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两种读音: qiàn xī
茜 qiàn基本字义
1. 红色:~纱。~衫。~裙。
详细字义〈名〉
1. (形声。从艹,西声。本义:草名) 即“茜草”( Rubia cordifolia ) [Indian madder]
茜,茅蒐也。字亦作蒨。——《说文》
若千亩巵茜。——《史记·货殖列传》。徐广曰:“一名红蓝其花,染缯亦黄也。”
2. 按,一种茜草属多年生草本,茎方形,有逆刺,叶4枚轮生,长卵形或长心脏形,有叶柄,花小,淡黄白色,果实球形,熟果黑色,可食,根可制染料和入药
〈形〉
1. 大红色 [deep red]
茜袖捧琼姿,皎日丹霞起。——唐· 李商隐《和郑愚赠汝阳王孙家筝妓》
2. 如:茜纱(红纱);茜衫(红色的衣衫);茜红(绛红色);茜罗(绛红色的薄丝织品);茜裙(红色的裙子);茜绶(红色的印绶。譬喻官爵尊贵)
3. 鲜明;鲜艳 [bright]。如:茜练(鲜明的样子);茜绚(鲜明绚丽);茜璨(鲜明貌);茜茜(鲜明;鲜艳)
4. 草茂盛的样子 [luxuriant]。如:茜茜(草茂盛的样子);茜蔚(草木茂盛的样子)
〈动〉
1. 染红 [dye red]
谁家茜草茜的,也会落色来。——《醒世姻缘传》
2. 另见 xī
常用词组
1. 茜草 qiàncǎo
(1) [Indian madder]∶同“茜 1 ”
(2) [madder]∶指茜草属( Rubia )的几种草本植物中的任何一种
(3) [root of Indian madder]∶中药名。别名活血草。为茜草的根及根茎。苦,寒。入肝经。凉血止血,行血活络,祛痰止咳
茜 xī
详细字义
1. 用于外国妇女名字的译音用字
2. 另见 qiàn
隐藏更多释义
以下结果由HttpCN提供字形结构
异体字:蒨
汉字首尾分解:艹西 汉字部件分解:艹西
笔顺编号:122125351
笔顺读写:横竖竖横竖折撇折横
纵观历史,桑树因桑蚕而成为重要的经济树。
蚕,是一种吃桑叶的灰白色昆虫,眠四次蜕皮长大,吐丝做茧。蚕茧缫丝,就成了纺织丝调的原材料。
中国当之无愧是丝绸的故乡,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从河南荥阳青台村、浙江湖州钱山漾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丝织物来推断,中国丝绸至少有5000年历史了。
汉语中的桑田,原指北魏至北周实行均田制,分给男子种植树木的田地。男子初受田时,给桑田20亩,规定至少种桑树50株,枣树5株,榆树3株。
可见当时植桑栽榆,是为法定。 《陌上桑》为汉代乐府中的名篇。
诗中那位令行者下担捋髭须,少年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的美女罗敷,就是因为喜养桑蚕,才来城南隅陌上采桑叶的。《采桑度》为南朝乐府商曲辞西曲七首组歌中的第五首:“春时采桑时,林下与欢俱。
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秀襦。”言简意赅、情真辞切的诗句,表达了贫家养蚕女对“欢”的钟情和不够作嫁衣的忧虑。
《采桑女》为唐代唐彦谦的诗作名篇:“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悉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诗以动作描写和心理刻画相结合,先“画龙”后“点晴”,反映出采桑女在苛捐杂税压榨下遭遇的痛苦。上述三位采桑女,有喜有忧有愁。
尽管人物背景各不相同,却以侧面真实反映出,数千年前桑树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不可分。 中国的丝绸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商周时代,就已织出较为精细的染色提花丝织品,经秦、汉、晋、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丝绸文化渐而丰富。西汉以后,我国大量的丝和丝织品经甘肃、新疆,越过葱岭,运往西亚和欧洲各国。
后来,人们称这条古代横贯亚洲的交通道路为丝绸之路,也简称丝路。在我看来,这丝绸之路也是万千个采桑女,用青青的桑叶铺就。
随手拈来古诗句,就是绝好的佐证:“莺啼幼妇懒,蚕出小姑忙”;“丁男放犊草间嬉,少妇看蚕不画眉”;“渔夫晚唱烟生浦,桑妇迟归月满筐”;“青裙老姥遥相语,今岁春寒蚕无眠”,从忙蚕的小姑到看蚕的少妇,从戴月迟归的采桑女到遥语春蚕老妇人,无不是在为丝绸之路一把桑叶一把汗水的辛勤劳碌着。 人们用“桑梓”借指故乡,知晓此典出之西周末。
周幽王宠信褒姒,废申后,驱逐太子宜臼。流离失所的宜臼思念父母,以桑树梓树喻父母起兴作诗,见《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
