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 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典 故
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这就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鬼。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míng xiū zhàn dào,àn dù chén cāng[释义] 栈道,是指在悬崖峭壁的险要地方凿孔支架,铺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可以行军、运输粮草辎重,也可供马帮商旅通行。
陈仓,是古代县名(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是汉中通向关中的咽喉要道。本义是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语出] 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
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成语故事]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众诸侯王从鸿门戏水之下,各就各国。汉王刘邦原本就有十万人马,因项羽嫉妒他的功劳太大,怕他兵马多了,威胁自己。
因此夺走七万,只给了三万。但因刘邦心胸开阔,待人宽厚,临行前,楚霸王和其他诸侯国的士兵,凡是敬仰刘邦的,又偷偷跟着跑来的也有好几万。
刘邦就统领这些人马兵丁,高举写有“汉”字的旗帜,从今长安县杜陵以南进人蚀中,即子午谷之子午道,经宁陕、石泉、洋县等地,到汉中就国。张良本是奉韩王成之命;送刘邦到关中的,理应随刘邦到汉中。
可是项羽有意拆散刘邦的力量,要张良回韩国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仍去辅佐韩王成。张良深知刘邦胸怀大志,能够统一天下,现在受项羽的排挤压制,被封到一个小小的、偏僻的汉中为王,自己应该竭尽全力帮助他。
因此就向韩王请假,愿护送刘邦到汉中,亲眼看一看汉中的山川地形。 张良送刘邦就国,从子午道入,本在汉中以东,理应先进汉中城。
但张良是一位军事战略家,历来十分注意观察山地形。他同刘邦一起沿汉中盆地北缘,顺秦岭山脉南麓而行,绕道汉中城不进,却先到了汉中城西的褒中。
张良送刘邦来到褒中后,去褒谷口观看道路地形。看过后,对刘邦说:“大王,你何不将这条栈道烧毁?”刘邦不解其意,反问道:“烧毁这条栈道,我怎能出得去呢?”张良说:“若不烧掉这条道路,它的北口就在雍王章邯的大门上!你还没有打出去,他就打进来了。
”张良接着说:“项羽不是怀疑你会再进攻他吗?烧掉了这条栈道,就等于向项羽表明你无能力抵抗他的进攻,也不准备再打回关中和他争夺天下。这样就可以麻痹项羽,使他解除戒备。
然后大王以汉中这块地方为基地,屯兵养马,广积粮草,养精蓄锐,再图来日。” 刘邦听后,恍然大悟,连连称赞张良真是深谋远虑,远见卓识。
就命张良从这条褒斜栈道返回去侍奉韩王成的时候,于路途之上边走边烧,把这条人称“五百里”的褒斜栈阁之道化为了灰烬,只留下一些悬崖陡壁上的石桩石窟窿。张良烧的这条栈阁之道,就是南起褒谷口,经过今陕西留坝县的马道、武关驿,北转下南河、江口,再入红崖河、太白县城、五里坡,出眉县斜谷关的穿山古道。
张良烧绝褒斜栈道的事,被项羽、章邯知道后,心中大喜。他们料想刘邦不会东山再起,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韩信派樊哙、周勃率领老弱病残一万余人,去修复褒谷口的褒斜栈道。樊哙接受军令后,不知是韩信的妙计,只是在内心埋怨张良:早知今日重修,何必当初烧毁?沿途艰难险阻太多,他二人信心不足,因此修筑进展缓慢。
