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年间,一京官请家教﹐老师出对教学生对,京官儿子对不出,便找姐姐代对。
师出:有客登堂,惊醒万里春梦,姐对:无人共枕 枉存一片痴心
师出:六尺绫萝,三尺缠腰三尺坠 姐对:一床锦被 半床遮体半床闲。
老师看对得工整﹐知道有人代对﹐学生说是姐姐所对﹐老师不禁心生歪念﹐继续出对:
风紧林密 问樵夫从何下手
小姐看出老师会错意﹐于是答道:
山高水深 劝渔夫及早回头。
老师辩解:
竹本无心 节外偏生枝节
小姐斩钉截铁的回绝:
藕虽有孔 心中不染污泥
老师仍不死心﹐继续追问:
桃李杏梅,这花儿那时开放,
小姐也恼了﹐毫不客气的对道:
稻麦黍稷 此杂种是何先生
老师羞愧不已﹐即日请辞。
1、今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
其语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周朝时,一位叫韩娥的女子去齐国,路过雍门时断了钱粮,无奈只得卖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声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长鸣。韩娥离去三天后,其歌声仍缠绕回荡在屋梁之间,令人难以忘怀。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秦青顾谓其友 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悉, 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百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善跃抃舞,弗 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列子·汤问》)”
2、四大名琴之一。
所谓“琴、棋、书、画”当中的“琴”,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弹拔乐器之一,现称“古琴”或“七弦琴”。
古琴的制作历史悠久,许多名琴都有文字可考,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与神奇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这四张琴被人们誉为“四大名琴”。这名扬四海的“四大名琴”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它们对后世的影响并没有消失。
琴以“绕梁”命名,足见此琴音色之特点,必然是余音不断。
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有一次,他竟然连续七天不上朝,把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 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绝响了。
出 处 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二折:“我衷肠,除告天,奈天高,又不知,只落的捶胸顿足空流泪。”
明·李开先《闲居集·昆仑张诗人传》:“有告之者,殊不之信也;已而知其实然,捶胸顿足,若不欲生。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焦急、悲伤、无可奈何的
示 例 孔明说罢,触动玄德衷肠,真个~,放声大哭。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
熊伯涛《黄陂大捷》:“因此,他竟~,发出了这样的哀鸣。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成语故事】
从前,宋国有个急性子的农民,总嫌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他成天围着那块田转悠,隔一会儿就蹲下去,用手量量秧苗长高了没有,但秧苗好象总是那么高。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苗长得快一些呢?他转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我把苗往高处拔拔,秧苗不就一下子长高了一大截吗?”说干就干,他就动手把秧苗一棵一棵拔高。他从中午一直干到太阳落山,才拖着发麻的双腿往家走。一进家门,他一边捶腰,一边嚷嚷:“哎哟,今天可把我给累坏了!”他儿子忙问:“爹,您今天干什么重活了,累成这样?”农民洋洋自得地说:“我帮田里的每棵秧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他儿子觉得很奇怪,拔腿就往田里跑。到田边一看,糟了!早拔的秧苗已经干枯,后拔的也叶儿发蔫,耷拉下来了。
古时候一老员外有一双儿女。
女儿才貌双全,待字闺中;儿子年幼,请了一个先生教他。这个先生很懒惰,常常出个对子让学生做,自己却到处游玩。
一天,先生外出游玩,留下一上联给学生:有客登堂,惊醒万里春梦。 学生几天都想不出下联,寝食难安,姐姐问过情由,代弟作出下联:无人共枕,枉费一片苦心。
老师看后,便知是学生姐姐代笔,便出一上联难她:纸上画龙龙不动。 学生再求姐姐,姐姐有对出下联:鬓边叉凤凤难飞。
先生见又是学生的姐姐代笔,心想,他写这些是否对自己有意,于是想出一个试探对方的对子。从前结婚要彩色绫子,三尺给新郎,三尺给新娘。
先生出的上联是:六尺彩绫,三尺系腰三尺坠。 小姐看后,对了下联:一床棉被,半边遮身半边闲。
老师一看,高兴极了,以为是暗中向她求爱,便想立刻与小姐见面定情,于是又写了一上联:风紧林密,问樵夫何处下手? 小姐看看想想,觉得有问题,问弟有没有告诉先生是姐姐代笔,弟弟说告诉了。姐姐马上回了下联:山高水深,劝渔翁早日回头。
先生看后,回联解析:竹本无心,节外偏生枝叶。小姐再回下联:藕虽有孔,心中不染垢尘。
先生看得半懂不懂的,以为还有空可钻,又写了一上联:桃梅李杏,这些花哪时开放? 小姐见先生还不死心,生气的答以下联:稻麦黍稷,此杂种是何先生?先生看后才知道是自作多情,只好作罢。
秦巨伯,中国传说人物。
赵琅琊①秦巨伯,年六十,尝②夜行饮酒,道经蓬山庙。忽见其两孙迎之,扶持百余步,便捉伯颈著地,骂:老奴,汝某日捶③我,我今当杀汝。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伯乃佯死,乃置伯去。伯归家,欲治两孙。两孙惊惋④,叩头言: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伯意悟。
数日,乃诈醉,行此庙间。复见两孙来,扶持⑤伯。伯乃急持,鬼动作不得。达家,乃是两人⑥也。伯著火炙之,腹背俱焦坼⑦。出著庭中,夜皆亡⑧去。伯恨⑨不得杀之。
后月余,又佯⑩酒醉夜行,怀刃以去,家不知也。极夜不还。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往迎伯,伯竟刺杀之。(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译》) ①琅琊: 古郡名,治所在今山东省胶南县。
②尝:曾经。
③捶:用棍、棒打。
④惊惋:惊讶、害怕。
⑤扶持:搀扶。
⑥此处两人指前面所言的鬼魅。
⑦坼:裂开。
⑧亡:逃跑。
⑨恨:遗憾。
⑩佯:假装。 琅琊人秦巨伯,六十岁了,曾经喝醉了酒赶夜路,经过蓬山庙,他忽然看见两个孙子来迎接他,搀扶着他走了一百多步,接着就抓住他的脖子把他按在地上,咒骂说:老奴才,你那一天用棍棒打了我,我今天要杀了你。秦巨伯回想起来,那一天确实是用棍棒打了这个孙子。于是,秦巨伯假装死了,两个孙子就扔下他走了。秦巨伯回到家,想要惩罚两个孙子。两个孙子十分害怕,连连叩头说:我们做子孙的,难道能这样做吗?恐怕是鬼魅作怪,求你再试试看。秦巨伯心里这才醒悟过来。
过了几天,秦巨伯又假装喝醉了,来到了这间庙里,又看见两个孙子走来了,他们照样搀扶秦巨伯,秦巨伯就一下子把他们紧紧抓住,鬼动弹不得,带回家里,竟然是两个孙子所说的鬼魅。秦巨伯把鬼放在火上烧烤,肚子和脊背都被烤焦并且裂开了。他们把鬼抬出去扔在院子里,夜里鬼都逃走了。他很遗憾没有把鬼杀掉。
一个多月之后,秦巨伯又假装喝醉了酒去赶夜路,他怀里揣着刀子离开了家。家里人却不知道这件事。到了深夜,秦巨伯还没有回来。他的孙子恐怕他又被这个鬼缠住了,就一起去寻找他。秦巨伯竟然杀了他们。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