言说对故乡的桑树和梓树肃然起敬,我日里夜里瞻仰父亲,依恋母亲,谁不连属父母的毛发,谁不系于父母的骨肉啊。晋代的陆机在《百年歌》之八中有句诗:“辞官致禄归桑梓,安居驷马入旧里。”
或许从此以后,人们才把桑梓并列来借指为故乡的吧? 以往人们择水而居,植桑取果、饲蚕,桑树自然成为村寨景色。白居易在《春村》中这样描绘:“二月村园暖,桑间戴胜飞。
农夫舂旧谷,蚕妾捣新衣。”杜牧在《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中这样写景:“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
帘前白艾惊春燕,篱上青桑待晚蚕。”苏轼在《山村》中这样叙述:“桑枝碍竹路,瓜蔓网疏篱。
牧去牛将犊,人来犬护儿。”汪绎在《田家乐》中这样吟咏:“短篱矮屋板桥西,十亩桑阴接稻畦。
满眼儿孙满檐日,饭香时节午鸡啼。”村园、农夫、山田、疏篱、牧牛、板桥、戴胜、春燕、犬吠、鸡啼,再有桑阴绕庐,闭上眼睛想象,这该是多么美妙的一幅水墨村居图啊。
以桑为地名,古来有之。桑中,春秋时卫地,在河南淇县境内。
《诗经》中,有一首以此地名为篇名的诗,为男女幽会之恋歌。“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官,送我乎淇之上矣”,在诗中反复吟咏,一唱三叹。
说有个叫孟姜的美艳女子在桑中等我,约我到上官,送别我在淇水之上。后来人们便以“桑中之喜”、“桑中之约”为男女幽会之典故。
桑间,地名,春秋时卫国濮水之上。其地幽僻隐阻,便于男女聚会,讴歌相感。
《汉书•地理志下》称: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后以“桑间之音”、“桑间濮上”,借指亡国之音、靡靡之音。
桑园,地名,位于河北吴桥县境内,现为吴桥县城。吴桥老城由于交通不便,已舍弃为镇。
闻名全国的旅游景点“吴桥杂技大世界”,就建在桑园以西的高速公路旁。 【成语】:柳树上着刀,桑树上出血 【解释】:比喻代人受过。
饱经沧桑 渤澥桑田 沧海桑田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遁迹桑门 恭敬桑梓 海桑陵谷 海水桑田 鸡犬桑麻 景入桑榆 敬恭桑梓 陵谷沧桑 暮景桑榆 盘石桑苞 人世沧桑 日薄桑榆 桑弧蒿矢 桑弧蓬矢 桑户桊枢 桑户蓬枢 “桑枝得药”、“桑林祷雨”、“桑枢瓮牖”、“桑弧蓬矢”这些与桑树有关的历史典故,联起清代谢重辉的诗句:“我昔闻诸葛,园林遍种桑。吾宅才五亩,墙下亦成行。
不爱葚子垂,爱此远枝杨。沈阴白夕佳,常在吾庐旁。”
植株桑树,其果益身,其叶遮阴,其皮入药,真是多有实惠呢。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唱楚地的民歌。夜里项羽部队听见楚地的民歌,非常吃惊:“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楚怀王命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项羽率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
后用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率兵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溃败而逃。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声东击西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决定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哗福糕凰蕹好革瞳宫困,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稍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其实这就是结合当地的一个悠久的历史传说而演唱的歌
彝族土司在“水西”统治的1400多年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是明朝时期的奢香夫人。
奢香夫人死后的第16年,大明王朝正式宣布贵州建省,应该说,是奢香开发贵州直接推动了明王朝建贵州省的决策。