韩信派樊哙修栈道的消息传到关中,雍王章邯知道后,高兴地对部下说:“刘邦手下无能人,竟然任用胯下受辱的韩信做了大将。韩信这小子派人重修五百里栈道,看他何年何月才能修通?”说罢哈哈大笑,对韩信毫不警惕。
章邯哪里知道,当樊哙率领修复栈道的队伍进入褒谷不久,韩信和刘邦却统帅十万大军,悄悄地绕过褒水,然后分为两支进军。一支从今勉县百丈坡入口,经土地梁、火神庙、九台子、铁炉川(今留坝县闸口石),翻箭锋垭到大石崖(今凤县瓦房坝),北出陈仓沟口的连云寺等地,日夜暗行。
当韩信的精锐部队神不知鬼不觉地到了陈仓(今陕西省宝鸡东),进入关中平原的时候,雍王章邯才大吃一惊,知道中了韩信声东击西之计。慌忙准备应战,却已经措手不及了。
先在陈仓兵败,退至好(右扶风)、再退到废邱(兴平)。这时刘邦的军队也已赶到,多路进攻,占领了废邱,夺得了雍地。
章邯节节败退。汉军再到咸阳,遣诸将略定威阳以东的塞地(今临潼一带),再至上郡(今延安),这时樊哙也率军攻甘肃一带至西县(天水境)一举平定了雍、塞、翟三秦大地,为以后刘邦打败项羽开辟了新的根据地。
一语道破
yī yǔ dào pò
【解释】道:说;破:揭穿。一句话就说穿了。
【出处】清·戏确《与张考夫书》:“自唐虞至战国二千余年,圣人相传心法,一语道破。”
【结构】主谓式。
【用法】一般作谓语、宾语。
【正音】语;不能读作“yù”。
【近义词】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切中要害
【反义词】言不及义、言之无物、蜻蜓点水、轻描淡写、不痛不痒、浮光掠影
【辨析】(一)~和“一语破的”;都含有“一句话就说中”的意思。但“一语破的”的“的”比喻要害、关键;用以指出的都是要害或关键;~本身不含有“要害、关键”之意;所指出的不限于关键或要害之处。(二)~和“一针见血”;都有“说话简短、抓住本质、击中要害”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但“一针见血”;还有“一针就见到血”的意思;可形容医务人员技术熟练。
【例句】老王是个爽快人;他不顾旁人眼色;~玄机。
旁门九品(《道藏·中和集》)
下三品
御女房中,三峰采战,食乳对炉,女人为鼎,天癸为药,产门为生身处,精血为大丹头。铸雌雄剑,立阴阳炉,谓女子为纯阳,指月经为至宝,采而饵之,为一月一还,用九女为九鼎,为九年九返,令童男女交合而采初精,取阴中黍米为玄珠,至于美金花、弄金枪,七十二家,强兵战胜,多入少出,九浅一深,如此邪谬,谓之泥水丹法,三百余条,此大乱之道也,乃下品之下邪道也。
又有八十四家接法,三十六般采阴。用胞衣为紫河车,炼小便为秋石,食自己精为还元,捏尾闾为闭关,夫妇交合使精不过,为无漏。采女经为红圆子,或以五金八石修炼为丸,令妇人服之十月后产肉块,为至药,采而服之。如此谬术,不欲尽举,约有三百余条,乃下品之中外道也。
又有诸品丹灶炉火,烧热五金八石,勾庚乾汞,点茅烧银,拨灰弄火,至于灵砂外药,三逊五假,金石草木,服饵之法,四百余条,乃下品之上外道也。
右下三品共一千余条,贪淫嗜利者行之。
中三品
休粮辟谷,忍寒食秽,服饵椒术,晒背卧冰,日持一斋,或者清斋,或食物多为奇特,或饮酒不醉为验,或减食为抽添,或不食五味,而食三白,或不食烟火食,或饮酒食肉,不籍身命,自谓无为。或翻沧倒海,种种捏怪,乃中品之下也。
吞霞服气,采日月精华,吞星曜之光,服五方之气,或采水火之气,或存思注想,遨游九州为运用,或想身中二气化为男女,象人间夫妇交采之状,为合和,一切存想,种种虚妄等法,乃中品之中也。
传授三归五戒,看诵修习,传信法取,报应行考,赴取归程。归空十信,三际九接,瞻星礼斗,或持不语,或打勤劳,持守外功。已上有为,乃中品之上。渐次近道也。
有三品一千余条,行之不怠,渐入佳境,胜别留心。
上三品
定观鉴形,存思、吐纳、摩拂、消息、八段锦、六字气、视顶门、守脐带、吞津液,搅神水或千口水为活,或指舌为赤龙,或搓身令热为火候,或一呵九摩求长生,或炼稠唾为真种子,或守丹田,或兜外肾,至于煮海观鼻,以津精涎沫为药,乃上品之下也。
