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悬梁
古代汉朝有一位学子名叫孙敬,他年少好学,用功刻苦,学习经常至夜深凌晨。
孙敬读书的时候,随时随地记笔记,经常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困倦至极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后悔不已。一天,他抬头苦思冥想的时候,目光停在了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然后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
于是每当他困倦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疼痛就会赶走睡意。从此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个方法,埋头苦读。
锥刺股
在战国时期,有个人叫苏秦,是非常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的时候,由于学问太少,曾到很多地方做事,都因学问少而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都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决心要发奋读书,来增长学识。 他经常读书到夜深,困得想睡觉时,就拿一把锥子,只要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间感到一阵剧烈疼痛,使自己醒来,再坚持读书。
扩展资料:
苏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苏秦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
孙敬 东汉著名政治家,纵横家,成语“悬梁刺股”中“悬梁”的主人公。
孙敬是汉朝信都(今衡水市冀州区)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秦
百度百科-孙敬
东床快婿指的是王羲之。
郗鉴在建康时听说琅邪王氏的子侄都很英俊,就派门生送信给王导,想在琅邪王氏家族中挑选女婿,王导让送信的门生去自家的东厢房随便选择。
门客回来说:“王家的年轻人都很好,但是听到有人去选女婿,都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在东边床上敞开衣襟,好像没有听到似的。”郗鉴说:“这人真是好女婿!”郗鉴打听这个青年是谁,原来是王羲之,随后就把女儿郗璿嫁给了他。
扩展资料:
这“东床快婿”王羲之后来终成大名鼎鼎的书法家,被后人誉为“书圣”。郗鉴晚年病重时嘱咐家人:“吾一向崇敬仁者微子、智者张良和军家之杰目夷,离他们的墓地不远有一处风景秀丽的小山丘,地处徐兖(徐州和兖州)之间,历为吾供职辖区,吾死后就葬于此。”
郗鉴去世后,王羲之为其岳父撰写了流传千古的碑文。郗鉴的墓碑上书写的“东晋太尉郗鉴之墓”,系出自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之手。后来,这座原本无名的小山丘就被称为“郗山”了。
由“东床快婿”而起,又衍生出了东床娇客、东床姣婿、东床佳婿、东床坦腹、东床之选、东床客、东床等词,皆为对女婿的美誉。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东床快婿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世说新语·文学》:“郑玄在马融门下”刘孝标注引《郑玄别传》:“袁绍辟玄,及去,饯之城东。
欲玄必醉,会者三百馀人,皆离席奉觞,自旦及莫,度玄饮三百馀杯,而温克之容,终日无怠。”马融和他的学生郑玄都是汉末大儒,但马融气量小。
郑玄被袁绍征召时,马融怕学生的成就超过自己,请杀手在半路杀郑玄。送别郑玄时,叫学生们每人敬酒三杯,想把郑玄灌醉,方便刺客下手。
不料郑玄酒量很大,从早到晚,一共喝了三百杯酒都没醉。后谓痛饮为一饮三百杯。
《将进酒》属汉乐府《鼓吹曲·铙歌》旧题,内容多写宴饮游乐。诗中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抱着乐观、通达的情怀,也流露了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但全诗洋溢着豪情逸兴,取得出色的艺术成就。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
《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
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
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
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
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
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
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
