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的典故 相传孔子教导学生,喜欢用“设喻”的方法,利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奥的道理。
子贡问推行仁政的方法,孔子说:“工匠想要顺利完成工作,必须先把工具磨锋利。居住在一个地方,必然选择这个地方有贤能的大夫为师,结交有仁德的士人为友。”
这个故事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根据孔子对子贡的教导,意思并不是说把贤德者作为工具来使用,而是说要充分吸取他们的优点,使自己的认识更加敏锐,策略更加明智。
如今我们使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往往是说在做某项工作之前,需要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一、名正言顺出自《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指名分正当,说话顺理成章。后多指说话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见贤思齐语出《 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意指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三、成人之美出自《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成:成全;帮助;美:好事。
成全别人的好事。也指帮助别人实现其美好的愿望。
四、后生可畏出自于《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是指青年人可以积学成德,值得敬畏。
五、富贵浮云出自《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飘。
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六、乐以忘忧出自《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其解释是形容非常快乐, 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七、不亦乐乎该词语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八、望而生畏出自《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指看见了就害怕,表示恐惧。
1.【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2.【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3.【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4.【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5.【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6.【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7.【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论语》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孔子同其弟子及相关人士的思想和言行,基本上没有引经据典。
但是,《论语》本身成为了传世经典,其很多内容倒是成了典故,比较著名的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朝闻道,夕死可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道不同,不相为谋”;“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等等。
1.一日来到卫国,寄住在一个名叫蘧伯玉的家中。卫国君主灵公,有个叫南子的美貌夫人,仰慕孔子,想要见他,就派人对孔子说:“各国的君子,凡是想和我们国君交朋友的,一定会拜见我们南子夫人,我们南子夫人也想见见您。”孔子辞谢客套一番,不得已就跟来人去了。
南子夫人坐在葛布帷帐中等待。孔子进门后就叩头行礼,美貌绝伦的南子夫人也在帐中盈盈回拜,行动时,所戴环佩玉器发出叮当撞击的清脆响声,此情此景,令谨尊礼法的孔圣人也不免心中怦然。
事后,孔子再见到弟子们就有些讪讪的,自己解释说:“我本来就不愿意见她,既然迫不得已见了,就得还她以礼嘛。”
子路不爱听,孔子急得发誓:“我假若不对的话,上天一定厌弃我!上天一定厌弃我!”
2.一天,孔子来到郑国,和弟子们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城郭东门,郑国有一个人看见了孔子,就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东门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国国卿子产,可是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采的样子,像一条丧家狗。”
子贡与孔子见面后,就把原话如实转述了一遍,孔子大笑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他说我像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
3.一次,孔子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正遇上公叔氏占据蒲地反叛卫国。因为孔子与卫国相亲,蒲人便扣留了孔子。
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身材高大,才勇兼备,和蒲人打斗在一处,蒲人害怕了,就对孔子说:“如果你发誓不到卫国去,我们就放你们走。”孔子马上发了誓,并和蒲人订立了盟约,蒲人这才放他们出城。
孔子出了城却直奔卫国,子贡说;“与人订了盟约也可以违背吗?”孔子从容笑曰:“在要挟下订立的盟约,在神那里是不算数的。”
晕,我记得有个典故是孔子误会颜回偷吃米的,寓意也是眼见未必为实
帮你找找哈
有两个出处:
一则出自《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原文如下: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另一则出自《孔子家语(卷五)困厄(第二十)》,原文如下: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斋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观之,不悦,以为窃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孔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 “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然后是译文:
第一则的大意是:“孔子被困陈、蔡之间,一共七天都没有进食。估计实在是累坏了,也顾不得礼仪,在白天都躺着休息,以保存体力。后来颜回想办法讨到了一些米,就拿回来煮饭。快要熟的时候,恐怕是饭香吸引了孔子,反正正好孔子路过,远远看见颜回从锅子里抓了一点饭出来自己吃掉了。等到颜回拿着饭请孔子吃饭的时候,孔子假装不知道,起身说:‘我梦到祖先了,应该那这些清洁的食物先祭祀他们。’颜回忙说:‘不行!刚才有灰尘掉到锅子里了,我抓了出来,扔掉总不太好,所以自己吃掉了。’孔子听到后反省道:‘原以为眼见为实,谁知道实际上眼见的未必可信;那么凭借内心来做一个衡量吧,到头来也不可靠。看来要看懂一个人真不容易啊!’”
第二则开头也是交代孔子被困陈蔡,七日不食的窘境。随后关于饭食的来源却是子贡和当地人物物交换得来的。而后做饭的依然是颜回,而且还加了一个子路。接下来明白交代有灰尘掉到饭里,颜回抓出来吃掉了。但看到这个动作的不是孔子而是子贡。子贡看到后就很不平,跑到孔子那里说:“如果一个人变节了,还能算得上仁义和廉洁吗?”孔子说:“当然不算!”子贡就说了颜回偷吃饭的事。结果孔子说:“我一直相信颜回是仁者。虽然你这么说,但我还是不会怀疑他,恐怕是另有隐情吧。你先别说了,我会问他的。”接下来,孔子考问颜回的情节与之前的故事也一样。听完颜回的陈述后,孔子说:“是啊,要是我也会吃的。”颜回出去后,孔子对周围的人说:“我这样信任颜回,不是从今天开始的。”周围的人都信服了。
不知道亲说得是不是这个?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6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