闭息行气,屈伸导引,摩腰肾,守印堂,运双睛、摇夹脊,守脐轮。或以双睛为日月,或以眉间为玄关,或叩齿为天门,或想元神从顶门出入,或梦游仙境,或默朝上帝,或以昏沉为入定,或数息为火候,或想心肾黑白二气相交为既济,乃上品之中也。
搬精运气,三火归脐,调和五脏,十六观法,固守丹田,服中黄气,三田还返,补脑还精,双提金井,夹脊双关,握固内视,种种搬运,乃上品之上也。
有三品一千余条,中士行之,亦可却病。
渐法三乘
下乘者,以身心为鼎炉,精气为药物,心肾为水火,五藏为五行,肝肺为龙虎,精为真种子,以年月日时行火候,咽津灌溉为沐浴,口鼻为三要,肾前脐后为玄关,五行混合为丹成。此乃安药之法,其中作用百余条,若能忘情亦可养命。与上三品稍同,作用处别。
中乘者,乾坤为鼎器,坎离为水火,乌兔为药物,精神魂魄意为五行,身心为龙虎,气为真种子。一年寒暑为火候,法水灌溉为沐浴,内境不出、外境不入为固济,太渊、绛宫、精房为三要,泥丸为玄关,精神混合为丹成,此中乘养命之法。其中作用数十条,与下乘大同小异,著行不怠,亦可长生久视。
上乘者,以天地为鼎炉,日月为水火,阴阳为化机,铅汞银砂土为五行,性情为龙虎,念为真种子,以心炼念为火候,息念为养火,含光为固济,降伏内魔为野战,身心意为三要,天心为玄关,情来归性为丹成,和气熏蒸为沐浴,乃上乘延生之道。其中与中乘相似,作用处不同,亦有十余条。上士行之,始终如一,可证仙道。
最上一乘
夫最上一乘,无上至真之妙道也。以太虚为鼎,太极为炉,清静为丹基,无为为丹母,性命为铅汞,定慧为水火,窒欲惩忿为水火交,性情合一为金木并,洗心涤虑为沐浴,存诚定意为固济,戒定慧为三要,中为玄关,明心为应验,见性为凝结,三元混一为圣胎,性命打成一片为丹成,身外有身为脱胎,打破虚空为了当,此最上一乘之妙,至士可以行之,功满德隆,直超圆顿,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出自老子《道德经》。
且看韩非子是怎么解释“道可道非常道”的: “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可得道也。
故定理 有存亡,有死生,有盛衰。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 者,不可谓常。
唯夫与天与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 衰者谓常。者而常,无攸易,无定理。
无定理非在于常所,是以不可 道也。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然而可论。
故曰:‘ 道之可道,非常道也。’” 这段解释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这个“道”是作为“字”“论” 来解释的。
第二,这句话在当时的版本是“道之可道,非常道也。” 后来才简略成了“道可道非常道”。
按照原来的版本,根本就不存在 什么“断句”“多义”的问题,是后人的简略才把问题变复杂,而使 得有些人可以自作聪明地随意解释、发挥。要托古改制、随意发挥自 然可以,但如果要知道老子的本意,恐怕还是先要把“解老”“喻老” 读一读吧。
韩非子属法家,法家讲刑名,源自黄老之学,其对老子的 理解,值得后人重视。 把“可道”之“道”解释为“依从”,在逻辑上也讲不通。
老子 这一章开章明义讲的是认识论,所以“道”与“名”、“观”等语都 属认识用语,当解为“说”,如果解为“遵”,那就成为讲方法论了, 等于开头莫名其妙来一句方法论,然后抛开大谈认识论,老子作文, 有此妙法乎? 用大家都熟悉的辩证法的语汇,这句话说的是:真理是可以认识 的,但是认识的都不是绝对真理。为什么呢?韩子在解释这句话时说 得明明白白,因为天地万物都是在变化着的,“定理有存亡,有死生, 有盛衰,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