“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
但就此消沉么?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
“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
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
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
多痛快的筵宴,又是。
晋朝人乐广曾经请朋友到家里喝酒。
当那个朋友喝了一口酒,正准备把杯子放到桌上的时候,突然看见杯子里漂着一条小蛇,心里就有点不安,不过还是勉强喝了那杯酒。回家之后,那个朋友就生了病。
乐广派人去问候他,才知道原因是他怀疑杯子里有小蛇。所以,乐广很仔细地观察他家一遍,追究事情的缘由。
后来,他发现墙上挂了一把弓,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里看起来很像一条小蛇。后来,他再把朋友请到家里,让他朋友看清楚墙上的弓,再请他看看杯子里的东西。
最后,他朋友终于明白杯子里并没有小蛇的时候,病立刻就好了。词语解释: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
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词语出自:汉·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
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杯弓蛇影
晋朝人乐广曾经请朋友到家里喝酒。当那个朋友喝了一口酒,正准备把杯子放到桌上的时候,突然看见杯子里漂着一条小蛇,心里就有点不安,不过还是勉强喝了那杯酒。
回家之后,那个朋友就生了病。乐广派人去问候他,才知道原因是他怀疑杯子里有小蛇。所以,乐广很仔细地观察他家一遍,追究事情的缘由。后来,他发现墙上挂了一把弓,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里看起来很像一条小蛇。
后来,他再把朋友请到家里,让他朋友看清楚墙上的弓,再请他看看杯子里的东西。最后,他朋友终于明白杯子里并没有小蛇的时候,病立刻就好了。
滕王阁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历史上的滕王阁先后共重建达29次之多,屡毁屡建。[3]
贞观年间,唐高祖李渊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曾被封于山东滕州故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已被毁),后滕王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因思念故地滕州修筑了著名的“滕王阁”,此阁因王勃一首“滕王阁序”为后人熟知,成为永世的经典。
2001年元月核准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4]
/link?url=W8JqY0RXPj___8xG
曹操征徐州,陶谦告急;作为南联盟的成员,公孙瓒派了田楷来救陶谦,而田楷则派了刘备前来。
刘备带来了一堆不三不四的杂牌军:平原兵及幽州少数民族骑兵一千多个人,外加临时强制入伍的几千个饥民。 这样的一支队伍,到底是来救人的还是来吃粮食的?满载着疑问,刘备把队伍开离了青州的州境,进入了徐州边界。
陶谦的反应是增派了四千丹杨精兵给刘备。刘备大喜过望:我王老五活了大半辈子了,还没见过这么多兵啊!刘备这一高兴,高兴到了脱离公孙瓒、归降陶谦的地步。
刘备用这样一支七拼八凑的军队,把曹操挡在郯城之下。曹操死活打不过去,只好杀老百姓撒气。
危机一解,陶谦发表刘备为豫州刺史,屯扎在小沛。 小沛是个县,不在徐州境内,在豫州;名字叫做沛县,属于沛国辖区。
沛国的首县在相县,由于“沛县”和“沛国首县”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于是大家管沛县叫小沛。很多人以为小沛在徐州境内,错。
小沛就像陶谦势力插入豫州的一个楔子,进则直入中原,退则守护徐州东门,实在是块战略要地。陶谦用小沛来安置刘备这员客将,再合适不过。
第一次危机虽然解除,但陶谦的年纪已经经不起惊吓了。他一病不起,死前交代别驾糜竺:“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
这件事情比较蹊跷:在这样一个军阀割据、试图把地盘当私产代代相传的时代,大军阀陶谦怎么会把徐州这样富庶的地方拱手让给外人刘备? 前边说过,徐州的地盘上有两块势力:徐州土豪和外来的丹杨兵。陶谦重任的人物中,管军事的都是丹杨系的军官;而打理政务的则为徐州土豪。
要在徐州立稳脚跟,必须得到徐州土豪的支持;而陶谦对曹作战的失利和徐州罹难,已经引起了徐州土豪对掌握兵权、负责保卫徐州安全的丹杨兵的不信任。 再加上丹杨兵纪律不良,对土豪利益的侵犯时有发生,例如笮融坐断徐南三郡财赋,从而使得两派矛盾更加激化。
陶谦一死,两派势必冲突。 另外,袁术已经把势力插入了徐州南部,并且自封了“徐州伯”,公开与陶谦决裂,虎窥徐土。
所以陶谦不得不把位子交给一个与这两派势力都无瓜葛的第三方,以保证徐州的稳定,也从更长远的角度保障子孙的安全。 陶谦找到的这个人,正是远道而来的外援刘备。
