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文解字》
彦,美士有文人所言也。也就是指才德出众的人。
《尚书·太甲》“旁求俊彦,启迪后人。”
《诗经·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三国志魏书徐胡二王传》评:“可谓国之俊臣,时之彦士矣。”
【唐】陆龟蒙《江南秋怀寄华阳山人》有“贤彦风流远,江湖思绪萦。”
以上各句中的“彦”都是“才德出众的人”这个意思。楼主不必强求从古诗词中找个词作令千金的芳名,只要起的名字符合彦字本来的意思,能够寄托为人父母的心意和期望,不是更好吗?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
意义:比喻没有达到某种目的就永不放弃
相关故事: 从前有个叫棺材的男孩,八岁时,父母双亡,以要饭维持生命。他傍晚时吹箫,黄员外闺女爱听,名叫黄河,所以就叫他到她楼下吹。有一天,棺材在吹萧时,小姐的手帕落在了萧上,他们俩之间便心生好感。员外知道后,把棺材打了一顿后赶了出去,棺材再也没有吹箫了,小姐很寂寞,就偷偷去看他,他看见了棺材的墓碑,十分悲痛,这时,棺材打开了。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意义:这句子的本意是说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进黄河这样的大河也洗不清了。
相关故事:“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有时亦作“跳在/入/下黄河也洗不清”),可以说是一句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俗语,比喻很难摆脱干系、避免嫌疑。如: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二回:“我何玉凤这个心迹,大约说破了嘴也没人信,跳在黄河也洗不清,可就完了我何玉凤的身份了。”
谚语:
黄河清,圣人出。
意义:黄河清了,要出圣人了。而今国家昌盛,正在东方的民族中崛起,看样子,仿佛真的要出圣人了。
相关故事:春秋时期,鲁襄公八年(前565),晋国的盟国郑国受到楚国的攻击,是屈从于楚?还是抗击楚兵等待晋兵来救?郑国的当权者出现两派,争论激烈。主张归顺楚国的子驷,引诗为喻:“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意思是一个人想在有生之年见到黄河变清,几乎不可能,等晋国出兵来救,也是等不上的。(《春秋左传·襄公》)结果是他这一派占了上风。那时的人们,以为自然界和人世间的事物,都被超自然的神圣的“天”所支配。洪水、旱灾、冰雹、蝗虫、地震、山崩、瘟疫等等自然灾害,都被看成是人们特别是“天子”干了坏事,上天降下的惩罚。 ······
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意义:
相关故事:温柔缠绵的宁蒙河段--黄河在这里平静地流淌,灌溉着两岸的农田,造福当地的人民。因而有“天下黄河富宁夏”,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宁夏银川附近的土地平坦,面积广阔,利用黄河水进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物产丰富,名贵中药枸杞和银川大米品质优良,有“塞北江南”之美称。(枸杞照片)内蒙古河套平原十分干旱,在其西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这里“无水是荒漠,有水成绿洲”。黄河水给这里的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在省内奔流的黄河,从甘肃兰州东下,闯过两峡和黄土高原。迨进入中卫,河面渐宽,两岸经过水流多年冲刷,冲积成中卫平原。黄河抵中宁后,被南北走向的贺兰山脉挡路。相传得大禹治水,引黄河水通过青铜峡峡谷向北流,进入宁夏腹地银川平原。秦、汉、唐时“引黄灌溉”的水利工程把平川变为“塞上江南”。流经宁夏五百多公里的黄河,描绘出一幅“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图景。
关于黄河的俗语 谚语: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 )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黄河清,圣人出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九曲黄河十八湾
鲤鱼跳龙门
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说尽黄河只为水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跛至天涯
一碗河水半碗沙
背起棺材过黄河 —— 连后路都准备好了
不到黄河心不死 ——顽固不化
隔着黄河握手 —— 差得远
黄河的水,长江的浪—— 源远流长
黄河决了口 —— 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黄河里的水 —— 难请(清)
泥娃娃跳黄河 —— 洗不清;洗不净
跳到黄河洗不清 —— 太冤枉;冤枉
习凿齿(?~383),字彦威,东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代为荆楚豪族,东汉襄阳侯习郁之后人。习凿齿多才多艺,少有志气,博学广闻,以文笔著称,谈名亦称著一时。与清谈之士韩伯、伏滔相友善。精通玄学、佛学、史学、主要著作有《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逸人高士传》、《习凿齿集》等。其中《襄阳耆旧记》是中国最早的人物志之一。《汉晋春秋》亦为影响深远的史学名著。初为荆州刺史桓温的别驾(有「刺史之半」之称。)桓温北伐时,也随从参与机要。后桓温企图称帝,习凿齿著《汉晋春秋》以制桓温野心。因忤桓温,迁为荥阳太守。不久辞职归乡。习凿齿亦精通佛学,力邀著名高僧释道安到襄阳弘法。亦在我国佛学史上产生深远影响。前秦苻坚攻陷襄阳,将凿齿和道安法师二人接往长安,说:“朕以十万师取襄阳,所得唯一人半,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因习有脚疾,故称半人)”[1]后襄阳为晋室收复,习凿齿被征以国史职事,未就而卒。习凿齿有三子:习辟强、习辟疆和习辟简。其中长子习辟强,才学有父风,元兴元年位至骠骑从事中郎。见《晋书.习凿齿传》)
希望对你有帮助
机辩之士习凿齿 晋代另一著名文儒孙兴公造访桓温,此时习凿齿与孙兴公此前还不曾相识。于是,桓温便让他们两人在家中相见交谈。谁知,孙兴公开口便说:“蠢尔蛮荆,大邦为雠?”这是《诗经"小雅"采芑》中的句子,原是指周天子警告蠢蠢欲动的荆州蛮族,要他们不可与中原大国作对。而习凿齿恰好是湖北襄阳人,襄阳在古代属于“蛮荆”之地。孙兴公引用这两句诗,是对初次见面的习凿齿,开了一个善意而又带嘲讽的玩笑。然而,习凿齿更是饱学之士,便也毫不示弱,立即回送一句:“薄伐严狁,至于大原。”这则是《诗经"小雅"六月》中的诗句。“大原”即为现在的“太原”,“严狁”则是周代北方的小数民族,曾被周天子下令讨伐,被驱赶到山西太原一带,而孙兴公恰好原籍山西太原。习凿齿移用涉及孙兴公祖籍的诗句,也巧妙地笑讽回敬了孙兴公。 绰性通率,好讥调。尝与习凿齿共行,绰在前,顾谓凿齿曰:“沙之汰之,瓦石在后。”凿齿曰:“簸之扬之,糠秕在前。《晋书》列传第二十六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1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