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宋·苏轼《前赤壁赋》:“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典故】古诗文中的“横槊赋诗”.因为唐代诗人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中的“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更因为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称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所以一说到“横槊赋诗”,人们便自然会想到曹操,现今许多诗文也喜欢用“横槊赋诗”或“横槊”.[双调]折桂令
怀古 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郦酒”两句指曹操临江洒酒,横槊赋诗的风采.槊指的是长矛.“紫盖黄旗”是古时的一种吉兆,表示某地将要出皇帝,这里指的是孙权.“应多”两句指周瑜借东风破曹军一事.“更惊”两句指诸葛亮成名阵法八卦阵.
开篇变问“天下谁是英雄”,我想各人都有各人的见解,作者用三国时的几位英雄来做回答,指出曹操、孙权、周瑜、诸葛亮都可算一时豪杰.短短一篇散曲中要作很多的铺述的不可能的,于是选取了个人的代表事例作为说明.对曹操着重点出能文能武,是一代枭雄;孙权则用吉兆来点出当时以为一方霸主;周瑜用火烧曹军来突出他的机智;描写诸葛亮则选取了妇孺皆知的八卦阵.于是得到鼎足天下三分的形象.
出自苏轼的《前赤壁赋》 面对江水饮酒的意思, 在《前赤壁赋》中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
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
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
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意思是:面对大江斟酒。
酾(shī)酒:滤酒,这里指斟酒。 出自北宋苏轼《赤壁赋》,原文选段: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文: 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
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文章主旨: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同时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赤壁赋。
曹操一手举着酒爵,一手持着大槊,威风凛凛的战立在战船楼台的正中央。他人面南望,背着从后方吹来的夜风,举杯向天。此刻,他心中突有所感,乃命人以酒奠于江中,满饮三爵,横槊对身边的将军谋士们笑着说道:
“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今对此景,甚有慷慨。吾当作歌,汝等和之。”
说罢,便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9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