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译文
秦国军队经过成周王城的北门,战车上除御者以外,车左、车右都脱去头盔下车致敬,随即跳上车去的有三百辆战车的将士。王孙满年纪还小,看到了,对周襄王说:“秦国军队不庄重又没有礼貌,一定失败。不庄重就缺少计谋,无礼貌就不严肃。进入险地而满不在乎,又不能出主意,能够不打败仗吗?”
秦军到达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准备到成周做买卖,碰到秦军,先送秦军四张熟牛皮作引礼,再送十二头牛犒劳军队,说:“寡君听说您准备行军经过敝邑,谨来犒赏您的随从。敝邑贫乏,为了您的随从在这里停留,住下就预备一天的供应,离开就准备一夜的保卫。”弦高同时又派传车紧急地向郑国报告。郑穆公派人去探看杞子等人的馆舍,发现他们已经装束完毕、磨利武器、喂饱马匹了。派皇武子辞谢他们,说:“大夫们久住在这里,敝邑的干肉、粮食、牲口都竭尽了。为了大夫们将要离开,郑国的有原圃,就如同秦国的有具圃,大夫们自己猎取麋鹿,使敝邑得有闲空,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杨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存有希望了。攻打郑国不能取胜,包围它又没有后援,我还是回去吧。”于是秦军灭了滑国就回去了。
起因是晋国喝秦国联合起来打算灭了郑国结果是郑国的商人弦高用牛化解了秦国的的攻打,说明了弦高作为一个商人很爱国为了国家不惜自己的利益。下面是这个故事的完整楼主 弦高救国
晋文公打败了楚国,跟各诸侯国订了盟约,做了霸主。郑国是个小国,因为惧怕楚国,又暗地和楚国结了盟。晋文公很生气,就与秦穆公约定一起出兵征讨郑国。
为了生存,郑国先与秦穆公讲和,允许秦国派三个将军带二千人马替郑国守卫北门。秦国就退了兵。郑国也不敢惹晋国,又和晋国订了盟约,晋军也撤走了。
留在郑国的秦国将军就派人向秦穆公报告了这情况,还要求再次征讨郑国。但秦穆公不愿因此影响与晋文公的关系,就暂时忍耐下来。
过了两年,晋文公病死,他儿子襄公即位。秦穆公决定趁晋国有丧事的机会,与驻在郑国的三个将军里应外合偷袭郑国。
郑国离秦国很远,到了第二年二月,秦国的军队才进入到滑国地界(河南省)。当时郑国有个贩牛的商人名叫弦高,他正赶着牛去河南洛阳做生意,碰上了秦军,他看出了秦军的企图,一方面派人赶快回郑国送信;一方面想出了对付秦军的办法。
一天,一个自称是郑国使臣的人,赶着十二头肥牛来到秦军驻地,要求见秦国主将孟明视。孟明视接见了他,郑国的使臣说道:“我叫弦高,我们的国君知道将军要到郑国来,特地派我送上十二头肥牛,慰劳全军将士,以表示我们的一点心意。”
孟明视听了大吃一惊,心想:郑国使臣远路赶来慰劳军队,说明郑国已有了准备,我们的偷袭很难成功了。他连忙解释说:“我们不是到贵国去的,你们何必这么费心,请你回去吧。”收下了送来的十二头牛。
弦高走后,孟明视与手下的人说:“郑国已有了准备,偷袭成功没有希望了,还是回国吧。”秦军顺路灭掉了滑国,就退兵了。
这时郑国国君也接到了弦高的信,急忙派人到北门观察秦军的动静,果然发现他们已做好打仗的准备。他就不客气地向秦国的三位将军下了逐客令。秦国的三个将军知道机密已泄露,便连夜将兵马从郑国撤走了。
弦高利用自己的智慧,保卫了国家,为百姓们免除了一次战争灾难,这件事被传为佳话。
晋文公打败了楚国,会合诸侯,连一向归附楚国的陈、蔡、郑三国的国君也都来了。郑国虽然跟晋国订了盟约,但是因为害怕楚国,暗地里又跟楚国结了盟。
晋文公知道这件事,打算再一次会合诸侯去征伐郑国。大臣们说:“会合诸侯已经好几次了。咱们本国兵马已足够对付郑国,何必去麻烦人家呢?”