只有那些与天地同在,不死不衰的事物才可谓“常”,但是这样的东 西“无定理”,而且“非在于常所”,超出了人类的认识范围,所以 “不可道也”。但是虽然“常道”不可“道”,却也并不排除有“观 其妙”“观其微”的可能,所以老子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 欲以观其微”,观了之后是否能“道”出其妙、其微,是两码事。
所 以韩子解释说:“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然而可论。” 道本无名,只不过为了论述的方便,勉强把它叫作“道”而已。
从道家的根本思想来看,“道不可说”乃是道家的一个基本思想。 老子自己就说这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惚兮恍兮” “恍兮惚兮”,玄得很。
魏何宴也说“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名,视 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则道之全焉。”正是“道可道非常道”的说 明。
晋葛洪更把这种思想推到了极端,不仅道不可言,而且言得越多, 离道越远:“强名为道,已失其真,况复乃千割百判,亿分万析,使 其姓号至于无垠,去道辽辽,不亦远哉?”。
六尺巷道的故事;
清康熙时,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同为显贵望族,县令左右为难,迟迟不予判决。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遂驰书京都,向张英告状。张英阅罢,认为事情简单,便提笔沾墨.在家书上批诗四句:“千里修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张家得诗,深感愧疚,毫不迟疑地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深感不安,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三尺。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名曰“六尺巷”。张英失去的是祖传的几分宅基地,换来的却是邻里的和睦及自己的美名。
其实,吃亏是福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俗话说:“吃小亏+吃小亏=沾大便宜,沾小便宜+沾小便宜=吃大亏。”吃小亏占大便宜,古今亦然。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一位哲人在回答什么是幸福时,他认为:幸福是种态度,幸福是不伤害他人,幸福是没有烦恼;幸福是做我们喜欢做的事,是生活中有很多希望,是永远祝福别人;幸福还是寻求和体验生活中的平衡。所谓平衡,我的理解即是“吃亏”与“得到”的平衡,是“舍”和“得”的辩证统一。
六尺巷道的故事告诉后人,吃亏是种心态,吃亏也是幸福。
请问楼主说的是关于道德的诗还是道教的诗呢?以下是关于道教的:治百万人仙可待, 善治病者勿欺给. 乐莫乐乎长安市, 使人寿若西王母, 比若四时周反始, 九十字策传方士. (虽然这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口诀, 但作者已注意用韵, 似为七言诗的雏形) 真人至妙, 若有若无. 仿佛大渊, 乍沉乍浮.岁月将欲讫, 毁性伤寿年, 形体为灰土, 状若明窗尘.白虎倡导前兮, 苍液和于后; 朱雀翱翔戏兮, 飞扬色五彩.六一合和相须成, 黄金鲜光入华池. 名曰金液生羽衣, 千变万化无不宜.据《钦定词谱》 称,《凤凰台上忆吹箫》 词牌本于《列仙传拾遗》 所载故事. 据载: 萧史擅长吹箫,能吹出鸾凤之音. 秦穆公女弄玉也善于吹箫. 秦穆公将女嫁给他, 他就教弄玉学凤鸣. 经过十多年, 凤凰飞来止宿. 秦穆公为此修建凤台, 供萧史夫妇居住. 