奢香审时度势,以国家统一为重,亲率各部组织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开辟出以偏桥(今施秉县境)为中心的两条驿道:一条向西经水东(今贵阳东北)过乌撒(今威宁)达乌蒙(今云南昭通);一条向北经草塘(今修文洒坪蜈蚣桥)、陆广(今修文六广)、谷里(今黔西谷里)、水西(今黔西城关)、奢香(今大方大渡河桥西北)、阁鸦(今大方响水小阁鸦)、归化(今大方双山归化)、毕节(今毕节二铺)等九驿。
奢香主持开辟的驿道,成为纵横贵州以达云南、四川、湖南边境的交通要道,改变了贵州险阻闭塞的状况,沟通了边疆与中原内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增进了汉民族与西南各兄弟民族的交流,促进了贵州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
“龙场九驿”成为奢香为国为民建树辉煌业绩中的一座丰碑。”
江南弄:乐府古题。《乐府诗集》卷二十六引《乐府题解》曰:“江南古辞,盖美芳晨丽景,嬉游得时。若梁简文‘桂楫晚应旋’,唯歌游戏也。”按:“梁武帝作《江南弄》以代《西曲》,有《采莲》、《采菱》,盖出于此。”
编辑本段曲子 江南弄乐府《清商曲》名。南朝梁天监十一年,梁武帝改《西曲》,制《江南弄》七曲,即《江南弄》、《龙笛曲》、《采莲曲》、《凤笙曲》、《采菱曲》、《游女曲》、《朝云曲》。皆轻艳绮靡。又 南朝梁沈约作《赵瑟曲》、《秦筝曲》、《阳春曲》、《朝云曲》四曲,亦称《江南弄》。两者格调、字句全同,并同有转韵,说明《江南弄》一调已成定格。有人认为是唐、五代词的雏形。唐陆龟蒙《乐府杂咏·双吹管》:“高楼微月夜,吹出《江南弄》。”参阅《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江南弄》。
说起“鹤”、“驾鹤”,最有名的当属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此诗气韵高妙,堪称绝唱,相传李太白为之搁笔。 我认为,此诗中“昔人”者为泛指,与“渔樵耕读、儒道释教”等都有关,也都无关。(此“教”,指各种外来宗教,如:伊斯兰教、犹太教、天主教,等)。 但此诗名扬天下之后,很多人,尤其是骚客文人,就把“鹤”与道家联系起来了。 例子很多,比如:
[唐] 李白:“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宋]黄昆:“乘鹤仙人去不回,空名黄鹤旧楼台”。
[元]郝经:“飘渺多飞仙,超摇有遗迹。前缶黄鹤来,重与添颜色”。
[明]倪静:“黄鹤仙人不复回,空余东水东流海”。
有清以来,这类诗词更多了,不再列举。特别要说的是,宋代皇帝大多崇道,更是推波助澜。看来,大局已定,凡是有“鹤”,就属道家,他人是不能染指啦!
但是,有人不这么看。 比如,元代有一“诗僧”释大圭,驻锡泉州紫云寺。他有诗《题黄鹤楼图》:“仙楼飘渺隔蓬莱,黄鹤西飞竟不回。依遍阑干秋水阔,征帆一叶汉阳来”。 虽然当时蓬莱已是道家修行之所,但佛门之人并不避讳这些话题、诗题。 可见,当时在佛、道之间,对“鹤、驾鹤”并无泾渭分明之见,反倒是局外人在“炒作”。 不过,以上所述,还不是主要论据。 第一、日本佛教“真言宗”是日本现在最大的佛教宗派,现有信徒一千余万人。其祖师就是“唐顺宗”时期,随“遣唐使”到我神州留学的“空海”大师。 公元805年,空海先到福州开元寺住了一个多月后,抵达唐都的“青龙寺”,晋见当时的高僧“惠果”大师。惠果初见空海,就对他十分器重,马上收空海为徒。空海在三个月内尽得大师真传。 惠果大师说,之所以急于倾囊相授,是因为自己年事已高,恐不久将“驾鹤而去”,希望空海能将“密宗”发扬光大。 公元805年12月,惠果大师圆寂。空海为大师撰写碑文后归国。 空海确实不负师望,开创“真言宗”,并成为大书法家,被称为篆、隶、楷、行、草“五笔和尚”。 此事在日本历史也有记载。
就“驾鹤西归”而言,我还没看到比之更早的记载。而“道家”在此时还未把驾鹤与仙去联系起来吧?
第二、清末民初,江南有一个“革命和尚”,曾赞襄国父孙中山先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伟业。其人姓苏,名戬,字子谷,法号“曼殊”,即近代史中著名的诗人、画家、小说家、革命家、佛学家“苏曼殊”大师。 他的详细生平、事迹不在此介绍,只讲一件事:
1910年,曼殊大师第二次西行去印度求佛,在印度“芒碣寺”参修一个月后,于1911年春回国。 就在回国后的第三天,他收到友人“景耀月”寄来的一首诗,对他的西行之举给予高度评价,将他比做古代传说中的“丁令威”,在灵虚山学道成仙,千年后“化鹤”而归。 诗中写道:“化鹤归来后,苏公号曼殊。爱君如海月,吐语似琼珠。解识佉卢古,能探梵语殊。天南有相忆,寄兴在虚无。”
另外 ,日后还有诗人“高吹万”给曼殊大师写信说:“近悉是月更将重赴蓬山,万里瀛程,视同咫尺;盈盈一水,往来如梭。挂碍尽除,身心具畅,闲云野鹤,欣羡可知”。
看来,曼殊大师这些好友在来诗、来信中,又是“化鹤归来”,又是“闲云野鹤”,不是以“道家”之言,亵渎了“佛门”中人吗?而曼殊大师仅以一笑纳之! 何也?