晋文公说:“也好,不过秦国跟我们约定,有事一起出兵,可不能不去请他。”
秦穆公正想向东扩张势力,就亲自带着兵马到了郑国。晋国的兵马驻扎在西边,秦国的兵驻扎在东边。声势十分浩大。郑国的国君慌了神,派了个能说会道的烛之武去劝说秦穆公退兵。
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晋两国一起攻打郑国,郑国准得亡国了。但是郑国和秦国相隔很远,郑国一亡,土地全归了晋国,晋国的势力就更大了。它今天在东边灭了郑国,明天也可能向西侵犯秦国,对您有什么好处呢?再说,要是秦国和我们讲和,以后你们有什么使者来往,经过郑国,我们还可以当个东道主接待使者,对您也没有坏处。您瞧着办吧。”
秦穆公考虑到自己的利害关系,答应跟郑国单独讲和,还派了三个将军带了两千人马,替郑国守卫北门,自己带领其余的兵马回国了。
晋国人一瞧秦军走了,都很生气。有的主张追上去打一阵子,有的说把留在北门外的两千秦兵消灭掉。
晋文公说:“我要是没有秦君的帮助,怎么能回国呢?”他不同意攻打秦军,却想办法把郑国拉到晋国一边,订了盟约,撤兵回去了。
留在郑国的三个秦国将军听到郑国又投靠了晋国,气得吹胡子瞪眼睛,连忙派人向秦穆公报告,要求再讨伐郑国。秦穆公得到消息,虽然很不痛快,但是他不愿跟晋文公扯破脸,只好暂时忍着。
过了两年,也就是公元前628年,晋文公病死,他的儿子襄公即位。有人再一次劝说秦穆公讨伐郑国。他们说:“晋国国君重耳刚死去,还没举行丧礼。趁这个机会攻打郑国,晋国决不会插手。”
留在郑国的将军也送信给秦穆公说:“郑国北门的防守掌握在我们手里,要是秘密派兵来偷袭,保管成功。”
秦穆公召集大臣们商量怎样攻打郑国。两个经验丰富的老臣蹇叔(蹇音jiǎn)和百里奚都反对。蹇叔说:“调动大军想偷袭这么远的国家,我们赶得精疲力乏,对方早就有了准备,怎么能够取胜;而且行军路线这样长,还能瞒得了谁?”
秦穆公不听,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为大将,蹇叔的两个儿子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领三百辆兵车,偷偷地去打郑国。
第二年二月,秦国的大军进入滑国地界(在今河南省)。忽然有人拦住去路,说是郑国派来的使臣,求见秦国主将。
孟明视大吃一惊,亲自接见那个自称使臣的人,并问他前来干什么。
那“使臣”说:“我叫弦高。我们的国君听到三位将军要到郑国来,特地派我送上一份微薄的礼物,慰劳贵军将士,表示我们一点心意。”接着,他献上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肥牛。
孟明视原来打算在郑国毫无准备的时候,进行突然袭击。现在郑国使臣老远地跑来犒劳军队,这说明郑国早已有了准备,要偷袭就不可能了。
他收下了弦高送给他们的礼物,对弦高说:“我们并不是到贵国去的,你们何必这么费心。你就回去吧。”
弦高走了以后,孟明视对他手下的将军说:“郑国有了准备,偷袭没有成功的希望。我们还是回国吧。”说罢,就灭掉滑国,回国了。
其实,孟明视上了弦高的当。弦高是个牛贩子。他赶了牛到洛邑去做买卖,正好碰到秦军。他看出了秦军的来意,要向郑国报告已经来不及。他急中生智,冒充郑国使臣骗了孟明视,一面派人连夜赶回郑国向国君报告。
郑国的国君接到弦高的信,急忙叫人到北门去观察秦军的动静。果然发现秦军把刀枪磨擦得雪亮,马匹喂得饱饱的,正在作打仗的准备。他就老实不客气,向秦国的三个将军下了逐客令,说:“各位在郑国住得太久,我们实在供应不起。
听说你们就要离开,就请便吧。
三个将军知道已经泄露了机密,眼看呆不下去,只好连夜把人马带走。
起因是晋国喝秦国联合起来打算灭了郑国结果是郑国的商人弦高用牛化解了秦国的的攻打,说明了弦高作为一个商人很爱国为了国家不惜自己的利益。