以后弄玉乘凤, 萧史乘龙飞升. 又如始于温庭筠的《女冠子》 , 因咏女冠(道姑) 情态而得名. 词曰?quot;含娇含笑, 宿翠残红窈窕, 鬓如蝉. 寒玉簪秋水, 轻纱卷碧烟. 雪肌鸾镜里, 琪树凤楼前. 寄语青娥伴, 早求仙. "其他如《解佩令》《望仙门》《献仙音》《金人捧露盘 》《迷仙引》《潇湘神》《月宫春》等等, 莫不与道教神仙故事有牵连. 从内容上看, 宋代许多词作具有鲜明的 道教蕴含. 不少大作家也创作了一定数量的神仙词. 诸如柳永、韦骧、晏几道、苏轼、李之仪、范祖禹、了元、丁仙现、黄裳、黄庭坚、晁端礼、秦观、仲殊、晁补之、周邦彦等都有此类题材的词作. 这类作品常常把仙话典故同神游的心绪相糅合. 例如柳永一阕《巫山一段云》 ?quot;清旦朝金母, 斜阳醉玉龟. 天风摇曳六铢衣, 鹤背觉孤危. 贪看海蟾狂戏, 不道九关齐闭. 相将何处寄良宵. 还去访三茅. "9 该词先写朝夕朝拜西王母之事, 接着笔锋一转, 引入了求仙人穿着又轻又薄的六殊衣, 随着天分摇曳, 骑在鹤背上升太空的情景. 作者着意刻划了求仙人在鹤背上的心理状态, 写出了居高俯视下界的孤危之感; 又以贪看仙人刘海蟾"狂戏"而耽误了行程, 结果因天门齐闭, 不得不从太空中还回, 到曲句山访问三茅真君去了. 道教的玄歌变文别具一格. 所谓"玄歌"也就是"玄道"之歌, 其源盖出于《老子》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不过, 它不是专以演述玄理的散文或韵文, 而是通过对道教神仙奇异故事的讲述来宣传道教的信仰. 从形式上看, 玄歌属于道教说唱曲艺作品中的唱词之类. 为了吸引听众, 玄歌作者往往以第一人称手法叙述故事. 例如《老子化胡经》卷十所收的《化胡歌》第五首: "我昔化胡时, 西登太白山. 修身岩石里, 四向集诸仙.乐女担浆酪, 仙人歌玉文. 天龙翼从后, 白虎口驰 . 玄武负钟鼓, 朱雀持幢幡. 化胡成佛道, 丈六金刚身.时与决口教, 后当存经文. 吾升九天后, 克木作吾身. " 1 0 这里的"我"代表老子, 作者以叙事的口吻, 描绘了老君修道场所的仙家景色, 讲述了"化胡成佛道"的故事, 具备了叙事诗的基本特征.在《老子化胡经》 中还收有《老君十六变词》 十八首, 此即属于道教湮闹词唷K ?quot;变文"是演述神变故事囊恢中问健?quot;道教变文"即演述道教神变故事的一种体式. 适应说唱的需要, 变文往往是韵散结合.当然, 就具体篇目而论, 有的以散文为主, 有的以韵文为主; 有的则纯粹是韵文, 如《老君十六变词》 便是纯韵文. 从描述老君神变的特点看, 《老君十六变词》也和"玄歌"一样, 具备了叙事诗的基本品格. 作者按照方位的变更来组织情节, 其场所转换亦依据"易"的九宫八卦方位. 八卦代表八方, 轮转两周, 便有十六变词. 最终两首, 套用晋代丁令威歌, 以示一世(五百年为一世) 终了, 二世还归之意. 除了上述种种, 仙歌道曲也是道教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 仙歌道曲是一种配乐演唱的道教诗词. 它的产生与道教斋醮仪式的建立与流行有密切的关系. 为使仪式的进行更加隆重, 道人们便将赞歌与歌咏结合起来, 于是有了各种唱词的出现.《无上秘要》 卷二十引《道迹经》 称: 西王母为茅盈作乐 , · · · · · · 命侍女于善宾、李龙孙歌《玄云之曲》. 其词曰 : "大象虽云廖, 我把九天户. 披云泛八景, 倏忽适下土. 大帝唱扶宫, 何悟风尘苦. " 尽管西王母为茅盈作乐事乃出于道教传说, 但从《道迹经》 的描述不难看出魏晋间"仙歌"已在道门中流传. 《无上秘要》 卷二十尚录有仙歌若干首. 其中 有"上元无英帝君"所唱"上元洞门变真内章之曲; "中元黄老帝君"所唱"中元洞化内真章曲; "下元白元帝君"所唱《下元洞虚化真章句》 以及《阳歌九章》《阴歌六章》等等. 从体例来看, 《无上秘要》在摘录这些"仙歌"时都略加说明, 指出其来历及何位仙人所唱.其体裁皆为五言, 句数不一. 表现了早期道?quot;以诗为词"的创作特点.仙歌相蓖美的是道曲. 其主要体式有步虚词、赞咏词、道情. 步虚词是乐府文学形式之一. 唐吴竞《乐府古题要解》 谓: "步虚词, 右道观所唱, 备言众仙飘渺轻举之美. " 由此可知, 步虚词之缘起, 历来传说不一. 晁公武《读书志》尝云: " 《步虚经》一卷. 右太极真人传左仙公. 其章皆高仙上圣朝玄都玉京, 飞巡虚空之所讽咏, 故曰步虚. " 所谓"太。
