两人推来推去,谁也不愿意割自己的肉为母亲治病。 这时, 妙善上前向妙庄王施礼道:“贫僧愿意割肉救治王后的病,请陛下恩准!”妙庄王看着端庄美丽的妙善,长叹一声道:“亲生女儿都不愿意做的事,你怎么愿意呢,这是为什么?”“她是一位贤德的王后,况且王后与贫僧有缘,望陛下成全贫僧的心愿。”
妙善含着泪水恳求道。妙庄王感动地说:“你真像我的三公主,她要是活着,也跟你一样大了。”
说着不由得落下泪来。妙善一看,差点想扑进妙庄王的怀里叫声“父王”然后大哭一场。
但是不能,还不是时候,。妙善叫人赶快割肉为王后煎药,在场的所有人,除了宰相暗自得意的冷笑以外,个个掩面落泪,感动不已。
厨夫双手颤抖地割下妙善左手臂上的一大块肉,奇怪的是肉割下来,血就止住了。太医们赶快为妙善敷上金创药,仔细的包扎好伤口。
妙善自始至终忍着剧痛,一声不吭。她在心里欣慰的想:终于可以报答一点母亲的恩情了。
她日夜守候,亲自给王后煎药喂药,三天后,王后的病就好了。王后紧紧握住她的手说:“你真像我的女儿,一看见你,我心里就爱的不行,以往的忧苦一点也没有了。”
妙善忍住泪水笑笑说:“贫僧也希望您是我的母亲,我一看见您,就觉得格外温暖和亲切,请允许我在您的膝下靠一靠,我要体会一下承欢膝下的母女幸福。”王后紧紧抱住妙善,那种情脉一通的喜悦和感动溢满心间,两人泪水盈盈,久久不愿分开。
王后暗暗发愿:“如果她是我女儿,就让我的泪水平复她的伤口。”于是王后说:“孩子,现在只有我们俩,我叫你一声女儿,你把伤口给我看看,行吗?”妙善看着王后恳求的泪眼,答应了她的要求。
王后轻轻抚摸着妙善的伤口,心疼万分,泪水奔涌,这时奇迹发生了,王后的眼泪滴在伤口上,伤口立刻平复如初。她大叫一声:“啊!我的心肝,我的宝贝,我日夜苦盼的女儿,你终于回来了!”母女相见,悲喜交集,涕泪横流,多年的渴望化作幸福的拥抱,妙善哽咽地请求母亲坐好,她要对母亲行跪拜礼,她脱去戒袍,深深地对母亲行了三个跪拜。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
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风俗: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折柳赠别”蕴含着一种对友人“春常在”的美好祝愿,也喻意亲人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折柳”一词也寓含“怀远”之意。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李白“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典故: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简介: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谏太宗十思疏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而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赏析: 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是有很强的说服力。
如果作者开篇不用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简单地讲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难吸引对方,使对方理解信服。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
比喻的应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使深奥的问题通俗化。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的:"喻巧而理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设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设得巧,而且喻体要浅显通俗,树木、江河,处处可见,人人熟悉。所讲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不难理解的通俗事理。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文章中比喻运用的"切",实际上就是喻体与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点,选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体来表现本意,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树木,泉源,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国之大政,平易而自然。
使用了排喻的方法开篇后,作者又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政治意图。
作者使用的言辞尖锐,用反激法去激发对方。作者指出,自己所列举的比喻和叙说的是连自己这样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何况英明圣哲的皇帝。
然后作者很明确地向唐太宗指出,做为一国之主的帝王,身负重任,就要在安乐时想到危难,尽量避免奢侈,要提倡节俭。不然的话就会做出象伐根而求树茂,塞水而望流长一样的愚蠢事。
这里,在文章结构上前呼后应,环环紧扣,充分表达了作者进谏规讽的本意。 紧接着作者向唐太宗指明历史上的君王,一开始创业时大多都能兢兢业业,而善始善终的就不多了。
作者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来说明"创业容易,守业难"的道理。作者同时明确地告诫唐太宗,不要危难忧患时诚心待人,而成功后就放纵,傲慢待人。
并指明,对人以诚相待,仇敌也团结成为一个整体;傲慢待人,即使是亲人也会众叛亲离。对人民使用高压钳制,用威势来统治他们,会造成他们与你貌合神离,表面十分顺服而实际上却十分怨恨。
作者这里指出被激怒。
1: 西晋向秀做的《思旧赋并序》:“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向秀二人,交谊很厚.后来,嵇康因不服晋王司马昭独揽朝政,被诬陷杀害。
向秀在嵇康被惨杀后,在统治者的高压下勉强出任官职。一次,他经过好友嵇康的旧居,听到邻人凄恻的笛声,不禁悲从中来,深深悼念嵇康,写下了这篇情恳意恻的《思旧赋》。
这赋虽然很短,却成了悼念亡友的代表作。 2: 《王质烂柯》典故,常被用来表示“人事的沧桑巨变所带给人的恍如隔世的感觉”。
3: 这个两个典故,意思是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向秀的《思旧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这样既表达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之情,又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颈联以病树和沉舟自喻,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至今被人引用。
希望能帮助你。
见异思迁
【拼音】:jiàn yì sī qiān
【解释】: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出处】:《管子·小匡》:“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示例】:因此满胸抑郁,终不免宗旨不定。~,是个自然的道理。
★清·黄小配《大马扁》第七回
【近义词】:三心二意
【反义词】:一心一意、专心致志
【歇后语】:这山看着那山高;秋后的野鼠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的意志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相国管仲为国家的强盛做出重要的贡献,齐桓公问管仲是如何使民众安居乐业?管仲说把民众分士、农、工、商四个行业分开居住,使他们便于学习与钻研本行业的技能,而不会“见异物而迁”,这样可以安居乐业.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