下面是这个故事的完整楼主 弦高救国 晋文公打败了楚国,跟各诸侯国订了盟约,做了霸主。郑国是个小国,因为惧怕楚国,又暗地和楚国结了盟。
晋文公很生气,就与秦穆公约定一起出兵征讨郑国。 为了生存,郑国先与秦穆公讲和,允许秦国派三个将军带二千人马替郑国守卫北门。
秦国就退了兵。郑国也不敢惹晋国,又和晋国订了盟约,晋军也撤走了。
留在郑国的秦国将军就派人向秦穆公报告了这情况,还要求再次征讨郑国。但秦穆公不愿因此影响与晋文公的关系,就暂时忍耐下来。
过了两年,晋文公病死,他儿子襄公即位。秦穆公决定趁晋国有丧事的机会,与驻在郑国的三个将军里应外合偷袭郑国。
郑国离秦国很远,到了第二年二月,秦国的军队才进入到滑国地界(河南省)。当时郑国有个贩牛的商人名叫弦高,他正赶着牛去河南洛阳做生意,碰上了秦军,他看出了秦军的企图,一方面派人赶快回郑国送信;一方面想出了对付秦军的办法。
一天,一个自称是郑国使臣的人,赶着十二头肥牛来到秦军驻地,要求见秦国主将孟明视。孟明视接见了他,郑国的使臣说道:“我叫弦高,我们的国君知道将军要到郑国来,特地派我送上十二头肥牛,慰劳全军将士,以表示我们的一点心意。”
孟明视听了大吃一惊,心想:郑国使臣远路赶来慰劳军队,说明郑国已有了准备,我们的偷袭很难成功了。他连忙解释说:“我们不是到贵国去的,你们何必这么费心,请你回去吧。”
收下了送来的十二头牛。 弦高走后,孟明视与手下的人说:“郑国已有了准备,偷袭成功没有希望了,还是回国吧。”
秦军顺路灭掉了滑国,就退兵了。 这时郑国国君也接到了弦高的信,急忙派人到北门观察秦军的动静,果然发现他们已做好打仗的准备。
他就不客气地向秦国的三位将军下了逐客令。秦国的三个将军知道机密已泄露,便连夜将兵马从郑国撤走了。
弦高利用自己的智慧,保卫了国家,为百姓们免除了一次战争灾难,这件事被传为佳话。
祖逖(266-321),东晋初期著名的北伐将领。
成语,闻鸡起舞。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传说,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成语,中流击楫。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译文:祖逖手敲船桨(中流击揖),向众人发誓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
摘录的,引自:/view/51940.htm弦高弦高是郑国的一位行商,经常来往于各国之间做生意。
鲁售公三十三年(前627年)他去周王室辖地经商,途中遇到秦国军队,当他得知秦军要去袭击他的祖国郑国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惰,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以12头牛作为礼物,稿劳秦军。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只好班师返回。
郑国避免了一次灭亡的命运。当郑国君主要奖赏弦高时,他却婉言谢绝"作为商人,忠于国家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受奖,岂不是把我当作外人了吗?"弦高智退秦军晋文公打败了楚国,会合诸侯,连一向归附楚国的陈、蔡、郑三国的国君也都来了。
郑国虽然跟晋国订了盟约,但是因为害怕楚国,暗地里又跟楚国结了盟。晋文公知道这件事,打算再一次会合诸侯去征伐郑国。
大臣们说:“会合诸侯已经好几次了。咱们本国兵马已足够对付郑国,何必去麻烦人家呢?”晋文公说:“也好,不过秦国跟我们约定,有事一起出兵,可不能不去请他。”
秦穆公正想向东扩张势力,就亲自带着兵马到了郑国。晋国的兵马驻扎在西边,秦国的兵驻扎在东边。