1.《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意思是:阴阳的交合是宇宙万物变化的起点。或者说:阴阳是世间万物的父母。2.汉语常用语“道谢”在字面上的意思是:宾客在主人家门口上路之前说感谢话。
道,所行道也。――《说文》
一达谓之道。――《尔雅》
道坦坦。――《易·履》
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礼o地官o遂人》。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老子》五十三章
道听而途说。――《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o项羽本纪》
道渴而死。――《山海经·海外北经》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又如:大道,问道于盲;要道;人行道。
要知道欲界六道轮回是:天、人、阿修罗、饿鬼、地狱、畜生。你知道天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天界的一切众神,也包括玉皇大帝。凡是在六道轮回之内一切众生,皆都比六道轮回之外众生(如佛、菩萨)低,只有六道轮回之外(如佛、菩萨)才是最贵,也就是说佛、菩萨才是最大的。
你们猜“玉皇大帝”和“观世音菩萨”,谁贵谁轻呢?答:观世音菩萨贵。因玉皇大帝(也叫天帝,即是天,还在六道轮回之内,尚未跳脱三界),而观世音菩萨(很至高无上的果位,是在六道轮回之外,已超越三界的)所以观世音菩萨更贵,是天帝(天人道的帝释天,与基督教上帝在同一个级别上,即是玉皇大帝)的上级。天帝见观世音菩萨,皆要诚心礼拜,叩头顶礼。(你不信的话,去找阴律无情书上查,可是写得清楚楚的)。要知道天帝(即是天,天乃六道轮回内)虽是三界之内的王帝,三界之内的老大。但终究尚未跳脱三界,也有堕入无间地狱的可能性。因地藏经记载,无间地狱之所以叫做无间地狱,之四原因:无伦男女、种族、年龄、贵贱、或龙、或神、或天(天指的是玉皇大帝,也叫天帝)、或鬼,一旦堕入这地狱,都是同样的受苦,所以叫做无间。你仔细看,有说过佛、菩萨也堕入无间地狱的可能性吗?因佛、菩萨是很至高无上的果位,在三界之外,命亦是极贵无比,又不会造作任何罪业,即永不打入无间地狱的。要知道不但观世音菩萨比天帝命贵的,连三界之外的一切佛、一切菩萨,皆都比天帝命贵的。如:观世音、文殊、普贤、地藏菩萨及其他所有佛,所有菩萨,皆都比天帝大的,知道吗?
天帝即是天,天乃六道轮回之内,尚末跳脱三界的。而佛、菩萨很至高无上的果位,在六道轮回之外,已超越三界的。天(天帝)也有堕入无间地狱的可能性,但机率是很小的。而佛、菩萨是永不堕入无间地狱的,可能性机率完全是零的。天(天帝,也叫玉皇大帝)是比佛、菩萨低的,且佛、菩萨亦是他的上极。简单划分一下,佛乃老大,菩萨老二,天(天帝)乃老三的。
天帝也如我们南阎浮堤世界的人那样,也是念佛,念地藏菩萨名号,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积修功德的。而佛,菩萨皆不是
华严经里面讲过:“我们众生造业深重,弄得灾难重重,民不聊生。玉帝曾跪拜观世音菩萨七天七夜,恳求菩萨大发慈悲,消灾增福”。可见,玉帝是多么的仁慈啊!
道教的起源来自上古时代的黄老之道,按黄帝于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从而了悟大道乃至老子西出函谷关,授关尹尹喜道德五千言,此为黄老道诞生至成熟的阶段.也就是道教草创的阶段.