徐州现在是个烫手的山芋,刘备显然不敢轻率接管——他要看看徐州各派的反应。丹杨兵和刘备在郯城共患难,已经相互产生了信任,不成问题;那么,徐州地方豪族的态度呢?这就有了“三让徐州”的故事。
三让徐州是真事,只不过男配角不是陶谦,而是糜竺、陈登和孔融。 首先找到刘备的,是接受陶谦遗命的徐州别驾糜竺。
糜竺,徐州东海人。世代经商,家里有钱得一塌糊涂,光具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僮客”就有上万人。
作为徐州土豪的代表人物,糜竺率先领着部众邀请刘备担任州牧一职,刘备“未敢当”。 其次找到刘备的,是下邳名士陈登。
陈登和他父亲陈珪,是有本事左右徐州局势的能人。陈登首先向刘备说明了徐州战略地位的重要和户口财物的殷富,而刘备则流露了自己的担心:袁术近在左右,怎么办?陈登说不怕;一来袁术不是个有本事的人,二来我陈登可以为你“合步骑十万”。
并且在谈话的最后透了自己的底牌:你要是还不听我的,我就也不打算和你合作了。 陈登把话说得很明白了,而北海相孔融也对刘备说:袁术灭亡是早晚的事情,现在坐领徐州机会难得,你现在不取,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刘备才解除担心,欣然拜领州牧之职。这就是所谓“三让徐州”。
陈登之辈既然选择了刘备,又写信知会北约老大袁绍,向他示好。袁绍对于徐州所发生的很满意,表示会支持刘备在徐州的工作。
至此,徐州正式脱南入北,加入了袁绍阵营。
东床快婿 东晋时期,郗鉴武将奉旨平叛,立了大功,被封为“太尉”。在朝廷里除了文官丞相王导,就数他这武官最大了。 郗鉴有个女儿,年方二八,生得人有人才,貌有貌相,郗鉴爱如掌上明珠。郗鉴要为女择婿,郗鉴觉得丞相王导家子弟甚多,听说个个都才貌俱佳,郗鉴希望能在王丞相家子弟中择婿。 一天早朝后,郗鉴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管家,带上厚礼,来到王丞相家。 王府的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来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郗府管家看来看去,感觉王府的青年才俊个个都很好。最后,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这些刻意打扮的王公贵族,无不卯足了劲,唯盼雀屏中选,唯独王羲之毫不在意,所以打动了郗府管家。 之前,在半路上再三赏玩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的古碑后,沉迷不已,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相亲的事早忘光了。 王羲之忙忙来到相府,因为天气实在太热,就随手脱掉外衣,袒胸露腹,边喝着茶,边想着蔡邕的书法。阮裕见他这般神情,惊呆了,问他话也不答理。 后来阮裕把王羲之袒胸露腹的事,禀告郗鉴,郗鉴不禁拍手道:“真有此事!好一个任性率真,胸襟豁达的公子呵!” 打听后知道是王羲之,后来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他。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哈哈,我要选的就是他了!”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这“东床快婿”王羲之后来成了大名鼎鼎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之为“书圣”。 再说郗鉴晚年病重时嘱咐家人道:“吾一向崇敬仁者的微子,智者的张良和军家之杰的目夷,离他们的墓地不远有一风景秀丽的小山丘,地处徐(州)兖(州)之间,历为吾供职辖区,吾死后就葬于此。”王羲之还为其岳父撰写了流传千古的碑文。郗山与微山岛隔水相望,山上有一座好大的坟墓,墓前有一统石碑,上书:“东晋太尉郗鉴之墓”,系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笔。 后来,这座无名的小山丘就叫做“郗山”了。 【由此衍生的相关词语】 东床娇客 :dōnɡ chuánɡ jiāo kè 同"东床娇婿"。 东床客 :dōnɡ chuánɡ kè 指女婿。 东床坦腹 :dōnɡ chuánɡ tǎn fù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郄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郄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郄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郄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按,《晋书·王羲之传》述此事,作"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后因以"东床坦腹"代指女婿。 东床娇婿 :dōnɡ chuánɡ jiāo xù 对女婿的美称。 东床姣婿 :dōnɡ chuánɡ jiāo xù 同"东床娇婿"。 东床佳婿 :dōnɡ chuánɡ jiā xù 同"东床娇婿"。 东床之选 :dōnɡ chuánɡ zhī xuǎn 谓佳婿的人选。 东床:指女婿,见上
满意请采纳
“蓝田日暖玉生烟”,说的是在烈日照耀下,蓝田玉会生出特殊的玉烟。