声势十分浩大。郑国的国君慌了神,派了个能说会道的烛之武去劝说秦穆公退兵。
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晋两国一起攻打郑国,郑国准得亡国了。但是郑国和秦国相隔很远,郑国一亡,土地全归了晋国,晋国的势力就更大了。
它今天在东边灭了郑国,明天也可能向西侵犯秦国,对您有什么好处呢?再说,要是秦国和我们讲和,以后你们有什么使者来往,经过郑国,我们还可以当个东道主接待使者,对您也没有坏处。您瞧着办吧。”
秦穆公考虑到自己的利害关系,答应跟郑国单独讲和,还派了三个将军带了两千人马,替郑国守卫北门,自己带领其余的兵马回国了。晋国人一瞧秦军走了,都很生气。
有的主张追上去打一阵子,有的说把留在北门外的两千秦兵消灭掉。晋文公说:“我要是没有秦君的帮助,怎么能回国呢?”他不同意攻打秦军,却想办法把郑国拉到晋国一边,订了盟约,撤兵回去了。
留在郑国的三个秦国将军听到郑国又投靠了晋国,气得吹胡子瞪眼睛,连忙派人向秦穆公报告,要求再讨伐郑国。秦穆公得到消息,虽然很不痛快,但是他不愿跟晋文公扯破脸,只好暂时忍着。
过了两年,也就是公元前628年,晋文公病死,他的儿子襄公即位。有人再一次劝说秦穆公讨伐郑国。
他们说:“晋国国君重耳刚死去,还没举行丧礼。趁这个机会攻打郑国,晋国决不会插手。”
留在郑国的将军也送信给秦穆公说:“郑国北门的防守掌握在我们手里,要是秘密派兵来偷袭,保管成功。”秦穆公召集大臣们商量怎样攻打郑国。
两个经验丰富的老臣蹇叔(蹇音jiǎn)和百里奚都反对。蹇叔说:“调动大军想偷袭这么远的国家,我们赶得精疲力乏,对方早就有了准备,怎么能够取胜;而且行军路线这样长,还能瞒得了谁?”秦穆公不听,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为大将,蹇叔的两个儿子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领三百辆兵车,偷偷地去打郑国。
第二年二月,秦国的大军进入滑国地界(在今河南省)。忽然有人拦住去路,说是郑国派来的使臣,求见秦国主将。
孟明视大吃一惊,亲自接见那个自称使臣的人,并问他前来干什么。那“使臣”说:“我叫弦高。
我们的国君听到三位将军要到郑国来,特地派我送上一份微薄的礼物,慰劳贵军将士,表示我们一点心意。”接着,他献上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肥牛。
孟明视原来打算在郑国毫无准备的时候,进行突然袭击。现在郑国使臣老远地跑来犒劳军队,这说明郑国早已有了准备,要偷袭就不可能了。
他收下了弦高送给他们的礼物,对弦高说:“我们并不是到贵国去的,你们何必这么费心。你就回去吧。”
弦高走了以后,孟明视对他手下的将军说:“郑国有了准备,偷袭没有成功的希望。我们还是回国吧。”
说罢,就灭掉滑国,回国了。其实,孟明视上了弦高的当。
弦高是个牛贩子。他赶了牛到洛邑去做买卖,正好碰到秦军。
他看出了秦军的来意,要向郑国报告已经来不及。他急中生智,冒充郑国使臣骗了孟明视,一面派人连夜赶回郑国向国君报告。
郑国的国君接到弦高的信,急忙叫人到北门去观察秦军的动静。果然发现秦军把刀枪磨擦得雪亮,马匹喂得饱饱的,正在作打仗的准备。
他就老实不客气,向秦国的三个将军下了逐客令,说:“各位在郑国住得太久,我们实在供应不起。听说你们就要离开,就请便吧。
三个将军知道已经泄露了机密,眼看呆不下去,只好连夜把人马带走。来源:《中华上下五千年》(曹余章 著)。
蟾宫折桂,也有一此传说和掌故。其中以明初宋濂的《重荣桂记》所叙最详。