同时,方士求仙之道兴起,庄子写道”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貌若处子,肤若冰雪,不食五谷,吸风饮露”,这样的神人,真人,就是得道者的状态.
自此,方仙道与黄老道在理论上合一,最后由东汉时期的正一天师道祖天师张道陵手中合一,并且建立了完备的教团制度,以宗教的面目出现了.
道教故事
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
汉章帝建初年间。
四川绵竹武都山,距严仙观一里,有一座小桥。据传:这年桥下有乞丐数人,煮石为食。过路人问道:“石可吃否?”答:“石本地母之骨,煮而食之,强筋健骨。”路人笑而不语,暗思:“痴呆之言,疯癫之徒!”须臾,数乞食尽顽石,将煮石头的砂锅似橡皮一般翻来覆去洗了个千干净净。路人惊而视之。顷刻,数丐即逝。几天后众人皆知此异,呼此桥为“会仙桥”。
桥边不远处有一庄户人家,秋收时节请人收谷,家中留下一位姑娘煮饭。时近中午,这位姑娘用背篓装好饭菜往田坝里送。
正当中午,路上行人稀少,姑娘刚至严仙观旁,见一老者步履艰难,手拄竹杖,蓬头垢面,呻吟不止。两人相遇一小沟边,老者叹息数声道:“姑娘,我已三日水米未沾,望姑娘行行好……”
姑娘观老者个小体弱,心中想道;“干瘪老头,能吃多少?”于是,满口答应。
老者乜了姑娘一眼,拿起碗来自掏自食。不消半个时辰,一甑子饭被这位老者吃了个干净。
姑娘两眼通红。
老者望姑娘一笑:“大姐何必太小气了,我吃你一甑子饭,还你一甑子饭。”说毕,将嘴一张,“哗”地一声,嘴对着甑子,将食进之饭统统吐了出来。恰好吐满一甑子,还冒着腾腾热气。姑娘两眼发直。老者拱手作别:连道:“得罪!得罪!”时已过午,姑娘无奈,只好将这甑子饭背上,往田坝里送。
大家正在抱怨:“今天这女娃子难道烧起石臼煮饭!”这时姑娘一声不响地出现在众人面前。大家一拥而上,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饭碗就掏。
众人心中生疑:“今天这女娃子是咋个煮的饭?软硬合适,回味香中带甜……”看见众人吃饭,姑娘心中也饿得发慌。很想掏一碗来吃,一想到那“哗!”地一声,心中作呕,大有翻肠倒肚之势。众人吃毕,甑内尚有余粒未尽,姑娘端起饭甑总觉甑内有股难闻异味。她折起一把谷草,将甑内饭粒扫得干干净净。
这时,从邻近院内跑来一只大白狗、一群鸡,忙忙将扫下的饭粒,吃得干干净净。
正好有几粒饭渣扫在老鼠洞口,一对老鼠夫妻,不费吹灰之力,将其捡而食之。
一轮红日缓缓坠入西山。
谷已收完,众人舒臂伸腰,忽觉阵阵清风扑面而至;脚下丝丝彩雾缓缓上升。抬头一望,见一纶巾羽士,长须飘洒胸前,站立虚空。细细观看,众人顿时醒悟,虚空之人乃严仙观“白日飞升”的严君平先生。众人齐齐叩拜君于先生,先生抚须微笑。瞬间,中天鼓乐声响,朵朵五彩云霞缠腰绕脚。众位随着五彩霞光冲天而起。
那只大白狗、那群鸡也随之而上。严君子先生叹道:“一人得道,鸣犬升天!”
那对老鼠夫妻食了几颗饭粒,也随之而上,心中想道:“我们算什么东西,也想上天!”二位灵机一动,钻入君平先生袖中,暗暗喜道:“若一近南天门,作不了天仙,也是地仙。”听听鼓乐声近,二鼠大喜过望……先生忽觉袖中有异,伸手一摸,才知是两只老鼠,先生大怒:“匪盗之徒,妄想升天!”从南天门外将二鼠摔将下去。二鼠被摔得肚破肠拖,忍疼而逃。至今武都山严仙观周围常有拖肠之鼠出没。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0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