综上所述,本来“驾鹤西归”是唐代惠果大师首先发明的“四字真言”,但不知不觉间让附庸风雅的骚人墨客和道家子弟们给“盗用”了,日后又成了所谓“道家”的专利,好象与“鹤”相关的词都非“道家”莫属。如他人一用,就是“进错了道场、念错了经”。这是甚么逻辑啊,真是笑话!
对此笑话,早有先人道出真情:明代万历年间的进士“龚三益”有诗云:“仙人到处堪栖泊,幻出白云与黄鹤”。似此嘲弄之诗句,已直白得无须任何之解释了!
有人在兵荒马乱的分离中
折半面铜镜
漂泊经年又重圆如新
注:南朝陈代将要灭亡时,驸马徐德言将铜镜破开两半,跟妻子乐昌公主各藏一半,作为信物。后来果然由这个线索而得以夫妻团聚。现用“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又团圆。
有人在马嵬坡外的夜半时
留三尺白绫
秋风吹散她倾城的宿命
注:大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起烽烟,天宝十五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携一班臣子及杨贵妃仓皇西逃,是月十四日,杨国忠被杀,玄宗被迫赐贵妃缢死马嵬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玄宗从四川东归,途中又经马嵬坡.此时已人事皆非,当年的倾国倾城如今只剩却荒冢草青
有人在干涸龟裂的池塘中
见鲤鱼一对
用口中唾沫让彼此苏醒
注:成语:相濡以沫 【解释】: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出处】:《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玉玲珑 见/z/q770889717.htm
游园惊梦 《游园惊梦》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牡丹亭》里的一折。 杜丽娘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一日,背着父母和塾师,和丫环春香到后花园游春,花香鸟语,触景伤情,游倦之后,回房休息。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在花园中相会,并有许多花神一起来为他们做媒。杜丽娘的母亲来到床前将女儿唤醒,母亲看见女儿神情恍惚;嘱咐她以后少去后花园。杜丽娘虽然应允,但心里仍在追恋梦境,不久竟忧郁成疾。
以下是歌曲中所引用的典故
1、破镜重圆 出自孟棨《本事诗》,南北朝陈朝的故事。
2、相濡以沫 出自《庄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3、三尺白绫 出自白居易《长生殿》,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
4、长亭相送 出自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
5、钗头凤 陆游与唐琬题在绍兴沈园壁上的诗句。
6、玉玲珑 相传是一把传世古琴。
7、红颜霓裳 唐明皇曾为杨贵妃创作的《霓裳羽衣曲》。
8、未央宫 汉代的皇宫。赵飞燕掌中跳舞的故事。和杨贵妃又暗合“环肥燕瘦”。
9、游园惊梦 汤显祖《牡丹亭》中最著名的一出。
10、锦芙蓉 成都称为锦官城,又叫芙蓉城。暗示五代后蜀主孟昶为美人亡国的故事。
11、游龙戏凤 明代正德皇帝和李凤姐的传说,也就是王菲主演的《天下无双》说的那个故事。
有人在兵荒马乱的分离中折半面铜镜漂泊经年又重圆如新
注:南朝陈代将要灭亡时,驸马徐德言将铜镜破开两半,跟妻子乐昌公主各藏一半,作为信物。后来果然由这个线索而得以夫妻团聚。现用“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又团圆。
有人在马嵬坡外的夜半时留三尺白绫秋风吹散她倾城的宿命
注:大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起烽烟,天宝十五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携一班臣子及杨贵妃仓皇西逃,是月十四日,杨国忠被杀,玄宗被迫赐贵妃缢死马嵬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玄宗从四川东归,途中又经马嵬坡.此时已人事皆非,当年的倾国倾城如今只剩却荒冢草青。
有人在干涸龟裂的池塘中见鲤鱼一对用口中唾沫让彼此苏醒
注:成语:相濡以沫【解释】: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出处】:《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我打碎玉玲珑相见别离都太匆匆
注:相传“玉玲珑”乃传世古琴,藏于湖南某氏。琴为方头,作内收双连弧形项腰,与传世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3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