文章说江西庐陵周孟声与其子学颜都是读书人,在当地很有名气。其家在吉水泥石村,院内有棵大桂树,枝叶繁荣,树荫可遮盖二亩地面。元末动乱中房屋被焚毁,树也被烧死,树枝被砍做烧柴,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到明初天下安定,老树干竟发出新芽,不几年,便又郁郁葱葱。有人说,此树经火之后,外焦内枯,现发新芽,事出反常,恐非好兆。也有人说,草木无知,却得风气之先。当年寇准病故,人们为凭吊他插下的竹枝竟都生笋,田氏兄弟闹分家,其家的荆树无故枯萎,兄弟和好不分,树又复荣,可见周家又将复兴。不入,学颜之子仲方考中进士,人们就都认为此树重荣是祥瑞了。祥瑞之说本出迷信,牵强附会的以自然现象解释社会现象,毫无可取,但从老树重荣中,亦可看到桂的顽强生命力。
汉晋以后,又有月中桂树的传说盛行,《太平御览》引《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树”。到了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则进一步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有一位吴刚因学仙术违规被罚在月宫砍桂,每砍一斧,桂树的创伤就会立即愈合,因此吴刚常年在月宫砍桂而始终砍不倒树。关于月中桂树的传奇故事被古人演绎附会得五花八门,尤其以唐宋两代为盛。月中桂树又被命名娑罗树、骞树,月中桂树的果实每年四五月后飘落人间,称“月中桂子”。反映了古人对月中桂树的确深信不疑,文人学士每当中秋望月,吟诗作服,都把月中桂树、桂子作为常用的典故。因有月中桂树的传说,所以人们又称月亮为“桂月”、“桂宫”、“桂窟”、“桂轮”等。在古希腊,人们常以月桂树叶编成冠冕,奉献给英雄或诗人,以表示崇敬。后来在英国还有“桂冠诗人”的称号,开始是大学授予,到英王詹姆斯一世时,便成为王室御用诗人的专称。月桂属樟科长绿乔木,春季开花,原产地中海地区,与中国桂相近但不同科。中国也有桂冠之说,是以带桂枝编制的,取其清香高洁。三国时魏国繁钦的《弭愁赋》中有“整桂冠而自饰,敷綦藻之华文”之句,意思是编织桂冠来打扮自己,铺排像锦绣一样华美文字。因为桂清香高洁,人们早就用它来形容、评价人物。汉武帝曾问东方朔,孔子和颜渊谁的道德最高尚,东方朔说:颜渊的道德是高尚的,但他只像一山桂花,独自芳香,孔子的道德像春风一样浩荡,天下万物都受其化育熏陶。 在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场,每年秋闱大比刚好在八月,所以人们将科举应试得中者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红楼梦》第九回仲林黛玉听说贾宝玉要上学了,就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以蟾宫折桂比喻科场得意,也表现出古代人民对月亮的美好向往。
犒师救国:犒赏军队以拯救国家,这个故事起源于春秋时代:弦高,春秋时郑国商人。
公元前627年,孟明视统帅秦兵,准备对郑国发动袭击。秦郑两国路途遥远,秦军到达距离郑国80余里的滑国时,忽然有人拦住去路,说是郑国派来的犒劳秦师的使者,这个人就是弦高。
他本打算赶着牛群去洛阳经商,却遇到了来袭秦军,于是急中生智,一面冒充使者,以自己所带的四张皮革和12头牛犒劳秦军,一面急忙派人回郑国禀告。孟明视以为郑国早已有所准备,灭掉滑国后就匆匆撤军,郑国因此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郑穆公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而不受,他是我国有史记载的第一个爱国商人 。 弦高利用自己的智慧,保卫了国家,为百姓们免除了一次战争灾难,这件事被传为佳话。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59秒