当然这种玉烟只有在特别留意的时候才会发现。 ------------------------------------------------------ 蓝田玉早在和田玉出世以前,就誉满中华了,因之当地被命名蓝田县。
历代诗人咏蓝田玉的佳句颇多,尤其是玉豁生《锦瑟》诗中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句,不但赞美了遐迩闻名的蓝田玉,还隐含着有关蓝田来历和特征的美丽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蓝田这块地方还没有县治相大的市镇,当然也还没有蓝田这个美名了。
那时当地终南山的古驿道旁有一座小小的山庄,山庄里有一位名叫杨伯雍的年轻书生,他家境欠佳,只得一面种点薄地,一面读书自娱,虽清贫淡泊,倒也自得其乐。 在种地和读书吟诗之余,他还好游历,家乡周围美丽的山川、古老的驿道是他经常涉足的去处。
他看到烈日下风尘仆仆的旅人、商贾、驿卒、工匠和僧侣等汗流满面、焦渴难忍的样子,心中十分不忍,而山头之上的长长驿道却没有一处泉水可饮。于是他在山头驿道旁搭了一间草蓬凉亭,供来往的路人们歇息,又从山间远处担来甘泉之水供人们解渴。
有人不习惯饮生冷之水,他又在草亭旁盘起了土灶,安上了大锅,砍柴烧水供路人们饮用。后来,他觉得自己来回跑路耽误功夫,便干脆搬到山头草亭内居住,每日天刚亮便担水、烧汤,以待路人。
当他看到路人们喝了甘泉水,解了焦渴之苦时,便揩着汗满意地笑了。寒冬腊月,他也担雪烧汤不辍,带给了路人象阳春一般的暖意。
冬去春来,寒暑易节,杨伯雍在终南山上供人饮水已经三年了。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他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没有收过路人一分一文的酬劳,遇到饥寒潦倒于途的路人,他还慷慨相助呢,因此,家中的一点点薄产也已贴赔殆尽。
有人讥他为“书痴”、“积小善而无远志”。他却豁达大度地说: “财帛者,过眼之烟云也;以之济人,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眼看已到三十而立之年,他却一不着意于仕途,二不急于娶亲成家,仍然助人如故。 一天,有一位贫苦潦倒的老人,在草亭前摔倒在地,口吐白沫,伯雍见了,急忙将他扶入草亭,给他洗脸、擦身、打扇、喂水,把老人救活过来。
他又端出自己的中饭让老人吃, 自己则咽唾忍饥。老人狼吞虎咽地吃完,又连饮了三碗汤水后,不知从哪儿拿来一斗碎石子儿来,递给伯雍说:“把这些石子种到地里,能够生长宝玉,你还能因此而娶得一位好媳妇,快收下吧!”伯雍正待推让,忽然老人不见了,只留下自己脚前的那斗石子。
杨伯雍依老人所言,把那斗石子种子山间田地中,果然得到不少巨大而晶莹的玉石。他同样不把它们全部视为已有,经常用来周济贫困,解人危难。
这时期内,他听路人们纷纷传说右北平徐公有位待嫁的女儿,十分美丽端庄,聪颖贤慧,许多人上门求婚,徐公皆不应允,杨伯雍听说有这么好位姑娘,心中非常爱慕,便抱着试一试的愿望,上门求婚。徐公说,如果他能拿出一双白壁来作聘礼,可以立即把女儿嫁给他。
杨伯雍从种玉的田里取了五双白壁,作为聘礼送与徐公,这样就得到了称心如意的妻子。 小俩口成婚后,异常恩爱,且心性一样,都豁达大度,乐善好施,不几年,便把一斗石子所生的美玉用完了。
一晃又过了三年,一天,那位赠玉种的老人又出现在杨伯雍的而前,说: “我知道你们所产的美玉已因助人用尽,这里我再赠你们玉种三石六斗,你们这回要珍惜它,不可再轻易赠人,可留给子孙后代,让他们永享富贵于万世吧。”说完,老人又不见了。
夫妻俩商量了一通后,认为子孙之福要靠子孙们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父母所遗,仙人之赠,不但不是长策,还会养成他们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恶习,这样的人不是冻饿而亡,就是以盘剥他人汗血而生!于是,他们决定,把这神仙 所赠之物,还与普天百姓。他俩每天在这一带终南山上种玉母石,种呀,种呀,终于把三石六斗全部种完,但他们自己却不再去收取所生之玉,而靠自家耕织生活。
他俩还在驿路边贴出告示,告诉人们,凡穷人都可自行去山中采玉。 于是,世上无地少业的人,都纷纷到山中采玉,凡去的人都能满载而归。
后来,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也派人入山大肆采玉。许多年后,表层的玉石便被他们掠抢一空。
这样,穷人入山便很难采到玉了,于是杨伯雍便向上天祷告。一天,那位赠玉母石的老人——太白金星在梦中对他说: “可让采玉者在晴天日出时入山,若见那处山中有若隐若观的轻烟升起,其中必有玉石。”
杨伯爽醒后立即把这个方法告诉百姓。于是,穷人入山,便能见到有些地方升起轻炳,依迹挖掘果然得玉。
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听说此法,便又遣人蜂拥而来劫夺五石,但说也奇怪,他们的眼睛睁得再圆再大,也看不见日暖生烟的奇观,也就得不到挖玉之所了!他们恼羞成怒,便遣更多的人漫山遍野乱挖一通,有的深层玉还没有完全生长成,便被他们挖出来。这种没有长成之玉略呈蓝色,被称作“蓝”,又因为杨伯雍最早是在良田里种石得玉的,因此,此地便被称为“蓝田”了。
从此开始,以后凡产玉石的地方邢称为“X田”,如“和田”等等。而玉豁生(李商隐)《锦瑟》诗中的名句“。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0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